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薏苡仁化学成分及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薏苡仁是临床应用极为广泛的中药,具有健脾止泻、利水消肿、渗湿除痹、清热排脓、解毒散结等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脂肪酸及其酯类、内酰胺类、三萜类、酚类、甾醇类、多糖类为薏苡仁中主要的抗肿瘤成分,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抗肿瘤血管生成、逆转多药耐药、放化疗增敏、免疫调节、抑制癌前病变等多个途径达到抗肿瘤的作用,其中薏苡仁油是最主要的抗肿瘤成分,由薏苡仁油制成的中成药康莱特注射液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效果显著.薏苡仁可用于多种肿瘤的辅助治疗,对于临床常见肿瘤如肺癌、口腔癌、鼻咽癌等头颈部肿瘤,肝癌、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等消化道肿瘤,乳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子宫颈癌等生殖及泌尿系肿瘤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具有防止术后肿瘤复发转移、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增强患者免疫力等方面的优势.论述薏苡仁及其提取物主要抗肿瘤成分及对多种恶性肿瘤及其并发症的作用效果及机制,为薏苡仁临床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艾曲泊帕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最新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T细胞免疫失调在ITP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艾曲泊帕是一种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除直接刺激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以外,还可通过诱导调节T细胞生成、降低促炎因子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艾曲泊帕作为成人ITP的二线治疗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对艾曲泊帕在ITP中的作用机制、疗效、安全性及如何减量等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细胞因子在肾移植术后免疫监测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肾移植是目前终末期肾脏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案,但排斥反应是肾移植术后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导致移植肾失功的重要原因.目前,临床评估移植肾功能常规的免疫监测手段主要依赖于血肌酐检测和移植肾穿刺活检.但血肌酐检测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免疫排斥状态,而移植肾穿刺活检则具有创伤性,不适合长期应用.因此,临床亟需寻找一些操作简单且足够准确的免疫监测标志物,以便准确地识别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并指导临床治疗.细胞因子是一类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具有免疫调节和效应功能的低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或小分子多肽,是由活化的免疫细胞及某些基质细胞表达并分泌的活性物质,其主要生物学功能是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其中,与肾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发生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有IL-10/TNF-α、IL-33、IL-34、IL-6等.在这些细胞因子中,有些能够增强免疫应答,促进排斥反应发生;有些则能够抑制免疫细胞活化和增殖,维持免疫耐受.因此,这些细胞因子有望成为肾移植术后免疫监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幽门螺杆菌在阿尔兹海默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脑组织内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和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为典型病理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行为异常和认知障碍.幽门螺杆菌与多种胃肠疾病相关,且可能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尤其是AD.幽门螺杆菌可能直接或间接释放毒力因子和炎症介质,通过激活GSK-3β通路或EPK/MAPK通路诱导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参与AD进程.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靶向早老素-2增强γ分泌酶的活性,增加海马和皮质中Aβ42形成,或者激活 C3-C3aR通路增加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交互作用,导致小胶质细胞激活状态改变,触发神经元功能障碍,Aβ清除率下降,最终导致认知障碍.幽门螺杆菌影响微生物群的组成,使得细菌多样性降低,引发大脑免疫调节功能障碍;其自身释放神经毒性物质,如空泡毒素A使轴突损伤或刺激等使得肠脑轴失调,激活神经炎症;通过直接或间接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可能诱导血脑屏障破裂,从而参与AD的发病机制.另外,幽门螺杆菌还可通过口腔—鼻腔—嗅觉途径损伤大脑,从而参与AD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RFC5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免疫调控的影响和相关机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复制因子C5(RFC5)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免疫调控的影响和相关机制。方法:2023年5月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280例子宫颈癌患者RFC5 mRNA表达数据及临床数据。比较子宫颈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RFC5 mRNA表达水平差异,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RFC5 mRNA表达水平;根据子宫颈癌组织RFC5 mRNA中位表达水平将280例患者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采用Kaplan-Meier法对两组进行生存分析,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利用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GEPIA)2在线工具验证子宫颈癌RFC5基因表达情况及与预后的关系。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TCGA数据库子宫颈癌患者总生存(OS)的影响因素。利用LinkedOmics数据库筛选子宫颈癌中RFC5相关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DEG),基于DAVID数据库对RFC5相关DEG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基于肿瘤免疫评估资源(TIMER)数据库,通过Spearman法分析RFC5表达与子宫颈癌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关系;基于肿瘤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数据库(TISIDB)分析子宫颈癌RFC5表达与免疫调节因子的关系。基于人类蛋白图谱(HPA)数据库分析子宫颈癌组织中RFC5蛋白表达情况。基于GEPIA2在线工具分析RFC5在泛癌中的表达及其与OS的关系。结果:TCGA数据库中RFC5 mRNA在子宫颈癌组织(277例)中相对表达水平高于癌旁正常组织(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不同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子宫颈癌患者间癌组织中RFC5 mRNA相对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RFC5高表达组(139例)子宫颈癌患者OS优于RFC5低表达患者(13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7)。GEPIA工具验证RFC5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OS的关系,得到相同结果。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RFC5相关基因主要参与DNA复制、细胞周期、范可尼贫血、错配修复、碱基切除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等信号通路。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临床分期Ⅳ期、RFC5表达低水平是子宫颈癌患者OS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TIMER数据库分析显示,RFC5的表达与肿瘤纯度呈正相关( rho=0.198, P<0.001),而与B细胞( rho=0.062, P=0.306)、CD8 + T细胞( rho=0.168, P=0.005)、CD4 + T细胞( rho=-0.049, P=0.418)、巨噬细胞( rho=0.034, P=0.577)、中性粒细胞( rho=0.169, P=0.005)、骨髓树突细胞( rho=0.026, P=0.667)的浸润水平呈弱相关性或无相关性。对TISIDB数据分析显示,RFC5表达与免疫抑制因子和免疫刺激因子大多呈负相关性。HPA数据库分析显示,子宫颈癌组织RFC5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子宫颈组织。GEPIA在线工具分析显示,RFC5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上调,RFC5高表达胸腺瘤患者OS优于其低表达患者,而RFC5高表达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OS较其低表达患者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RFC5在子宫颈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其水平与子宫颈癌患者预后相关。RFC5过表达可能抑制子宫颈癌免疫调节因子的表达,可能是通过DNA复制、细胞周期、错配修复、碱基切除修复等相关通路调控子宫颈癌的发生与发展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氢溴酸山莨菪碱改善复苏猪Th17/Treg失衡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是否可以调节复苏后动物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比值(Th17/Treg比值)及其对机体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北京白小型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心室颤动(室颤)除颤+生理盐水组(SA组)、室颤除颤+氢溴酸山莨菪碱组(AH组),每组8只。SA组和AH组通过心室内电极持续刺激诱发室颤8 min并复苏制备缺血/再灌注(I/R)模型,其中SA组心肺复苏(CPR)后仅给予生理盐水静脉滴注(静滴),AH组CPR后给予生理盐水+氢溴酸山莨菪碱静滴。分别于心搏骤停(CA)前及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0、1、2、4、6 h记录各组猪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动脉血气分析指标、静脉血白细胞介素(IL-17、IL-10)水平及IL-17/IL-10比值。ROSC后6 h处死动物,留取肠道淋巴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学改变,同时检测组织匀浆中IL-17和IL-10水平(以IL-17/IL-10比值代表Th17/Treg比值)评估复苏猪的免疫状态,并对组织进行培养以评估细菌移位情况。结果:随ROSC时间延长,SA组和AH组静脉血IL-17及IL-17/IL-10比值均呈明显降低趋势,IL-10水平呈明显升高趋势;且从ROSC后2 h开始,AH组IL-17/IL-10比值均明显高于SA组,持续至ROSC后6 h(0.79±0.05比0.49±0.08, P<0.05)。光镜下显示,与SA组相比,AH组肠淋巴组织皮质区淋巴小结数量较少、体积较小。ROSC后6 h,与Sham组比较,SA组和AH组猪肠道淋巴组织内IL-17及IL-17/IL-10比值均明显降低〔IL-17(ng/L):155.23±0.92、178.76±7.25比209.21±19.82,IL-17/IL-10比值:1.43±0.13、1.92±0.18比3.30±0.31,均 P<0.05〕,IL-10均明显升高(ng/L:109.85±11.60、93.55±81.83比63.45±0.62,均 P<0.05);而AH组IL-17/IL-10比值明显高于SA组(1.92±0.18比1.43±0.13, P<0.05)。细菌培养结果显示,SA组和AH组猪复苏后均出现肠道细菌移位,提示复苏后动物出现免疫抑制,肠源性继发感染风险升高;而AH组肠道淋巴组织细菌培养率明显低于SA组〔62.5%(5/8)比87.5%(7/8), P<0.05〕,提示山莨菪碱可降低细菌移位风险。 结论:山莨菪碱可以通过影响复苏动物Th17/Treg细胞因子平衡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以减少肠源性继发感染的风险,具有器官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小鼠供体骨髓来源MDSC通过CCL5趋化Treg至移植心脏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证实骨髓细胞(BM)来源的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可以趋化外周调节性T细胞(Treg)聚集于小鼠移植心脏,并发挥免疫调节功能。方法:体外应用曲古霉素A(TSA)联合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诱导C57BL/6供体小鼠BM分化为CD11b+Gr-1+MDSC,将C57BL/6小鼠心脏移植至BALB/c小鼠腹腔,心脏移植成功的小鼠分为四组(每组n=12),M组:经受体小鼠尾静脉注入5×10 6供鼠骨髓来源MDSC细胞;C组:经尾静脉注入同剂量生理盐水;M+T组:经尾静脉注入5×10 6供鼠MDSC细胞及口服TAK-778(100 mg/kg,每周3次);H组:同系小鼠心脏移植。移植术后7 d对移植心脏进行Treg荧光标记,Elisa检测心肌组织及外周CCL5含量,监测各组小鼠移植心脏存活状况。 结果:TSA联合GM-CSF诱导的骨髓细胞经磁珠分选可获得纯度为93.8%的CD11b+Gr-1+MDSC,过继输入MDSC的小鼠移植心脏部位Treg数量为对照组4倍,过继输入MDSC后拮抗CCR5可明显抑制Treg向移植心脏迁徙( P=0.017),M组和M+T组在移植物和外周血浆中CCL5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M组小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较其他组长,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4)。 结论:供体小鼠骨髓来源MDSC可以在体内通过CCL5趋化Treg至移植器官,延长移植心脏存活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线粒体调控免疫系统激活及代谢调节的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作为真核细胞至关重要的细胞器,线粒体不仅参与细胞能量代谢和细胞分化、信息传递、凋亡、调控细胞生长和周期等多种生物学过程,还参与到机体的免疫系统激活和免疫调节。免疫代谢被认为是控制免疫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关键因素。静息淋巴细胞通过氧化磷酸化(OXPHOS)和脂肪酸氧化产生能量,而活化淋巴细胞则迅速转入糖酵解。OXPHOS及通过电子传递链产生的线粒体活性氧参与到免疫细胞的许多功能。此外,线粒体是一种动态细胞器,可提供线粒体DNA等免疫原性分子,导致免疫系统激活。本文主要从免疫原性和免疫代谢和两个方面综述线粒体在激活和调节免疫系统方面的分子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优化靶区设计提高放射免疫疗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放疗作为一种重要的肿瘤治疗手段,具备免疫调节作用。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在特定肿瘤中已经显示出良好的疗效。目前的研究多关注放疗的剂量分割或放疗与免疫治疗的时序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放疗靶区对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以及肿瘤组织微环境的影响,及其与免疫治疗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被重视。对于局部晚期食管癌等靶区范围较大的肿瘤患者,其放疗一般采用常规分割模式,其联合免疫治疗时靶区大小、计划设计等的设置便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就常规分割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可行性和靶区优化策略的理论与设想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治疗IBD的潜在靶点:肠道内巨噬细胞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巨噬细胞是肠道免疫稳态的主要参与者,区分无害抗原和潜在病原体,以维持体内平衡,主要可分为经典活化的促炎M1型和免疫调节的抗炎M2型巨噬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巨噬细胞具有保护肠道免受炎症损害的作用。然而,在某些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肠道免疫调节受到损害,导致慢性复发性免疫反应的激活和胃肠道炎症的产生。在IBD患者中,肠道炎症的紊乱与巨噬细胞极化的改变存在联系,因此巨噬细胞被认为是开发新治疗方法的潜在靶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