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急救护理流程风险管控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急救护理流程风险管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8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收治的12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急诊入院后按照常规流程进行急救护理;随机选取2019年1~8月急诊收治的12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作为试验组,试验组基于FMEA模式对患者急救护理流程进行风险管控,统计两组患者急诊接诊后各项急救措施落实的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护理过程中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和患者心功能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从急诊接诊到首份心电图完成的时间、到ACS确诊的时间、到高敏肌钙蛋白检测完成的时间、到实施球囊扩张治疗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在急救护理过程中出现管道意外、设备故障、急救物品准备不充分、护理文书不完整、护理交接不完整、护患纠纷等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入院时两组患者LVEF、LVEDD指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出院时试验组患者LVE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LVED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急救护理流程中进行风险管控,可有效缩短患者接诊后各项检查治疗的时间,减少患者急救护理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5G云+医疗”物联网联动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5G云+医疗”物联网联动新模式对提高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效果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6年11月至2020年11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州医院收治的410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8例,女152例;年龄16~80岁[(45.7±16.1)岁]。损伤严重度评分(ISS)为17~55分[(28.1±7.6)分]。以启用“5G云+医疗”物联网联动新模式后(2018年11月1日至2020年11月30日)入院抢救的210例严重创伤患者为观察组,以急诊传统救治模式(2016年1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入院抢救的200例严重创伤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开始救治时间(患者到达医院后交接及开始抢救的时间)、完成CT检查时间(从接诊至完成CT检查时间)、接受输血时间(从输血申请至执行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术后28 d ISS情况、输血患者比例、抢救成功率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开始救治时间[(2.4±1.1)min]、完成CT检查时间[(29.1±10.3)min]、接受输血时间[(28.1±10.2)min]、抢救室滞留时间[(3.0±1.1)h]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5±1.2)min、(42.8±10.1)min、(48.5±13.1)min、(5.0±1.4)h]( P均<0.05或0.01)。观察组ISS为(18.7±2.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1±3.4)分( P<0.05)。观察组输血患者比例为49.5%(104/210),对照组为42.5%(85/200)( 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9.0%(208/2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3.0%(186/200)( P<0.05)。观察组病死率为4.3%(9/21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5%(17/200)( P<0.05)。 结论:“5G云+医疗”物联网联动新模式能有效缩短严重创伤患者的开始救治时间、CT检查时间、接受输血时间和抢救室滞留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值得进一步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程信息化安全管理模式在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跌倒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全程信息化安全管理模式在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跌倒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无锡市人民医院维持血液透析患者130例,根据入院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及观察组(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各75例。对照组住院期间行常规预防跌倒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全程信息化安全管理模式实施管理。比较两组预防跌的措施落实率、跌倒知识知晓率、防跌行为依从性、跌倒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观察组预防跌倒措施落实率(包括跌倒知识宣教、正确交接班、确保环境安全、Morse评估准确率、跌倒行为上报率)、跌倒知识知晓率、防跌行为依从率及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跌倒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全程信息化安全管理模式可确保防跌倒措施能有效落实,从而提高维持血液透析患者防跌倒意识,有效降低患者跌倒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I-PASS医护联合交接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入院交接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I-PASS医护联合交接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入院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A组为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的142次危重患者入院交接,采用口头交接结合原交接记录单的形式;B组为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的169次危重患者入院交接,采用I-PASS医护联合交接模式。比较A、B两组的病情交接缺陷发生率、交班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接班护士对患者病情知晓情况。结果:急诊危重患者入院交接缺陷发生率B组较A组低,交班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测评得分、接班护士对患者病情知晓调查得分B组较A组提升,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 结论:在急诊危重患者入院交接中使用I-PASS医护联合交接模式可降低交接缺陷的发生,提升交接班护士工作能力,从而提高危重患者交接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以服务清单为指导的过渡期护理在ICU转出心脏手术迁移应激家属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服务清单的过渡期护理在ICU转出心脏手术迁移应激家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行心脏外科手术的92例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ICU过渡期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护理服务清单管理。比较2组转科交接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ICU转出患者家属迁移应激量表评价患者家属迁移应激水平。结果:试验组转科交接时间为(11.80 ± 3.58)min、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18.65 ± 4.63)min、ICU后综合征发生率为4.35%(2/4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83 ± 3.49)min、(21.37 ± 4.97)min、17.39%(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739,2.713, χ2值为3.866, P<0.05)。ICU转出后,试验组迁移准备、家属压力、迁移满意度得分和迁移应激总分分别为(21.11 ± 2.57)、(13.83 ± 2.10)、(7.57 ± 1.11)、(50.54 ± 3.4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65 ± 3.28)、(12.48 ± 2.16)、(6.76 ± 1.62)、(46.43 ± 4.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9.222~20.187, P<0.05)。 结论:基于服务清单的过渡期护理能够缩短心脏外科手术患者ICU转运时间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减轻患者家属的迁移应激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整体护理联合保温护理在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联合保温护理对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96例因肺癌行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联合保温护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转入及转出复苏室交接时间、术后苏醒时间及住院时间。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1、12 h的VAS评分分别为(2.06±0.52)、(2.46±0.8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72±1.10)、(4.06±0.7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苏醒时间、住院时间、转入及转出复苏室交接时间分别为(56.34±10.10)min、(7.12±1.17)d、(2.10±0.32)min、(2.52±0.50)min,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4.08%)低于对照组(2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整体护理联合保温护理能加快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患者术后苏醒,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术后疼痛,有利于患者术后加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术中麻醉医师交接班对成人患者死亡率、再入院或术后并发症的影响:HandiCAP随机临床试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术中麻醉管理的交接很常见。通过交接班能够降低麻醉医师的疲劳程度从而改善麻醉管理质量,但同时可能会带来患者关键信息丢失的风险。几项大型观察性研究报道了术中麻醉管理交接与术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来自德国明斯特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项多中心随机试验,旨在明确术中麻醉医师交接班对成人患者术后死亡率、再入院和并发症的影响。研究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在德国12个医学中心接受大型择期手术,预计手术时间2 h以上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3或4级成年患者,随机分配到完全交接麻醉管理组或不交接麻醉管理组。参与机构均未使用标准化的交接程序,交接班内容按本院习惯进行。主要结局指标:手术后30 d内全因死亡率、再入院或严重术后并发症的综合结果。次要终点:共19项次要终点指标,包括手术后30 d内全因死亡率、再入院或严重术后并发症的单项结果,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ICU)和住院时间等。研究共有1 817例患者入组,其中1 772例患者完成试验。患者年龄为(66±12)岁,997例患者为男性(56%),1 717例患者ASA分级为3级(97%)。完全交接麻醉管理组总麻醉时间的中位数为267 min( IQR:206~351 min),从开始麻醉到交接班的中位时间为144 min( IQR:105~213 min)。完全交接麻醉管理组(891例患者)中,268例患者(30%)发生主要结局事件,而在不交接麻醉管理组(881例患者)中,284例患者(33%)出现主要结局事件(绝对风险差:-2.5%,95% CI:-6.8%~1.9%; OR=0.89,95% CI:0.72~1.10, P=0.27);手术后30 d内全因死亡率两组分别为2.1%和3.4%(绝对风险差:-1.3%,95% CI:-2.8%~0.2%; OR=0.61,95% CI:0.34~1.10, P=0.11);再入院率两组分别为13%和16%(绝对风险差:-2.7%,95% CI:-5.9%~0.6%; OR=0.80,95% CI:0.61~1.05, P=0.12);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分别为21.9%和21.6%(绝对风险差:0.3%,95% CI:-3.6%~4.1%; OR:1.02,95% CI:0.81~1.28, P=0.91)。19项次要终点指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本研究提示手术中麻醉科医师是否交接班,对接受常规外科手术的成人患者而言,在术后30 d内死亡率、再入院或严重术后并发症的综合结局方面无显著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FMEA模式下构建急诊危重症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观察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模式下构建急诊危重症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的效果.方法 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于 2019 年 1 月开始施行FMEA模式下构建急诊危重症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简称FMEA临床路径),利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 2018 年 1 月—2018 年 12 月就诊本院的急诊危重症患者 82 例(对照组),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在 2019 年 2 月—2020 年 6 月就诊患者中选择与对照组具有相同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发病至入院时间、疾病类别的急诊危重症患者82 例(观察组),两组匹配比例为 1∶1,用于确定FMEA临床路径前后患者的抢救室滞留时间、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危重症交接时间、抢救成功率、转运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发症控制情况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抢救室滞留时间、抢救时间、危重症交接时间,转运期间血压下降、呼吸骤停、心搏骤停、管道脱落/堵塞、药品物品不齐、交接不清、转运延迟以及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跌倒发生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 95.12%(78/82),高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P<0.05);观察组健康教育完成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MEA模式下构建急诊危重症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方案能够有效降低抢救室滞留时间、抢救时间、危重症交接时间、转运期间风险事件及抢救后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跌倒并发症风险,有效提升抢救成功率,有助于提升护理人员健康教育完成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早交班模式的改良在胸外科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 探讨早交班模式的改良在胸外科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胸外科工作特点,成立早交班改良小组,通过小组讨论、查阅文献、专家咨询等方法,改良传统交接班模式.按患者入院时间随机选取2021年1月和2022年3月江苏省肿瘤医院胸外科术后患者共1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21年1月患者50例为对照组,2022年3月患者5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交接班模式,观察组采用改良后的早交班模式.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焦虑评分、术后24 h内下床活动率及患者满意度情况,改良实施后护士满意度及交接班时长、护士对患者病情知晓率,分别观察1个月.结果 术后,两组焦虑评分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h内下床活动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改良实施后的护士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观察组交接班时长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士对患者病情知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后的早交班模式的应用可以降低患者术后焦虑程度,提高患者术后24h下床活动率、患者及护士的满意度,缩短夜班拖班时间,提高交接班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介入手术患者ISBAR转运交接单构建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基于I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构建介入手术患者转运交接单.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半结构式访谈法和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介入手术患者ISBAR转运交接单.将 2022 年 9 月-11 月在陕西省某三甲医院 200例行介入手术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 100 例,试验组实施 ISBAR转运交接,比较两组患者交接缺陷事件发生率、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交接单书写质量以及护士交接班工作满意度、患者(家属)满意度.采用SPSS 24.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试验组交接缺陷事件发生率(7.4%)、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0.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转运交接单书写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0.05),护士交接班工作满意度、患者(家属)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介入手术患者ISBAR转运交接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能够降低转运交接相关缺陷事件及不良事件发生率,保证患者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