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青少年近视程度与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及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观察并分析儿童青少年近视等效球镜度(SE)与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眼轴长度(AL)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就诊于北京市普仁医院眼科的8~14岁的儿童青少年,睫状肌麻痹验光测量屈光度,按照SE分为低度近视组(>-3 D且<-0.5 D)、中度近视组(>-6 D且≤-3 D)、高度近视组(≥-12 D且≤-6 D)和对照组(>-0.5 D且<0.5 D),并测量SFCT、GCIPL六个方位厚度(上方、鼻上、鼻下、下方、颞下、颞上)、GCIPL平均厚度、最小厚度和AL,评估其与近视屈光度数的关系.GCIPL厚度与AL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SFCT与AL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 共纳入97例(142只眼),男性47例,女性50例,年龄(11.2±1.8)岁.GCIPL厚度与AL的Spearman相关系数及GCIPL厚度与AL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GCIPL厚度各个指标与AL均呈现出显著负相关(P<0.001),GCIPL上方,下方,颞下方及平均厚度与年龄显著负相关,其余指标和年龄均无显著相关.广义估计方程结果显示:AL的回归系数值为-24.846(Z=-4.522,P<0.001),意味着AL对SFCT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结论 儿童青少年近视SE越深,AL越长,SFCT越薄,GCIPL越薄,并且GCIPL下方与SE程度相关性最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OCT光学放大效应对儿童青少年轻中度近视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测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评估光学放大效应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测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04/2024-01就诊于我院眼科中心的68例126眼6-18岁儿童青少年.按照等效球镜度数(SE)分为轻度近视组(-0.50 D<SE≤-3.00 D)44例83眼、中度近视组(-3.00 D<SE≤-6.00 D)24例43眼.利用OCT测量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对测量结果进行光学放大效应校正,比较校正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差异,并分析校正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眼轴(AL)、SE的关系.结果:轻度近视组的校正前后黄斑区各象限视网膜厚度以及平均视网膜厚度比较无差异(均P>0.05).在中度近视组中,校正前后黄斑区各象限视网膜厚度以及平均视网膜厚度比较有差异(均P<0.001).校正前,两组间黄斑区外环颞侧和外环上方的视网膜厚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9、0.035).其他象限的视网膜厚度在两组间比较无差异(均P>0.05).校正后,两组间的黄斑区中心凹、内环鼻侧、内环颞侧、内环上方、内环下方、外环鼻侧视网膜厚度及平均视网膜厚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5).光学放大效应校正前,黄斑区外环的视网膜厚度与SE呈正相关(均P<0.05),与AL呈负相关(均P<0.05).通过校正,发现黄斑区中心凹、内环视网膜厚度和平均视网膜厚度与SE存在显著负相关(均P<0.05).此外,黄斑区各象限的视网膜厚度及平均视网膜厚度与AL均呈正相关(均P<0.001).结论:光学放大效应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测量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并且随着AL的增加,这种影响变得更为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广东省珠海市与新疆省喀什市小学生视力和屈光状态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分析广东省珠海市和新疆省喀什市小学生的视力及屈光状态,为我国不同地区青少年儿童近视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横断面观察性研究。随机抽取2018至2019年珠海市10所小学及喀什市6所小学的学生。通过视力筛查获得裸眼视力、非睫状肌麻痹屈光数据和等效球镜度(SE)。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矫正两地性别和年龄差异。正态分布定量数据的比较使用独立样本 t检验,非正态分布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数据使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珠海市获得12 001例学生的完整资料,其中男生6 528例(占54.4%),女生5 473例(占45.6%),年龄(8.7±1.6)岁。喀什市获得5 584例完整资料,其中男生2 796例(占50.1%),女生2 788例(占49.3%),年龄(8.3±0.9)岁。两地区性别( χ2=28.60, P<0.001)、年龄( t=-19.27, P<0.001)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矫正性别年龄混杂因素后,两地均有5 478例纳入统计分析。珠海市小学生右眼SE为-0.25(-0.88,+0.13)D,喀什市为-0.11(-0.30,+0.1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9.32, P<0.001)。两地不同年龄段小学生SE绝对值逐年增加,自8岁起珠海市增加速度较喀什市快。珠海市和喀什市的裸眼视力不良占比分别为17.7%和15.2%。在裸眼视力不良人群中,珠海市和喀什市的近视临床前期占比分别为18.3%和42.9%,筛查性近视占比为76.3%和51.1%;高度近视仅存在于珠海市,共15例。 结论::珠海市筛查性近视率和近视程度高于喀什市,两地的气候、经济、人口、教育差异可能是造成近视发病率不同的主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科普基地化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儿童青少年近视是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加强眼健康科普教育,提升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管理水平,改善眼健康行为,是有效降低近视发病率最根本、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科普基地化教育模式是以医院专业技术为支撑,整合社会科普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医院之间的协同合力,共同做好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管理工作。该模式以温州医科大学眼健康科普馆建设实践为起点,以科普展教、互动体验、信息化平台建设、分层分级培训等方式逐步实践,实现了全国眼健康科普基地化教育模式的推广和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深圳市6~18岁儿童青少年随迁时间与近视的关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深圳市6~18岁儿童青少年随迁时间与近视的关联。方法:于2019年4—5月,以深圳市宝安区为研究现场,选取宝安区福永、沙井、新安、西乡、松岗、石岩6个街道共14所学校为调查点,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最终纳入26 618名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随迁状况、自我报告近视状况、最近7 d视屏时间、最近1个月户外活动情况等信息。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儿童青少年近视差异,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青少年随迁时间与近视的关系。结果:26 618名研究对象年龄为(12.37±3.49)岁,总体近视率为49.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随迁1~2年的随迁子女相比,随迁时间≥6年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近视风险更高[ OR(95% CI)值为1.48(1.14~1.92)]。经学段分组后,小学低年级组中,相比于随迁1~2年的农民工随迁子女,随迁时间≥6年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近视风险更高[ OR(95% CI)值为1.96(1.20~2.74)];高中组中,相比于随迁时间1~2年的农民工随迁子女,随迁时间3~5年以及随迁时间≥6年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近视风险更高[ OR(95% CI)值分别为6.03(1.29~28.15)、6.52(1.51~28.11)]。 结论:随迁时间与农民工随迁子女近视有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矫正区角膜塑形镜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眼长期防控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小矫正区设计的角膜塑形镜的特点及其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眼长期防控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行角膜塑形矫正的青少年近视眼患者65例(65只眼)。将患者通过计算机随机法随机分为小矫正区组和常规组,分别配戴小矫正区设计和常规设计的角膜塑形镜。于戴镜前及戴镜后6、12、18个月检查所有患者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数和眼轴长度,并进行Pentacam角膜地形图检查,采用Matlab软件计算患者的角膜矫正区面积及直径。结果:最终60例(60只眼)近视眼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9例,女性31例;年龄为(10.40±1.01)岁;等效球镜度数为(-2.88±0.42)D。小矫正区组和常规组各30例。矫正后不同时间2个组裸眼视力和等效球镜度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6、12、18个月,常规组眼轴长度增长量分别为(0.16±0.09)、(0.28±0.17)和(0.37±0.20)mm;小矫正区组则分别为(0.06±0.05)、(0.12±0.10)和(0.18±0.14)mm,分别为常规组的37.50%、42.86%和48.64%。常规组和小矫正区组的角膜矫正区面积分别为(6.98±0.89)和(5.36±0.73)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戴镜18个月后的眼轴长度增长量与戴镜时的年龄呈负相关( P<0.05),与角膜矫正区面积呈正相关( P<0.05);与瞳孔直径和等效球镜度数无相关性( P均>0.05)。2个组各有3例(10%)患者戴镜后出现不良反应,均为轻度干眼等较轻的不良反应,于对症治疗后消失。 结论:与常规设计的角膜塑形镜相比,小矫正区设计角膜塑形镜在角膜表面塑形出的光学矫正区更小,能够显著减缓儿童青少年近视眼进展;其安全性与常规设计角膜塑形镜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配戴角膜塑形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自身对照研究。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从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之间开始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32例,年龄8~16(11.2±2.2)岁,随访时间2年。双眼等效球镜度(SE)差值≥1.00 D,滴用睫状肌麻痹剂后的SE范围为-0.75~-6.00 D。分为高屈光度眼组(两眼中屈光度较高眼)和低屈光度眼组(两眼中屈光度较低眼),均配戴角膜塑形镜。观察双眼戴镜前以及戴镜后半年、1年、1.5年,2年的眼轴变化。数据采用配对 t检验进行比较。 结果::双眼眼轴差值由戴镜前的(0.46±0.24)mm下降到戴镜2年后的(0.33±0.2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038, P<0.001),高屈光度眼组戴镜2年后眼轴变化量[(0.38±0.21)mm]小于低屈光度眼组眼轴变化量[(0.51±0.2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52, P<0.001)。 结论::青少年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可以减小近视性屈光参差双眼之间的眼轴差值,减少屈光参差量,可以更有效减缓近视屈光度较高眼的眼轴增长,配戴角膜塑形镜是改善屈光参差的一种有效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复低强度红光照射和0.01%阿托品滴眼液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重复低强度红光照射和0.01%低浓度阿托品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防控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苏州大学理想眼科医院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儿童青少年近视160例(320只眼),年龄8~14岁。所有受试者均配戴普通框架眼镜,按不同方式分为3组:A组,重复低强度红光照射60例(120只眼);B组,0.01%阿托品滴眼液组50例(100只眼);另选50例(100只眼)为C组,对照组。随访12个月,分析等效球镜屈光度(SE)及眼轴长度。结果:应用后6个月及12个月的SE:A组分别为(-2.60±2.76)D及(-2.84±1.53)D,明显低于B组的(-3.19±1.36)D、(-3.56±1.35)D和C组的(-4.02±1.22)D、(-4.91±1.18)D,总体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906.56, F组别=17.24, F时间×组别=1 096.98;均 P<0.001);B组明显低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眼轴长度:A组的(24.84±1.02)mm,(24.87±0.99)mm明显低于B组的(25.15±0.77)mm,(25.31±0.76)mm和C组的(25.14±0.87)mm,(25.36±0.84)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203.95, F组别=3.18, F时间×组别=315.14; P<0.001, P=0.043, P<0.001),B、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重复低强度红光照射及0.01%阿托品滴眼液均能有效控制青少年近视度数进展和眼轴增长。而重复低强度红光照射控制眼轴增长的效果更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济南市6~18岁学生屈光参差的流行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济南市6~18岁学生屈光参差情况及分布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2021年10月~12月对济南市12个区县1 056所学校1 016 053名年龄6~18岁学生进行非睫状肌麻痹下屈光检测,分析屈光参差的发生率及不同类型分布情况。结果:屈光参差检出率21.05%(213 879/1 016 053)。屈光参差程度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 B=0.944,95%置信区间1.353~2.166, P<0.001)。其中复合近视性屈光参差检出率最高(10.76%,109 327/1 016 053)。总体屈光参差双眼等效球镜度不同,右眼具有更高度的近视或更低度的远视( t=17.35, 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济南市6~18岁学生屈光参差发生率较高。年龄及近视为屈光参差显著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注重措施落地 促进近视防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利用近视防控相关政策策略建立、监测措施完善、防控标准应用、适宜技术推广及示范区建设,保障学生体育活动、普及防控健康知识,促进《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出的近视防控措施有效落地,保护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