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精准辅助技术在脊髓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导致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并伴有呼吸功能衰竭、肠道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紊乱。现有治疗方法中,早期减压手术和激素类药物冲击疗法效果欠佳且易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与此同时,康复治疗费用高昂且仅能获得有限功能恢复。脊髓电刺激(SCS)通过刺激调控残存的低位脊髓中间神经元,重塑残存神经传导束功能,可有效促进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修复。脊柱外科引入智能精准辅助技术,针对脊髓损伤不同程度、节段及病程来制订更加精准、个体化的神经调控和康复策略,结合实时反馈,不断修正算法,实现对SCS的远程安全调控,提高脊髓损伤患者救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助于制订更为有效的康复干预方案,进一步提高临床转化价值。笔者就智能精准辅助技术在SCS治疗脊髓损伤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O形臂联合CT三维导航系统辅助置钉与徒手置钉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O形臂联合CT三维导航系统辅助置钉与徒手置钉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5月至2022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41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15例;年龄31.5~48.6岁[(41.5±15.0)岁]。损伤节段:C 3 3例,C 4 12例,C 5 13例,C 6 10例,C 7 3例。19例采用O形臂联合CT三维导航系统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导航组,76枚螺钉),22例采用徒手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传统组,88枚螺钉)。比较两组总手术时间、有效手术时间、单钉置入时间、单钉修正次数、螺钉距前方皮质距离、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辐射剂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3 d椎间隙高度、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螺钉置入准确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邻近小关节侵犯、感染、螺钉松动)。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1.1~13.9个月[(12.5±1.4)个月]。术中导航组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辐射剂量、切口长度多于或大于传统组( P均<0.05)。导航组有效手术时间、单钉置入时间、单钉修正次数、螺钉距前方皮质距离少于或小于传统组( P均<0.05)。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两组内术后3 d椎间隙高度、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较术前改善( P均<0.05)。两组间术前及术后3 d椎间隙高度、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ASIA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两组内术后3 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JOA评分、NDI较术前改善( P均<0.05),且均随时间进一步改善。两组间术前及术后3个月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但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导航组低于传统组( P均<0.05)。两组间术前、术后3 d及术后3个月JOA评分和N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但末次随访时导航组优于传统组( P均<0.05)。导航组置入0级、0+1级螺钉置入准确率分别为92.0%(70/76)、96.6%(73/76),高于传统组的88.7%(78/88)、93.5%(82/88)( P均<0.05)。导航组邻近小关节侵犯率A~C级分别为71.2%(54/76)、28.8%(22/76)、0%(0/76),传统组分别为60.5%(53/88)、32.3%(28/88)、7.3%(7/88)( P<0.05)。导航组无螺钉松动,传统组螺钉松动率为9.1%(8/88)(P<0.01)。 结论:与徒手置钉比较,O形臂联合CT三维导航系统辅助置钉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具有有效手术时间短、螺钉置入快、螺钉把持力强、颈椎稳定性好、术后疼痛轻、置钉准确率高、小关节侵犯率和螺钉松动率低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减重手术后复胖原因与治疗对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减重手术是治疗肥胖症及其相关代谢疾病的有效方式,但病人术后复胖是常见和不容忽视的问题。术后复胖的原因复杂,需多学科团队全面评估和长期稳定随访。术后复胖病人的治疗方案应根据其解剖学情况、生活习惯、心理状态和依从性等方面给予个性化指导。笔者分析目前针对术后复胖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总结关于术后复胖行为、药物和手术治疗效果的临床证据,提出需建立减重手术后复胖的统一诊断标准。通过前瞻性研究明确减重手术后病人复胖的预测因子、建立手术和非手术干预方式的最佳组合、探寻药物治疗的最佳时间节点,对于有效维持减重手术效果、防治术后复胖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腹腔镜减重代谢外科20年研究文献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中国腹腔镜减重代谢外科始于2000年,历经20年的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再到飞速发展的转变。笔者就中国20年来发表减重代谢相关研究的文献数量、机构来源、发表期刊、文献类型、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分析,其结果显示:文献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减重手术实现了以胃旁路术和胃束带术为主导向以胃旁路术和袖状胃切除术为主导的转变,修正手术和肠道菌群是近年研究和关注的热点。但中国腹腔镜减重代谢外科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等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因而,该领域未来应开展更多大样本量、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制订适合中国人群的指南。笔者建议:建立国家级数据,注册登记临床数据库,基于数据库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同时加强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的结合,促进我国减重代谢外科的进一步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中心4 255例减重代谢手术后早期严重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减重代谢手术后早期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诊治经验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回顾性收集2010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减重代谢外科4 255例施行减重代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 125例,女3 130例;手术年龄为(31.3±4.5)岁;体质指数(BMI)为(36.5±6.4)kg/m 2。手术方式包括袖状胃切除术(SG)2 397例、胃旁路术(RYGB)489例、袖状胃切除+空肠旁路术(SG-JJB)1 028例及单吻合口十二指肠转流术(SADS)341例。研究纳入标准:(1)因肥胖或2型糖尿病接受减重手术;(2)手术方式为SG、RYGB、SG-JJB及SADS;(3)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接受修正手术和同期接受其他手术的患者。早期严重并发症的诊断标准为术后1个月内发生且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Ⅲ级的并发症。根据Clavien-Dindo分级,分析不同严重程度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转归,通过Logistic多因素分析其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1)减重代谢术后早期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4 255例患者中有22例(0.52%)术后发生早期严重并发症,其中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龄(41.1±9.9)岁;术前BMI(36.9±8.2)kg/m 2。7例术前合并高血压,10例术前合并2型糖尿病,1例术前合并Ⅱ型呼吸衰竭,1例术前合并心力衰竭。严重并发症主要包括:Ⅲa级9例(0.21%)、Ⅲb级11例(0.26%)、Ⅳa级1例(0.02%)及Ⅴ级1例(0.02%)。不同手术方式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SG手术0.17%(4/2 397)、RYGB手术0.61%(3/489)、SG-JJB手术0.58%(6/1 028)及SADS手术2.64%(9/341)。常见严重并发症为漏0.28%(12例)、出血0.14%(6例)及梗阻0.05%(2例)。(2)早期严重并发症的转归:Ⅲa级并发症:包括8例漏和1例不明重症感染,经抗感染、介入下放置胃管、空肠营养管及CT引导穿刺引流治疗后痊愈。Ⅲb级并发症:包括5例出血,再次手术后痊愈;4例漏,其中3例修正为RYGB、1例行漏口缝合修补后痊愈;2例肠梗阻均行松解后痊愈。Ⅳa级并发症:为1例SG术后呼吸衰竭伴呕吐误吸,经重症监护治疗后痊愈。Ⅴ级并发症:为1例SG-JJB术后腹腔出血,再次急诊手术探查术中死亡,术中证实出血部位为胃短血管断端活动性出血。(3)减重代谢术后早期严重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术前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手术时间及手术方式是影响减重代谢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均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1.3岁(OR=5.423,95%CI:1.004~29.278, P=0.049),手术方式(SADS:OR=19.758,95%CI:5.803~67.282, P<0.001;RYGB:OR=9.752,95%CI:2.456~38.723, P=0.001;SG-JJB:OR=5.706,95%CI:1.966~16.559, P=0.001)是减重代谢手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减重代谢手术安全性高,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为漏、出血及梗阻,需要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以提高诊治效果。患者年龄及手术方式是减重代谢手术后早期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达芬奇机器人单吻合口十二指肠回肠旁路联合袖状胃切除术治疗肥胖患者的安全性及学习曲线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单吻合口十二指肠回肠旁路联合袖状胃切除术(SADI-S)治疗肥胖患者的安全性及其学习曲线。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期间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接受达芬奇机器人SADI-S治疗的肥胖患者的临床资料。单纯肥胖者体质指数≥37.5 kg/m 2或28 kg/m 2<体质指数<37.5 kg/m 2同时合并有2型糖尿病、或两项代谢综合征组分、或肥胖合并症接受SADI-S治疗、且通过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完成者纳入研究;排除行SADI-S以外的其他减重术式或以达芬奇机器人SADI-S作为修正手术者。共77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31例,女46例;中位年龄33(18~59)岁;术前体质量(123.0±26.2) kg,体质指数(42.2±7.1) kg/m 2,腰围(127.6±16.3) cm。按手术日期先后顺序将入组患者依次编为1~77号,采用教科书效果(TO)来分析每例患者的临床结局,采用Dindo-Clavien分级标准对手术并发症进行分类。TO标准:手术时间小于或等于患者手术时间的第75百分位数(210 min);术后住院时间小于或等于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的第75百分位数(7 d);并发症分级小于Clavien grade Ⅱ级;无再次入院;无中转开腹及死亡。当机器人SADI-S患者同时满足上述5个条件时,则该患者被认为达到了TO标准。采用累积和分析方法(CUSUM)计算患者的TO率,以手术例数为横坐标,TO率为纵坐标绘制散点图,以了解机器人SADI-S的学习曲线。 结果:77例达芬奇机器人SADI-S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82.9±37.5) min,术后中位住院时间为6(4~55) d,无中转开腹及死亡病例。并发症发生率9.1%(7/77),其中4例(5.2%)为Ⅱ级并发症,包括十二指肠回肠吻合口漏、腹腔出血、腹腔积液和胃肠功能恢复延迟各1例;2例(2.6%)为Ⅲb级并发症,均为胃漏;1例(1.3%)Ⅳ级并发症,为术后呼吸功能衰竭,均通过对症处理痊愈出院。有51例患者的临床结局达到了TO标准,TO率在第46例后为正值,且稳步上升。以本组第46例为界,将所有患者分为学习提高组(46例)和熟练掌握组(3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体质指数、腰围、美国麻醉医师分级、肝体积及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学习提高组的腹腔引流管留置比为54.3%(25/46),高于熟练掌握组的16.1%(5/31),术后住院时间为6(4~22) d,长于熟练掌握组的6(5~55)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达芬奇机器人SADI-S安全可行;其学习曲线为46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口内镜幽门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胃下垂14例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经口内镜幽门括约肌切开术(G-POEM)治疗胃下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8月1日至2020年8月1日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行G-POEM的14例胃下垂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体重、住院时间、修正后胃轻瘫主要症状指数评分(mGCSI)等。规律随访并记录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为体重和mGCSI。统计学方法采用Friedman秩和检验与Bonferroni校正检验。结果:14例胃下垂患者的年龄为50.0岁(24.5岁),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住院时间为10.5 d(5.0 d),术后随访时间均>12个月。14例患者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mGCSI [1.94分(1.19分)、0.78分(0.47分)、0.36分(0.19分)、0.17分(0.45分)、0.13分(0.57分)、0.29分(0.50分)]和体重[43.5 kg(5.8 kg)、43.5 kg(5.8 kg)、42.5 kg(7.1 kg)、43.5 kg(6.9 kg)、45.0 kg(8.0 kg)、45.5 kg(7.5 k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42.78、34.28,均 P<0.001);Bonferroni校正后两两比较结果显示,14例患者的术前mGCSI与术后1、3、6、12个月的mGCSI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4.09、5.05、5.00、4.14, P=0.001、<0.001、<0.001、=0.001);14例患者术后12个月的体重与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体重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Z=-3.64,均 P=0.004)。 结论:G-POEM对胃下垂患者有良好疗效,有望成为治疗胃下垂的新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手术流程和感染防控措施以及实施体会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19年底我国暴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立即展开疫情防控的各项应急预案,我院外科手术室也紧急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手术流程及感染防控措施,主要做好医务人员管理、培训、术前评估、术前准备、接送手术患者流程、术中护理配合、术后器械与环境物表的消毒处理等,在实际工作中对上述措施不断进行了修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角膜屈光手术后增效手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初次角膜屈光手术后的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术后屈光异常(残余屈光不正)或者视觉质量不佳,要求手术修正,这种在手术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再次进行且以提高视力、改善初次手术效果为目的的屈光手术即为增效手术。现笔者对增效手术的流行病学、术前术后评估和具体方法等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后再手术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前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已成为全世界开展最多的减重手术,其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短期减重效果令人满意。然而,随着大规模开展LSG,其不足之处也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患者因减重不足、复胖以及反流性食管炎等问题需要进行二次手术。笔者结合临床经验,总结现有临床证据,探讨LSG后再手术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