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57BL/6N小鼠早期视网膜变性及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C57BL/6N(Crb1rd8/rd8)小鼠早期视网膜变性以及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情况.方法:取雄性SPF级C57BL/6N小鼠15只、C57BL/6J小鼠15只,正常饲养.分别在入组时,入组4、8、12 wk,使用Micron-Ⅲ小动物视网膜影像系统进行双眼彩色眼底照相检查计算病变数量、病变面积.观察结束后处死小鼠,摘取右侧眼球制备视网膜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视网膜组织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两组小鼠视网膜CX3CR1的表达水平及位置.摘取左侧眼球分离视网膜,使用Western-Blot检测CD86、CD206的表达情况,使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视网膜中IL-1β、IL-6、TNF-α、IL-4、IL-10炎性因子含量水平.结果:眼底彩照结果显示在入组4、8、12 wk,C57BL/6N组眼底病变数量均较入组时显著增加,与C57BL/6J组同时间点变化量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眼底病变面积变化量两组间入组12 wk有差异(P<0.05),各组内变化量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视网膜组织HE染色示:C57BL/6N组视网膜结构异常,细胞排列疏松、紊乱,光感受器层向视网膜内侧明显的玻璃膜疣样凸起,C57BL/6J组视网膜结构清晰,细胞排列有序,无明显异常;免疫组化结果示:C57BL/6N组视网膜中CX3CR1高表达于神经节细胞层、内外丛状层、感光细胞层及病灶处位置,平均光密度为 0.285±0.056,C57BL/6J 组为 0.189±0.084(P<0.05);Western-Blot 结果显示:与 C57BL/6J 组相比,C57BL/6N组视网膜CD86、CD206蛋白有不同程度升高,两组CD86蛋白表达有差异(P<0.05);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C57BL/6N 组 IL-1β、TNF-α 水平显著高于 C57BL/6J 组,而IL-10含量则明显较低(均P<0.05).结论:C57BL/6N(Crb1rd8/rd8)小鼠视网膜变性进展缓慢,随年龄呈进行性加重,病灶部位视网膜结构紊乱,伴有以M1型极化为主的小胶质细胞浸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眼内灌注液对视网膜组织学及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眼内灌注液对视网膜组织学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取人角膜内皮细胞(HCEC)、人视网膜色素上皮(HRPE)细胞和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分为正常对照组、平衡盐灌洗液(BSS)组和复方电解质眼内灌注液(CEIIS)组,分别在含体积分数10%DMEM/F12培养基、BSS和CEIIS中培养12、24、48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测定培养细胞的增生 A值;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培养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采用乳酸脱氢酶(LDH)和琥珀酸脱氢酶(SDH)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线粒体损伤。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15只,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只、BSS组6只和CEIIS组6只,均取左眼行玻璃体切割术,术中根据分组方法分别采用不同的眼内灌注液。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 h采用闪光视网膜电图(ERG)测定术眼视网膜功能,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实验眼视网膜各层结构变化。收集各时间点术眼眼球,采用TUNEL染色法检测视网膜各层细胞的早期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细胞色素C和bax蛋白表达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实验眼视网膜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BSS组和CEIIS组3种培养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随培养时间延长,细胞增生减少,凋亡细胞数量增加;与BSS组相比,CEIIS组培养细胞排列致密整齐,细胞形态和大小均一。BSS组HRPE细胞和RGC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7.157±6.918)%和(29.993±12.330)%,明显高于CEIIS组的(4.163±1.310)%和(6.337±1.9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3、0.045)。正常对照组、BSS组和CEIIS组间HCEC和HRPE细胞的G0/G1+S期比例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CEC: F=2.226, P=0.189;HRPE: F=2.634, P=0.151);BSS组RGC的G2/M分裂阻滞期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和CEII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47、0.024)。各培养时间点CEIIS组HCEC、HRPE细胞和RGC的增生 A值均明显高于BS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BSS组各细胞中细胞色素C、bax、caspase-3和caspase-9荧光强度强于正常对照组和CEIIS组,bcl-2荧光强度弱于CEIIS组,闭锁小带蛋白(ZO-1)荧光强度弱于正常对照组和CEIIS组。不同时间点BSS组各细胞LDH释放水平均明显高于CEIIS组(均 P<0.001);培养48 h时,BSS组各细胞SDH释放水平高于CEI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个组兔眼玻璃体切割术后OCT检查均未见视网膜组织学异常,但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显示2个组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网膜感光层细胞排列疏松、光感受器外节膜盘大量脱落、空泡变性等,以BSS组更为严重。TUNEL染色显示术后凋亡细胞主要位于视网膜内核层和RGC层,BSS组视网膜细胞凋亡数为(135.2±22.8)个/高倍视野,明显高于CEIIS组的(81.3±17.7)个/高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175, P=0.002)。全视野闪光ERG检查显示,CEIIS组术眼术后24 h暗视3.0 ERG a波、b波振幅较术前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BSS组术眼术后24 h暗视3.0 ERG a波、b波振幅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26、0.010)。 结论:与BSS比较,玻璃体切割术中眼内灌注CEIIS在体内、体外实验中对视网膜组织和功能损伤均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兔眼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的视网膜毒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更昔洛韦注射于健康兔眼玻璃体腔后的视网膜毒性反应。方法:实验研究。新西兰无色素雄兔24只(48只眼),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个组,每组12只眼。3个实验组玻璃体腔均注射药液5 ml,分别含更昔洛韦400 μg、2 mg及5 mg,对照组玻璃体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兔眼玻璃体腔注药前、后1、2、4周行全视野视网膜电图检测,另外于注药后1、2、4周每组摘除2只兔双眼行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所有数据采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全视野ERG Max-R a波振幅于注药后1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319, P=0.04),两两比较5 mg组(140.50 μV)较对照组(165.00 μV)均明显下降(χ 2=-2.830, P=0.028)。Max-R b波振幅于注药后4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626, P=0.014),5 mg组(261.50 μV)较对照组(398.00 μV)均明显下降(χ 2=-2.973, P=0.018)。30 Hz闪烁反应b波振幅于注药后1、2、4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7.589,8.225,8.997; P=0.001,0.042,0.029),两两比较5 mg组(71.30、106.00、63.60 μV)较对照组(118.50、129.00、116.50 μV)明显下降(χ 2=-4.142,-2.826,-2.713; P=0.000,0.028,0.040)。光镜下观察2 mg组注药后4周、5 mg组注药后2、4周视网膜组织形态出现内核层细胞排列较疏松,神经节细胞核周间隙增宽,外丛状层染色较淡等异常改变。透射电镜下观察注药后4周各实验组视网膜超微结构可见光感受器外节膜盘疏松排列紊乱,内节部分线粒体肿胀和积水变等异常改变,且依次加重。 结论:健康兔眼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400 μg未见视网膜功能及组织形态异常,注射2 mg和5 mg后可见一定视网膜毒性反应,5 mg更显著。提示临床应用更昔洛韦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时应选择有效的最小剂量,最大限度避免视网膜毒性反应的发生。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279-28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Alström综合征患者眼部临床特征和致病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并分析Alstr?m综合征(ALMS)患者的眼部临床特征和致病基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20年10月至2022年7月于河南省儿童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ALMS患者3例及家系成员5名纳入研究。3例患者来自2个无血缘关系家系。详细询问病史及家族史,并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RG)以及全身系统性检查。采集受试者外周静脉血3 ml,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基因测序。对于可疑的致病突变位点,通过Sanger进行验证,并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基因突变位点的致病性。结果:2个家系的3例患者均在婴儿期出现眼球震颤和畏光。家系1先证者BCVA双眼均为无光感;眼底血管衰减,色泽斑驳;OCT检查,视网膜变薄,光感受器细胞层消失,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萎缩;ERG呈熄灭型。先证者弟弟BCVA右眼、左眼分别为0.04、0.02;眼底血管衰减,色素分布大致正常;OCT检查,光感受器细胞层模糊,ERG呈熄灭型。2例患者均有感音神经性耳聋、肥胖、黑棘皮症、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肝功能异常。先证者存在左心增大、高血脂、肾功能异常等。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及其弟弟 ALMS1基因第8、10号外显子分别存在c.1894C>T/p.Gln632*(M1)、c.9148_9149delCT/p.Leu 3050 Leufs*9(M2)复合杂合突变,均为已知突变。先证者父亲携带M1,母亲携带M2。家系2先证者23月龄时,眼底检查基本正常。ERG暗适应0.01 b波以及3.0 a、b波均轻度降低;明适应3.0 a、b波重度降低。4岁随访时,BCVA右眼、左眼分别为0.01、0.05。眼底血管衰减,黄斑中心凹反光不清;除暗适应3.0 a、b波重度降低外,其余均呈熄灭型。全身暂未出现异常表现。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 ALMS1基因第11、5号外显子分别存在c.9627delT/p.Pro3210Glnfs*22(M3)、c.1089delT/p.Asp364Ilefs*13(M4)复合杂合突变。均为新发突变,先证者父亲携带M3,母亲携带M4。 结论:ALMS常以眼球震颤、畏光为首发临床表现;早期眼底可基本正常,随疾病进展,视网膜血管变细衰减,视网膜色泽斑驳,黄斑中心凹反光不清;OCT可见光感受器细胞层模糊,甚至丢失;ERG最终呈熄灭型。 ALMS1基因M1、M2和M3、M4复合杂合突变分别可能是家系1和家系2的致病基因变异;M3、M4为新发突变位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例Cohen综合征的眼科表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儿,男,10个月余,汉族,因筛查眼部病变于2021年12月6日就诊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患儿为第3胎,顺产,妊娠35周+4天出生,出生体质量2 150 g,孕妇自觉孕期胎动少。既往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史,新生儿期喂养困难,少哭闹。患儿父母非近亲婚配,均体健,患儿1胞姊1胞兄均身体健康;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否认家族其他遗传病史。患儿智力发育迟缓、眼睛外观无异常、头发浓密、眼距宽、眉毛浓密下斜、睫毛长(图1),高腭弓,皮肤白皙,腰、臀部见片状蒙古斑,多线掌纹,掌骨和跖骨短,指趾甲发育不良,关节松弛,四肢肌张力低。眼部检查:角膜映光法检查反光点居中;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结膜、角膜无异常;双眼晶状体下半部皮质点状混浊;自然瞳孔下电脑验光显示右眼+1.50 DS/-3.00 DC×9°;左眼+2.00 DS/-3.25 DC×178°;检影验光显示右眼+2.00 DS/-2.50 DC×5°,左眼+2.00 DS/-2.50 DC×180°;眼底照相显示双眼视盘圆,边界清,血管走形和发育可,中心凹反光点存在,视网膜色素不均匀,提示视网膜色素变性(图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显示双眼黄斑及后极部外核层变薄,光感受器层消失(中心凹部分区域除外),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层粗糙变薄,脉络膜变薄,左眼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可见囊样表现(图3)。对患儿及其父母行全基因外显子检测显示患儿存在 VPS13B基因的1个纯合变异:c.6940+1(IVS38)G>T,其父母为表型正常的杂合变异携带者;线粒体DNA高敏感性测序分析为阴性,排除线粒体病;氨基酸、肉碱谱检测以及尿有机酸谱检测排除遗传代谢病。结合患儿的临床特征、基因检测、线粒体DNA、氨基酸、肉碱谱检测以及尿有机酸谱检测,诊断为Cohen综合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母体炎性暴露对子代小鼠受IRBP抗原诱导的葡萄膜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探讨母体葡萄膜炎暴露对子代小鼠受光感受器间视黄醇结合蛋白(interphotoreceptor retinoid-binding protein,IRBP)诱导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itis,EAU)免疫效应的影响.方法 从本课题组前期获得的受双亲EAU暴露的子代C57BL/6J小鼠眼球的RNA测序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免疫相关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利用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的富集分析,确定这些免疫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生物学途径.通过蛋白质互作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PPI)分析交集基因以此鉴定出枢纽基因.进一步通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确定筛选出的异常表达的枢纽基因是否也在受母体葡萄膜炎影响的子代小鼠中差异表达,最后通过视网膜抗原IRBP651-670 诱导受母体活动期炎症影响的子代以评价母体葡萄膜炎对子代患葡萄膜炎的易感性以及相关免疫效应的影响.结果 从受双亲葡萄膜炎影响的子代小鼠眼球组织中鉴定出 72 个免疫相关差异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富集参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以及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进一步进行PPI网络互作分析,筛选出proteasome 26S subunit,ATPase 5(Psmc5)、proteasome 26S subunit,ATPase 3(Psmc3)、proteasome 26S subunit ubiquitin receptor,non-ATPase 4(Psmd4)和proteasome 26S subunit,non-ATPase 8(Psmd8)这4 个枢纽基因.qPCR检测证实受母体葡萄膜炎影响的子代小鼠中也上调表达这 4 个枢纽基因.而且与健康子代相比,150 μg IRBP 抗原诱导可增加受活动期炎症影响的子代EAU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和病理组织学损伤(P=0.0087,P=0.0410);另外,受母体活动期炎症影响的子代在IRBP诱导的 EAU 中脾 T 细胞增殖功能增强,其血清中产生的细胞因子 IL-17 和 IL-6 增加(P=0.0450,P=0.0300).结论 母体活动性炎症暴露加剧子代小鼠受IRBP诱导的EAU疾病的严重性,增强抗原特异性T细胞增殖以及血清中IL-17、IL-6的产生,可能与受影响的子代上调表达的4个枢纽基因Psmc5、Psmc3、Psmd4、Psmd8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 yellow A,HSYA)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后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3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及HSYA组,每组各10只,后两组通过自制光损伤装置建立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后,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HSYA,1次/d,连续14 d,结束后摘除大鼠右眼球制病理切片,通过HE染色观察大鼠视网膜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活性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TUNEL染色法观察并计算凋亡指数.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形态和细胞结构正常,模型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形态紊乱,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外核层细胞分散不均且大量细胞崩解消融,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节分界不清,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层紊乱,HSYA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形态大致正常,未见明显损伤性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模型对照组Caspase-3蛋白积分光密度值高于空白对照组,而HSYA组Caspase-3蛋白积分光密度值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TUNEL染色结果示模型对照组凋亡指数高于空白对照组(P<0.001),而HSYA组凋亡指数低于模型对照组(P=0.02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SYA可改善光损伤所致的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异常改变,降低Caspase-3蛋白的表达,抑制光损伤后大鼠视网膜细胞的凋亡,对视网膜光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rd12小鼠短波长敏感的视锥细胞变性过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先天性盲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视杆细胞为原发性变性,因此无法了解视细胞变性的机制和过程.研究发现Leber先天性黑矇(LCA)自发突变小鼠具有与视网膜色素变性类似的自然过程,有助于深入探讨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发病机制及确定疾病基因治疗靶点.目的研究视网膜色素变性模型LCA自发突变小鼠视网膜短波长敏感的视锥细胞自然变性过程. 方法 按出生后天数(P)取P14、P21、P35、P90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LCA的自发突变动物模型Rpe65rd12(B6[A]-Rpe65 rd1 2/J,rd12)小鼠各5只,同时选择鼠龄匹配的野生型C57BL/6J(B6)小鼠作为对照.采用RolandQ450SC UV视觉电生理检测仪行小鼠视网膜电图(ERG)检查,采用单次白色发光二极管(LED)闪光刺激记录总视锥细胞反应,刺激强度分别为1.00 cds/m2和1.96 cds/m2;采用紫外光闪光刺激记录短波长紫外光(UV)敏感的视锥细胞反应,刺激波长为(363±6)nm,刺激强度分别为2.0 mWs/m2和3.0 mWs/m2.ERG记录后次日处死小鼠并制备视网膜铺片,分别采用FITC荧光标记的花生凝集素(FITC-PNA)和Cy3荧光染色法检测2个组不同鼠龄小鼠视网膜中总视锥细胞和UV敏感的视锥细胞的分布和数量变化. 结果 P14 rd12小鼠明适应ERG反应为负波型,各波潜伏期延长,UV敏感的视锥细胞ERG各波记录不到.P21 rd12小鼠视锥细胞ERG b波振幅较野生型B6小鼠下降了约75%,b波潜伏期为(102.80±11.39)ms,较B6小鼠的(43.40±5.60) ms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06,P=0.001);P21、P35和P90野生型B6小鼠UV敏感的视锥细胞ERG b波振幅分别为(59.60±36.00)、(82.40±12.22)和(68.43±17.63) μV,P21、P35和P90 rd12小鼠UV敏感的视锥细胞反应均记录不到.免疫荧光检测显示,P14野生型B6小鼠视网膜视锥细胞较多,呈绿色荧光,大量的视蛋白主要分布在视网膜腹部鼻侧象限UV敏感的视锥细胞中,呈红色荧光,P14、P21、P35 rd12小鼠视网膜中视锥细胞逐渐减少,绿色荧光逐渐减弱,UV敏感的视锥细胞呈散在表达.结论 rd12小鼠出生后早期即出现视锥细胞的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短波长敏感的视锥细胞的丢失和功能异常更早于中长波长的视锥细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广角眼底自身荧光在眼底疾病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超广角眼底自身荧光(FAF)是一项新兴的非侵入性检查技术,成像范围约200°,能发现既往FAF不能发现的周边部视网膜病变,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内脂褐质的含量与分布情况,评价RPE细胞的代谢状态.超广角FAF可发现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眼周边部视网膜普遍存在异常自身荧光表现,且不同自身荧光表现可能对其亚型的诊断和治疗有影响;有利于监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眼的视网膜下液,且能准确反应无视网膜下液患眼的外层视网膜变化;有助于确定葡萄膜炎的类型,并可全面显示疾病演变过程;可更好地评估视网膜营养不良及视网膜色素变性患眼外周光感受器细胞层及RPE信息,全面评估其视网膜功能和监测疾病进展情况;可辅助评价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眼巩膜扣带手术后近期疗效及RPE细胞功能.超广角FAF未来有可能改变眼底疾病认知干预水平现状,推动眼底疾病临床及科研水平的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致病基因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组视网膜光感受器异常导致的遗传性致盲眼底疾病.Rp在遗传和临床表型上具有高度异质性,可分为单纯型RP和综合征型RP.主要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隐性及伴X连锁遗传.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普及和临床应用,越来越多的致病基因被发现,这些基因主要在光感受器细胞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表达.深入正确认识RP致病基因,不仅为RP断和遗传咨询提供理论基础,还可为RP基因治疗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