-
桂枝麻黄各半汤联合苏子降气汤及依巴斯汀治疗急性荨麻疹伴呼吸困难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桂枝麻黄各半汤联合苏子降气汤及依巴斯汀治疗急性荨麻疹伴呼吸困难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 随机将衡水市中医医院皮肤科 2020年 10月至 2023年 6月收治的急性荨麻疹伴呼吸困难患者 110例均分为 2 组,对照组 55 例给予依巴斯汀+维生素C治疗,观察组 5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桂枝麻黄各半汤联合苏子降气汤治疗,7 d为 1个疗程,均治疗 2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皮损严重程度相关症状积分、呼吸困难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变态反应指标[总免疫球蛋白E(total immunoglobulin E,TIgE)、白三烯(leukotriene,LT)、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IL-35]、免疫功能[补体C3、补体C4、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及肠道菌群(乳酸杆菌、普拉梭菌、双歧杆菌、柔嫩梭菌)丰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18%)高于对照组(83.64%)(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 2组皮损严重程度相关症状积分及VAS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TIgE、LT、IL-4 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IL-35 水平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补体C3、IgA、IgG水平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补体C4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酸杆菌、普拉梭菌、柔嫩梭菌水平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双歧杆菌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桂枝麻黄各半汤联合苏子降气汤及依巴斯汀治疗急性荨麻疹伴呼吸困难疗效相较于单纯西药治疗疗效更好,能减轻变态反应,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从而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斯鲁利单抗致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52岁男性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化疗TC方案(白蛋白紫杉醇+卡铂)联合斯鲁利单抗免疫治疗后10 d,出现全身皮肤发红、浮肿、身体多处(颈部、胸部、足部)大小不等的水疱等症状,考虑为斯鲁利单抗导致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停用斯鲁利单抗,给予甲泼尼龙、氯雷他定、依巴斯汀和辅助外用黏膜保护等对症治疗10 d后,皮炎基本消退,破裂的水疱结痂痊愈。患者改用安罗替尼,未再使用免疫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药物联合含青刺果及马齿苋保湿霜和防晒乳治疗慢性光化性皮炎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药物联合含青刺果及马齿苋的保湿霜和防晒乳治疗慢性光化性皮炎的有效性。方法:2017年5月至2018年8月,将216例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慢性光化性皮炎患者分为4组,对照组(52例)每天口服依巴斯汀、硫酸羟氯喹4周,外用地奈德乳膏2周;试验1组(54例)口服依巴斯汀、硫酸羟氯喹基础上外用保湿霜,每天2次,外用防晒乳,每天1次;试验2组(56例)口服依巴斯汀、硫酸羟氯喹基础上仅外用保湿霜,每天2次;试验3组(54例)口服依巴斯汀、硫酸羟氯喹基础上仅外用防晒乳,每天1次。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4周、6周各随访1次,通过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法评估疗效,并检测4个组患者皮损处表皮含水量、经表皮水分丢失及皮脂含量,通过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观察皮损处炎症反应、血管扩张等情况。结果:治疗6周后,试验1组有效(54例,占85.2%)明显高于试验2组(56例,占62.5%)、试验3组(54例,占64.8%)及对照组(52例,占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无创性皮肤检测结果,3个试验组经表皮水分丢失分别为(16.42±8.64、21.59±12.34、19.79±11.79),较治疗前(38.76±12.59、38.37±14.48、39.2±13.93)明显降低,表皮含水量(42.15±10.25、35.5±12.91、33.42±12.83)及皮脂含量(37.96±11.16、31.5±8.31、34.09±12.51),较治疗前表皮含水量(21.30±11.04、16.86±10.88、14.73±12.00)及皮脂含量(13.64±10.10、15.67±12.60、9.42±7.75)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试验2组、试验3组及对照组比较,试验1组经表皮水分丢失明显降低,表皮含水量及皮脂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1组RCM镜下海绵水肿(0.97±0.68)、蜂窝状结构紊乱(0.82±0.77)及血管扩张(1.03±0.73)改善情况优于试验2组(1.51±0.56、1.0±0.77、1.31±0.68)和试验3组(1.35±0.85、1.35±0.85、0.97±0.80)、对照组(1.85±0.74、1.85±0.74、1.53±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药物联合保湿霜及防晒乳治疗慢性光化性皮炎有效性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和药物加外用保湿霜或防晒乳,提示临床慢性光化性皮炎治疗不仅要抗炎、抗光敏治疗,还需同时辅以保湿和防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特应性皮炎引起"度普利尤单抗面部红斑"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65岁,全身皮肤对称红斑、丘疹伴瘙痒9个月。9个月前患者躯干、四肢出现黄豆大小丘疹、红斑伴瘙痒,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湿疹",予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口服,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皮疹反复发作并逐渐增多,干燥、瘙痒加重,影响患者睡眠。就诊于我院门诊,予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依巴斯汀及外用醋酸曲安奈德擦剂、醋酸曲安奈德尿素乳膏,瘙痒均未得到有效控制。患者既往体健,父亲有湿疹病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蕈样肉芽肿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女,50岁。因全身红斑、丘疹伴痒1年余加重1个月,于2017年1月2日至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就诊。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四肢突发红色斑片、丘疹,自觉瘙痒明显,无疼痛、麻木。患者到上海华山医院就诊,行组织病理检查示:不能排除早期惰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予胸腺五肽等对症处理后皮疹消退。1年来,患者红斑、丘疹反复发作,部分浸润肥厚斑块,趋势加重,感剧烈瘙痒,曾至杭州等各地医院按皮炎诊治,予依巴斯汀片、盐酸左西替利嗪片、复方氟米松乳膏等治疗未见消退。1个月前患者出现全身红斑、丘疹,伴脱发、耳后淋巴结肿痛。患者既往体健。皮肤专科检查:头皮红斑,毛发稀疏脱落,面部可见肥厚斑块,质硬、局部渗出;躯干和四肢可见暗红色斑块,毛囊性丘疹,有明显浸润感,部分融合成片;双手掌弥漫性潮红伴少量细碎鳞屑,指甲变形呈污黄色并增厚,耳后可见淋巴结肿大(见图1)。辅助检查:上海华山医院组织病理检查示皮肤淋巴组织非典型增生,主要表现为真皮层小血管周围片巢状异型T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D3(+)、CD20(-)、CD8(-)、CD30(-)、CD56(-)、TIA-1(-)、CD4(+)、增殖核抗原(Ki-67)阳性细胞约10%~30%。诊断:不能排除早期惰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本院麻风菌镜检阴性,抗核抗体1∶100[参考值:阴性(< 1∶100)],乙型肝炎三系阴性、丙型肝炎抗体阴性,人类缺陷免疫病毒(HIV)、梅毒螺旋体血凝反应(TPHA)及快速血清反应素试验(RPR)结果均阴性。组织病理检查:右颊表皮糜烂,轻度增生,真皮内大量团块状淋巴细胞、炎性细胞浸润,侵及附属器,毛囊内黏蛋白沉积,抗酸染色阴性(见图2)。背部表现为表皮增生,表皮内见微脓肿,内有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基底层欠完整,真皮内大量团块状淋巴细胞浸润、炎细胞浸润,伴有少量嗜酸性粒细胞,侵及附属器,抗酸染色阴性(见图2)。免疫组化:背部皮损肿瘤细胞常见表型为:CD3、CD4、CD45RO、CD57阳性(+),CD8、CD20散在(+)、CD79a、CD56(+)、Bcl-2(+)、p53、Ki-67阳性细胞约30%(见图3)。诊断:伴毛囊黏蛋白沉积的蕈样肉芽肿。治疗:口服小剂量甲氨蝶呤和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等治疗,症状好转,目前随访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苦菊椒柏方联合LED黄光治疗面部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观察苦菊椒柏方联合LED黄光在面部皮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方法:将65例面部皮炎患者纳入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LED黄光治疗,并予口服依巴斯汀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苦菊椒柏方湿敷.治疗2周后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5.76%(25/33),对照组为53.13%(17/32),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瘙痒、刺痛、紧绷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红斑、皮损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ISIA检测的红色区绝对分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特殊不良反应.结论:苦菊椒柏方联合LED黄光治疗面部皮炎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皮肤症状,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含龙胆草提取物的液体敷料联合依巴斯汀治疗面部敏感性皮肤的疗效及其对皮肤生理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探讨含龙胆草提取物的液体敷料联合依巴斯汀治疗面部敏感性皮肤的疗效及其对皮肤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0月-2022年1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90例面部敏感性皮肤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使用依巴斯汀治疗,观察组使用含龙胆草提取物的液体敷料联合依巴斯汀治疗,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的疗效,乳酸刺激试验指标,皮肤生理功能指标[经皮水分丢失量(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皮脂含量、角质层含水量、皮肤pH值]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3.33%vs 71.1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乳酸刺激试验指标,皮肤生理功能指标均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乳酸刺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乳酸刺痛感开始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EWL、皮肤pH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皮脂含量、角质层含水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含龙胆草提取物的液体敷料联合依巴斯汀能明显提高面部敏感性皮肤的临床疗效,明显改善皮肤生理功能及耐受性,安全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清热解毒汤治疗面部皮炎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讨清热解毒汤治疗面部皮炎患者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2020年10月-2021年10月雅安市人民医院诊治的90例面部皮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依巴斯汀片、维生素C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清热解毒汤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颜面潮红或红斑、颜面肿胀、丘疹、干燥脱屑、瘙痒、灼热感)量化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安全性和治疗结束后2个月的复发率.结果 治疗后,2组各项中医症状量化评分、DLQI各项问题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各项中医症状量化评分、DLQI各项问题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1%(41/45),对照组为75.6%(34/4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2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12.2%(5/41),对照组复发率为38.2%(13/4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清热解毒汤能够显著减轻面部皮炎患者的皮损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临床复发率,且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穴位埋线治疗难治性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总IgE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评价穴位埋线治疗难治性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的临床疗效、复发时间、安全性及对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gE)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20 年1 月—2022 年 4月本院门诊收治的 60 例难治性CSU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 30 例.对照组给予依巴斯汀片口服,每日1次,每次 2 粒.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埋线治疗,每2 周1次.疗程 12 周.观察 2 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症状积分(瘙痒程度、风团情况、发作频率)、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血清总IgE水平和复发时间的变化,并分析不良反应.结果 2 组治疗后不同时点效率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组间治疗前后比较,研究组治疗后 4、8、12 周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 4 周:36.67%比20.00%,治疗8周:53.33%比 33.33%,治疗12 周:76.67%比5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 8周、12周后,研究组患者症状积分改善均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分:治疗8周为 3.48±1.18比 6.69±1.60,治疗 12 周为 1.94±0.56比 4.53±1.20,P<0.05).2 组患者治疗 12 周后,研究组DL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 12 周:4.54±1.92 比8.44±2.24,P<0.05).研究组患者血清总IgE水平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明显(治疗 12 周:118.6±9.43 比 193.53±12.81,P<0.05).对照组患者CSU的复发时间要早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56.70±22.39 比 22.53±10.18,P<0.05).治疗前及治疗 4周,2 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埋线治疗难治性CSU效果明显,可有效降低患者症状积分,提高DLQI评分,降低血清总IgE水平,推迟复发时间,且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加味荆防方联合依巴斯汀治疗风热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2/3
荨麻疹(urticaria)是由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引发的局限性水肿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突然发作,风团形状、大小不一,境界清晰的水肿性风团,皮疹时起时消,伴有瘙痒,其中病程持续 6 周或者 6 周以上为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1],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我国约有25.9%的人受此困扰[2].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西医治疗多使用抗组胺药治疗,依巴斯汀是第二代抗组胺药,具有抗组胺、抗过敏作用,且持续时间长、抗炎活性广泛[3] ,不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副作用较少,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组胺药,但其对于荨麻疹的治疗容易出现停药后复发的情况,给后续治疗带来困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