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肾周CT特征结合血清肌酐水平探讨脓毒症伴急性肾损伤的早期识别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脓毒症伴急性肾损伤(AKI)患者入ICU 24 h内的肾周CT影像特征,建立并验证临床-影像诊断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6年12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336例ICU脓毒症患者,根据患者入ICU的时间,将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51例脓毒症患者纳入训练组,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85例脓毒症患者纳入验证组。根据患者是否合并AKI,将训练组患者分为脓毒症不伴AKI组(139例)和脓毒症伴AKI组(112例)。收集与AKI发生相关的临床指标,并分析患者入ICU 24 h内的肾周CT影像指标。对每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P < 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与AKI发生独立相关的临床和影像指标,建立并验证临床-影像诊断模型。结果:脓毒症伴AKI组和脓毒症不伴AKI组脓毒症感染部位、实验室指标(血清肌酐升高、血清尿素氮升高、血清碳酸氢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及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影像指标中,脓毒症伴AKI组的左肾周筋膜增厚发生率及左肾周脂肪密度相对百分比均更高、左肾后脂肪厚度更厚(P均<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肌酐升高[比值比(OR)= 40.495,95%置信区间(CI)(18.805,87.200),P < 0.001]、左侧肾周筋膜增厚[OR = 3.437,95%CI(1.597,7.398),P = 0.002]均是脓毒症患者伴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训练组临床-影像诊断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94[95%CI(0.850,0.929),P < 0.001],验证组的AUC为0.877[95%CI(0.788,0.938),P < 0.001]。结论:脓毒症患者入ICU 24 h内腹部CT平扫特征——左肾周筋膜增厚是脓毒症伴AKI独立危险因素,联合基线血清肌酐水平增高提示脓毒症伴AKI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山区河流底栖动物多样性和稳定性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年来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理论是河流生态学关注的热点之一.为探究河流底栖动物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的分布模式及其驱动因子,于2021年8月,基于环境DNA技术对黄河流域济南段山区河流进行生物监测.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将该山区河流分为低干扰区、中干扰区和高干扰区,分析不同干扰区环境因子、底栖动物多样性及群落稳定性的分布特征,并识别其影响要素.研究结果表明:①环境因子中电导率(EC)、总氮(TN)和硝态氮(NO3--N)均值呈现出高干扰区>中干扰区>低干扰区的趋势.②Margalef丰富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群落稳定性指数(ICV)和凝聚力指数(|负凝聚力|/正凝聚力)均在中干扰区最高.③氨氮(NH3-N)和生物群落组成变化分别与d(r=0.67,P<0.05)和物种丰度S(r=0.52,P<0.05)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④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EC、NH3-N和NO3--N是显著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稳定性的关键环境因子;S和d是显著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稳定性的关键生物因子.其中,EC、NH3-N和d有利于群落趋于稳定;高浓度的NO3--N和较低的S虽然不利于群落稳定,但会促进群落的种间竞争关系.研究揭示了生物与非生物因子对河流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稳定性的作用机制,可为今后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阿尔茨海默病双硫死亡诊断模型的构建与评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通过机器学习建立并验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病机制中双硫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和诊断性生物标志物.方法 从GEO数据库下载GSE33000作为训练数据集,提取双硫死亡相关基因进行分析.通过免疫浸润和GSVA富集分析,比较AD患者和健康对照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在不同免疫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生物学功能.利用共识聚类方法将AD患者分为两个亚组,并对AD组与健康对照组及AD分型亚组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将两个结果的交集基因作为AD特征基因.通过随机森林模型(RF)和支持向量机模型(SVM)、极限梯度提升算法(XGB)模型和广义线性模型(GLM)构建训练模型,筛选出最相关的5个基因作为诊断性标志物,并在GSE122063数据集中进行验证.结果 在文献中已证实的24个双硫死亡相关基因中,有22个基因在AD发病过程中显著差异表达.免疫浸润分析发现浆细胞、CD8+T细胞、单核细胞可能在双硫死亡调控AD中发挥重要作用.GSVA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对比于C1亚组,C2亚组中双硫死亡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在亨廷顿病、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中上调.通过共识聚类方法将AD基因分为两个亚组(C1和C2),通过WGCNA识别显著模块并将结果取交集后获得63个AD特征性基因.训练模型结果显示,SVM模型的残差分布最低,ROC曲线下面积(AUC)值最高(0.946).SVM模型筛选的前5个AD特征基因为PARP10、MAP2K1、PTBP1、PAK1和NMS,并基于此建立AD诊断风险评估列线图.决策曲线和校正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预测准确度良好.在GSE122063外部数据集中验证模型准确性,ROC结果显示AUC值为0.788,模型构建成功.结论 双硫死亡在AD的发生和诊断中起重要作用,未来可根据双硫死亡相关基因预测并筛选具有潜在治疗AD作用的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评健康与生活满意度在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受损和抑郁症状的中介效应及潜在剖面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我国老年人自评健康、生活满意度、日常生活能力受损和抑郁症状的中介效应关系,分析我国日常活动能力受损老年人抑郁症状的潜在类别,为制订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降低老年人抑郁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调查项目数据,按照抑郁评分将被调查者分为抑郁症状组和非抑郁症状组.自评健康、生活满意度、日常生活能力受损和抑郁症状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采用Bootstrap法检验自评健康与生活满意度在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受损和抑郁症状的中介效应;潜在类别法识别我国日常活动能力受损老年人抑郁症状的类别.结果 两组年龄、受教育年限、性别、婚姻状况、居住地、吸烟、饮酒、锻炼、社交活动、经济状况、通风频率、自评健康、生活满意度、日常生活能力受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常生活能力受损与自评健康、生活满意度呈负相关(r<0、P<0.01),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r>0、P<0.01);自评健康与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r>0、P<0.01),与抑郁症状呈负相关(r<0、P<0.01);生活满意度和抑郁症状呈负相关(r<0、P<0.01).日常生活能力受损正向预测抑郁症状(β=0.212,P<0.01),自评健康和生活满意度负向预测抑郁症状(β=-0.274、-0.198,P<0.01).自评健康与生活满意度在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受损和抑郁症状中起部分,占比为46.02%.日常活动能力受损老年人抑郁症状分为3类,即低抑郁组(24.5%),中抑郁组(56.9%)和高抑郁组(18.6%).结论 我国日常活动能力受损老年人抑郁症状具有异质性,自评健康与生活满意度在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受损和抑郁症状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有助于了解日常活动能力影响抑郁症状的内在机制,为改善缓解抑郁症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鼻黏膜上皮脱落细胞中miR-125a-3p、miR-144a-3p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鼻黏膜上皮脱落细胞中miR-125a-3p、miR-144a-3p的表达水平变化,分析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并探讨miR-125a-3p、miR-144a-3p单独及联合检测对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预测效能,为临床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早期识别提供新的预测指标.方法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重症组、轻症组各20例.另择同期体检健康者10例作为对照组.入院时采取鼻黏膜拭子样品,并从中分离上皮脱落细胞,采用qPCR方法检测两组鼻黏膜上皮脱落细胞中miR-125a-3p和miR-144a-3p.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鼻黏膜上皮脱落细胞中miR-125a-3p和miR-144a-3p相对表达量与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相关性,进一步采用ROC评价miR-125a-3p、miR-144a-3p单独及联合检测对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预测效能.结果 观察组鼻黏膜上皮脱落细胞中miR-125a-3p、miR-144a-3p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均<0.05);重症组鼻黏膜上皮脱落细胞中miR-125a-3p、miR-144a-3p相对表达量高于轻症组(P均<0.05).鼻黏膜上皮脱落细胞中miR-125a-3p、miR-144a-3p相对表达量是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miR-125a-3p预测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ROC下面积为0.803,最佳截断值为1.83,灵敏度79.1%,特异度80.8%;miR-144a-3p预测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ROC下面积为0.609,最佳截断值为2.44,灵敏度73.6%,特异度79.1%;miR-125a-3p和miR-144a-3p联合预测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ROC下面积为0.856,灵敏度86.2%,特异度87.7%.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鼻黏膜上皮脱落细胞中miR-125a-3p和miR-144a-3p相对表达量升高,重症患者升高更明显.miR-125a-3p和miR-144a-3p是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可作为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预测指标,以联合检测预测效能最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我国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信息采集现状调查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调查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信息采集现状并进行分析总结.方法 本研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发起的一项前瞻性研究,2022年2-4月制定、发放并回收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信息采集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急救单位信息、创伤急救信息采集与存储方式、创伤患者病历资料登记情况、创伤患者信息院前和院内交接的情况以及当前院前急救信息采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等几个部分.调查问卷采用微信方式发放至江苏省、浙江省、重庆市等地的院前急救相关的120医师、急诊科医师以及军队医院野战医疗所医师,对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次研究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5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48份.使用制式信息表格进行信息采集的有143份(96.6%),其余5份为非制式表格.一般资料情况全部可以获取的占16.9%(25/148).既往健康资料方面全部可获取占16.2%(24/148),伤员关键信息全部可获取占23.0%(34/148),超过50%伤员关键信息缺失的占17.6%(26/148),伤情信息如能动态多次记录更利于后期救治,但问卷调查显示仅记录1次的占56.1%(83/148).伤情信息记录方式以文字记录为主,占98.7%(146/148),采用语音、照片、视屏方式记录的均不到50%.被调查者当前所采用的创伤急救信息采集方式的缺点集中于:身份识别存在困难(89/148,60.1%)、患者个人信息不全(99/148,66.9%)、创伤急救过程病情信息记录不全和更新不及时(71/148,48.0%)等几个方面.创伤急救信息采集困难主要原因:信息化程度低(90/148,60.8%)、人手紧张(86/148,58.1%)以及缺乏规范化信息采集方式(84/148,56.8%)等.结论 当前,我国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信息的采集方式有电子信息系统录入、制式表格、手写伤票等多种方式,存在信息化程度低、伤员身份识别存在困难、个人一般信息和既往健康信息存在较大程度缺失以及院前急救与医院急诊科交接不流畅等问题,亟待优化和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唾液分析可用于早产及足月儿氧化应激标志物的无创监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旨在评估一种测定新生儿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方法:这是一项单中心前瞻性观察研究,纳入三级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符合条件的早产儿和健康足月儿,采用色谱系统分析其唾液样本。结果:共纳入23例早产儿和13例足月儿。分析唾液中的生物标志物5-F 2t异前列腺素、15-E 2t异前列腺素、前列腺素E 2和前列腺素F2α水平。多变量预测模型显示女性和5-F 2t异前列腺素及前列腺素F2α均呈正相关。此外,胎龄和前列腺素E 2水平也呈正相关。早产儿组吸入氧浓度与前列腺素G 2水平呈正相关。 结论:研究显示应用特异且有效的质谱技术可以识别并明确早产和足月儿唾液中脂质过氧化的生物标志物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清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36水平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心血管风险预测价值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CD36水平在RA患者心血管风险中的表达及预测价值,为临床识别及预测RA患者中的中、高心血管风险患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甘肃省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84例R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健康体检者34名作为对照。所有纳入对象根据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研究(China-PAR)分为低心血管风险组和中高心血管风险组,同时于入院时接受血清CD36水平及其他血清学指标检测,且病例资料完整。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分类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单因素分析中 P<0.05的变量进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RA患者的中高心血管风险人数明显增多[8例(23.5%)与38例(45.2%), χ2=4.80, P=0.029],并和血清CD36呈负相关( r=-0.27, 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OR值(95% CI)=1.654(1.157,2.365), P=0.029]、舒张压[ OR值(95% CI)=1.225(1.040,1.442), P=0.015]可能是RA患者的中高心血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CD36水平[ OR值(95% CI)=0.569(0.352,0.922), P=0.022]升高可能是RA患者的中高心血管风险的保护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血清CD36水平诊断RA患者的中高心血管风险的曲线下面积=0.691,截断值为4.27 pg/m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7%、41.0%,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结论:血清CD36水平在RA患者中随着心血管风险增高而降低,提示血清CD36水平升高是RA心血管风险的保护因素,且血清CD36水平对RA患者心血管风险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是潜在预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症监护室手术部位切口感染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手术部位切口感染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7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滨江院区综合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诊断为切口感染的患者117例,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手术及相关治疗情况、分泌物培养病原菌类型。使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采用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分析各变量的重要性,计算变量的权重以及模型的准确性。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s Ⅱ, APACHEⅡ)、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itric peptide, NT-pro-BNP)、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CRRT天数、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天数、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多重耐药菌(multi-drug resistant organisms, MDROS)感染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APACHEⅡ评分(odds ratio, OR=1.112,95% confidential interval, CI:1.009~1.225, P<0.05)、PT( OR=1.348,95% CI:1.078~ 1.686, P<0.05)、CRRT天数( OR=1.358,95% CI:1.109~1.663, P<0.05)、MDROS感染( OR=3.794,95% CI:1.084~13.281, P<0.05)是切口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ROC曲线结果示APACHEⅡ评分的曲线下面积最大,当APACHEⅡ评分为16.5分,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5%和65.9%,能较好地预测ICU切口感染患者的死亡结局。APACHEⅡ评分越高、PT值越大、CRRT治疗时间越长、MDROS感染提示患者预后越差,当APACHEⅡ评分>16.5分,CRRT天数>7.5 d,PT>17.05 s,切口多重耐药菌感染时患者的死亡风险显著增加。采用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分析各变量的重要性,显示多重耐药菌感染(权重0.389)、APACHE Ⅱ评分(权重0.228)、PT值(权重0.100)、CRRT天数(权重0.283),模型准确率85.0%,ROC拟合曲线下面积85%。 结论:APACHEⅡ评分、PT延长、CRRT天数、多重耐药菌感染是影响ICU手术部位切口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这类高危人群应该早期识别并采取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近视发生和发展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视是指人眼在放松调节状态下的等效球镜低于或等于-0.50 D,或者眼轴长度超过24 mm的屈光不正性眼病。随着患者近视病情的进展,眼部出现并发症的概率逐渐上升,如出现视网膜脱离、视网膜新生血管和黄斑变性等病理改变。近年来,近视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已成为威胁人类视力健康的第二大致盲眼病。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近视疾病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种族差异和家族聚集性特点,表明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遗传因素相关。此外,大量研究者在患者样本中识别出许多近视的致病位点和候选基因,揭示了近视发生发展的遗传学分子机制。遗传因素不但可作为近视致病的独立因素,还可与环境因素发生相互作用,共同调控疾病的进展。本文就近视遗传致病因素的流行病学证据、近视发生发展的遗传因素、环境与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对近视发生和发展的影响展开综述,为近视的防控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