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议仲景方之煎服法
编辑人员丨2024/3/23
东汉张仲景作《伤寒杂病论》,其条文论述精当,理、法、方、药具备,开后世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针对疾病和患病个体,辨证施治,立法选方而作仲景方,精简不杂、立意明确、疗效突出.并详细叙述了相应方剂的剂型、煎药溶媒、煎煮方法、给药方式、服药频次、服药时间、药后调理方法等,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调护亦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对仲景方的煎服法进行归纳及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张聿青应用经方治痰饮病之恒与变
编辑人员丨2024/1/20
《张聿青医案》是清代名医张聿青毕生临床经验的总结.张聿青治疗痰饮病深谙仲景经方之道,随证灵活使用仲景法,变通应用仲景方.在病因病机方面,张聿青认为痰饮病责之于脾胃运化失司,肺气宣发受制,肾阳蒸化无权及肝气疏泄异常.在治疗上,张聿青谨守仲景"温药和之"法则,辨证立法重视肺脾肾,运用发汗、攻逐、分利之法,随其虚实分而治之.此外,张聿青独辟蹊径注重调肝,运用养肝、平肝、疏肝之法调理气机,助化痰饮.张聿青虽恒守经方配伍之要旨,又在具体治疗过程中,随机变法,法变则方变,通过改变配伍、剂型、服法等方剂要素拓展经方治疗范围,丰富了痰饮病辨治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从"肺-宗气-魄"三位一体功能系统论述"百合病"
编辑人员丨2024/1/13
《金匮要略》中的"百合病"是较难理解的仲景方证之一.历代对其方证的认识都各抒己见,未达共识;对其遣药规律同样说法不一,存疑颇多.文中从"肺主魄"理论出发,从"肺-宗气-魄"三位一体功能系统对"百合病"展开研究,认为"百合病"病机核心在于肺阴受伤不能敛、养,肺气虚损不能降、藏,最终导致"阴魄不降"而为病.故治疗时可取性平、偏凉润而又可益气之药以益宗气、养肺阴、清虚热而定"阴魄".以此明确其核心病机及组方规律,以期进一步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仲景方后注理论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所载方剂的方后注中对于煎服法、药后调护以及服药禁忌均有详细论述,该内容对于药物疗效的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学习、研究经方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但经方的方后注内容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本文通过统计经方方后注,分析经方的煎煮用水、煎药的先后顺序及特殊方式,探讨经方煎煮方法的重要性;从药量、服药频次、服药方式及预后方面讨论经方服药方法在临床中的重要意义;又从药后调护及服药禁忌等方面论述经方方后注对其疗效发挥的重要影响,以期为临床更好地应用经方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麻黄升麻汤治验一则
编辑人员丨2023/8/6
麻黄升麻汤出自《伤寒论》357 条,原文"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历代医家对麻黄升麻汤争议较大,疑非仲景方,认为药味众多,组方复杂,非仲景的用药风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芍药量效关系探讨仲景治疗痛证的遣药组方特点
编辑人员丨2023/8/6
痛证为临床常见病症,仲景运用芍药方治疗痛证结构严谨,配伍灵活,与解表、行气、温里、补益等药相配,通过增减芍药剂量,发挥不同疗效.该文通过仲景方运用芍药的剂量、频次、配伍研究仲景治疗痛证的遣药组方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许勉斋用药特点
编辑人员丨2023/8/6
许勉斋用药善用桂枝,喜用白术,止痛用三七和九香虫;用方善用仲景方和景岳方,用桂枝汤治疗慢性肝炎及各种杂病,用麻杏石甘汤治疗肺炎,并认为石膏用量应多于麻黄,用瓜蒌薤白汤治疗哮喘,用景岳之方保阴煎填阴固脱,养心宁神,用附子理中汤合二陈煎治疗肺结核,用济川煎治疗精血亏虚之便秘,较好的传承了张仲景和张景岳学术思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试述甘草在四逆、真武、小柴胡、防己黄芪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仲景方由于其辨证正确,组方严谨,用药确当,疗效优异,所以被称为“经方之祖”,临床应用极为广泛,个人在学习和临床应用上,获益匪浅,今仅就甘草在四逆汤、真武汤、小柴胡汤和防己黄芪汤的作用,谈些体会和认识,与同道交流.1 四逆汤原书的药物组成: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调剂用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浅说仲景方“一剂知,二三剂已”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仲景方“一剂知,二三剂已”,桂枝汤以“汗”为度,微汗出为有效,麻黄汤“温热”的程度和本方的效果成正比,麻子仁丸以知为度,蜜煎导方以得下大便为期,四逆汤类方以“微自温”为度,麻黄细辛附子汤以“微发汗”为知,柴胡汤类方以“汗”“屎”为参考.药后反应是疾病转归的表现,也为判断疾病进展提供了依据,部分甚至为条文辨证进行了补充说明.但《伤寒杂病论》原文论述中也有诸如侯氏黑散、薯蓣丸、脾约丸、乌梅丸等,其每1次即为1个月左右的药量,亦即按“月”计算疗程,并不是所有疾病均可以“一剂知,二三剂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药剂量考辨谈临床用药剂量
编辑人员丨2023/8/6
《伤寒论》《金匮要略》皆从《伤寒杂病论》分化而来,故二书所用之剂量具有一致性.从宋代林亿等校订之后,原书记载之方药剂量一直流传至今.医家们在临床运用时应如何考量原书所定方药之剂量,则一直有广泛争议.但是,近年来却兴起一种趋势,主张运用仲景方应该依据原书所定之剂量.若如此,在当今临床上就会出现运用大剂量,甚至超大剂量的现象.本文从历代有关剂量折算的不同认识,及方药剂量与临床疗效关系等方面,对有关方药剂量展开一些讨论.提出了中医临床疗效之关键并非只在方药剂量上,运用仲景方用量宜多宜少之关键在于"善测病情".须知"毒药治病",用之得宜则为治病之药,用之失宜则为害人之毒.若不在识病断证上下功夫以明方药治病之理,而独以剂量之大者为要,病者可能反受其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