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对肝功能影响的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内分泌治疗药物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辅助内分泌治疗的4 318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1.2±11.3)岁(范围:20~87岁)。根据药物治疗方案分组,阿那曲唑组1 182例,来曲唑组592例,依西美坦组 332例,托瑞米芬组2 212例。记录患者在治疗前,服药6、12、18、24、36、48、60个月和停药后1年的肝功能水平,使用混合效应模型比较3种芳香化酶抑制剂(阿那曲唑、来曲唑、依西美坦)和托瑞米芬对肝功能的影响。结果:4组患者用药6个月时ALT、AST均较治疗前上升( P值均<0.01),停药1年后各组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AST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 P值分别为0.538、0.718、0.061)。各组间AST的变化无差异( F=2.474, P=0.061)。3种芳香化酶抑制剂组间ALT的变化无差异(阿那曲唑比来曲唑, P=0.182;阿那曲唑比依西美坦, P=0.535;来曲唑比依西美坦, P=0.862)。阿那曲唑、来曲唑对ALT的影响高于托瑞米芬( P<0.01、 P=0.009)。各组在用药6个月时均出现肝功能异常患者,随用药时间延长,异常例数均呈下降趋势。 结论:3种芳香化酶抑制剂(阿那曲唑、来曲唑、依西美坦)和托瑞米芬都可使患者ALT、AST水平明显上升,停药1年后各指标可逐渐恢复至治疗前,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阿那曲唑、来曲唑)对ALT的影响大于托瑞米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卡培他滨节拍化疗联合依西美坦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卡培他滨节拍化疗联合依西美坦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MCF-7细胞,分为对照组(加入不含药物的DMEM培养液)、30 μmol/L依西美坦组和卡培他滨节拍化疗联合用药组[30 μmol/L依西美坦联合不同浓度(50、33、17 μmol/L)卡培他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计算药物半数抑制浓度( IC50)。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率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CF-7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 结果:卡培他滨和依西美坦作用MCF-7细胞72 h的 IC50分别为101.2 μmol/L和60.6 μmol/L。24、48 h 30 μmol/L依西美坦联合50、33、17 μmol/L卡培他滨组MCF-7细胞增殖抑制率均高于30 μmol/L依西美坦组(均 P<0.01);30 μmol/L依西美坦组、30 μmol/L依西美坦+50 μmol/L卡培他滨组、30 μmol/L依西美坦+33 μmol/L卡培他滨组、30 μmol/L依西美坦+17 μmol/L卡培他滨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8.1±2.6)%、(34.6±3.0)%、(27.6±1.3)%、(23.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3.652, P<0.01)。与对照组相比,30 μmol/L依西美坦组MCF-7细胞G 2期细胞比例上升[(16.7±2.6)%比(10.6±2.2)%],G 1期细胞比例下降[(53.3±4.0)%比(56.3±3.2)%];30 μmol/L依西美坦+50 μmol/L卡培他滨组MCF-7细胞S期细胞比例上升[(39.0±3.6)%比(33.1±2.0)%];30 μmol/L依西美坦+33 μmol/L卡培他滨组MCF-7细胞更多停滞于S期[(51.7±4.1)%],G 2期细胞几乎消失[(1.2±0.5)%];30 μmol/L依西美坦+17 μmol/L卡培他滨组MCF-7细胞G 2期细胞比例上升[(26.2±3.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显示,低剂量节拍化疗促进依西美坦抑制PI3K表达,促进AKT蛋白473位丝氨酸磷酸化[p-AKT(473)表达增高],促进信号通路下游S6蛋白表达及提高磷酸化水平(p-S6表达升高),从而激活凋亡信号。 结论:卡培他滨节拍化疗联合依西美坦可协同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通过影响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细胞凋亡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依维莫司联合依西美坦治疗绝经后雌激素受体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的晚期乳腺癌患者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依维莫司联合依西美坦治疗绝经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阴性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耐药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前瞻性研究分析2015年2月至2017年8月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1例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25例)和依西美坦组(26例)。联合组采用依维莫司联合依西美坦治疗,依西美坦组采用依西美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均无完全缓解,联合组和依西美坦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21.7%(5/23)与15.4%(4/2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03);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9.6%(16/23)与38.5%(10/2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0)。联合组和依西美坦组患者中位PFS分别为6.6个月与3.3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369, P=0.02)。联合组有56%(14/25)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其中有2例停用依维莫司超过28 d而退出研究。联合组患者口腔炎、乏力、肺炎发生率分别为60.0%(15/25)、48.0%(12/25)、16.0%(4/25),依西美坦组分别为11.5%(3/26)、11.5%(3/26)、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分别为0.010、<0.001、0.028)。 结论:对绝经后ER阳性、HER-2阴性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耐药的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依维莫司联合依西美坦治疗,能提高患者疾病控制率、延长中位PFS,效果良好,可作为绝经后ER阳性、HER-2阴性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耐药的晚期乳腺癌的治疗选择。同时,对依维莫司的临床使用的安全性评估需要密切关注并需要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接受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后骨丢失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中国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患者接受芳香化酶抑制剂(AIs)辅助治疗后的骨丢失情况。方法:选择手术治疗后的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阳性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患者,服用来曲唑、阿那曲唑或依西美坦行辅助内分泌治疗。治疗前,患者填写生活方式调查问卷,进行基线骨密度和骨代谢标志物检测。治疗过程中,患者每年检查骨密度1次,随访并记录复发和死亡事件。结果:2013年11月至2016年8月纳入符合入组条件的乳腺癌患者131例,基线骨量正常65例,骨量减少68例。69例服用来曲唑,52例服用阿那曲唑,10例服用依西美坦。中位随访43.7个月,100例患者可评价骨密度变化。股骨颈、全髋和腰椎L1~4骨密度逐年下降,其中第1年下降最明显,分别下降2.3%、2.4%和3.9%。2年间新发骨质疏松10例,其中8例发生在腰椎,均为基线骨量减少者。131例完成生活方式问卷调查的患者中,日常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的比例较低,分别为28.2%和7.6%;半数以上(52.7%)日常缺乏适度锻炼。结论: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患者接受AIs辅助治疗后骨密度逐年下降,其中第1年下降最显著,腰椎是发生骨质疏松的最常见部位。绝经后早期乳腺癌患者日常钙和维生素D补充不足比较普遍,应尽早采取防护措施,加强健康宣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关于女性乳腺癌患者绝经状态判断两个关键问题的临床思考
编辑人员丨3周前
内分泌治疗在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与患者的绝经状态密切相关.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关于乳腺癌患者绝经状态判断的两个关键问题.第一,针对绝经前患者添加卵巢功能抑制(ovarian function suppression,OFS)治疗后,雌二醇(estradiol,E2)数值仍超标,可能存在"真性"超标和"假性"超标两种情况,氟维司群、阿贝西利、依西美坦及他莫昔芬等内分泌治疗药物可能干扰E2测定结果,需要警惕检测性"假性"超标的可能性.第二,在判断OFS治疗下患者是否已进入生理性绝经状态时,需考虑化疗对绝经状态的影响、围绝经期内分泌变化的复杂性等因素.建议根据患者年龄及内分泌治疗方案,考虑转换治疗并定期监测血清E2和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水平,针对疑难情况可综合抗缪勒管激素(anti-Mullerian hormone,AMH)、抑制素B(inhibin B,INHB)和雄激素等指标进行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依维莫司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用药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对依维莫司用于晚期乳腺癌的处方/医嘱进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依维莫司的用药现状,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2月13家医疗机构依维莫司治疗晚期乳腺癌的处方/医嘱,对其用法用量、用药时长、合并用药及日均剂量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晚期乳腺癌患者2517例,分别有12.7%、47.3%和4.0%的患者依维莫司采用了10.0 mg qd、5.0 mg qd及2.5 mg qd的用药方式;依维莫司主要与芳香胺酶抑制剂(AI)及雌激素受体(ER)拮抗剂合用,有42.7%的患者合用了依西美坦.联合用药组依维莫司的日均用量低于未联用药物组,其中合并依西美坦组依维莫司日均用量为6.0 mg.结论 依维莫司多采用联合用药模式,其日均剂量明显低于说明书推荐剂量,致使日均费用远低于预期,相关应用具有一定的循证证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绝经前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术后不同内分泌治疗方案对患者肝功能激素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究术后不同内分泌治疗对绝经前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肝功能、激素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随机数表法将2014年1月-2016年10月就诊的90例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分为他莫昔芬组、阿那曲唑组与依西美坦组各30例,分别接受他莫昔芬20 mg qd 口服、阿那曲唑25 mg qd 口服+卵巢抑制干预、依西美坦1 mg qd 口服+卵巢抑制干预,均干预5年.对用药前4周、用药后2年、5年患者肝功能[谷草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激素[雌二醇(E2)、睾酮(T)、孕酮(P)、泌乳素(PRL)、卵泡刺激素(FSH)]指标测定,跟踪随访统计3组患者用药期间痛经、便秘、潮热、胃肠道反应、关节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无进展生存率(DFS)与总生存率(OS).结果 AST、ALT、TBIL组间、时间点及交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那曲唑组用药后5年AST、ALT、TBIL水平分别为(18.63±7.45)U/L、(17.09± 6.52)U/L、(6.48±1.24)U/L,依西美坦组分别为(16.57±6.84)U/L、(15.05±5.18)U/L、(5.63±2.04)U/L,均明显低于他莫昔芬组的(25.84±6.35)U/L、(24.47±6.34)U/L、(9.45±2.37)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那曲唑组与依西美坦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E2、PRL、FSH水平组间、时间点及交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血清T、P水平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那曲唑组、依西美坦组潮热发生率的(66.67%、50.00%)明显高于他莫昔芬组(16.67%),胃肠道反应(10.00%、6.67%)、关节痛(13.33%、10.00%)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他莫昔芬组(43.33%、4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西美坦组DFS、OS均高于他莫昔芬组、阿那曲唑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那曲唑、依西美坦联合卵巢抑制治疗绝经前Luminal型乳腺癌预后与他莫昔芬相当,其中依西美坦在综合改善肝功能、不良反应及预后上相对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期高脂血症的临床特征及中药用药分析:基于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23
背景 乳腺癌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内分泌治疗可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进而影响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目的 分析真实世界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期高脂血症的临床特征及中药处方用药规律.方法 基于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择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2012 年 1 月—2022 年 3 月接受内分泌治疗的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 238 例为研究对象.通过科研大数据搜索平台导出数据,包括患者的年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内分泌治疗药物、中药处方等,建立患者临床资料数据表.根据内分泌治疗期血脂水平将基线血脂正常的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分为血脂正常组和血脂异常组,同时将血脂异常中高脂血症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方剂分析"对导出的处方进行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用药规律的分析,通过"新方分析"获取新处方.结果 238 例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中基线血脂正常的患者 97 例(40.8%),其中 42 例(回访 205 人次)患者在行规范化内分泌治疗过程中出现血脂异常;血脂异常患者中 51~60 岁年龄段发病人次占比最多,为 37.6%(77/205);血脂异常患者接受依西美坦治疗占比最高,为 42.0%(86/205).42 例(回访 205 人次)基线血脂正常的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中 107 人次内分泌治疗期出现血脂异常,其中 99 人次出现高脂血症,以高胆固醇血症最多见 49.5%人次(49/99);三种高脂血症患者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高脂血症患者内分泌治疗药物种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临床治疗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期高脂血症中药处方总计为 189 种中药,用药频次最高的为甘草(408 次);使用频率最高的为补气药(22.6%);大数据平台收集的中药归经主要分布在脾、肺、肝经等,药性主要为寒、平、温,药味主要为甘、苦、辛;"黄芪-甘草"组合频次最高;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的分析,得到6个核心药物组合及3个新处方.结论 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期高脂血症的高发年龄为51~60岁,以高胆固醇血症最为多见.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期高脂血症的病位在脾,用药主要为健脾祛湿、益气和中之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芳香化酶抑制剂联合卵巢功能抑制对绝经前乳腺癌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探讨不同芳香化酶抑制剂联合卵巢功能抑制(ovarian function suppression,OFS)对绝经前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研究标准的161例绝经前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分为来曲唑+OFS组55例、阿那曲唑+OFS组47例和依西美坦+OFS组59例三组,分析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5个时间点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的差异,并进行年龄分层研究.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患者的TC水平在治疗后12个月、24个月和36个月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G水平在来曲唑+OFS组和阿那曲唑+OFS组的12个月、24个月和36个月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DL-C水平在来曲唑+OFS组和阿那曲唑+OFS组治疗后24个月和36个月均显著升高,在依西美坦+OFS组治疗后12个月和36个月也显著性升高;HDL-C水平分别在阿那曲唑+OFS组治疗后12个月、24个月和依西美坦+OFS组治疗后6个月、24个月显著下降.组间比较,来曲唑+OSF组和阿那曲唑+OFS组对TC水平的升高作用显著强于依西美坦+OFS组(P=0.044、P=0.038);TG和LDL-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依西美坦+OFS组降低HDL-C的作用显著强于其他两组(P=0.001、P<0.001).亚组分析,来曲唑+OFS组≥50岁亚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TC水平升高更显著(P=0.03,P=0.024,P=0.02);阿那曲唑+OFS组≥50岁亚组治疗后24个月和36个月LDL-C水平升高更显著(P=0.041,P=0.017);治疗后24个月和36个月时间点阿那曲唑+OFS组≥50岁亚组HDL-C水平降低更显著(P=0.031,P=0.022).结论 芳香化酶抑制剂联合OFS可引起绝经前乳腺癌患者TC、TG、LDL-C水平的升高和HDL-C水平的降低,且以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对血脂的影响更大,通过加强对该类患者血脂水平的检测,对预防潜在的血脂异常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2011—2016年天津市肿瘤医院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2011—2016年天津市肿瘤医院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 调取天津市肿瘤医院2011—2016年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的相关用药信息,对药品使用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及药品排序比(B/A)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6年天津市肿瘤医院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呈逐年上升趋势.芳香酶抑制剂(AIs)使用金额的占比大于70%.各类药品的DDDs整体亦呈现增长趋势,依西美坦(进口)增幅最大.各类药品的DDC值稳中有降,大部分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的B/A值接近于1.00,使用金额和DDDs同步性较好.结论 天津市肿瘤医院乳腺癌内分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符合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的原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