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瓣联合髂骨移植在I~II度拇指缺损全形再造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 甲瓣联合髂骨移植在I~II度拇指缺损全形再造术中临床应用的选择和治疗效果。 方法:2018年5月至2021年3月,收治拇指缺损患者18例,I度缺损10例,II度缺损8例。根据拇指缺损长度设计切取同侧 甲瓣联合髂骨移植再造拇指,将 甲瓣趾腹做改良"V"字形切口,改善拇指指腹外观, 甲瓣切取游离皮瓣修复或人工真皮覆盖修复,定期随访。 结果:I~II度拇指缺损应用改良 甲瓣联合髂骨移植再造拇指,术后供、受区切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24个月,再造手指外形美观,接近健侧拇指,功能良好。指腹感觉恢复S 3~S 4,TPD为6~10 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优12例,良6例。足部供区保留全部足趾,外形满意,不影响走路跑步,无疼痛等不适感。 结论:甲瓣联合髂骨移植在I~II度拇指缺损全形再造术中临床较为实用,再造拇指外形逼真,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趾末节增宽技术在手指全形再造中改善 趾供区外形与功能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 趾末节缓慢增宽技术在手指全形再造中改善 趾供区外形与功能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9月—2021年8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手足外科一期行 趾末节增宽术、二期行 甲骨皮瓣游离移植手指全形再造术的患者2例:男1例,19岁,右中指Ⅱ度缺损,一期行左 趾末节增宽术,二期行左足 甲骨皮瓣游离移植右中指全形再造术;女1例,36岁,右中指Ⅴ度缺损,一期行双足 趾末节增宽、右中指骨延长术,二期行左足 甲骨皮瓣游离移植右中指全形再造术。 甲骨皮瓣供区旷置后延期行全厚皮片移植术。手指全形再造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再造手指指骨愈合、成活情况及 趾供区外观功能。 结果:2例患者再造手指全部成活,指骨一期愈合,未发生骨不连和术后血管危象, 趾供区趾甲宽度接近正常, 趾外观饱满、功能无明显异常。 结论:趾末节缓慢增宽技术用于手指缺损全形再造,能保留 趾供区较好的外观和功能,尤其是 趾供区趾甲宽度接近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游离腓骨皮瓣串联第二足趾组合 甲瓣移植修复桡骨并拇指缺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皮瓣串联第二足趾组合 甲瓣移植修复桡骨并拇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自2014年1月到2019年12月,我科收治桡骨并拇指缺损患者4例,按术前设计切取对健侧腓骨皮瓣及第二足趾组合 甲瓣,将二者串联后移植于受区,同时修复桡骨缺损和全形再造拇指,腓骨瓣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第二足趾剩余组织组合覆盖 趾创面。 结果:术后4例腓骨皮瓣及再造拇指全部存活,随访时间为10~16个月,平均13个月,外形美观,按Enneking系统评分:平均23分,功能恢复81%。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2例,良2例。供区外形、功能良好。结论:游离腓骨皮瓣串联第二足趾组合 甲瓣能够一次手术解决多部位组织缺损,最大程度改善患肢功能,恢复肢体外观,术后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3D打印骨和皮模型在拇指全形再造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骨、皮模型在拇指全形再造术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22年12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手显微外科收治17例(19指)拇指缺损患者,其中Ⅰ度缺损5指,Ⅱ度缺损5指,Ⅲ度缺损8指,Ⅳ度缺损1指,其中16指为急诊无再植条件、毁损严重,3指为既往外伤术后指体残缺。再造术前行双手CT扫描,通过对侧正常拇指CT数据镜像建模,对比患指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1∶1大小骨缺损部分及软组织缺损的模型。术中根据缺损的组织模型,切取 趾骨甲皮瓣;根据缺损的骨骼模型,取髂骨(12指)及第2趾近侧趾骨间关节(5指)和跖趾关节(2指),与皮瓣中的部分趾骨重建拇指指骨长度及关节。术后绝对卧床、烤灯照射并对症治疗。再造拇指成活后1个月均行足趾创面游离植皮。出院后分别于再造术后3、6周和3、6、12个月指导或联系患者来院定期复查,观察再造指外观、血运、功能、感觉、色泽、TPD等情况。 结果:术后皮瓣有1指发生动脉危象,行探查动脉再通;1指术后皮下感染,经换药后愈合;其余17指无并发症。19指均成活,再造手指美观,足部无功能影响。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8个月。再造指体外观良好;手指感觉按照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感觉恢复至S 1~S 3+;根据中华医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的指总主动活动度(TAM)评定,结果均为优。 结论:3D打印骨和皮模型在拇指全形再造术中应用,可辅助精准设计和切取皮瓣,重建指骨长度,提高手术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3D打印技术在拇指及手指全形再造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拇指及手指全形再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67例指缺损患者(84指),其中拇指37指,手指47指,I~III度45指,IV~VI度39指。手术方式为3D打印技术辅助下的指全形再造。对患者的双手、双足进行CT平扫并3D建模,导出1∶1模型,打印指缺损部位的皮肤模型和骨关节模型。将皮肤模型套在足 趾上,设计需要切取的 甲瓣形状。按照骨关节模型截取第2足趾的趾骨间关节或跖趾关节(骨长度不够者取髂骨条串联)。门诊随访观察手术效果。 结果:84指再造指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24个月,再造指体外观与正常指体外观相近,质地、弹性良好,指甲平整、光滑、有光泽。感觉恢复为S 3+,TPD为4~6 mm。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70指,良14指。共有64指供区保留了全部足趾,供区皮瓣色泽、质地较满意,不影响行走及跑跳,无行走痛等不适。 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下的指全形再造,术中切取组织更精准,不仅提高了再造指的美观度,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创伤,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全形再造理念和技术 趾组织瓣再造手指指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全形再造理念和技术采用 趾组织瓣再造手指指端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9月至2023年2月徐州仁慈医院采用全形再造的理念和技术以 趾组织瓣修复指端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指甲床、骨质、软组织缺损程度,于同侧 趾设计并切取 甲骨皮瓣或 甲皮瓣,游离移植再造缺损的指端,供区无法直接缝合的创面予湿性换药。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观察手术并发症、再造指和供区外观;末次随访时测量再造指两点分辨觉(2PD),采用Semmes-Weinstein monofilament(SWM)尼龙单丝测试再造指触觉(测试结果以所用单丝规格表示);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再造指功能,13~15分为优,9~12分为良,5~8分为可,≤4分为差;调查患者对手术效果是否满意。 结果:共纳入8例患者(9只手指),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2~46岁,平均32.4岁;拇指1只,示指2只,中指5只,环指1只。以 甲骨皮瓣修复7例8只手指, 甲瓣修复1例1只手指,术后再造指均顺利成活,受区伤口均一期愈合,供区伤口换药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7个月,再造指外观和供区甲板恢复至接近正常,受区部分甲板连接处可见凹陷形成,供区 趾外观仅趾腹和腓侧处遗留瘢痕。末次随访时再造指均恢复保护性感觉,其中2例测得2PD,分别为9和10 mm;SWM单丝测试结果:所用单丝规格为3.60~4.31,平均为3.96,表明手指保护性感觉减弱;再造指功能评价:8例9只手指评分为13~14分,均达到优的水平;患者均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 结论:基于全形再造理念和技术采用 趾组织瓣再造手指指端,短期内即可获得外形和功能接近正常的手指,同时保证了 趾供区整体的外形和功能,达到供受区平衡,临床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拇指及手指的全形再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966年,杨东岳成功地设计实施了第2足趾移植再造拇指的手术,为拇、手指再造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Cobbett在1968年首次采用了 趾移植再造拇指。在之后的20年里,陆续出现了许多采用不同形式足趾移植再造一个或多个拇指与手指的报道。2007年王增涛报道了一组"拇、手指全形再造"的病例,手术方式不是简单的足趾移植,而是基于正常拇、手指的结构与形态,设计、再造出一个新的拇、手指。再造所需的组织材料来自全身不同部位,足趾仍保留在足部,术后手与足均有近似正常的外形与功能,对此种再造理念拟名为"拇、手指全形再造"。近些年来,拇、手指全形再造的理念与系列术式在国内外逐渐推广开展起来,成为手指再造的国际新趋势。本文介绍我国拇、手指全形再造发展情况和常用的基本术式及对未来的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种游离皮瓣修复指端Ⅱ度缺损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三种游离皮瓣修复指端Ⅱ度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科自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根据损伤的性质、严重程度、受伤指别以及患者的治疗意愿,采用三种游离皮瓣修复45例指端Ⅱ度缺损患者,并通过统一的检测标准进行检测.结果 45例皮瓣均存活,皮瓣质地良好,外形及功能满意.术后随访6、12、18个月时,全形再造组、腕横纹皮瓣组以及游离静脉皮瓣的2PD(m2PD和s2PD)与健康对照组2PD(m2PD和s2PD)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皮瓣仍是修复手指缺损的主要手段,三种游离皮瓣是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且成活率高,感觉功能恢复良好,应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应用 趾腓侧皮瓣携带部分末节趾骨及甲床全形再造手指末节缺损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讨应用 趾腓侧游离皮瓣携带部分末节趾骨及甲床全形再造手指末节缺损,恢复手指外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0 年11 月-2022年 8月,切取 趾腓侧游离皮瓣携带部分末节趾骨及甲床全形再造手指末节 8 例,供区人工真皮覆盖,术后常规抗炎、抗凝、预防痉挛治疗,石膏固定 4 周,拆线后开始功能训练,并定期随访.结果 术后所有再造指体成活,创面均一期愈合,8 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 6~24 个月,平均 10 个月.再造指外形接近正常指,质地良好,感觉得到部分恢复,指体两点辨别觉 6~10 mm,供区仅残留部分瘢痕,无麻木、疼痛不适.结论 趾腓侧游离皮瓣携带部分末节趾骨及甲床全形再造末节指体,外形接近正常手指,感知觉恢复尚可,供区可使用人工真皮覆盖,愈合良好,此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趾增宽术在缺损手指全形再造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观察趾增宽术应用于缺损手指全形再造术后供受区外观、功能的远期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3年5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手足外科一期行趾增宽术,二期从增宽的趾切取甲骨皮瓣游离移植行缺损手指再造术患者共12例(14指)。其中男5例(5指),女7例(9指)。二期手术前,供区趾行X线片检查,测量增宽趾的趾甲宽度和末节趾骨甲粗隆宽度。一期趾增宽术与二期手指全形再造术平均间隔11.4(7~17)个月。二期手指全形再造术后平均随访10.8(6~26)个月,观察再造手指成活情况及手指和趾的外观、功能。结果:一期趾增宽术后,趾甲平均增宽1.4(0.9~1.8)cm,增宽比例平均为82.8%(52.9%~114.3%);末节趾骨甲粗隆平均增宽1.5(1.0~2.1)cm,增宽比例平均为131.9%(83.3%~190.9%)。二期手指全形再造术后,12例(14指)手指全部完全成活,均未发生血管危象。远期随访,再造的手指外观、功能近似健指,趾供区趾甲宽度接近正常,趾外观饱满,行走等功能无明显异常。结论:趾增宽术用于缺损手指全形再造,在满足再造手指外观、功能近似正常手指的前提下,还可使趾的外观和功能不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