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产手术机器人在颅脑微小病灶及功能区病灶精准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国产睿米手术机器人(神经外科定位导航系统)在颅骨或脑内微小病灶及功能区病灶精准切除手术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自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在国产睿米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导航、定位并切除颅骨和脑内微小病灶及功能区病灶12例,术中均采用头皮Markers进行光学注册,记录注册误差,根据病灶的颅骨映射,由机械臂激光导航描记、设计头皮切口及骨瓣边界;术后行头颅CT和MRI扫描观察颅内出血、病灶切除情况;将术后影像与术前手术计划相融合,计算计划骨瓣中心与实际骨瓣中心的偏移误差。结果:12例患者的注册误差为(0.90±0.12) mm(范围为0.6~1.5 mm),机械臂注册误差为0.09~0.12 mm。计划骨瓣中心与实际骨瓣中心的偏移误差为(1.9±1.1) mm(范围为1.4~4.5 mm)。所有患者均在手术机器人机械臂导航下一次性精准找到病灶边界,对皮层及病灶周围组织破坏性小;术后复查头颅CT或MRI提示所有病灶均完整切除,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国产睿米手术机器人可为颅骨或脑内微小病灶及功能区病灶切除术提供精准的定位和导航功能,提高了手术效率,保障了手术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00—2019年胃癌随机对照试验特性与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2000—2019年胃癌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的开展现状和已发表RCT研究的基本特征。方法:在ClinicalTrials.gov网站搜索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注册的以“胃癌”为关键词的三期或四期RCT研究,记录其基本特征。搜索PubMed和Scopus数据库以确定计划在2016年6月前结束的RCT研究的最终发表状态。使用《医学科研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评估已发表RCT研究的报告充分性。根据存在的偏倚和(或)系统综述的引用情况,评估是否存在可避免的设计局限。采用χ 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共纳入262项RCT研究,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1项升至2015年的30项)。干预措施为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的RCT研究占比从2000—2004年的0升至2015—2019年的37.1%(36/97)。亚洲地区注册的RCT研究为191项,非亚洲地区为71项;非亚洲地区多中心RCT研究的比例高于亚洲地区[70.4%(50/71)比50.3%(96/191),χ2=8.527, P=0.003]。分析137项RCT研究的成果发表状态,81项(59.1%)已发表;其中65项(80.2%)判定为报告充分,63项(77.8%)判定为存在可避免的设计缺陷。 结论:靶向和免疫治疗相关RCT研究正在成为胃癌研究热点。目前亚洲地区开展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较少,已开展RCT研究的成果发表比例较低。已发表的RCT研究中相当一部分报告不充分,存在可避免的设计缺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盆腔迭代锥形束CT图像的剂量学可行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利用盆腔迭代锥形束CT(CBCT)图像用于治疗计划剂量计算的可行性分析,为自适应放疗提供图像保障。方法:使用Varian Halcyon 2.0环形加速器对CIRS 062 M模体(CIRS, Norfolk, VA, USA)进行扫描,测量其不同散射条件下的CT值并计算其平均值,建立锥形束CT-电子密度转换曲线(iterative Cone-beam CT to electron density,ICBCT-ED)。采集CIRS 002PRA盆腔调强专用模体的CT和不同位置的ICBCT图像,设计基于CT图像的VMAT计划,移植至ICBCT图像上,重新进行剂量计算,比较靶区、危及器官及三维体积剂量 γ通过率的差异。以患者实际治疗计划为基准,回顾性分析10例盆腔患者全流程三维剂量 γ通过率的差异。 结果:无散射体的孤立模式与全散射中心位置的CT值偏差较大,最大偏差144 HU。其他全散射位置与中心位置CT值相近,最大偏差<50 HU。基于盆腔模体不同位置处的ICBCT图像的计算结果,无论靶区还是危及器官的剂量偏差均<1 Gy。与基于CT图像的计划相比,基于ICBCT图像的三维剂量 γ通过率1%/1 mm和2%/2 mm的平均值分别为(88.86±1.18)%和(98.38±0.89)%。10例盆腔肿瘤患者2%/2 mm和3%/3 mm的平均值范围分别为90.03%~95.43%和93.58%~97.78%。最差结果为膀胱过充盈引起的外轮廓变化造成的剂量差异,2%/2 mm和3%/3 mm的三维剂量通过率仅为85.90%和92.90%。 结论:在足够的散射条件下,重建ICBCT-ED转换曲线,利用Halcyon直线加速器的ICBCT图像进行治疗计划设计,其精度是可以满足临床应用的标准的,为将来的自适应放疗提供了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两台直线加速器束流匹配后互换执行调强放疗计划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6MV X线调强放疗(IMRT)与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计划在经束流匹配后,在两台医科达公司直线加速器(Versa HD和Synergy)上互换执行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鼻咽癌、中心型肺癌、前列腺癌各12例患者影像,分别设计IMRT与VMAT计划,并采用电离室与ArcCheck对两台加速器6MV光子束实施患者个体化放疗验证并比较其差异性。结果:利用电离室实测Versa HD和Synergy加速器点剂量与计划系统相比偏差分别为(0.32±1.32)%与(0.54±1.29)%。所有计划差异均在±3%范围内,两加速器点剂量相比偏差均在±2%范围内,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ArcCheck验证结果进行绝对γ分析,显示所有计划在2mm/3%与3mm/3%标准及10%阈值条件下通过率均超过95%且其两加速器平均通过率差异仅为0.19%(2mm/3%)与0.09%(3mm/3%)。 结论:IMRT/VMAT计划在两加速器上执行结果均满足临床要求且双方差异微小,可实现相同计划在不同加速器上互换执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验证模体的第六代射波刀系统多叶光栅模式临床质量控制检测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设计并实现一种第6代射波刀(CK-M6)多叶光栅(MLC)模式的日常输出稳定性晨检方法。方法:将20 cm×20 cm×10 cm验证体模(Phantom),经CT扫描后图像传入Precision计划系统,采用Fiducial追踪方式实现加速器输出前端与Phantom表面相对固定位置的高精度对准,设计10 cm×10 cm的MLC照射野且输出200 MU的晨检计划DailyCheck,进行重复性、灵敏度与准确度测量,并采用人工Fixed方式及研究所设计的DailyCheck方式对CK-M6进行1个月连续检测。结果:DailyCheck 10次重复性测量均值为492.28 pC,标准差为0.09,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测量值对系统输出剂量呈线性响应,二者相关系数 R2>0.999;当Phantom相对加速器输出前端中心位置的左右/前后方向上具有2 mm位置偏差时,位置所引起的测量误差等效于1.24 MU的输出剂量偏差;采用人工Fixed方式及DailyCheck方式连续测量结果均在允许限值内,且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结论:通过验证体模Fiducial追踪所建立的DailyCheck晨检方式能简便、快捷、精准的实现CK-M6系统MLC模式下输出剂量稳定性的日常检测,可广泛用于临床CK-M6系统的质量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深度学习的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剂量分布预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预测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IMRT)剂量分布,并评估其预测精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接受IMRT的110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的调强放疗数据,随机固定选择80例作为训练集,随机固定10例作为验证集,剩余20例作为测试集。首先将患者的计算机体层成像(CT)图像、感兴趣区、体素与靶区距离和对应的剂量分布四通道特征作为输入数据,然后使用U-net网络进行训练得到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测试集进行剂量预测,验证体素与靶区距离特征在剂量预测中的影响,并将剂量预测结果与实际手动计划剂量进行比较。结果:加入体素与靶区距离特征的模型使预测精度更高,测试集中20例患者的剂量评分和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评分分别为2.10±0.18和2.28±0.08,与手动计划剂量分布更加接近( t=2.52、2.40, P<0.05)。靶区和危及器官(OAR)的剂量预测结果与手动计划剂量的偏差在4%以内,健侧乳腺平均剂量增加了13 cGy,均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除PTV 60的 D2、 D98( Di为 i%的PTV体积接受的剂量)、 Dmean(平均剂量)和患侧肺的 V5( Vi为接受 i Gy剂量的OAR体积百分比)、 Dmea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 t=3.74、2.91、2.99、3.47、2.29, P<0.05),其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可以精准预测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剂量分布,并通过实验证明加入体素与靶区距离特征可以有效提升预测精度,有助于物理师提高计划设计的优质性和一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蕈样霉菌病全身皮肤放射治疗临床指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蕈样肉芽肿病(MF,又称蕈样霉菌病)/Sezary综合征是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一种。全身皮肤照射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治疗皮肤MF的有效方式。既往一般使用电子线治疗,全身皮肤电子治疗剂量与处方剂量的偏差高达40%。随着放疗技术的进步,光子螺旋断层放射治疗在技术上可以代替电子线治疗,其优点包括:明显改善剂量均匀性、不存在射野衔接、患者在更加舒适的仰卧位进行治疗。本文根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治疗数据,联合多家放射治疗中心,就光子螺旋断层放射治疗MF,从物理、技术、临床三个方面,对体位固定、CT模拟定位、放疗计划设计和剂量处方等放射治疗的各个环节,提供尽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共各医疗单位参考,使MF患者获得最为合理的放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磁共振加速器放疗计划中心点位置对剂量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磁共振加速器放疗计划中心点位置对偏中心肿瘤计划剂量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放疗的19例偏中心肿瘤病例资料,每个病例分别设计两组放疗计划:①按照磁共振加速器常规计划设计流程将计划等中心点固定设计调强放疗计划(A组)。②以靶区几何中心点作为治疗计划中心点设计调强放疗计划(B组)。比较两组放疗计划中靶区适形指数和均匀性指数、正常组织剂量和计划MU数。结果:两组治疗计划均能满足临床剂量要求。A和B组计划靶区适形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正常组织受照剂量也无明显差别( P>0.05)。但是,A组计划MU数(1 149±903)明显高于B组(970±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04, P=0.012)。 结论:虽然磁共振加速器计划等中心点位置固定,但计划质量可满足临床要求,开展磁共振加速器治疗偏中心肿瘤是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特殊蛋白检测项目基于患者风险的室内质量控制程序的设计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用具有批长度的Westgard西格玛规则为9项特殊蛋白项目设计基于患者风险的统计质量控制(SQC)程序。方法:收集北京同仁医院检验科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免疫球蛋白(Ig)G、IgA、IgM、C3、C4、类风湿因子(RF)、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转铁蛋白(TRF)和前清蛋白(PA)室内质控的累积在控变异系数作为不精密度的估计值,将该实验室参加室间质量评价(EQA)计划中10个批号的百分差值绝对值的均值作为偏倚的估计值,采用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EQA的评价标准作为允许总误差(TEa),计算各项目的西格玛度量值(σ),采用具有批长度的Westgard西格玛规则为各项目设计合适的SQC程序,包括质控规则、质控结果个数(N)及质控频率。结果:IgG、IgA、IgM、C4和TRF的σ>6。采用1 3s规则,质控结果个数(N)=2,批数(R)=1,批长度为1 000个患者样品的SQC程序,结合每日平均工作量,IgG、IgA、IgM、C4可每10天进行1次室内质控,TRF每50天进行1次室内质控;C3的σ=5.86,采用1 3s/2 2s/R 4s规则(N=2,R=1),批长度为450的SQC程序,结合每日平均工作量,可每4.5天进行1次室内质控;RF、ASO、PA的σ在3~4,采用1 3s/2 2s/R 4s/4 1s/6 X规则(N=6,R=1),批长度为45的SQC程序以及更高频次的室内质控活动。 结论:使用具有批长度的Westgard西格玛规则帮助实验室设计个性化的基于风险的SQC程序简单直观,建议各临床实验室积极应用该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肺癌立体定向放疗偏中心计划设计剂量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的偏中心计划对肺癌立体定向放疗(SBRT)计划质量和执行准确度的影响,为肺癌SBRT的临床计划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首先,选取10例肺癌SBRT患者,将计划等中心置于肿瘤质心位置,设计等中心参考计划。将计划等中心置于偏离肿瘤质心1、3、5、8及10 cm位置,设计偏中心计划,共计60个,分析这些偏中心计划相对于参考计划的剂量学差异。然后,引入不同程度的位置误差(0~5 mm),利用Octavius 4D高分辨率剂量验证系统,测量这些计划的伽马通过率(GPR),完成240次计划验证,分析参考计划和偏中心计划的执行准确度对位置误差的鲁棒性。结果:偏中心计划的剂量梯度指标略差于等中心计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着偏中心距离增加,正常肺平均剂量(MLD)和 V20以及支气管 Dmax略微有升高趋势。MLD在偏中心距离1、3和10 cm,较等中心计划分别升高了0.8%、0.8%和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2.34~-1.99, P<0.05), V20在偏中心距离1、5和10 cm,较等中心计划分别增加了2.0%、2.5%和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2.11~-1.99, P<0.05)。当位置误差达到5 mm时,偏中心距离5 cm及以上计划的GPR平均降幅在1.0%以上,最高可达3.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z=2.13~2.75, P<0.05)。 结论:偏中心计划的剂量学质量略差于等中心参考计划,其执行准确度对位置误差的鲁棒性变差。应尽量避免偏中心距离过大的(≥5 cm)计划设计与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