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性生殖器硬化性苔藓样变致尿道狭窄合并尿道癌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男性生殖器硬化性苔藓样变导致尿道狭窄合并尿道癌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19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治疗的16例男性生殖器硬化性苔藓样变导致尿道狭窄合并尿道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平均53.7(45~69)岁,生殖器硬化性苔藓样变病程平均15(6~35)年;因前尿道狭窄排尿困难接受尿道扩张或内切开治疗时间平均10(8~15)年。所有病例均表现为阴茎头白斑或硬皮样变,尿道串珠样瘢痕,尿道内出血,有血性分泌物。5例合并阴囊部实质性肿块伴局部疼痛,平均直径4.5 (3~7) cm;11例合并会阴部肿块或脓肿,平均直径6.0(4~10)cm,其中9例有尿道皮肤瘘或破溃。阴囊、会阴肿块组织活检病理诊断为浸润性尿路上皮癌12例,鳞状细胞癌4例。盆腔CT、MRI检查示,9例肿瘤侵犯尿道和阴茎海绵体,未见淋巴结肿大;5例肿瘤侵犯尿道和阴茎海绵体,伴一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2例肿瘤累及阴茎海绵体、前列腺包膜外及膀胱颈部,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其中1例累及左侧睾丸。TNM分期:9例T 2~3N 0M 0期,5例T 2~3N 1M 0期,1例T 3N 2M 0期,1例T 4N 2M 1期。5例尿道癌合并阴囊部实质性肿瘤患者中,2例行保留阴茎的阴囊肿瘤和尿道肿瘤切除+尿道近端造口术;3例行阴茎部分切除+远端尿道肿瘤切除+尿道会阴造口术。11例尿道癌合并会阴部感染性肿块患者中,2例行肿瘤组织扩大切除+耻骨上膀胱造瘘术;8例会阴肿瘤感染合并尿道皮肤瘘,其中2例行尿道肿瘤、窦道及周围肿块切除+膀胱造瘘术,4例有一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行尿道肿瘤、窦道及周围肿块切除+一侧腹股沟淋巴结切除+膀胱造瘘术,2例合并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行阴茎、尿道全切+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切除+膀胱造瘘术。1例会阴部感染性肿块伴尿道皮肤瘘及一侧淋巴结转移患者(T 2~3N 1M 0期),对手术顾虑大而放弃肿瘤切除。 结果:阴茎头和尿道病变组织的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上皮角化,基底细胞空泡变性,真皮层淋巴细胞浸润等典型生殖器硬化性苔藓样变表现。尿道和尿道周围肿瘤组织的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高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癌12例,P53、Ki-67、GATA3表达阳性;鳞状细胞癌4例,Ki-67、P40、GATA3表达阳性。所有患者接受平均4.8(2~6)个疗程化疗(顺铂+吉西他滨)和局部放疗[照射剂量(50~70)Gy/5周]。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时间26(3~48)个月,尿道尿路上皮癌和尿道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分别为29(18~48)个月和18(3~24)个月。所有患者均死于肿瘤远处转移,6例肺转移,2例骨转移,3例肝转移,2例脑转移,3例肺和骨转移。结论:男性生殖器硬化性苔藓样变可进展导致尿道狭窄和尿道癌,临床表现为排尿困难、尿道肿块、反复感染和尿道瘘等,可行肿瘤切除和尿流改道治疗,尿道尿路上皮癌和鳞状细胞癌是常见的病理类型,术后可联合放化疗,但总体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人体肝脏前裂静脉的解剖学特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人体肝脏前裂静脉的解剖学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哈尔滨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的22具成人尸体标本;男15具,女7具;年龄为45(18~75)岁。观察指标:(1)肝脏前裂静脉识别率及汇入肝静脉位置。(2)肝脏前裂静脉长度及汇入肝静脉开口直径。(3)肝脏前裂静脉与肝Ⅷ段腹侧肝静脉(V8v)位置及V8v情况。(4)肝脏前裂静脉与前腹段门静脉及前背段门静脉的关系。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 结果:(1)肝脏前裂静脉识别率及汇入肝静脉位置:22具尸体肝脏标本中,肝脏前裂静脉识别率为90.9%(20/22),9.1%(2/22)的尸体肝脏标本不存在肝脏前裂静脉。肝脏前裂静脉汇入肝中静脉近端和肝右静脉近端比例分别为19/20和1/20,无汇入肝中静脉远端和肝右静脉远端的标本。(2)肝脏前裂静脉长度及汇入肝静脉开口直径:20具有肝脏前裂静脉的尸体肝脏标本中,肝脏前裂静脉长度为(6.41±1.26)cm,肝脏前裂静脉汇入肝静脉开口直径为(0.38±0.10)cm。(3)肝脏前裂静脉与V8v位置及V8v情况:22具尸体肝脏标本中,25支V8v分支均汇入肝中静脉近端,V8v长度为(3.83±0.36)cm,V8v直径为(0.16±0.08)cm。17具尸体肝脏标本同时存在肝脏前裂静脉和V8v,V8v汇入肝脏前裂静脉后再汇入肝中静脉比例为14/17,肝脏前裂静脉与V8v分别汇入肝中静脉比例为3/17,无肝脏前裂静脉汇入肝右静脉且V8v汇入肝中静脉标本。(4)肝脏前裂静脉与前腹段门静脉及前背段门静脉的关系:20具有肝脏前裂静脉尸体肝脏标本中,16具肝脏标本中的肝脏前裂静脉可作为划分肝右前区前腹段和前背段的分界标识。肝脏前裂静脉与前腹段门静脉距离为(1.40±0.43)cm,与前背段门静脉距离为(1.46±0.63)c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00, P>0.05)。 结论:多数正常成人肝脏存在肝脏前裂静脉,且肝脏前裂静脉多汇入肝中静脉近端;通过V8v情况可辨别肝脏前裂静脉;肝脏前裂静脉可作为划分肝右前区前腹段与前背段的分界标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吲哚菁绿荧光引导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肝细胞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居高不下。我国肝细胞癌患者常同时伴有病毒性肝炎甚至肝硬化,术前肝功能及肝脏储备功能不佳,因此,对手术方式及切除范围有较高要求。解剖性肝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肝细胞癌的有效方法,有利于患者的远期疗效。解剖性肝切除术不同于规则性肝切除术,其可以在完整切除癌灶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肝实质,理论上是肝细胞癌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案。随着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发展与进步,实现了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但判断肝段之间的界面仍非常困难。采用吲哚菁绿荧光引导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术安全、可行,有助于外科医师对肝段之间界面的识别和肝脏外科医师安全、规范地行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腔镜限量解剖性肝切除术的理念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已成为肝细胞癌的治愈性治疗措施之一,从外科学和肿瘤学的角度,都被证实能给患者带来微创和生存双重获益。我国肝细胞癌患者>80%合并肝硬化,肝脏储备功能受损,肿瘤常跨越肝段生长、累及多个肝段,传统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因切除肝脏体积较大,容易导致术后肝衰竭而应用受限。基于肝细胞癌的肿瘤生物学特性和传统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的局限性,腹腔镜限量解剖性肝切除术的理念应运而生并用于实践。腹腔镜限量解剖性肝切除术又称保留肝实质的解剖性肝切除术,是指以肿瘤病灶为中心,以荷瘤门静脉流域为参考平面,根据肿瘤所在位置及其与亚肝段和(或)肝段的解剖关系,切除肿瘤及其所在亚肝段和(或)肝段门静脉流域,其核心理念是在保证肿瘤学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留功能性肝实质。腹腔镜限量解剖性肝切除的手术方式包括解剖性亚肝段切除、肝段切除和保留肝实质的联合亚肝段和(或)肝段切除术,其适应证主要是位于(亚)肝段之间的小肝癌或微小肝癌,采用三维可视化、腹腔镜超声检查和吲哚菁绿融合荧光等导航技术,通过多个亚肝段的拼接组合,实现以肿瘤病灶为中心、以切缘为本的解剖性肝切除术,可以达到既最大限度切除荷瘤门静脉流域的肝组织,又最大限度保留功能性肝脏结构和体积的目的。目前腹腔镜限量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尚处于探索阶段,其远期肿瘤学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随着技术进步和理念更新,腹腔镜限量解剖性肝切除术将成为肝细胞癌微创精准治疗的核心手段。笔者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深入阐述腹腔镜限量解剖性肝切除术的概念与发展沿革、理论和技术支持、肿瘤学安全性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肝叶联合尾状叶切除术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肝门部胆管癌是常见胆道恶性肿瘤,其外科治疗的核心是达到R 0切除,包括切除病变胆管、受肿瘤浸润肝组织及区域淋巴结。在精准外科及多学科治疗时代,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应遵循可视化、可量化、可控化和多学科治疗原则。基于精准肝门部胆管癌董氏分型,包括Ⅰ+Ⅳ+Ⅴ+Ⅷ段、Ⅰ+Ⅴ+Ⅷ段及Ⅰ+Ⅳ段的中肝叶联合尾状叶切除术,在获得R 0切除的同时可最大限度保留更多肝实质,使部分病人避免术前进行减轻黄疸治疗和分期手术。然而,在获得良好围术期效果的同时,还需随访评价病人的长期生存情况。笔者结合团队开展中肝叶联合尾状叶切除术的临床经验,探讨其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肝Ⅲ+Ⅳ段切除术
编辑人员丨2024/8/10
肝胆管结石病首选手术治疗,解剖性肝切除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因结石存留于病变胆管,整个Glisson鞘变得粗大且伴随炎症粘连,不利于Glisson鞘外解剖显露,目前的主流操作是采用鞘内解剖的方式游离血管和胆管,殊不知因鞘内炎症胆管与血管粘连紧密,增加了分离过程中出血及管道误伤的风险,近年来有学者采用Laennec膜间隙循Glisson蒂鞘外分离入路实施区域阻断,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得到临床证实。本视频病例结石主要位于肝脏第3、4段,合并肝萎缩纤维化,第2段未见结石且肝脏质地良好,如行左半肝切除则必须切除健康的第2段,术前通过三维重建流域分析,目标肝段3、4段有数支肝蒂,分别游离,逐一结扎操作繁琐,且容易遗漏,因此我们尝试将3、4肝段肝蒂一并处理。首先沿Laennec膜间隙将左肝蒂鞘外解剖套出,然后沿脐裂左侧套取单独的2段肝蒂加以保护,"减法"得到3、4段肝蒂,将众多的目标肝蒂一并集束,弹性阻断之后出现缺血分界线,超声刀小口钳夹处理肝实质,左侧循肝左静脉途径,右侧循肝中静脉途径,两侧肝断面会师,完整游离标本,最后离断目标肝蒂,缝合血管,探查胆管取石,胆道一期缝合,切除病肝的同时,保留了健康的2段肝组织。术后加速康复管理,随访1年恢复良好。(本手术指导:姚本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腹腔镜半肝切除术
编辑人员丨2024/7/6
肝蒂入路的优势:1)减少全肝阻断时间;2)利于控制术中出血;3)减轻剩余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4)降低术中肿瘤经门静脉播散的风险。手术要点:1)通过合适的方法处理Glisson肝蒂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如鞘内解剖法;2)另一关键技术就是肝实质的分离,肝门板从Laennec膜分离到肝蒂,尽可能保留Laennec膜,同时将肝蒂与肝门板分离,必要时从Glisson分支上解剖肝实质。这种入路操作能分离更深的第三级分支肝蒂,如Ⅳa段肝蒂、Ⅵ-Ⅶ段肝蒂和Ⅷ段肝蒂等,借助吲哚菁绿荧光导航可以更好地识别深部的肝段间平面和切除边界,实现更精准的解剖切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12
脾功能亢进(脾亢)是由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引起的常见并发症,目前临床治疗脾亢的主要方式是脾切除和部分脾动脉栓塞(PSE).脾切除治疗脾亢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脾亢患者临床症状.相比于脾切除,部分脾动脉栓塞通过栓塞脾动脉分支使部分脾实质梗死,能够达到与部分脾切除术相似的临床疗效,并保留脾脏及脾脏自身功能.虽然PSE是治疗脾亢的有效方法,但是目前国内外关于PSE对肝纤维化、免疫及肝再生影响的研究报道并不多.本文总结了脾亢发生的常见病因、PSE治疗脾亢机制、不同栓塞方法和材料的治疗效果,以及PSE对肝纤维化、免疫及肝再生的影响,为临床脾亢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术中超声在肝脏切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术中超声是现代肝外科不可缺少的工具,尤其是在合并肝硬化病人中.术中超声可分为开腹和腹腔镜两种不同技术,使用的探头则有扇型和直型探头.这两种不同探头各有优劣.术中超声在肝切除的应用很多.它可提高肝外科医师进行术中诊断和肿瘤分期能力.因此,23%~51%病人会改变术前所定手术计划.在超声引导下,外科医师可通过穿刺进行活检或治疗.此外,术中超声还可协助确定肿瘤的位置,决定切缘,决定离断肝实质平面,引导、监视离断肝实质平面,找出重大血管施加以保留或结扎.术中超声应由受过术中超声培训的肝外科医师,或由医学影像专业和肝外科医师组成的团队共同实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保留肝实质的治疗方式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切除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保留肝实质的治疗方式在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CRLM)手术切除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00年1月至2016年5月手术切除的CRLM患者377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保留肝实质(parenchymal-sparing hepatectomy,PSH)组305例和大范围肝切除(major hepatectomy,MH)组7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结果:PSH组肝转移灶个数少于MH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全组采用PSH治疗的患者占80.9%,且随时间增长逐渐增多.PSH组手术时间比MH组短(177.5 min vs.220 min,P=0.000),手术出血比MH组少(150 mL vs.300 mL,P=0.0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MH组低(47.4%vs.64.8%,P=0.008).PSH组与MH组患者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肝内无复发生存(hepatic recurrence free survival,HFRS)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H组患者复发后接受局部治疗的比例明显增加(42.8%vs.25.6%,P=0.040),复发患者中接受局部治疗的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58个月vs.24个月,P=0.000).结论:CRLM患者手术时采用PSH的治疗方式肝内复发率更低,安全性更高,复发后再次接受局部治疗的可能性明显增加,是推荐的治疗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