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茯苓四逆汤对脓毒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茯苓四逆汤对脓毒性心肌病(SIC)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 2021 年 1 月至2022 年 12 月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 60 例SI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 30 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茯苓四逆汤(组成:茯苓 30 g,干姜 12 g,人参 10 g,制附子 12 g,炙甘草 15g),每剂煎煮成 200 mL,每日 1 剂,分 3 次服用;两组疗程均为 8d.记录两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ICU和总住院时间、28d病死率;观察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降钙素原(PCT)、动脉血氧合指数(PaO2/FiO2)、血乳酸(Lac)、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E)、二尖瓣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A)、E/A比值及三尖瓣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变化.结果 治疗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d):4.47±2.16 比 6.32±3.23,ICU停留时间(d):9.18±3.32 比 12.25±4.39,总住院时间(d):13.58±5.14 比 17.13±6.65,均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 28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0%(6/30)比 43.33%(13/30),P>0.05].两组治疗后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且以治疗 8d两组对比最为显著[APACHE Ⅱ评分(分):13.71±3.37 比 16.21±3.82,SOFA评分(分):3.24±0.85 比 4.13±1.56,均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以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分:治疗 3d为 26.25±6.64 比 29.43±6.83,治疗 5d为 21.42±4.22 比 24.81±4.65,治疗 8d为 14.43±3.45比 17.58±4.56,均P<0.05);两组治疗后PCT、Lac、H-FABP均较治疗前下降,而PaO2/FiO2 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治疗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显著,尤以治疗 8d对比最明显[PCT(μg/L):2.47±1.18 比 3.54±1.51,Lac(mmol/L):1.86±0.41 比 2.33±0.64,H-FABP(μg/L):4.67±1.22 比 6.34±1.55,PaO2/FiO2(mmHg,1 mmHg≈0.133 kPa):297.63±53.92 比 265.44±48.38,均P<0.05].两组治疗后cTnI、NT-proBNP、LVESD、LVEDD先升高后降低,LVEF、E/A比值、TAPSE先下降后升高,于治疗 8d达到谷值或峰值,且治疗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TnI(μg/L):0.15±0.06 比 0.24±0.13,NT-proBNP(ng/L):825.43±164.73 比 1234.40±243.37,LVESD(mm):48.36±4.46 比 52.64±5.15,LVEDD(mm):38.39±3.22 比 41.87±2.65,LVEF:0.55±0.08比 0.50±0.07,E/A比值:1.23±0.12 比 1.12±0.08,TAPSE(mm):22.45±2.23 比 20.55±2.66,均P<0.05].结论 茯苓四逆汤能改善SIC患者中医证候,提高心功能,减轻心肌损伤,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麻黄"先煮""去沫"理论的历史演变规律与探讨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探索麻黄"先煮""去沫"的历史演变规律,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检索古代文献含麻黄的本草著作及方书,构建麻黄本草数据库及含麻黄内服汤剂数据库,并结合现代文献,探索古今医家对麻黄"先煮""去沫"的要求及认识.结果 古代文献中,不同朝代、不同本草、不同方书及方剂中对麻黄的煎煮要求及煎煮程度不尽相同.东汉至唐代时要求麻黄"先煮""去沫"的占比急剧下降,唐至宋金元时期小幅度下降,金元至明清时期无太大变化.汉晋时期含麻黄汤剂中要求麻黄"先煮"的占58.33%、"去沫"占55.56%,唐代时分别占20.87%、20.08%,至清代时分别仅占12.50%、12.50%.麻黄日剂量在2.01~10.00 g时,要求麻黄"先煮""去沫"的仅占8.41%和5.61%,而麻黄日剂量大于60 g时"先煮""去沫"的占比均超过50.0%,相关性分析结果也显示麻黄日用剂量与"先煮""去沫"之间存在弱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1=0.259、r2=0.263,(P<0.001).结论 自汉唐至明清乃至现代都有麻黄"先煮""去沫"的记载,但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现代医家多已不再沿用"先煮""去沫"的特殊煎煮方法,临证用药时可结合自身诊疗经验及麻黄用量等选择煎煮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何庆勇主任医师运用小青龙汤的临证经验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本文论述了何庆勇主任医师运用小青龙汤的临证经验,主要包括如下内容:第一,"方证"自从孙思邈提出,得到历代医家发展,经方的使用重在方证辨证,尤其是抓主证,临床上遇到小青龙汤主证"咳喘,咳痰,或流涕清稀,后背凉,或遇寒加重",多可用之.第二,临床上小青龙汤能取胜的关键点是,必须使用细辛、生麻黄.并且遵循相对剂量原则和重视煎煮法,细辛可使用6~12g,先煎30 min以上,全程打开锅盖、门窗及换气扇,生麻黄6~15 g,先煎30 min以上,去掉上层白沫,再纳余药.第三,临床加减用量遵循古籍原文思想,比如兼有口渴者,常于小青龙汤方中去半夏,加天花粉10~15 g.第四,临床遇复杂证候者,常进行经方叠用,比如见到咳吐块状稠痰,舌淡,苔白,脉滑,则可以合用桔梗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生石膏煎煮工艺对清肺排毒汤微粒体系理化性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研究生石膏煎煮工艺对清肺排毒汤微粒体系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以生石膏的不同煎煮方式(直接煎、先煎、包煎、另煎)制备清肺排毒汤水煎剂及配方颗粒调配液,以830×g、3300×g、13 200×g的离心力通过梯度离心法分离各水煎剂和配方颗粒调配液中的固体微粒,对微粒体的粒径、电位、形貌、元素分布及蛋白质、多糖含量进行表征.结果:各水煎剂组和颗粒剂组微粒体的粒径均随着离心力的增大而递减,且水煎剂组微粒体粒径均大于颗粒剂组.各水煎剂组和颗粒剂组微粒体的电位始终为负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水煎剂的制备方式与生石膏煎煮方式显著影响了清肺排毒汤微粒体形貌,生石膏直接煎和另煎组水煎剂微粒体呈现大小不一的球形和椭球形团聚形态,其中分散着片状和纤维状物质;生石膏先煎和包煎组水煎剂微粒体呈现网状结构;颗粒剂微粒体表呈不规律的块状堆积状态.各微粒体的主要元素为C、O和Ca,多糖含量高于蛋白质,但水煎剂组微粒体中多糖的含量均低于颗粒剂组微粒体.结论:共煎共煮形成的清肺排毒汤微粒体的粒径、电位、形貌、元素分布及蛋白质、多糖含量与配方颗粒调配液均不同,并且生石膏的煎煮工艺也会影响水煎剂微粒体的理化性质及物质形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浅议仲景方之煎服法
编辑人员丨2024/3/23
东汉张仲景作《伤寒杂病论》,其条文论述精当,理、法、方、药具备,开后世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针对疾病和患病个体,辨证施治,立法选方而作仲景方,精简不杂、立意明确、疗效突出.并详细叙述了相应方剂的剂型、煎药溶媒、煎煮方法、给药方式、服药频次、服药时间、药后调理方法等,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调护亦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对仲景方的煎服法进行归纳及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出土医学文献中酒的应用试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探析出土医学文献中酒的应用,为现代中医临床运用酒提供借鉴.[方法]以《五十二病方》《武威汉代医简》《周家台秦简医方》以及《天回医简》等出土文献为基础,结合传世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对出土文献中酒的应用进行对比总结研究.[结果]出土医学文献中对酒的应用虽没有具体说明用酒的原因,但从同时期传世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可以进行综合分析.酒在先秦秦汉时期多为黄酒,使用方法多是以酒调服,酒煎剂和浸渍法,并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酒有"改变药性,直达病所""温经通络,祛瘀止痛""矫除臭味,增强药效"等功效.后世文献中对于酒的运用,在各个时期展现出不同的特点,但皆是在秦汉时期酒应用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结论]酒在现代中医临床治疗的运用中存在巨大的潜力,但酒浸泡药物的时间、煎煮法等对药效的影响等方面均值得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国医大师邹燕勤基于"三焦——治下焦如权"理论治疗肾病
编辑人员丨2024/2/3
国医大师邹燕勤教授基于"三焦——治下焦如权"理论,认为肾处下焦,内寓真阴真阳,为一身元气之根,通过分析"元气"与"水液精微"关系,根据肾病患者病机特殊性,创新性提出运用"治下焦如权"理论治疗肾病时,应立足"补肾元"为先,强调"泻浊气"为要,倡导"轻药重投"为特色.临证采用"补肾祛邪"之法,用药立足培补肾元的同时祛除邪浊,每多药量较大,又常佐以杜仲、川续断、桑寄生、怀牛膝等作为引经之药,以期药达肾府,以"顾护元气,平衡阴阳".同时注重配合"先煎久煮"煎药法以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仲景方后注理论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所载方剂的方后注中对于煎服法、药后调护以及服药禁忌均有详细论述,该内容对于药物疗效的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学习、研究经方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但经方的方后注内容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本文通过统计经方方后注,分析经方的煎煮用水、煎药的先后顺序及特殊方式,探讨经方煎煮方法的重要性;从药量、服药频次、服药方式及预后方面讨论经方服药方法在临床中的重要意义;又从药后调护及服药禁忌等方面论述经方方后注对其疗效发挥的重要影响,以期为临床更好地应用经方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煎煮时间对三果汤化学成分及抗疲劳作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探究煎煮时间对三果汤成分转化及抗疲劳作用的影响.采用HPLC法跟踪煎煮过程中三果汤的成分变化,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筛选出12个差异成分,其中已鉴定的有7个,它们在煎煮过程中的含量变化为:没食子酸、诃子次酸增加,诃子酸、诃黎勒酸、没食子酸乙酯、鞣花酸降低,柯里拉京先增加后降低.抗疲劳评价实验中,小鼠游泳时间及11种疲劳相关指标测定结果显示,煎煮时间越长,三果汤抗疲劳能力越强.差异化合物中与抗疲劳药效相关性最大的为没食子酸和诃子次酸.说明煎煮会促使三果汤大分子鞣质水解成没食子酸和诃子次酸,且这种水解有利于抗疲劳作用的发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基于张仲景原著及历代文献的中药煎前浸泡问题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中药饮片在煎煮前须先浸泡半小时是目前行业内的共识,但在以张仲景为代表的古代医学文献著作中均未找到煎前浸泡规范的理论依据,现代中医不同的研究对煎前浸泡既有支持的实验数据,也有反对的研究结果.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溯研究,发现张仲景及其后医家虽未进行统一的煎前浸泡,但对某些特殊药物会进行"先煮"、先煎君药或使用某些溶媒提前浸泡等处理方式,这更符合中药入药时包括花、叶、茎、根、果实等不同材质类型的特点.对不同材质的药材规定统一的浸泡时间是否合理,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