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联合倍氯米松对COPD患者免疫功能及ESR、PCT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联合倍氯米松混悬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免疫功能及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义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COPD患者10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 n=51)、B组( n=51)。A组:对症治疗+倍氯米松混悬液,B组:A组+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运动耐力、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免疫功能、血清ESR、PCT水平。 结果:B组总有效率为96.08%(49/51),明显高于A组的82.35%(42/51)(χ 2=5.14, P < 0.05)。A组治疗后的6 min步行试验(6MWT)、CD 3+、CD 4+及CD 4+/CD 8+[(317.19±46.70)m、(54.53±7.98)%、(34.76±4.23)%、(1.20±0.28)]均明显长于、高于治疗前[(266.49±43.01)m、(49.38±8.27)%、(28.75±3.33)%、(0.85±0.21)]( t6WMT=5.70、 tCD3+=3.20, tCD4+=7.97, tCD4+/CD8+=7.14,均 P < 0.001)。B组治疗后的6MWT、CD 3+、CD 4+及CD 4+/CD 8+[(328.19±41.48)m、(60.02±5.17)%、(36.89±5.59)%、(1.37±0.27)]均明显长于、高于治疗前[(265.69±49.60)m]、(44.33±7.34)%、(28.59±4.35)%、(0.83±0.12)]( t6WMT=6.90、 tCD3+=12.48, tCD4+=8.36, tCD4+/CD8+=13.05,均 P < 0.001);且B组治疗后6MWT、CD 3+、CD 4+及CD 4+/CD 8+均长于、高于A组( t6WMT=3.35, tCD3+=10.94, tCD4+=5.83, tCD4+/CD8+=8.42,均 P < 0.05)。A组患者治疗后的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会呼吸问卷(mMRC)、COPD评估测试(CAT)评分、CD 8+、ESR、PCT[(1.30±1.04)分、(14.37±4.58)分、(30.61±8.32)%、(24.28±4.88)mm/h、(0.44±0.16)μg/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2.53±0.85)分、(20.10±6.34)分、(35.90±9.71)%、(33.26±6.28)mm/h、(0.72±0.16)μg/L]( tmMRC=6.54、 tCAT=5.23、 tCD8+=4.21、 tESR=8.06、 tPCT=8.83,均 P < 0.05)。B组患者治疗后的mMRC、CAT评分、CD 8+、ESR、PCT[(1.09±0.90)分、(13.58±3.59)分、(27.63±5.24)%、(23.16±6.71)mm/h、(0.34±0.14)μg/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2.47±0.93)分、(19.93±4.60)分、(34.93±5.52)%、(33.25±77.59)mm/h、(0.72±0.12)]( tmMRC=7.61、 tCAT=7.77、 tCD8+=6.85、 tESR=7.11、 tPCT=14.71,均 P < 0.05);且B组治疗后的mMRC、CAT评分、CD 8+、ESR、PCT均明显低于A组( tmMRC=2.87、 tCAT=2.57、 tCD8+=5.74、 tESR=2.57、 tPCT=8.77,均 P < 0.05)。 结论: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联合倍氯米松治疗COPD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在提高运动耐力、改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方面具有明显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人部分基本药物用药临床综合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我国老年人部分基本药物进行临床综合评价,旨在为老年人全额保障药品品种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专家咨询法对涉及神经系统用药、精神疾病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呼吸系统用药等8大系统58种国家基本药物安全性、有效性、医务人员给药顺应性、患者用药顺应性、临床价值综合评价以及药物经济学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除精神系统用药评价外,其他系统用药评价的专家权威系数均大于0.7,表明专家对各系统用药指标的熟悉程度较高,咨询结果可信。根据指标的综合评分,可考虑将硝酸甘油、酒石酸美托洛尔、硝酸异山梨酯、奥美拉唑、二甲双胍、氨氯地平、阿司匹林、阿卡波糖、缬沙坦、氯吡格雷10种药物作为老年人全额保障药品的优先参考品种;硝苯地平、艾司唑仑、坦洛新(坦索罗辛)、辛伐他汀、阿法骨化醇、依那普利、比索洛尔、丙酸倍氯米松、异丙托溴铵、沙丁胺醇10种药物作为老年人全额保障药品的次选参考品种。结论:专家推荐的评分较高的药物以心血管系统疾病用药、内分泌、呼吸系统疾病用药为主,与老年人疾病谱相符;老年人全额保障基本药物遴选可考虑据筹资情况,优先从老年人使用频次较高且药品费用负担较重的几大类基本药物中挑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标志性皮肤病——坏死松解性肢端红斑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44岁,4年前无明显诱因四肢出现红斑、丘疹,上覆黏着性灰褐色鳞屑,逐渐增厚呈疣状,未见明显破溃,瘙痒明显。在外院曾反复按慢性湿疹、银屑病诊治,予以口服硫酸羟氯喹片、复方甘草酸苷片、复方昆明山海棠片、氯雷他定片等,外用倍他米松尿素乳膏、松馏油氧化锌软膏等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瘙痒难忍。既往有1年静脉吸毒史,无家族性遗传病史或婚外性接触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度普利尤单抗对儿童支气管哮喘及其2型炎症共病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度普利尤单抗治疗支气管哮喘(哮喘)合并特应性皮炎(AD)等2型炎症共病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9月1日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哮喘及过敏专病门诊接受度普利尤单抗治疗≥16周的哮喘合并AD、过敏性鼻炎(AR)2型炎症共病患儿病历资料进行分析。通过比较治疗16周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用量、肺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T-IgE)、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等的变化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来评估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哮喘合并AD、AR的疗效及安全性;并分析AD、AR与哮喘疗效之间的相关性。定量指标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配对 t检验比较,非正态分布的则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不同指标间的相关关系采用 Spearman秩相关检验。 结果:1.纳入10例哮喘合并AD、AR患儿病历资料分析,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4~14岁,中位年龄为9岁;3例患儿在接受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前已进行皮下注射免疫治疗(SCIT),1例患儿应用奥马珠单抗疗效不佳转换为度普利尤单抗治疗。2.哮喘的改善:10例患儿治疗16周后,哮喘症状控制良好,均未出现哮喘急性发作,儿童哮喘控制测试、哮喘控制问卷均较基线显著改善(均 P<0.05);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较基线显著提升( P<0.05);ICS剂量(均换算为二丙酸倍氯米松)及FeNO水平均较基线显著下降,ICS剂量由基线400.00(200.00,400.00) μg/d下降至0(0,125.00) μg/d,FeNO由基线38.00(18.25,56.75)×10 -9降至11.00(9.00,19.25)×10 -9(均 P<0.05);3例患儿治疗前后均完成血清T-IgE检测,基线水平分别为>5 000 kU/L、3 546 kU/L、1 000 kU/L,治疗16周后降至2 759 kU/L、1 432 kU/L、655 kU/L,余治疗16周后未检测血清T-IgE。3.哮喘共患病的改善:度普利尤单抗治疗16周期间,AD评分、源自患者的湿疹评价评分在各随访时间点均较基线显著下降(均 P<0.001);治疗期间患儿外周血EOS计数总体由基线1.01(0.54,1.90)×10 9/L升高至1.18(0.62,1.51)×10 9/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44);鼻炎视觉模拟评分及鼻炎药物积分均较基线显著下降(均 P<0.05)。4.基线AD严重程度与哮喘疗效之间呈正相关( r=0.697, P=0.025)。5.安全性:治疗期间,1例出现双眼结膜炎,1例出现双眼球结膜血丝,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 结论: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哮喘合并AD、AR 2型炎症共病儿童哮喘、AD及AR的临床症状,减少ICS用量、FeNO水平及鼻炎用药,并可能改善肺功能、降低血清T-IgE水平,安全性良好;在奥马珠单抗疗效欠佳的2型炎症疾病患儿及联合SCIT进行病因治疗方面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间质异常患者并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肺间质异常(interstitial lung abnormalities,ILA)患者在新型冠状病毒(新冠)流行期间感染新冠病毒后发生肺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以来北京协和医院诊断并规律随诊6个月以上的ILA患者,统计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患者新冠病毒肺炎的发生情况,共纳入34例感染新冠的ILA患者,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41~80(64.0±8.8)岁。根据是否发生肺炎将患者分为肺炎组(12例,12/34,35.3%)与非肺炎组(22例),分析两组疫苗接种情况、疾病临床特征及转归等资料。结果:本组ILA患者的特征为:近胸膜纤维化性ILA 7例,近胸膜非纤维化性ILA 10例,远离胸膜的ILA 17例;基线自然状态下指氧饱和度为96%~99%(97.38%±0.87%);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占预计值%为65%~132%(97.6%±18.1%),一氧化碳弥散率(D LCO)占预计值%为53%~108%(76.2%±16.3%)。34例中19例接种了3剂新冠疫苗,其中肺炎组5例(5/12,41.7%),非肺炎组14例(14/22,63.6%);1例接种1剂新冠疫苗(非肺炎组);14例未接种新冠疫苗,其中肺炎组7例(7/12,58.3%),非肺炎组7例(7/22,31.8%)。肺炎组12例患者中6例为重症,6例为普通型,无危重症患者;1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重症患者均接受系统性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治疗,病情好转,目前仍维持小剂量激素治疗;6例普通型患者均好转或痊愈:2例未接受激素治疗,1例给予复方倍氯米松注射液1剂后好转,2例因临床症状明显曾口服激素治疗。 结论:ILA患者在新冠病毒感染后发生肺炎比例为1/3,且易进展为重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进展期白癜风的疗效及相关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系统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治疗白癜风疾病活动度评分(VIDA)≥ 2分的进展期患者的疗效及相关因素。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收集未经系统性激素治疗、VIDA ≥ 2分、皮损面积<1%的进展期白癜风患者272例,分析皮损面积和型别、VIDA评分、是否具有诱发因素及特殊临床标记(三色白癜风、纸屑样白斑、同形反应及炎症性白癜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外用激素组(62例),口服泼尼松+外用激素组(76例)和注射复方倍他米松+外用激素组(134例),后两组又称为系统+外用激素组。外用激素组采用卤米松乳膏或0.05%丙酸氯倍他索乳膏治疗,每日1次;口服泼尼松治疗时,每7天调整1次剂量,按30、20、15、10、5 mg/d剂量递减,疗程共35 d;采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时,每20天肌内注射1次,每次1 ml,共2次。观察治疗3个月后各组皮损稳定率,随访1年后白癜风型别变化。统计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 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治疗3个月后,3组白癜风患者皮损面积扩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 = 12.468, P < 0.001),口服泼尼松+外用激素组和注射复方倍他米松+外用激素组均显著低于外用激素组( P < 0.001、= 0.005,α = 0.016 7);缓慢进展期患者中,系统+外用激素病情稳定率均显著高于外用激素组( χ2 = 23.973、11.877,均 P < 0.001);不同VIDA评分的系统+外用激素治疗患者病情稳定率不同( χ2 = 17.122, P < 0.001)。伴诱发因素或特殊临床标记的患者系统激素治疗3个月后病情稳定率[47.3%(35/74),41.2%(47/114)]均显著低于无明显诱发因素或特殊临床标记的患者[70.6%(96/136),87.5%(84/96); χ2 = 11.098、47.548,均 P < 0.001]。随访1年后,外用激素组白癜风型别由局限型转为非局限型的比例(41.9%,26/62)显著高于系统+外用激素组(21.9%,46/210; χ2 = 10.328, P = 0.006),伴诱发因素组和有特殊临床标记组高于无诱发因素组和无特殊临床标记组(均 P < 0.01)。 结论:高VIDA评分、伴诱发因素和特殊临床标记的进展期白癜风患者应尽早介入系统激素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鼻用糖皮质激素50年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鼻用糖皮质激素(intranasal corticosteroids,INCS)是糖皮质激素的各种经鼻给药制剂。由于INCS具有强大的抗炎效应,自20世纪70年代二丙酸倍氯米松首次在临床中应用,迄今经过50年探索研究,INCS在临床中得到长足发展并成为治疗变应性鼻炎(AR)和慢性鼻窦炎(CRS)的一线药物,目前也广泛应用于急慢性鼻炎、鼻窦炎、嗅觉障碍、腺样体肥大及支气管哮喘等上、下呼吸道疾病。本文回顾INCS发展史并介绍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为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GM试验联合G试验评估AECOPD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血清GM试验联合G试验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东营市东营区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住院治疗期间的AECOPD患者110例,进行GM试验及G试验,将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水平>0.7 μg/L,1,3-β-D葡聚糖水平>200 ng/L的2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水平<0.5 μg/L,1,3-β-D葡聚糖水平<50 ng/L的7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吸烟、合并症、吸入糖皮质激素用量、入院时症状、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实验室指标、使用抗生素治疗的种类及时间、病情缓解时间、住院时间、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吸烟比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情况均高于对照组( P值均<0.05)。观察组吸入倍氯米松用量>1 000 μg/d的患者比例(58.3%)高于对照组(34.3%);观察组出现喘憋症状及肺部哮鸣音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嗜酸粒细胞百分比高于5.0%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动脉血氧分压则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观察组使用超过1类抗生素治疗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观察组病情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长;此次住院期间观察组死亡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P值均<0.05)。 结论:检测AECOPD患者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水平及1,3-β-D葡聚糖水平,可帮助评估COPD伴有急性加重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预估死亡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阴硬化性苔藓345例临床病理分析及维持治疗频率的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外阴硬化性苔藓(VL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并初步探讨其维持治疗频率。方法:收集2018年至2021年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诊断为VLS的患者共34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效果,对病情稳定的患者进行维持治疗并定期随访,探究维持治疗的最低用药频率。结果:(1)一般情况:345例VLS患者的确诊年龄为(50.4±14.7)岁(范围:8~84岁),其中50~59岁年龄段的占比最高(30.1%,104/345)。177例有合并疾病和相关家族史记录的患者中,18.6%(33/177)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24.3%(43/177)合并过敏性皮肤疾病,5.6%(10/177)患者的女性直系亲属有长期外阴瘙痒或皮肤色素减退病史。(2)临床特征:204例有症状记录的患者中,最常见的症状为外阴瘙痒(96.1%,196/204);214例有体征记录的患者中,最常见体征为外阴色素减退(96.3%,206/214);202例有病变累及部位记录的患者中,常见累及部位依次为小阴唇(70.3%,142/202)、大阴唇(67.8%,137/202)、阴唇沟(59.4%,120/202)。62例外阴萎缩患者的病变累及部位数[(2.7±1.1)个]显著多于152例非萎缩患者[(2.2±1.0)个; t=3.48, P=0.001];外阴萎缩患者的病程为(9.3±8.5)年,显著长于非萎缩患者[(6.6±5.6)年; t=2.04, P=0.046]。(3)病理特征:286例有电子病理图片的患者中,表皮层中最常见的病理特征为上皮钉突钝化(71.3%,204/286),真皮层中常见的病理特征依次为间质胶原化(84.6%,242/286)、炎细胞浸润(73.8%,211/286)。(4)治疗:177例患者在确诊后进行了规范治疗并在本院定期随访。初始治疗阶段,26.0%(46/177)患者使用0.05%丙酸氯倍他索乳膏,74.0%(131/177)患者使用0.1%糠酸莫米松软膏治疗;两种药物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0.4%(37/46)、74.0%(97/13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76, P=0.385)。维持治疗期间,27.1%(48/177)的患者每周2次用药,35.0%(62/177)每周1次用药,37.9%(67/177)每10天1次用药;维持治疗6个月后随访,无瘙痒复发或外阴体征进展患者。 结论:绝大多数VLS患者有外阴瘙痒、色素减退、大小阴唇受累、进行性外阴萎缩、表皮层和真皮层炎症浸润后改变,初始治疗局部使用糠酸莫米松和丙酸氯倍他索治疗均具有良好的疗效,个体化的维持治疗频率在保证患者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可最大程度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S,S,S-三丁基三硫代磷酸酯质量浓度及其毒物动力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建立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S,S,S-三丁基三硫代磷酸酯的质量浓度,并用于大鼠体内的毒物动力学研究.方法 采用沉淀蛋白法进行血浆样品前处理,以丙酸倍氯米松为内标.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 C18(50 mm×2.1 mm,3.5 μm)柱,流动相为水(含体积分数0.1%甲酸)-乙腈/甲醇(体积比1∶1),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1.质谱检测采用ESI源,正离子化方式,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扫描检测.结果 血浆中S,S,S-三丁基三硫代磷酸酯线性范围为2~800 μg·L-1,线性良好(r≥0.99),批内、批间RSD均在±15%内,准确度在 85%~115%内.高、中、低质量浓度总体提取回收率为 89.0%,变异系数为 1.1%.结论 本方法适用于大鼠血浆中S,S,S-三丁基三硫代磷酸酯质量浓度的准确测定和动力学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