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磁共振成像结合术中神经电生理技术在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运动区定位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1小时前
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结合术中神经电生理技术在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运动区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行癫痫灶切除术治疗的9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的中位年龄为15岁(2~31岁)。所有患者术前行头颅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及血氧水平依赖(BOLD)成像-fMRI检查,初步定位病灶和运动功能区。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运动诱发电位(MEP)确认运动功能区,同时应用手术神经导航系统定位病灶区域及功能区。手术切除病灶的同时行神经电生理监测,以避开功能区、最大程度地切除病灶。术后复查头颅CT,观察有无水肿、出血。比较手术前后及随访3个月时患者的肌力情况,作为保护运动区效果的评估指标。结果:9例患者DTI结果均清晰地显示病灶、病灶周围与大脑脚之间的运动纤维联系。9例患者中,4例术前BOLD-fMRI结果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MEP定位的功能区一致,1例为部分一致,4例不一致。9例患者的致痫灶完全切除。术后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肌力下降,此5例患者头颅CT出现轻微脑水肿,1周后缓解。无一例颅内出血。术后3个月随访时,8例患者未见癫痫发作,仅1例患者仍有癫痫发作,发作频率下降;8例患者的肌力水平同术前,1例患者的肌力较术前改善。结论:术前BOLD-fMRI、DTI结合术中神经电生理技术可定位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运动区,对其运动功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1小时前
-
国产手术机器人在颅脑微小病灶及功能区病灶精准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1小时前
目的:探讨国产睿米手术机器人(神经外科定位导航系统)在颅骨或脑内微小病灶及功能区病灶精准切除手术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自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在国产睿米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导航、定位并切除颅骨和脑内微小病灶及功能区病灶12例,术中均采用头皮Markers进行光学注册,记录注册误差,根据病灶的颅骨映射,由机械臂激光导航描记、设计头皮切口及骨瓣边界;术后行头颅CT和MRI扫描观察颅内出血、病灶切除情况;将术后影像与术前手术计划相融合,计算计划骨瓣中心与实际骨瓣中心的偏移误差。结果:12例患者的注册误差为(0.90±0.12) mm(范围为0.6~1.5 mm),机械臂注册误差为0.09~0.12 mm。计划骨瓣中心与实际骨瓣中心的偏移误差为(1.9±1.1) mm(范围为1.4~4.5 mm)。所有患者均在手术机器人机械臂导航下一次性精准找到病灶边界,对皮层及病灶周围组织破坏性小;术后复查头颅CT或MRI提示所有病灶均完整切除,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国产睿米手术机器人可为颅骨或脑内微小病灶及功能区病灶切除术提供精准的定位和导航功能,提高了手术效率,保障了手术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1小时前
-
立体脑电图引导的射频热凝术治疗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疗效(附7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1小时前
目的: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的射频热凝术(RF-TC)治疗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癫痫中心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71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发作类型为局灶性发作伴或不伴泛化62例,局灶性发作合并癫痫性痉挛6例,局灶性发作合并肌阵挛发作2例,单纯癫痫性痉挛1例。影像学表现为皮质发育畸形27例,海马硬化9例,发育性或低级别肿瘤8例,脑软化灶5例,合并2种类型病变5例,头颅MRI阴性17例。所有患儿均接受SEEG引导的RF-TC治疗。通过门诊复诊及电话随访评估患儿的癫痫发作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分析法探讨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71例患儿植入颅内电极5~14根/例。8例患儿行RF-TC后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损伤。69例随访(1.2±0.5)年(0.5~2.5年),2例失随访。末次随访时,45例(65.2%)无发作,24例仍有癫痫发作,其中18例(26.1%)发作减少>50%;术后随访时间>1年的42例患儿中,25例(59.5%)无发作。2例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患儿发作均控制1年以上,局灶皮质发育不良患儿的术后6个月的无发作率为85.7%(18/2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疗效与电极植入目的(方案)有关( P=0.007),而与手术年龄、病程、癫痫发作类型、MRI阴性无关(均 P>0.05)。 结论:对于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SEEG引导的RF-T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其适用于体积小或深在的病灶,亦可探索MRI阴性的癫痫网络,为多发病灶、累及功能区者提供了手术机会,并能辅助切除性手术制定计划、评估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1小时前
-
立体定向颅内病变活检术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编辑人员丨21小时前
颅内病变立体定向活检术是获取颅内病变病理组织的最佳方式。对颅内病变,特别是多发深部、功能区病灶需要明确诊断才可进一步治疗者(如放化疗、靶向治疗等),应当首选进行立体定向活检手术,在明确病理的基础上,再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这对于了解疾病发生机制、进行个体化诊疗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共识专家组参考国内外最新文献,联合国内从事立体定向颅内病变活检术的相关专家,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及经验,围绕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的应用、有框架/无框架立体定向颅内病变活检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步骤、技术要点、术中、术后注意事项、特殊区域病变的活检技术、提高活检的阳性率措施及颅内出血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内容编写了本共识,旨在促进立体定向颅内病变活检手术在我国临床实践中的规范开展,进一步提高我国神经系统疑难疾病的整体诊疗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1小时前
-
基于一般线性模型的机器学习方法在BOLD-fMRI脑胶质瘤患者个体化运动功能区定位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1小时前
目的:探讨基于一般线性模型(GLM)的机器学习方法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定位脑胶质瘤患者个体化运动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7年11月—2021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确诊为脑胶质瘤且病灶位于大脑运动功能区的38例患者作为机器学习模型的验证集(男25例、女13例,年龄24~69岁),同期招募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模型的训练集(男26例、女24例,年龄22~68岁)。采用独立成分分析法(ICA),随机提取98例人类连接组计划(HCP)受试者的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rs-fMRI)特征。依据健康志愿者的rs-fMRI和基于任务的功能磁共振(tb-fMRI)的相关性,训练基于GLM的机器学习模型。观察项目:(1)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CC)分析比较GLM预测的激活与实际激活的相似度。(2)采用Dice系数(DC)作为模型预测效能的定量指标,比较GLM与ICA方法的预测效能。结果:(1)胶质瘤患者基于GLM的机器学习方法所预测的激活与实际tb-fMRI的功能激活相似度高[(89.47%(34/38)的患者CC值>0.30)]。(2)胶质瘤患者GLM预测任务态运动功能激活的效能,DC为0.34(0.27,0.42),优于ICA方法的效能DC 0.26(0.16,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88, P<0.001);GLM在肿瘤半球的预测效能优于ICA方法,DC分别为0.36(0.17,0.48)和0.34(0.04,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43, P=0.015);2种方法在非肿瘤半球的预测效果均显著高于肿瘤半球( Z=-4.33、-3.59, P值均<0.001)。 结论:基于GLM的机器学习方法能够很好地在术前利用rs-fMRI数据预测出胶质瘤患者的tb-fMRI运动功能激活,且其预测效果好于ICA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1小时前
-
立体定向脑电图引导下的适形热凝治疗功能区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所致癫痫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探索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引导下对功能区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病灶进行适形热凝治疗的癫痫控制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8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癫痫中心收治的热凝毁损的癫痫患者资料。对影像学和脑电等术前评估手段证实为功能区FCD且病灶范围局限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SEEG电极植入。在设计电极植入方案时,使用软件重建三维MRI影像和病灶三维形态,使电极触点尽可能充分覆盖病灶。SEEG监测确定毁损靶点和脑皮质电刺激预判安全性。刺激参数采用预毁损和永久毁损参数相结合,毁损模式采用单根电极相邻触点间直接毁损和多根电极邻近触点间交叉互毁相结合进行逐点毁损。结果:共纳入22例患者,年龄2~30(15±9)岁。MRI显示FCD病灶累及中央前回19例,累及中央后回3例,累及左侧额盖3例,同时累及中央前后回1例,同时累及左侧额盖和中央前回2例。病灶长径长1.2~4.0(2.2±0.7)cm。置入SEEG电极7~12(9±2)根;其中穿过病灶内的电极数2~8(5±2)根。治疗时热凝总靶点数6~83(29±18)个,电刺激出功能的靶点有0~21[ M( Q1, Q3)][3.5(0,5)]个;其中直接毁损靶点数为6~58(23±13)个,交叉互毁靶点数为0~30[3(0,6)]个;分做2~5次完成热凝。热凝过程中有11例(50%)立即出现肌力下降;1例(4.5%)出现语速减慢;3例(13.6%)热凝结束后出现肌力下降;但只有1例(4.5%)遗留长期轻偏瘫后遗症。随访6~42(20±10)个月,Engel Ⅰ级17例(77.3%),Engel Ⅱ级3例(13.6%),Engel Ⅲ级2例(9.1%)。 结论:SEEG引导下的适形热凝治疗范围局限的功能区FCD癫痫患者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目的:结合文献探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ysembryoplastic neuroepithelial tumor,DNE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5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患儿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总结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分类、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5例患儿中4例表现为癫痫发作,1例表现为头痛、嗜睡等脑积水症状。术前CT和磁共振检查诊断为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按影像学特点分类并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根据影像学特点,5例中DNET 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1例。1例Ⅰ型患儿行单纯额叶病灶切除术;2例Ⅱ型患儿行颞叶病灶+前内侧颞叶切除术;1例Ⅱ型患儿病灶侵犯功能区及基底节区,予病灶大部切除术;1例Ⅲ型患儿病灶位于脑室内,行脑室镜下肿瘤切除术。术后随访8~14个月,5例患儿Engel分级均为Ⅰ级,1例脑积水患儿术后症状改善。结论:DNET患儿常表现为癫痫,也可表现为脑积水等症状,临床表现与影像学分型相关,大部分患儿经单纯肿瘤切除或包含肿瘤的脑叶切除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2小时前
-
超声医学在脑胶质瘤诊治方面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1
脑胶质瘤恶性程度高,患者预后差,胶质瘤的标准化治疗是最大限度地手术切除及放化疗.由于开颅术中"脑漂移"的存在和保护脑功能区的需求,术中超声多种新技术可发挥实时导航定位、协助判断肿瘤边界和识别残留病灶的作用;此外,超声造影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快速分子病理学诊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超声响应性纳米体系具有临时打开血脑屏障和精确控制药物释放的双重效应,并呈现出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针对胶质瘤的高度特异性.本文对上述临床和基础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述评,旨在为脑胶质瘤的诊疗提供新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功能磁共振在神经外科手术计划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RI,fMRI)技术的发展,fMRI技术已经在神经外科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以保护脑功能进而提高手术预后.本综述对任务态fMR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静息态fMRI(rs-fMRI)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计划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目前任务态fMRI与DTI纤维束追踪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术前计划中,用以评估病灶与功能区的空间关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及可靠性.rs-fMRI相关研究也表明其在对于神经功能区、神经认知功能区、致痫灶的判断及定位方面的临床应用潜力.随着磁共振技术的不断完善,fMRI将进一步提高神经外科手术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脑膜瘤伽玛刀治疗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脑膜瘤为起源于脑脊膜蛛网膜帽状细胞的肿瘤,由神经上皮细胞及间叶细胞组成,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2.3/10万,占颅内原发肿瘤的15%~33%,男女发病比率1:2,大部分为良性病变,非典型及恶性脑膜瘤发病率分别为7%、2%;发病原因多为外伤、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等,近年来放射性照射(射线诱导)出现脑膜瘤亦有报道[1]. 脑膜瘤首选开颅手术切除,特殊部位(颅底)、大脑凸面小体积脑膜瘤、功能区及窦旁脑膜瘤因手术较难完全切除,并且术后神经损伤率较高,可考虑伽玛刀治疗;术后残留病灶、非典型及恶性脑膜瘤亦为伽玛刀治疗适应证. 本文就伽玛刀治疗脑膜瘤的相关临床问题展开叙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