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趾末节增宽技术在手指全形再造中改善 趾供区外形与功能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 趾末节缓慢增宽技术在手指全形再造中改善 趾供区外形与功能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9月—2021年8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手足外科一期行 趾末节增宽术、二期行 甲骨皮瓣游离移植手指全形再造术的患者2例:男1例,19岁,右中指Ⅱ度缺损,一期行左 趾末节增宽术,二期行左足 甲骨皮瓣游离移植右中指全形再造术;女1例,36岁,右中指Ⅴ度缺损,一期行双足 趾末节增宽、右中指骨延长术,二期行左足 甲骨皮瓣游离移植右中指全形再造术。 甲骨皮瓣供区旷置后延期行全厚皮片移植术。手指全形再造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再造手指指骨愈合、成活情况及 趾供区外观功能。 结果:2例患者再造手指全部成活,指骨一期愈合,未发生骨不连和术后血管危象, 趾供区趾甲宽度接近正常, 趾外观饱满、功能无明显异常。 结论:趾末节缓慢增宽技术用于手指缺损全形再造,能保留 趾供区较好的外观和功能,尤其是 趾供区趾甲宽度接近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十字形皮瓣成形趾蹼治疗小儿先天性并趾多趾畸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足背十字形皮瓣成形趾蹼修复小儿先天性并趾多趾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苏州大学附属无锡九院2019年1至9月的11例先天性并趾多趾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患儿均为第4、5趾并趾合并第5趾多趾畸形,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13个月~9岁,平均5.6岁;左侧6例,右侧5例。该11例患儿均采用趾背十字形皮瓣重建趾蹼。术后随访趾蹼外观、深度、坡度。结果:所有病例趾蹼、趾根、足趾侧方均未植皮,创面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皮瓣坏死等情况发生。术后随访5~14个月,趾蹼深度、宽度、坡度形态与健侧相近,其中2例趾背出现轻度瘢痕增生。结论:十字形皮瓣设计简单、血供可靠、对趾背皮肤利用率高、术中无需植皮且能重建正常形态的趾蹼,用于治疗先天性并趾多趾畸形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马方综合征双眼晶状体半脱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性,32岁。因右眼下方视物遮挡1周,就诊于济南明水眼科医院。患者自幼双眼视力较差,10年前在外院诊断为马方综合征,未治疗。否认眼部外伤及手术史,否认其他全身病史。患者母亲患马方综合征并因心脏疾病去世(具体不详)。全身体检:身高1.75 m,瘦高体型,蜘蛛状指(趾);心脏超声多普勒检查示二尖瓣脱垂伴轻-中度反流,主动脉增宽伴中度反流,三尖瓣轻度反流。眼部检查:双眼裸眼视力均为0.1,矫正视力均为0.3(右眼:-13.50 DS -5.50 DC×135°;左眼:-5.50 DS -3.50 DC×10°);眼压右眼为14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为11 mmHg;右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度适中,房水清,晶状体向鼻侧(12:00至5:30方位)移位,颞侧晶状体形成不全,可见晶状体悬韧带(精粹图片1中A),玻璃体絮状混浊,眼底可见视盘边界清楚,颜色正常,动脉和静脉大血管无明显异常,10:00至2:00方位视网膜隆起,约12:00方位可见视网膜裂孔,黄斑中心凹反光不清;左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度适中,房水清,晶状体向鼻侧(6:00至3:00方位)移位,颞侧晶状体形成不全,可见晶状体悬韧带(精粹图片1中B),玻璃体轻度混浊,眼底可见视盘边界清楚,颜色正常,动脉和静脉大血管无明显异常,黄斑中心凹反光不清。临床诊断:马方综合征;双眼晶状体半脱位合并形成不全;右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双眼屈光不正(屈光参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趾列切除治疗儿童巨趾症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趾列切除治疗儿童巨趾症的临床效果及其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趾列切除治疗巨趾症患儿手术前后足部尺寸变化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趾列切除指征(1项或多项):(1)跖骨累及;(2)前足肥厚明显;(3)伴有并趾;(4)进展型巨趾;(5)受累足趾序列靠后;(6)患儿及家属强烈要求切除趾列。术后随访24~40个月。采用跖骨间宽度比和跖骨扩散角来评价患足的严重程度及手术前后的尺寸变化。采用巨趾调查问卷评价临床效果。根据临床结果分析前述趾列切除指征对儿童巨趾症的适用性。手术前后跖骨间宽度比以 M( P25, P75)表示,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进行分析;手术前后跖骨扩散角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 t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共纳入患儿15例(15足),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7~66个月,平均22个月;右足5例,左足10例。因跖骨受累切除趾列者9例,其中1例伴有并趾畸形;因前足增厚严重切除趾列者1例;因受累趾顺序靠后切除趾列者1例;因伴有并趾畸形切除趾列者3例;因患儿及家属强烈要求切除趾列者1例。15例中,第2趾列切除者8例,第3趾列切除者5例,第2、3趾列同时切除者2例。共有4例进展型巨趾。15例患儿术后足部体积均较术前明显缩小,跖骨间宽度比从1.14(1.07,1.29)降至0.91(0.84,1.01)( P=0.002),跖骨扩散角从(33.27±8.13)°降至(15.25±8.54)°( P<0.01)。所有患者术后左、右足均可穿同码鞋,其中9例不需鞋垫,其余6例患足较对侧正常足稍大,正常足侧需穿鞋垫。术后巨趾调查问卷评分为(9.2±0.8)分。 结论:趾列切除能最大限度缩小患足体积,达到较好的功能及外观重建效果。前述趾列切除指征对儿童巨趾症适用性良好,巨趾症患儿可根据患足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及特点、患儿和家属的意愿选择趾列切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8号染色体三体及特纳综合征嵌合体合并多发性肠坏死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女,12岁,因"持续发热伴阵咳1周"于2017年6月25日入院。入院前当地医院检查:白细胞16. 9×10 9/L,中性粒细胞71.1%,超敏C反应蛋白233. 2 mg/L,胸部X线检查提示左下肺感染性病变,予以抗感染治疗后未见好转。遂来武汉儿童医院就诊,门诊以"肺炎"收入院。追问病史:入院前1 d患儿出现呕吐3次,平时身体欠佳,近2年反复发热,偶有腹痛。患儿出生6个月后每年多次因不同部位肺炎入院治疗,期间反复出现扁桃体化脓性感染。入院体格检查可见身高为134 cm(低于同龄人第三百分位),发育欠佳,智力一般,反应稍迟钝。面部可见散发黑色素痣,前额突出,眼距增宽,双内眦赘皮,鼻翼宽大,唇厚,双耳呈低位耳,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I°肿大。右手为通贯掌,左侧第五指不能并拢,右侧中指末端指节呈屈曲挛缩状,左足第四趾呈轻度外翻畸形,双侧足底跖纹加深,足底见散发黑色素痣。腹部体格检查见腹部平坦,腹肌软,肝脏触诊肋下平脐,脐周有深压痛,反跳痛阴性,未触及明显腹部包块,移动性阴性,肠鸣音正常3次/min。入院后完善检查,白细胞29. 21×10 9/L(正常值范围为3. 85~10. 00×10 9/L),中性粒细胞24. 96×10 9/L(正常值1.08~5.80×10 9/L),内见中毒颗粒伴核左移,超敏C反应蛋白230 mg/L(正常值0~3 mg/L),总胆红素24. 9 μmol/L(正常值2~19 μmol/L ),直接胆红素11. 0 μmol/L(正常值0~ 6.8 μmol/L ),白蛋白28.5 g/L(正常值39~53 g/L),前白蛋白11. 3 mg/L(正常值170~420 mg/L)。胸部及腹盆CT检查提示左肺下叶肺炎,肝脏增大,肋下6 cm,腹腔内部分肠管肠壁稍增厚。所见胸腰段脊柱T 12至L 3椎体边缘毛糙,L 5椎体边缘缺损,T 12和L 1部分融合,L 2/3椎间隙缩小(图1A)。患儿入院后按肺炎行抗感染治疗,感染指标控制不佳,入院后第五天患儿再次呕吐并诉腹痛,完善腹部增强CT检查提示左中下腹部局部肠管扩张,肠壁黏膜下水肿(图1B、1C),腹部X线检查提示高位不全性肠梗阻。完善头颅CT检查提示枕大池增大,双侧侧脑室体部平行分离,前纵裂较深,多考虑为胼胝体发育不良(图2)。腹部体格检查出现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明显等弥漫性腹膜炎体征,急诊剖腹探查:术中见小肠、结肠多处坏死(图3A~3C),回盲部至距末端回肠30 cm小肠共有5处肠坏死,最大直径约为0. 5 cm,大网膜包裹好。结肠共有5处肠坏死,大小为3 cm×4 cm,分别位于升结肠(1处),横结肠(2处),降结肠上端(1处),乙状结肠(1处)。横结肠2处坏死及降结肠坏死与空肠近端粘连严重,近端空肠扩张严重,直径约为8 cm,肠管增厚,水肿严重,可见4处少许浆肌层撕裂。行坏死结肠切除+肠粘连松解+肠修补+回肠造口+阑尾切除术+腹腔引流。术后病理检查提示:阑尾淋巴组织增生,阑尾系膜炎及周围炎;肠壁坏死以及慢性炎症,小血管增生,炎性细胞浸润(图4A、4B)。术后予以美罗培南、替考拉宁抗感染治疗,肝功能提示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以及黄疸指数高:总胆红素70.8 μmol/L,丙氨酸转氨酶1 000 U/L(正常值7~45 U/L),天冬氨酸转氨酶940 U/L(正常值10~40 U/L),予以护肝治疗。同时请多学科会诊,多学科会诊讨论考虑基因染色体疾病可能,完善染色体核型检查。术后第三天伤口感染,全层裂开(图5A),伴发热,最高体温达39. 5℃,结合伤口分泌物药敏试验结果,更换抗生素为丁胺卡那、利奈唑胺,加用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40 mg抗炎,感染控制后出院。后续外周血染色体核型结果提示:45X/47,XX,+8 (14%/86%),为8号染色体三体合并特纳综合征嵌合体核型。8个月后患儿情况好转,家长要求关闭回肠造瘘口,于本院行回肠造口闭合术,感染指标控制后出院。1年后患儿因伤口感染及腹壁瘘多次入院,予以换药清创、抗感染,嘱家属注意护理伤口(图5B)。后患儿腹壁伤口感染逐渐好转,自行在家护理,腹壁伤口形成瘢痕,肠壁瘘口突出腹壁,携瘘口生活(图5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游离部分足趾甲床瓣移植修复多指畸形及创伤术后残留畸形1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报道游离部分足趾甲床组织瓣移植修复多指畸形及创伤术后残留手指畸形后手指外观及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手外科一病区自2018年1月至2022年10月,采用游离部分足趾甲床瓣移植修复多指畸形及创伤术后残留手指畸形11例,先天性多指畸形矫形术后末节偏曲畸形5例,创伤后手指末节偏曲畸形6例;拇指5例,示指2例,中指2例,环指2例。所有患者均为末节偏曲畸形,伴甲床缺损并畸形。测量所有患者术前的末节偏曲角度(平均30°),甲床宽度(平均11.1 mm)和指骨间关节活动度(0°~50°)。对患者进行游离部分足趾甲床组织瓣移植至畸形手指的手术,并进行随访,拍X线片,测量末节偏曲角度,测量指骨间关节活动度,测量甲床宽度。将测量结果进行计算并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4~12(平均9)个月。11例部分足趾甲床瓣均成活,末节偏曲角度完全矫正;甲床宽度恢复至平均14.0 mm,较术前增大(26.1±3.4)%;指骨间关节活动度恢复至0°~55.5°,较术前增加(11.0±2.7)%。结论:游离部分足趾甲床瓣移植修复多指畸形及手指创伤术后残留畸形,可以获得较好的外观,并改善手指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大鼠定压、恒容急性肢体挤压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可控、质量可靠的肢体挤压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并评估其有效性及稳定性。方法:通过定压、恒容标准技术建立动物模型,即采用自锁式尼龙扎带行大鼠右侧后肢近端加压捆扎阻断后肢血流,尼龙扎带宽度为5 mm,通过压力监测装置维持阻断压力在(300±20)mmHg。大鼠趾掌表现为苍白青紫、发凉,并经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仪验证肢体血流被成功阻断,即造模成功。给予大鼠单侧后肢血流阻断4 h,然后于不同再灌注时间(0.5、2、4、8 h)后收集缺血肢体腓肠肌、肾脏、肝脏、肺组织及血清标本( n=6/组)。Masson染色观察腓肠肌组织学变化,HE染色观察肾脏、肝脏及肺组织学改变,同时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肌酸激酶(CK)、丙二醛(MDA)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肢体缺血4 h后大鼠腓肠肌出现明显肿胀及淤血表现,Masson染色镜下可见腓肠肌纤维肿胀、排列不规则、肌纤维间隙增宽;于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0.5、2、4、8 h)观察,腓肠肌损伤逐渐加重,局部肌细胞出现坏死,再灌注各组腓肠肌湿重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血清CK水平为(38.78±2.59)U/L,肢体缺血(4 h)组(621.97±98.77)U/L,肢体缺血-再灌注(0.5、2、4、8 h)组血清CK水平分别为(9 400.25±1 051.30)U/L,(6 312.27±3 056.83)U/L,(3 511.03±871.83)U/L和(5 509.55±675.13)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9.35, P<0.05),肢体缺血-再灌注(0.5 h)组血清CK水平最高。在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肾脏、肝脏和肺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和功能改变。肾脏出现肾小球大小不一,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管腔狭窄,肾小球萎缩等变化。对照组血清BUN水平为(57.1±2.2)mg/L,肢体缺血(4 h)组(183.9±28.3)mg/L,肢体缺血-再灌注(0.5、2、4、8 h)组血清BUN水平分别为(400.6±22.8)mg/L,(396.9±20.5)mg/L,(371.8±64.4)mg/L和(644.5±108.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3.42, P<0.05),肢体缺血-再灌注(8 h)组血清BUN水平最高。肝脏出现肝细胞水肿,汇管区小叶间动脉充血,肝血窦扩张、红细胞渗出,气球样变及小叶中央出血等改变。对照组血清ALT水平为(54.71±6.01)U/L,肢体缺血(4 h)组为(113.62±21.86)U/L,肢体缺血-再灌注(0.5、2、4、8 h)组血清ALT水平分别为(168.92±14.56)U/L,(458.36±89.27)U/L,(436.39±55.85)U/L和(703.01±43.57)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65.5, P<0.05),肢体缺血-再灌注(8h)组血清ALT水平最高。肺组织出现肺泡壁断裂,肺泡腔及间质内充血,气道闭塞,淋巴细胞浸润等表现。 结论:通过稳定压力和恒定受压肌肉容积建立的大鼠模型模拟了肢体急性挤压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疾病状态,稳定性强,可重复性高,可用于肢体挤压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的后续基础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8趾畸形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孕妇36岁,孕3产1,2017年孕1 +月因"胚胎停育"于外院行清宫术,术后行染色体绒毛检测提示"16三体染色体异常",2019年行剖宫产术分娩一足月女婴,体健。此次妊娠全程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行产前超声检查,孕18周产前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孕20周在我院行羊水穿刺检查,染色体未见明显异常。孕24周行超声检查显示右足远端明显增宽,似为两个脚掌融合,右侧跖骨数量增多,可见8趾,每个趾头均可见骨性结构(图1);而左足未见明显异常。此外,胎儿生物特征参数(如股骨长、肱骨长、双顶径、头围、腹围等)与孕龄相符合,未见其他结构畸形。通过三维超声检查,进一步确认了右足远端增宽,跖骨数量增多,清晰可见8趾,其内均见骨性结构(图2)。超声诊断:宫内妊娠,相当于24 +周,单胎存活;胎儿右足8趾畸形、跖骨增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糖尿病相关的足溃疡预防指南(2023年更新版)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本章是2023 年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IWGDF)关于糖尿病相关的足溃疡预防的指南,是在 2019 年版指南基础上的更新.本指南面向临床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我们遵循推荐、评估、发展和评价分级(GRADE)方法,采用患者-干预-比较-结局(PICO)的方法来设计临床问题和关键结局,并进行了包括必要的Meta分析在内的医学科学文献的系统综述,同时撰写了推荐及其理由.这些推荐基于系统综述中证据质量、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的专家意见、同时考虑干预措施的有益和不良效果,以及患者的偏好、成本、公平性、可行性和适用性的权衡.我们推荐对足溃疡风险较低的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一次保护性感觉丧失和周围动脉病变的筛查,并对高危患者进行更高频率的筛查以及其他危险因素的筛查.为了预防足溃疡,要对有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教育其对足部进行适当地自我护理,在没有适当的足部保护的情况下不要行走,并对溃疡前兆进行有效治疗.指导足溃疡中高危风险的糖尿病患者穿着合适、宽松的治疗性鞋类,并考虑指导他们监测足部皮肤温度.开具处方使用治疗性鞋类,这些鞋类在行走时具有缓解足底压力的效果,能够防止足底溃疡复发.推荐足溃疡中低风险人群最好制定一个有监督的足踝运动计划,以减少溃疡风险;就溃疡的风险而言,每天总共增加1 000 步的负重活动可能是安全的.对于有溃疡前兆的非僵直锤状趾患者,可考虑屈肌腱切断术.我们建议不要用神经松解减压术来预防足溃疡.要对足溃疡中高危的糖尿病患者给予综合足部护理,以预防溃疡复发.贯彻这些推荐有助于医疗专业人员对有足溃疡风险的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增加无溃疡的天数,减少患者糖尿病相关的足病的医疗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趾增宽术在缺损手指全形再造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观察趾增宽术应用于缺损手指全形再造术后供受区外观、功能的远期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3年5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手足外科一期行趾增宽术,二期从增宽的趾切取甲骨皮瓣游离移植行缺损手指再造术患者共12例(14指)。其中男5例(5指),女7例(9指)。二期手术前,供区趾行X线片检查,测量增宽趾的趾甲宽度和末节趾骨甲粗隆宽度。一期趾增宽术与二期手指全形再造术平均间隔11.4(7~17)个月。二期手指全形再造术后平均随访10.8(6~26)个月,观察再造手指成活情况及手指和趾的外观、功能。结果:一期趾增宽术后,趾甲平均增宽1.4(0.9~1.8)cm,增宽比例平均为82.8%(52.9%~114.3%);末节趾骨甲粗隆平均增宽1.5(1.0~2.1)cm,增宽比例平均为131.9%(83.3%~190.9%)。二期手指全形再造术后,12例(14指)手指全部完全成活,均未发生血管危象。远期随访,再造的手指外观、功能近似健指,趾供区趾甲宽度接近正常,趾外观饱满,行走等功能无明显异常。结论:趾增宽术用于缺损手指全形再造,在满足再造手指外观、功能近似正常手指的前提下,还可使趾的外观和功能不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