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面肌痉挛患者术前评估及其预后判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偏侧面肌痉挛患者术前肌电图与痉挛评估的诊断价值及术中电生理监测与预后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选取31例偏侧面肌痉挛患者进行临床痉挛程度评分,按临床痉挛程度评分分为一般痉挛组(27例)和严重痉挛组(4例),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神经电生理检查,记录颤搐放电、面神经传导速度(MCV)、瞬目反射、侧方扩散(LSR)、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瞬目反射;术中进行电生理监测,记录术中LSR情况。根据术中LSR消失与否,将患者分为LSR消失组和LSR残留组,分别于术后1周、术后3个月和术后半年,观察和比较这2组患者的面肌痉挛术后临床疗效评估情况。结果:一般痉挛组和严重痉挛组患者的术前肌电图检查,LSR均为阳性表现,面神经MCV均在正常范围,而针极肌电图观察到的颤搐放电和瞬目反射、术前BAEP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根据术后31例患者的LSR是否消失,患者分为LSR残留组(15例)和LSR消失组(16例)两组,比较各组术后1周(痊愈患者残留组1例,消失组3例;明显缓解患者残留组3例,消失组7例)、术后3个月(痊愈患者残留组5例,消失组7例;明显缓解患者残留组3例,消失组6例)及术后半年时(痊愈患者残留组5例,消失组12例;明显缓解患者残留组9例,消失组2例)患者的面肌痉挛恢复情况,LSR消失组和LSR残留组组内上述3个时间点的临床疗效评估比较,痉挛恢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术后半年时间点优于术后3个月且优于术后1周时间点( P<0.05);术后同一时间点的痉挛恢复比较,术后1周时间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为消失组显著优于残留组( P<0.05),而术后3个月和术后半年时间点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术前肌电图能对面肌痉挛范围及程度、面神经兴奋性提供客观诊断评估依据;术中电生理实时监测,能帮助术者客观评估减压效果,及时发现避免周围神经牵拉损伤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眼轮匝肌平行直刺联合眼周穴位针刺法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眼轮匝肌平行直刺联合眼周穴位针刺法治疗偏侧面肌痉挛患者的疗效,为治疗面肌痉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中医眼科门诊诊断为偏侧面肌痉挛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接受眼轮匝肌平行直刺联合眼周穴位针刺法;对照组口服盐酸硫必利片、银杏叶胶囊、甲钴胺胶囊。2组患者治疗2周后根据Cohen评分表评价面肌痉挛严重程度及频率。患者痉挛严重程度及频率分级在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 t检验或秩和检验。 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面肌痉挛分级程度均有一定的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患者痉挛强度及频率分级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67, P=0.008; Z=-2.45, P=0.014);对照组虽然面肌痉挛强度有一定的下降,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较对照组痉挛强度及频率分级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04, P=0.042; t=-1.99, P=0.047);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81, P=0.008)。随访3个月后,治疗组中有1例复发,复发率为3%;对照组中有6例复发,复发率2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4, P=0.044)。 结论::眼轮匝肌平行直刺联合眼周穴位针刺法在治疗面肌痉挛方面有良好且确定的疗效,并且可以最大限度改善面肌痉挛症状,疗效优于传统治疗方法,适合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A型肉毒毒素对偏侧面肌痉挛和良性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偏侧面肌痉挛和良性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伴发焦虑/抑郁状态的情况,以及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对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 共纳入偏侧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患者90例和良性特发性眼睑痉挛(benign essential blepharospasm,BEB)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BTX-A局部肌肉注射治疗,在注射前、注射后2个月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测评.比较HFS和BEB患者注射前后SAS和SDS分值的变化.结果 ①HFS患者治疗前SAS及SDS标准分的平均值分别为41.25±6.35、42.25±7.57,其中女性患者SAS评分比男性患者高(43.56±6.10、40.17±8.36,P=0.031),SDS评分比男性患者高(45.48±7.31、40.25±6.46,P=0.008),治疗后患者SAS及SDS评分分别为30.12±4.35(P=0.000)、30.58±4.89(P=0.000),与治疗前比具有统计学差异;②BEB患者治疗前SAS及SDS评分分别为58.90±10.61,58.78±9.89;其中女性患者SAS评分比男性患者高(60.89±9.11、56.45±8.75,P=0.017),SDS评分比男性高(60.12±8.35、57.90±7.93,P=0.011);治疗后SAS及SDS评分分别为38.17±3.67(P=0.000)、38.12±4.15(P=0.001),与治疗前比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很多HFS和BEB患者伴发焦虑/抑郁状态,且女性较男性更明显,BTX-A治疗后可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特发性偏侧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7月期间在我科治疗的特发性偏侧面肌痉挛注射病例40例,符合《神经病学》第8版中的诊断标准.排除继发性偏侧面肌痉挛;面神经炎、颅内肿瘤、癫痫、精神疾病、认知障碍、耳内疾病患者.均为单侧面肌痉挛,年龄45~80岁,病程为1~7年.男11例,女29例.进行肉毒毒素注射前口服药物、针灸治疗均效果不佳或无效.采用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100U/支),用0.9%氯化钠溶液4ml稀释,25U/ml,1ml注射器抽吸备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面肌痉挛的静息态脑功能和结构的初步探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运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侧面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患者是否存在脑功能和结构上的改变.材料与方法 结合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和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方法(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观测33例偏侧面肌痉挛患者与33例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之间的自发性脑活动和脑结构上的差异.磁共振数据采用Matlab和SPM12软件进行分析,统计分析采用双样本t检验,统计阈值为体素水平P<0.005,团块水平经过FWE检验矫正,P<0.05,大于30个体素的团块将被报道.结果 静息态脑功能结果显示,HFS患者在小脑Ⅵ小叶区的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VBM结果显示,HFS患者在小脑Ⅵ小叶区灰质体积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结论 HFS患者的小脑Ⅵ区存在脑功能和脑结构的改变,提示小脑异常可能和HFS患者持续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的状态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浓度肉毒素注射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高、低不同浓度肉毒素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偏侧面肌痉挛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注射前给予评估肌肉痉挛程度,按位点局部注射A型肉毒素50U.随机分为高浓度组(50U/ml)和低浓度组(25U/ml),比较两组药物起效时间、药效持续时间、治疗前后面部Cohen评分变化、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组内比较,注射后1周、1个月Cohen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间比较,注射后1周、1月Cohen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高浓度组肉毒素注射后起效时间比低浓度组短,药效持续时间长(P<0.05).两组均无过敏、皮疹和全身中毒等严重不良反应,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疗效肯定,疗效与药物浓度无关;高浓度肉毒素注射治疗起效较快,疗效持续时间较长,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显微血管减压术对偏侧面肌痉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对偏侧面肌痉挛(HFS)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2年至2017年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行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的224例偏侧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进行痉挛强度(Cohen量表)和特异性生活质量( HFS-8量表)相关测评,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手术后6个月时患者Cohen分级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手术后6个月明显缓解率为92.7%,总有效率为97.6%;治疗后本HFS-8量表评分为2.71±3.25,显著低于术前的18.01±4.57(P<0.05);以术前痉挛强度分组,不同痉挛强度的患者HFS-8量表评分明显改善(P<0.05);HFS-8评分与痉挛强度显著相关( P<0.001).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确切,并可有效改善HFS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A型肉毒毒素治疗特发性偏侧面肌痉挛56例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特发性偏侧面肌痉挛是以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抽动为特点的面神经病变,是神经内科常见而又难治的一类疾病.多数患者应用针灸、理疗、抗痉药物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治疗疗效均不理想,且这类药物不良反应如头晕、乏力等,难以持久治疗,针灸治疗使多数患者症状加重,痉挛范围扩大.我们于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应用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面肌痉挛患者共56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对偏侧面肌痉挛患者进行经皮面神经电刺激治疗前后瞬目反射变化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对偏侧面肌痉挛(H FS)患者行经皮面神经电刺激治疗前后瞬目反射(BR)的电生理变化.方法:对30例HFS患者行经皮面神经电刺激治疗前及治疗后30 d行BR检测,比较分析双侧R1、R2潜伏期、波幅的变化.结果:30例HFS患者治疗前行BR检测,健侧与患侧R1、R2、R2'波潜伏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患侧波幅增高,治疗30 d后患侧波幅下降.结论:BR监测可为HFS病因及疗效评估提供客观依据,表明HFS患者面神经运动核的脑干中间神经元兴奋性增高.经皮面神经电刺激治疗后BR波幅降低,提示脑干中间神经元兴奋性过高得到抑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青少年脑神经根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脑神经根疾病包括特发性偏侧面肌痉挛、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由于小脑脑桥角血管压迫不同脑神经根进或出脑干区(root entry/exit zoon,REZ),即神经血管压迫或无菌性炎性反应粘连引起局部神经脱髓鞘,神经冲动传导异常导致相应脑神经过度兴奋、功能亢进的综合征.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治疗脑神经根疾病安全有效的外科手段,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可.脑神经根疾病多见于r中老年患者,由于多合并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易导致颅内血管冗长迂曲、局灶性动脉硬化,进而压迫脑神经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 当患者年龄≤18岁时,被称为青少年脑神经根疾病,临床少见,与成人发病机制相同,主要是神经血管压迫.但青少年患者通常无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因此导致神经血管压迫的机制可能不同,在手术策略、术中所见、术后疗效与并发症等方面与成人也存在诸多不同之处.本文对近年来有关青少年脑神经根疾病的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