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SBAR模式的床旁交接班在提高皮肤科护理质量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基于情景(situation,S)-背景(background,B)-评估(assessment,A)-建议(recommendation,R),简称为SBAR模式的床旁交接班在提高皮肤科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4-11月我院皮肤性病科收治的398例患者及本科室9名护士为研究对象,按住院时间将2023年4-7月收治的19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传统交接班模式;2023年8-11月收治的20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SBAR床旁交接班模式.比较2组护士护理工作质量(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病情观察、预判性护理、健康指导)、交接班质量;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健康教育掌握情况;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及对患者病情掌握情况.结果除护理工作质量中基础护理和评判性思维能力中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维度外,观察组护士护理工作质量(专科护理、病情观察、预判性护理及健康指导)、交接班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及其他维度得分、对患者病情掌握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健康教育掌握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护理床旁交接班中应用SBAR沟通模式,可提高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掌握能力,提高交接班质量,提升护理人员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还可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健康宣教掌握情况,从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目标导向模式下护理交班表在呼吸内科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模式下护理交班表在呼吸内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呼吸内科2018年11~12月收治的118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交接班。选取呼吸内科2019年4~5月收治的120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目标导向模式下的护理交班表交班。比较两组的交班质量、交班时间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信息质量、效率、互动与支持及护理交接班评价量表(HES)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交班表填写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交班遗漏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目标导向模式下护理交班表的使用能够提高呼吸内科的交班质量,提高交班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闭环式管理模式降低血液净化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闭环式管理模式降低血液净化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该院收治的接受血液净化患者116例,将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采取常规管理的患者设为对照组(58例),将2019年4月至2020年2月实施闭环式管理模式的患者设为研究组(58例)。比较两组患者设置管情况(置管天数、穿刺部位)、CRBSI、导管周围皮肤感染、计划外拔管发生率、护理工作落实情况(风险评估、管路固定、健康教育、交接班、身体约束),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置管天数高于对照组,CRBSI、导管周围皮肤感染、计划外拔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风险评估、管路固定、健康教育、交接班、身体约束落实率均高于对照组,护理服务质量评价量表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闭环式管理模式有利于延长血液净化患者置管天数,减少CRBSI、导管周围皮肤感染、计划外拔管发生,有利护理工作落实,提升患者护理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SBAR标准沟通模式在提升妇产科护理实习生晨交班能力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SBAR[现状(situation)、背景(background)、评估(assessment)、建议(recommendation)]标准沟通模式在妇产科护理实习生晨交班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实习护士晨交班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临床实习的护理高职学生30人为观察组,2017年临床实习的护理高职学生31人为对照组。对照组按照传统的带教方式进行交班能力培养,观察组则在传统带教基础上应用SBAR标准沟通模式进行晨交班能力培养。1个月的教学结束后,采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制定的《护理晨交班考核评价标准》作为评价指标,观察SBAR模式在提高妇产科实习护生晨交班能力中的有效性。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两组护生晨交班得分情况。 结果:观察组护生集体交班总均分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交接班环境、内容完整、流程合理、时间控制合理方面得分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重点突出、体现专科特色、语言流畅方面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床旁交接能力总均分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交接班环境、内容完整、重点突出、体现专科特色、流程合理、物品准备、人文关怀方面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SBAR模式可提高妇产科护理实习生的床旁及集体交接班能力,护理管理者可使用SBAR模式进行护生的晨交班能力培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SBAR标准沟通模式在精神科开放病房晨会交班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SBAR标准沟通模式在精神科开放病房晨会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开放病房21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干预前采用常规交班模式,干预后采用SBAR沟通模式交班。比较干预前后护士中文版护士交接班评估量表(NASR)、中文版安全态度调查问卷(C-SAQ)得分情况。结果:干预后,护士NASR得分为(84.82±0.71)分,高于干预前的(75.36±9.13)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护士的C-SAQ得分为(146.37±8.78)分,高于干预前的(124.36±7.03)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精神科开放病房使用SBAR沟通模式交班,实现了规范的交接沟通,更好地落实护理措施,提高了护士的安全态度,保证了患者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程信息化安全管理模式在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跌倒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全程信息化安全管理模式在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跌倒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无锡市人民医院维持血液透析患者130例,根据入院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及观察组(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各75例。对照组住院期间行常规预防跌倒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全程信息化安全管理模式实施管理。比较两组预防跌的措施落实率、跌倒知识知晓率、防跌行为依从性、跌倒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观察组预防跌倒措施落实率(包括跌倒知识宣教、正确交接班、确保环境安全、Morse评估准确率、跌倒行为上报率)、跌倒知识知晓率、防跌行为依从率及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跌倒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全程信息化安全管理模式可确保防跌倒措施能有效落实,从而提高维持血液透析患者防跌倒意识,有效降低患者跌倒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知识-行动模型的电子护理交接单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知识-行动模型的电子护理交接单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1—12月住院的患者设为对照组,2020年1—12月住院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床旁口头交接模式,观察组采用基于知识-行动模型的电子护理交接单进行交接,采用中文版护士交接班评估量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74)分别评价护士交接班质量及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士交接班评估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干预后观察组患者GQOL-74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知识-行动模型的电子护理交接单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后,可改善护士交接班质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SBAR沟通模式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床头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个体化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模式在新生儿ICU护理床头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8年2—8月浙江省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ICU的96例患儿作为对照组;选择2018年9月—2019年3月我院新生儿ICU的107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交接班模式,观察组采用SBAR沟通模式。比较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人员对患儿病情掌握情况及交接班所用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8.41%(9/107),低于对照组的22.92%(22/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 2=8.228 6, P<0.01);护理人员对观察组患儿诊断和病情、治疗、异常化验结果、护理重点、存在风险等病情掌握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护理人员在护理对照组患儿时进行交接班所用时间为(10.44±1.51)min,长于观察组的(5.32±0.4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3.188 4, P<0.001)。 结论:SBAR沟通模式应用于新生儿ICU护理床头交接班中能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对患儿病情的掌握程度,不但有效的保障了患儿安全,而且可缩短交接班时间,进而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质量控制在急诊降低救护车交接班缺陷率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急诊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成果在降低救护车交接班缺陷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濮阳市油田总医院2017年2~8月未开展急诊QC的救护车出诊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2月开展QC活动的救护车出诊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车管理模式,观察组以QC活动为指导展开急救车管理。比较两组出车情况(定期检查时间、出车所需时间、交接班时间)、救护车交接班缺陷发生率、设备、药物应急备用状态完好率及抢救成功率、无形成果、家属抢救满意度及社会效益。结果:①观察组定期检查时间长于对照组,出车所需时间、交接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②观察组车载物品应急备用状态完好率及抢救成功率(99.80%、91.08%)高于对照组(92.98%、8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观察组救护车交接班缺陷发生率0.20%低于对照组的5.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④经调查得知,观察组家属抢救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⑤活动实施后解决问题能力、团队精神、责任荣誉、沟通协调、工作能力6方面评分高于活动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⑥社会效益:通过近期对策实施,为院前急救危重患者带来安全、优质的医疗服务,保障院前急救工作的安全性,提升科室形象,保障患者转运途中救治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为患者从院前转至院内争取宝贵救治时间,提高患者的救治率。 结论:在救护车交接班工作管理中,QC活动能及时发现救护车交接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给出解决方案,降低救护车交接班缺陷率,增强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及家属对抢救工作满意度,并可增强科室人员综合能力,提升社会效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点评式SBAR交班培训对ICU低年资护士交班质量及职业倦怠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点评式标准化医护沟通模式(SBAR)交班培训对ICU低年资护士交班质量及职业倦怠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9月枣庄矿业集团枣庄医院在岗低年资护士48人为研究对象,按照两组基础资料具有匹配性原则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4人。对照组护士给予常规模式护理培训,试验组护士在此基础上给予点评式SBAR交班培训。比较两组低年资护士的交班质量及职业倦怠感的变化。结果:实施点评式SBAR交班培训后,试验组护士的交接班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护士的职业倦怠各维度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通过对ICU室低年资护士进行点评式SBAR交接培训可显著提升低年资护士的交接能力及交接质量,降低护士的职业倦怠感,对降低临床护理风险及提升护理效果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