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面肌痉挛患者术前评估及其预后判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偏侧面肌痉挛患者术前肌电图与痉挛评估的诊断价值及术中电生理监测与预后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选取31例偏侧面肌痉挛患者进行临床痉挛程度评分,按临床痉挛程度评分分为一般痉挛组(27例)和严重痉挛组(4例),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神经电生理检查,记录颤搐放电、面神经传导速度(MCV)、瞬目反射、侧方扩散(LSR)、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瞬目反射;术中进行电生理监测,记录术中LSR情况。根据术中LSR消失与否,将患者分为LSR消失组和LSR残留组,分别于术后1周、术后3个月和术后半年,观察和比较这2组患者的面肌痉挛术后临床疗效评估情况。结果:一般痉挛组和严重痉挛组患者的术前肌电图检查,LSR均为阳性表现,面神经MCV均在正常范围,而针极肌电图观察到的颤搐放电和瞬目反射、术前BAEP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根据术后31例患者的LSR是否消失,患者分为LSR残留组(15例)和LSR消失组(16例)两组,比较各组术后1周(痊愈患者残留组1例,消失组3例;明显缓解患者残留组3例,消失组7例)、术后3个月(痊愈患者残留组5例,消失组7例;明显缓解患者残留组3例,消失组6例)及术后半年时(痊愈患者残留组5例,消失组12例;明显缓解患者残留组9例,消失组2例)患者的面肌痉挛恢复情况,LSR消失组和LSR残留组组内上述3个时间点的临床疗效评估比较,痉挛恢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术后半年时间点优于术后3个月且优于术后1周时间点( P<0.05);术后同一时间点的痉挛恢复比较,术后1周时间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为消失组显著优于残留组( P<0.05),而术后3个月和术后半年时间点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术前肌电图能对面肌痉挛范围及程度、面神经兴奋性提供客观诊断评估依据;术中电生理实时监测,能帮助术者客观评估减压效果,及时发现避免周围神经牵拉损伤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电针联合面部表情控制肌群康复训练治疗重度特发性面瘫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电针联合面部表情控制肌群康复训练治疗重度特发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重度特发性面瘫患者1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5例。2组均采用常规西医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配合面部表情控制肌群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电针。2组均治疗8周,随访6个月。采用H-B量表和面神经Sunnybrook量表评价面神经功能;采用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acial Disability Index Physical Function, FDIP)量表和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Facial Disability Index Social Function, FDIS)量表评价日常生活质量;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患侧眼轮匝肌、口轮匝肌运动诱发动作电位潜伏期/M波波幅;记录随访期间面肌痉挛发生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 (60/65 )、对照组为76.9%(50/65)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495, P=0.039)。治疗后,观察组H-B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 t=3.438, P<0.01),面神经Sunnybrook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 t=2.674, P=0.032);观察组FDIP评分低于对照组( t=3.986, P<0.01);FDIS评分高于对照组( t=4.621, P <0.01);观察组眼轮匝肌[(2.51±0.27)ms比(2.82±0.46)ms, t=4.258]与口轮匝肌[(2.97±0.22)ms比(3.35±0.40) ms, t=4.783]NCV潜伏期低于对照组( P <0.01);观察组眼轮匝肌[(1.83±0.45)mV比(1.30±0.39)mV, t=3.827]与口轮匝肌[(2.58±0.60)mV比(1.97±0.36)mV, t=4.017]M波波幅高于对照组( P <0.01)。随访期间观察组面肌痉挛发生率为4.62% (3/65)、对照组为15.38% (10/6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271, P=0.033)。 结论:电针联合面部表情控制肌群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重度特发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质量,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并有助于降低面肌痉挛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压疮患者皮瓣修复术后疗效不佳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压疮患者皮瓣修复术后疗效不佳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2011年1月—2021年6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125例行皮瓣修复手术的Ⅲ、Ⅳ期压疮患者,其中男82例、女43例,年龄15~90(57±20)岁。根据术后疗效,将患者分为疗效不佳组(47例)、疗效佳组(78例)。统计2组患者年龄、性别,压疮发生的部位、分期、面积、骨外露情况,术前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情况,合并骨髓炎、糖尿病、下肢阵发性肌痉挛及大小便失禁情况,手术清创联合负压伤口疗法次数,皮瓣类型,术后卧位情况,术前白蛋白、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及血红蛋白等临床资料。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χ2检验。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125例Ⅲ、Ⅳ期压疮患者皮瓣修复术后疗效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疗效不佳组患者发生下肢阵发性肌痉挛的比例为22/47,明显高于疗效佳组的3/78, χ2=33.83, P<0.01;疗效不佳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为(102±17)g/L,明显低于疗效佳组的(113±20)g/L( t=-3.24, P<0.01);疗效不佳组患者术前CRP水平为39.1(14.1,91.6)mg/L,明显高于疗效佳组的15.3(6.6,42.0)mg/L( Z=-3.04, P<0.01);2组患者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下肢阵发性肌痉挛、术前血红蛋白是压疮患者皮瓣修复术后疗效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03、40.69、0.97,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0~1.06、9.18~180.39、0.95~1.00, P<0.05或 P<0.01)。 结论:多种因素会导致压疮患者皮瓣修复手术后疗效不佳,其中年龄、下肢阵发性肌痉挛、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是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异常肌反应刺激阈值定量分析在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究定量监测异常肌反应(AMR)阈值在面肌痉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MVD)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行MVD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观察组根据术中定量监测的AMR阈值变化随时调整手术策略,并记录手术结束时的AMR阈值;对照组术中采用恒定刺激强度(30 mA)定性监测AMR,记录手术结束时AMR是否消失.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分别比较不同疗效患者的术后AMR消失情况及AMR阈值的差异.ROC曲线分析观察组手术结束时AMR阈值在MVD术后疗效评估中的性能.结果 观察组术后临床疗效相对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同疗效患者间AMR消失与AMR未消失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MR消失与否评估MVD术后疗效的敏感度为80.95%,特异度为62.50%.观察组不同疗效患者间AMR阈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手术结束时AMR阈值评估MVD术后疗效的AUC为0.947,敏感度为87.23%,特异度为100.00%,最佳截断值为40 mA.结论 术中定量监测AMR可有效提高面肌痉挛患者MVD的术后疗效,对术后疗效有一定评估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颈静脉结节对面肌痉挛发病及显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患者的颈静脉结节厚度对其发病和显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135例面肌痉挛患者,术前在面神经横断面MRI稳态进动平衡序列(FIESTA)图像上测量颈静脉结节厚度。术后第1天按患者症状是否完全缓解将其分为症状完全缓解组(112例)和症状残留组(23例)。比较所有患者患侧和健侧颈静脉结节厚度、颈静脉结节与脑干之间动脉通过情况,以及症状完全缓解组和症状残留组患者患侧颈静脉结节厚度的差异。结果:135例患者患侧和健侧颈静脉结节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135例患者患侧颈静脉结节与脑干之间动脉通过率(95.6%)明显高于健侧(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第1天症状残留组患者患侧颈静脉结节厚度[(5.13±2.19) mm]明显高于症状完全缓解组[(4.03±1.1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颈静脉结节增厚与面肌痉挛患者的发病无关,但可能影响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即刻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联合耳蜗电图监测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HFS)过程中应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s)联合耳蜗电图(ECochG)监测在听觉功能保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采用MVD治疗的908例HFS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所采取听神经功能监测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成BAEPs组(309例)、ECochG组(301例)和BAEPs+ECochG组(298例)。比较3组患者波形的总体引出率、平均引出时间,术中预警效果,以及3组患者术后即刻与随访期间听力情况。结果:(1)ECochG组和BAEPs+ECochG组波形的总体引出率明显高于BAEPs组,平均引出时间明显低于BAEP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ECochG组中复合动作电位(CAP)波幅明显高于BAEPs组中V波波幅,CAP潜伏期也明显早于V波潜伏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BAEPs组中波形被引出的288例患者中共48例患者出现预警征象,ECochG组中波形被引出的292例患者中共73例患者出现预警征象,BAEPs+ECochG组中波形被引出的292例患者中共65例患者出现预警征象。(3)术后即刻3组患者听力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AAO-HNS)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8.041, P=0.000),平均秩次提示BAEPs+ECochG组患者听力优于其他2组。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5个月(范围为3~24个月)后,3组患者听力AAO-HNS分级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 H=29.625, P=0.000),BAEPs+ECochG组患者听力仍然优于其他2组。 结论:ECochG与BAEPs联合监测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和及时地反映术中听力功能损伤的情况,对HFS患者行MVD治疗时的听觉功能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面神经血管瘤20例诊治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面神经血管瘤的临床特点、手术策略、面神经修复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治疗的面神经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面神经功能、影像特征,选择合适的手术策略。术后进行面神经功能随访并评估治疗效果。结果:共纳入20例面神经血管瘤患者,男10例,女10例,年龄18~56(36.4±10.7)岁。主要临床症状依次为面神经麻痹(18例,90.0%)、听力下降(11例,55.0%)、耳鸣(8例,40.0%)、面肌痉挛(4例,20.0%)等。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及听力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其中经乳突-上鼓室入路5例,经迷路入路5例,经中颅窝入路10例。术中探查见65.0%(13/20)的患者为多节段受累,面神经膝状神经节(16例,80.0%)、水平段(11例,55.0%)及迷路段(7例,35.0%)最常受累。对19例患者同期行面神经修复或减压术,其中面神经改道吻合2例,耳大神经桥接移植8例,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2例,面神经减压7例。术后随访时间17~159(81.9±39.3)个月,无失访。术前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分级:Ⅰ级2例(10.0%),Ⅳ级5例(25.0%),Ⅴ级7例(35.0%),Ⅵ级6例(30.0%);术后面神经功能:Ⅰ级1例(5.0%),Ⅲ级10例(50.0%),Ⅳ级8例(40.0%),Ⅴ级1例(5.0%)。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好于术前( H=13.683, P<0.001)。 结论:对于原因不明的周围性面瘫、听力下降、面肌痉挛的患者应考虑到面神经血管瘤的可能。特征性的颞骨CT表现有助于面神经血管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肿瘤切除后可根据面神经缺损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修复面神经,术后可获得较好的面神经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CT引导下茎乳孔面神经射频治疗面肌痉挛技术规范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CT引导下茎乳孔面神经射频治疗面肌痉挛较传统肉毒素注射疗效更持久,较开颅微血管减压手术更安全、更便捷经济。为实现CT引导下茎乳孔面神经射频治疗面肌痉挛技术的同质化发展,本文从面肌痉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发病机制与射频治疗原理、射频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术前准备及具体操作方法、疗效判断与射频结束标准、并发症处理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制定了本技术规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面部注射肉毒毒素少见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肉毒毒素的临床应用一直认为安全有效,应用范围从治疗斜视、内收肌痉挛性发声障碍、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等扩展到缩小咬肌、改善眉间肌/眼轮匝肌所致动态皱纹等面部美容治疗,范围逐渐扩大,并显示显著效果。肉毒毒素作为一种高分子蛋白神经毒素,与其他药物一样也会引起不良反应,一些少见不良反应会产生严重医疗事件,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临床医师需高度警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以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为首发症状的桥小脑角区肿瘤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以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为首发症状的桥小脑角区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将国家卫健委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5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以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为首发症状、术前影像学检查或术中发现为桥小脑角区肿瘤的70例患者纳入病例组,将同期收治的无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表现的66例桥小脑角区肿瘤患者纳入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间性别、年龄、病程、肿瘤性质、肿瘤大小等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病例组中首发症状为三叉神经痛者54例,首发症状为面肌痉挛者16例。病例组中男女比例约1∶2.18,与对照组(1∶3.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病例组的中位病程[36(24,84)个月]明显长于对照组[6(2,2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病例组中胆脂瘤34例(48.6%)、脑膜瘤24例(34.3%)、听神经瘤8例(11.4%)、脂肪瘤2例(2.9%)、颈静脉球瘤2例(2.9%),对照组中听神经瘤39例(59.1%)、脑膜瘤18例(27.3%)、胆脂瘤5例(7.6%)、颈静脉球瘤3例(4.5%)、脂肪瘤1例(1.5%)。病例组的肿瘤大小[2.00(1.60,4.25) cm 2]明显小于对照组[5.60(4.00,8.50) c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病例组术中发现有明确责任血管压迫相应颅神经者53例(75.7%),其中表现为三叉神经痛者的责任血管均为小脑上动脉,表现为面肌痉挛者中14例为小脑前下动脉、2例为小脑后下动脉。病例组中责任血管明确者均在肿瘤切除后加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术后随访2~48个月示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症状均消失。 结论:以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为首发症状的桥小脑角区肿瘤患者中以女性多见,且表现为三叉神经痛者远远多于面肌痉挛,肿瘤性质中以胆脂瘤最常见;与无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表现的桥小脑角区肿瘤相比,其病程更长、肿瘤体积更小;大多数患者存在责任血管压迫相应颅神经,肿瘤切除+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此类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