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眼科与斜视》(译著)一书出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19至2020基础与临床科学教程"《小儿眼科与斜视》一书由美国眼科学会(AAO)组织编写,是国际眼科联盟(WOC)和中国医学考试网都推荐全世界的眼科医生和专业研究生学习的眼科临床教程.现在我们组织石一宁等专家翻译.本书主要介绍了基础的眼部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斜弱视、小儿葡萄膜炎、青光眼、白内障等眼部疾病的检查、诊断与治疗,视力矫正等.图书涵盖面广、内容权威,实用性强.除了配有大量清晰的病理图片、临床学习视频外,还配有大量测试题,能帮助读者加深对前面知识的理解,非常适合自学使用.本书在儿童眼健康基础知识、临床处理及最新进展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有助于我国眼科医生拓宽医学诊疗视野,系统学习小儿眼病相关知识,提升业务能力及专业英文水平,更好地服务患者.本书将会成为青年眼科医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进行继续教育的重要教材,引导更多眼科医生关注并学习儿童眼病的相关知识,积极推动我国儿童眼病诊疗水平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孤独症谱系障碍合并智力障碍患儿视功能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合并智力障碍患儿的视功能及眼部疾病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于2022年1至3月纳入北京市朝阳区7所特殊教育学校的292例(584只眼)ASD合并智力障碍患儿资料,其中男性235例,女性57例;年龄2~18岁。检查所有患儿主观远、近视力、近立体视、客观视力、屈光度数、眼前节和眼底。另纳入健康幼儿及学生300人作为对照,年龄2~18岁,检查主、客观视力和屈光度数。对ASD合并不同智力障碍程度患儿进行分析,视力结果转换为最小分辨角的对数进行计量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患儿数据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 结果:ASD合并智力障碍患儿的584只眼中,屈光不正272只眼(47.22%),散光260只眼(45.14%),远视29只眼(5.03%),近视10只眼(1.74%),弱视危险因素47只眼(8.16%)。292例患儿中斜视20例(6.85%),色弱3例(1.03%),外眼异常4例(1.37%)。211例患儿完成了近立体视检查,其中100″及以内者54例(25.59%),200″~900″者157例(74.41%)。272只屈光不正眼中,157只眼(57.72%)需矫正而未矫正。患儿主观、客观视力分别为0.22(0.10,0.35)和0.10(0.00,0.22);不同性别的ASD合并轻度或中度智力障碍患儿远近视力、客观视力、屈光度数、近立体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年龄段ASD合并轻度智力障碍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21.453, P<0.001),合并中度智力障碍患儿主观远、近视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508,-4.503; P<0.001),客观视力、屈光度数、近立体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健康儿童的主观远视力和客观视力分别为0.10(0.00,0.22)和0.00(0.00,0.10),屈光度数为0.25(-0.25,0.50)D,与ASD合并智力障碍患儿比较,主观远视力及客观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8.527,-10.393; P<0.001),屈光度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274 ,P=0.203)。 结论:ASD合并智力障碍患儿的主、客观视力均低于健康儿童,屈光不正、斜视、弱视等眼病的患病率和未矫正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其所患的屈光不正中以散光为主,且矫正和治疗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目屈光筛查仪在4~5岁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双目屈光筛查仪在4~5岁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中判定屈光性弱视危险因素(ARF)的精确度。方法:横断面研究。于2016年9至12月在南京市雨花台区对4~5岁学龄前儿童使用双目屈光筛查仪进行非散瞳屈光度数筛查及综合性眼科检查。对其中疑似眼部异常儿童及主动接受详细检查的儿童进行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CR)检查,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双目屈光筛查仪与CR检查屈光度数的差异,并用Bland-Altman法评估二者的一致性。参照美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学会(AAPOS)2013年发布筛查指南中的标准,以CR检查结果判定受试儿童是否具有屈光性ARF,并以此为金标准,评估双目屈光筛查仪以5种常用转诊标准(敏感性标准、Matta/Silbert标准、AAPOS2013标准、阿拉斯加州盲童探索组织2012标准、特异性标准)判定受试儿童屈光性ARF的准确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双目屈光筛查仪判定屈光性ARF的最佳截断值作为最佳转诊标准。结果:共有1 986名儿童行双目屈光筛查仪检查,年龄(4.57±0.29)岁,包括1 084名男童和902名女童。双目屈光筛查仪的检查成功率为99.04%(1 967/1 986)。共有1 892名儿童双目屈光筛查仪检查取得了检测数值,其中1 827名(96.56%)儿童可在3次检测内获得可信结果。共有538名儿童接受了CR检查,除外1名被双目屈光筛查仪直接识别为"远视"的儿童后,剩余537名儿童进行了屈光度数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双目屈光筛查仪较CR低估球镜度数[0.75(0.50,1.25)D与1.25(1.00,1.75)D比较; Z=-10.36, P<0.01],高估柱镜度数[-0.50(-0.75,-0.25)D与-0.25(-0.75,0.00)D比较; Z=-11.10, P<0.01],低估等效球镜度数[0.63(0.38,0.88)D与1.00(0.75,1.50)D比较, Z=-13.33, P<0.01]。一致性分析显示,分别有96.28%(517/537)、95.34%(512/537)、96.65%(519/537)儿童的双目屈光筛查仪及CR检测值在球镜度数、柱镜度数、等效球镜度数的95%一致性界限内。CR检查结果显示47名儿童(8.74%)具有屈光性ARF,以此为金标准,双目屈光筛查仪以5种常用转诊标准判定屈光性ARF的敏感度为63.83%~97.87%,特异度为53.36%~97.56%,约登指数为0.51~0.80,阳性预测值为16.73%~74.51%,阴性预测值96.57%~99.62%。ROC曲线计算得出双目屈光筛查仪判定散光性ARF的最佳转诊标准为散光度数>1.38 D。 结论:双目屈光筛查仪在4~5岁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中判定屈光性ARF的精确度较高。(中华眼科杂志, 2020, 56: 189-19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先天性皮质性白内障弱视患儿自发脑活动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皮质性白内障弱视患儿的自发脑活动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2年 1月至 2022 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0例单眼先天性皮质性白内障弱视患儿(单眼弱视组)和14例双眼先天性皮质性白内障弱视患儿(双眼弱视组),并招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7名正常视力儿童(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者进行静息态功能性MRI成像检查,应用低频振荡幅度(ALFF)技术分析其自发脑活动。将每个体素的原始ALFF除以全脑平均ALFF进行标准化,得到标准化ALFF值(简称ALFF值),用来反映大脑不同脑区自发脑活动的强度。一般资料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和 χ2检验;ALFF值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3个组间年龄、性别、弱视眼或非主导眼分布及屈光参差度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单眼弱视组在右侧小脑后叶(体素67个, t=3.48)和左侧小脑后叶(体素71个, t=4.09)的ALFF值较高,在右侧中央后回(体素91个, t=-3.91)、右侧顶下小叶(体素73个, t=-4.88)、右侧额下回(体素78个, t=-4.09)、左侧顶下小叶(体素556个, t=-4.82)和左侧额下回(体素122个, t=-4.27)的ALFF值较低(均 P<0.01);双眼弱视组在右侧岛叶(体素60个, t=3.54)、右侧罗兰岛盖部(体素69个, t=3.73)、右侧小脑后叶(体素54个, t=3.43)和左侧小脑后叶(体素143个, t=3.69)的ALFF值较高,在左侧额下回(体素99个, t=-4.39)、左侧中央后回(体素231个, t=-4.28)和右侧顶下小叶(体素54个, t=-3.77)的ALFF值较低(均 P<0.01)。与单眼弱视组相比,双眼弱视组在左侧额中回(体素52个, t=3.15, P=0.029)、左侧小脑后叶(体素77个, t=3.39, P=0.001)和右侧罗兰岛盖部(体素53个, t=3.59, P=0.007)的ALFF值较高。 结论:先天性皮质性白内障弱视患儿存在多个脑区自发脑活动改变,且单、双眼弱视的自发脑活动变化存在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婴幼儿视力评估专家共识(2023年)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婴幼儿阶段(0~3岁)的异常视觉体验可导致视力发育异常,须及时诊断和干预,因此对可疑视力异常的婴幼儿进行视力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婴幼儿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不足,对婴幼儿进行视力评估较为困难,且缺乏统一标准。为了促进我国婴幼儿视力评估工作的开展和普及,对视力异常婴幼儿进行筛查和随访,为小儿眼科医师和儿童眼保健工作者对婴幼儿进行视力评估及给予相应诊疗提供依据和指导,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联合,以国内外研究结果为基础,经过充分讨论,针对婴幼儿视力评估的指征以及方法及分类、标准、适用对象和年龄、操作要点等,达成共识性意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黄斑瘢痕伴旁中心注视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7岁,因"戴镜1年后视力矫正不良"于2020年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患者曾在2019年6月因视力下降于外院就诊,复方托比卡胺睫状肌麻痹验光示:右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3.50=0.6,左眼BCVA-2.50+0.50×105°=0.4。诊断:屈光不正。左眼弱视,给予框架眼镜全矫屈光不正联合遮盖治疗。患者戴镜1年,矫正视力无提高。患者无全身疾病、外伤、激光笔照射及视力突然降低史。我院眼科检查示:双眼裸眼视力0.1,角膜映光正位,外眼及眼前节无异常;眼底检查示:左眼黄斑区月牙状瘢痕,边界清晰(图1);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示:左眼黄斑区色素上皮层隆起,椭圆体带缺失(图2);复方托比卡胺睫状肌麻痹验光示:右眼BCVA-5.00=0.8,左眼BCVA-4.00+0.75×95°=0.4。右眼调节幅度9.50 D,调节灵敏度5 cpm,左眼调节幅度7.50 D,调节灵敏度3 cpm,双眼均为负镜片通过困难。诊断:双眼屈光不正,调节不足,左眼黄斑陈旧病变。给予框架眼镜矫屈光不正,遮盖右眼4 h/d联合海丁格刷(YGS光刷治疗仪,北京同明尚业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和红光闪烁(YHY弱视治疗仪,北京同明尚业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治疗,以及翻转拍进行视觉训练。患者于2020年12月复查,复方托比卡胺睫状肌麻痹验光示:右眼BCVA-6.50=1.0,左眼BCVA-5.00+1.00×90°=0.6;微视野(MAIA,意大利CenterVue公司)检查示:左眼旁中心注视,注视位点在黄斑鼻上方,注视稳定性较差。2021年3月检查结果:右眼BCVA 1.0,左眼BCVA 0.6;微视野检查示:左眼旁中心注视,注视位点位于黄斑鼻上方,注视稳定性较差。2021年5月检查结果:小瞳验光示右眼BCVA-6.5=1.0,左眼BCVA-5.0+1.0×90°=0.9;微视野检查示左眼黄斑中心凹旁注视点,注视稳定性明显改善(图3B);双眼调节幅度及调节灵敏度均提升至正常,分别为13.50 D和13 cpm,其后间隔3~4个月随访(图3C-D),直至2022年3月,患者左眼BCVA均为0.9,并保持稳定的旁中心注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弱视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弱视是由于视觉发育关键期内各种异常的视觉经验导致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远视力低于正常同龄儿童,而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目前普遍观点认为,弱视的发病机理主要源于视皮层。近年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作为一种先进的活体成像技术,促进了对视网膜形态结构的大量研究,同时也被应用到弱视的研究领域。陆续有不同的研究人员利用OCT发现弱视患者眼底视网膜、脉络膜等眼部结构存在改变。笔者将对弱视眼底OCT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黄斑微循环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黄斑微循环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随机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6~12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42例,随机抽取相同年龄段门诊非弱视儿童27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弱视儿童接受至少6个月的治疗及随访。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测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视网膜厚度的变化。依据眼轴长度对OCTA数据进行矫正。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弱视儿童弱视眼、对侧眼与正常对照组的黄斑血流密度差异;采用 t检验比较弱视眼及对侧眼治疗前后的差异;采用CORR/Pearson检验分析治疗前后的视力变化值与SCP、DCP及FAZ变化值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基线时,弱视眼全区域SCP、中心凹SCP、全区域DCP和中心凹DCP均显著小于对侧眼及正常对照组(均 P<0.05),弱视眼FAZ显著大于对侧眼及正常对照组( F=53.57, P<0.001),而对侧眼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弱视眼全区域SCP、旁中心凹SCP较基线显著提高( t=3.75, P=0.001; t=2.62, P=0.012);弱视眼全区域DCP较基线显著提高( t=2.63, P=0.012)。治疗后全区域SCP和全区域DCP与同期对侧眼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弱视眼FAZ面积较基线显著缩小( t=-2.33, P=0.025),但仍明显大于同期对侧眼和正常对照组( F=32.38, P<0.001)。视网膜厚度在治疗前后或双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弱视眼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由基线的0.46±0.34改善至0.17±0.17( t=4.91, P<0.001);视力的变化值与全区域SCP、全区域DCP和FAZ的变化值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均 P>0.05)。 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眼黄斑区SCP、DCP低于正常眼,而FAZ大于正常眼;经弱视治疗后SCP、DCP、FAZ接近正常眼水平。弱视眼视力变化值与SCP、DCP、FAZ变化值无显著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晶状体后表面形态异常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儿,女,4岁,因"体检发现左眼验光异常1周"于2021年9月13日就诊于沈阳兴齐眼科医院。患儿身体及智力发育同同年龄儿童,无外伤史,家族中无相关眼病史,全身体格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4,左眼0.15;眼压:右眼16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8 mmHg。验光呈现为多次验光结果的不一致,散光数值的大幅变化,查体:裂隙灯显微镜下右眼前节未见异常,左眼晶状体透明,前表面形态未见异常,双侧对称,后囊膜中央部呈不规则弧形,中央部向后突起,后囊膜透明,双眼眼底检查未见异常。眼轴:右眼22.17 mm,左眼21.94 mm。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显示:左眼晶状体后表面形态异常。角膜地形图提示:双眼角膜前后表面形态正常,见图1。临床诊断:左眼晶状体后表面形态异常。指导患儿家属引导患儿明确视力、检影验光等检查结果,确定患儿左眼视力为0.15,矫正无提高,检影验光为不规则散光,符合晶状体后表面形态异常诊断,建议择期行左眼"晶状体摘除+前段玻璃体切割+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儿家属拒绝手术治疗,并于多家医院就诊后均拒绝手术治疗,返回我院要求单纯遮盖健眼,患眼行弱视训练。患儿于2022年2月及7月随访2次,左眼最佳矫正视力均无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关注接触镜在儿童特殊类型屈光异常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儿童期视功能处于发育阶段,屈光不正发生率较高。对于超高度近视眼、超高度屈光参差、无晶状体眼等特殊类型屈光异常,常规配戴框架眼镜治疗易造成像差和周边视物变形,影响患儿视功能发育,甚至导致难治性弱视。本文从接触镜治疗超高度屈光不正、屈光相关难治性弱视、光敏异常相关屈光不正3个方面,指出接触镜在儿童特殊类型屈光异常治疗中的优势,以期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扩大接触镜的应用范围,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提高临床儿童屈光不正的诊疗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