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再次荣获《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证书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23 年9 月,《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经过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及同行专家评议,再次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证书编号2022-F206-079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转录组测序分析融合基因在染色体核型正常髓系白血病诊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应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分析染色体核型正常的髓系白血病患者中可能存在的融合基因。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例染色体核型正常并且常见融合基因阴性的髓系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对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采用Defuse软件分析转录组数据中的基因融合序列,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Sanger测序验证具有明确病理意义的融合基因。结果:3例患者均经临床表现、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学及组织化学染色确诊为髓系白血病,细胞遗传学检测为正常染色体核型,荧光原位杂交和RT-PCR检测BCR-ABL1、PML-RARA等常见融合基因均阴性。通过转录组测序和分析发现3例患者分别携带病理意义明确的罕见型融合基因BCR-FGFR1、CPSF6-RARG和NUP98-RARG。结论:应用转录组测序可准确分析染色体核型正常的髓系白血病患者中可能存在的少见型融合基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抗体检测专家共识2022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以自身免疫细胞、自身抗体及其他免疫分子直接或间接攻击神经系统(包括神经元、胶质细胞、髓鞘)为主要致病机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一类疾病的早期鉴别诊断、疾病进展监测以及疗效预后评估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验室辅助检查。而国内中枢神经系统自身抗体检测方法学的选择和判读依据尚缺乏适合的标准或指导性规范,迫切需要规范实验室诊断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基于国内外抗体检测技术进展和临床诊断需求,并在充分征求学组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抗体检测专家共识2022”。本共识总结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以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和自身免疫性脑炎为例)实验室辅助检查的原理和传统检测方法,对如何选择实验检查项目以及解读实验室检查的结果给出指导性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免疫学检验的开发研究和临床应用规范势在必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神经免疫病是一类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前者结构损害和/或功能异常的疾病。及时诊断并施以合适的免疫干预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并改善预后。日益涌现的神经系统自身抗体、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和特种蛋白检测是指导临床诊断及监测免疫状态的重要依据。目前在检测指标设置、检测标准化、结果解读及互认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正确评估这些神经免疫学指标的临床意义,建立标准化检测流程,并通过室间比对质控来规范临床检测,并用以指导治疗策略、监测疗效和评估预后是临床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将神经免疫学检测分为常规型和研究型检测,并对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检测技术和应用规范做一述评,旨在唤起临床医生和检验科医生的双向交流与合作,加快神经免疫学检验的开发研究和临床规范化进程,给神经免疫病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引起的内分泌系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专家共识(2020)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Pis)通过阻断免疫抑制分子,重新激活效应T细胞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发挥抗肿瘤作用。ICPis通过调控免疫应答杀伤肿瘤的同时,过度活化的免疫细胞也可能导致机体产生自身免疫损伤,即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irAEs)。内分泌不良反应是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主要涉及垂体、甲状腺、胰腺、肾上腺等内分泌腺体,引起相应的内分泌功能紊乱。ICPis致内分泌腺体损伤是临床医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很多临床医生对其诊治存在诸多疑惑。国内外虽已陆续推出多个指南/共识,但目前国内尚无针对ICPis引起的内分泌系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诊治流程和共识。为规范和提高临床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免疫内分泌学组组织专家根据国内外专家共识和相关临床研究,综合肿瘤学、免疫学专家意见后撰写制订本共识,以供在临床实践和临床研究中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免疫学英文教材的比较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免疫学是医学基础学科之一,涉及的理论和技术覆盖了疾病的发生、诊断、防治等方方面面,更是未来医学治疗新手段的源泉。因此,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的强化,是成就高水平医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选择合适的免疫学教材有助于高水平医学免疫学的课程建设,但鲜有对免疫学教材进行系统研究的报道。本文选择了几本著名的英文免疫学教材,通过比较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分析每本教材适当的教学对象和特点,为免疫学的教师和学习者提供了参考,也从中窥见免疫学发展态势和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真菌与皮肤微生物组过敏原组分诊断:患者致敏特征与主要致敏蛋白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人体作为一个高度复杂的生态系统,生长着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群落,其中引发过敏反应的主要为皮肤微生物组和真菌。全球真菌的种类数量大致介于60万至100万之间,在理论上,IgE介导的致敏作用可以由任何真菌物种导致。但截至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免疫学联合会(IUIS)官方数据库中只记录了113种真菌过敏原,这些过敏原源自30种不同的真菌,涵盖了42个过敏原家族。而对于皮肤微生物组,已经鉴定出14种不同的马拉色菌过敏原,这些过敏原均源自3种不同的马拉色霉菌,即毛滴虫、分枝杆菌和 M. globosa。这些过敏病患者的过敏原组分致敏谱异常复杂。本文将详细阐释欧洲过敏和临床免疫学会(EAACI)发布的《过敏原组分诊断指导建议2.0》中关于皮肤微生物组和真菌过敏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同时,整理了国内外真菌过敏原的来源、过敏原组分蛋白家族的特征、临床相关性以及诊断策略,以提升相关专业人员对过敏原组分的深刻理解。通过运用先进的过敏原组分诊断技术,旨在精准诊疗过敏患者,为研究中国人群的皮肤微生物组和真菌过敏原蛋白致敏谱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细胞测序技术在自身免疫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单细胞测序技术是新近生物学领域一项前沿技术,能够揭示单个细胞的基因序列和表达修饰,反映细胞间的异质性,正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焦点研究方法。免疫系统的单细胞测序研究作为细胞形态学和功能学等传统方法的补充,通过分析免疫细胞的基因表达状态,获取其中的可变剪切和特异转录本,从而发现新的细胞类型,揭示免疫细胞发育谱系,鉴定决定免疫反应的基因模块和调控程序,从单细胞生物学水平更深层次阐明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从而探寻新的治疗策略。本文对单细胞测序在自身免疫病研究中的最新进展予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鼻腔鼻窦NUT癌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鼻腔鼻窦睾丸核蛋白(nuclear protein in testis,NUT)癌临床相对罕见,且侵袭性高、致死性强。该病以中青年多见,好发于头颈部,其半数以上者原发于鼻腔鼻窦。因鼻腔鼻窦NUT癌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及典型组织学特征,故早期诊断困难,漏诊和误诊率较高。随着分子免疫学及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革新,该病的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但仍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如想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需采用多学科整合诊治模式,未来基因靶向药物及特异性免疫制剂的研发与应用有望更新疾病指南。基于此,本文重点归纳了鼻腔鼻窦NUT癌的疾病特点、鉴别诊断及治疗新进展,以期提升耳鼻咽喉科医生的整体诊疗水平,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核抗体的实验室检测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抗核抗体(ANA)检测的临床推广应用,ANA的实验室检测新技术不断涌现,如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ANA的自动化技术、其他免疫学技术检测ANA及其特异性自身抗体等。上述进展对ANA的实验室检测及其规范应用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