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孔胸腔镜全纤维板剥脱术治疗Ⅲ期结核性脓胸158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利用单孔胸腔镜技术对Ⅲ期结核性脓胸患者进行全纤维板剥脱术的可行性和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0年7月158例在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接受单孔胸腔镜全纤维板剥脱治疗的Ⅲ期结核性脓胸患者的资料。男性127例,女性31例,年龄[ M(IQR)]为32(28)岁(范围:14~78岁)。所有患者于全身麻醉下节段切除特定5 cm长肋骨,借助切口保护套暴露切口,获得操作空间,进而借助特殊器械进行全纤维板剥脱术。在无漏气、引流液清亮<50 ml/d后复查CT,肺较前复张后拔除胸腔引流管,继续抗结核治疗,术后3~6个月进行最终手术效果评估,后续门诊及电话随访至患者停药。 结果:早期1例患者因纤维板过厚无法有效牵拉进而中转开胸,其他患者均按原计划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75(2.50)h(范围:1.5~7.0 h),术中出血量100(500)ml(范围:50~2 000 ml),术后住院时间5.00(2.25)d(范围:2~15 d),术后胸腔引流时间21.00(22.50)d(范围:3~77 d)。术后1例患者因胸腔引流量多进行开胸止血,1例发生切口感染,余无重大并发症。随访时间为20(14)个月(范围:12~44个月),所有患者无复发,149例达到Ⅰ级恢复,7例Ⅱ级恢复,1例Ⅲ级恢复。结论:借助特殊器械,单孔胸腔镜在Ⅲ期结核脓胸患者上进行全纤维板剥脱术是安全可行的,结合术后规范的抗结核治疗,远期恢复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麻意识恢复前拔除气管导管技术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全身麻醉患者术后苏醒期拔管常引发血流动力学波动,使心肌耗氧增加,易引发心肌缺氧、缺血及心血管并发症。尤其对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波动更为明显,麻醉风险性更大。气管导管拔管时机选择是影响心血管反应与相关并发症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报道2020年5月至2021年6月芜湖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行全麻手术合并高血压患者35例资料,分析全麻意识恢复前拔除气管导管技术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气管食管瘘患者体外膜式氧合支持下行气管支架置换术麻醉管理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气管食管瘘(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 TEF)患者在硬质支气管镜下进行手术,由于麻醉医师和手术医师共用气道,术中通气与氧合的管理是主要挑战。此例TEF患者经超声雾化吸入表面麻醉、超声引导下行双侧喉上神经阻滞,在保留自主呼吸的静脉全身麻醉下,同时在静脉-静脉体外膜式氧合技术辅助下,经硬质支气管镜行气管支架置换术。患者术中氧合良好,平稳完成手术,顺利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围手术期超声对全身麻醉患者容量反应性的评估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容量反应性被定义为患者在10~15 min接受500 ml晶体溶液后,每搏量(stroke volume, SV)增加10%~15%。床旁超声技术在手术室内的广泛应用使得利用超声进行容量评估成为可能。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TTE)检查是无创操作,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EE)是微创操作,TEE在围手术期可以动态、实时、连续监测容量,并且图像质量稳定良好。文章对预测容量反应性的超声指标分类(呼吸-脉搏参数、静脉呼吸变异度、舒张功能相关参数、容量反应性试验)进行综述,以期提供较为全面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Ilizarov技术治疗脊柱裂足踝畸形2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1 男性,26岁,因“左足重度马蹄内翻畸形伴负重区皮肤溃疡10年”于2006年10月16日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垂杨柳医院就诊。患者腰骶椎裂继发双足畸形,大小便可部分控制,幼年时曾行腰脊膜膨出囊肿切除、脊膜修补术。右足轻度后足内翻,左足重度马蹄内翻畸形合并足背感觉障碍,以足背前外侧负重行走,负重区皮肤溃疡10余年未愈合。曾就诊于多家医院,均建议截肢后安装假肢,患者拒绝,为求进一步治疗于我院就诊。体检:左足呈重度马蹄内翻畸形,跟腱、胫后肌腱、跖筋膜挛缩,足部骨关节呈固定性内翻内收畸形,小腿三头肌肌力Ⅲ级,胫前、胫后、腓骨长短肌、屈踇屈趾及伸趾伸踇肌肌力0级,足背及足底外侧皮肤感觉缺失,足背前外侧负重区可见5 cm×3 cm大小火山口样溃疡,边缘角化。取溃疡区组织送病理学检查,结果回报为炎性改变。X线检查示第5跖骨缺失(合并骨髓炎清创时切除)(图1)。遵循秦泗河矫形外科理念(骨科自然重建理念+微创、简单、有效手术操作原则)于2006年10月21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左足矫形手术(溃疡清创,跟腱、胫后肌腱、踇长屈肌腱延长,三关节截骨、Ilizarov足踝畸形牵伸术)。术中患肢使用气压止血带,先切除足部溃疡,刮除骨面肉芽组织。在切除溃疡的骨面,用骨刀行距跟关节、距舟关节和跟骰关节楔形截骨矫形,术中矫正大部分骨性畸形。然后穿针安装Ilizarov环式外固定器,维持足踝适当矫形位置(图2),部分缝合切口,残留的创面皮肤边缘以细钢针钉于骨面,防止回缩,无菌敷料包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负压伤口疗法联合局部皮瓣治疗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移植人工血管后窦道愈合不良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18年2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血管外科收治1例67岁男性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患者。入院后血管外科给予腹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右腋动脉-双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切除+支架取出术,同时积极抗感染。人工血管旁路术后7 d,患者人工血管表面皮肤红肿破溃,有脓性分泌物溢出,诊断为人工血管窦道愈合不良。笔者科室医师联合血管外科医师早期在局部麻醉下行人工血管窦道切开清创+负压封闭引流(VSD)术,待局部感染控制、创面血运改善后,Ⅱ期在全身麻醉下行人工血管窦道切除+人工血管部分改道+局部皮瓣推进术。手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患者顺利出院。随访6个月,患者皮瓣外形良好,创面愈合可。本病例提示确诊感染性腹主动脉瘤人工血管窦道愈合不良后,积极开放感染窦道,采用VSD技术处理肉芽创面,随后对植入的人工血管进行改道,制备新鲜的局部皮瓣覆盖人工血管,创面覆盖新型银离子敷料,可取得较佳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岁半幼儿热压伤致三指离断再植成功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19年12月,对1例1.5岁幼儿热压伤3指(示、中指中节,环指指尖)完全离断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断指再植,手术顺利,术后3指再植均成活。术后2个月复查,患指恢复接近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侧前额叶皮层不同类型神经元在全身麻醉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全身麻醉是指麻醉药通过呼吸道吸入、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暂时抑制,临床主要表现为意识消失、无痛、遗忘和肌肉松弛等。其中全身麻醉药导致意识消失的机制一直是研究的难点,也是全球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之一,但其具体作用机制至今仍未阐明 [1]。意识的产生依赖于皮层网络的存在。Lee等 [2]研究表明,丙泊酚、氯胺酮和七氟烷3种以不同受体为作用靶点的全身麻醉药,应用于外科手术患者致意识消失后,均能选择性地抑制额叶到顶叶的功能连接,而不影响顶叶到额叶的功能连接,认为破坏额叶到顶叶的功能连接可能是麻醉致意识消失的一个共同通路。可见,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环路在全身麻醉药致意识消失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有研究者利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监测PFC脱氧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发现,在麻醉诱导和苏醒过程中伴随其功能的改变,进而对PFC进行更深入分析发现只有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存在显著差异 [3]。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进一步证实:改变mPFC γ-氨基丁酸A型(gamma aminobutyric acid type A,GABA A)受体的活性,能够影响全身麻醉药丙泊酚致大鼠翻正反射消失和恢复的时间 [4]。因此mPFC可能是全身麻醉药致意识改变的重要靶点。本综述将阐述mPFC的解剖基础以及不同类型神经元在全身麻醉药致意识改变过程中的最新研究,期望能有利于深入认识mPFC在全身麻醉药致意识改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全身麻醉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腺苷诱导瞬时心脏停搏技术用于高流量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经颈静脉入路介入治疗术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性,年龄47岁,身高175 cm,体质量62 kg,ASA分级Ⅱ级。因站立时突发头晕摔倒,致头部受伤入院。现病史:患者头晕时无一过性黑懵、无视物旋转、无呼吸困难、无四肢抽搐,受伤后感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伤口活动性出血。既往史:平素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无传染疾病病史,无食物、药物、接触物过敏史。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精神一般,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为3 mn,对光反射灵敏,眼球正常,耳廓正常,外耳道通畅。无创BP 123/67 mmHg(1 mmHg=0.133 kPa),未吸氧状态SpO 2 99%。心电图示:窦性心律75次/min。头颅磁共振示:左侧颞叶功能区破裂脑动静脉畸形。余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和凝血功能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拟于全身麻醉下行左侧颞叶功能区破裂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直接电刺激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胶质瘤术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直接电刺激(DES)和功能磁共振(fMRI)技术是目前脑胶质瘤手术最常用的功能区定位技术。DES包括唤醒麻醉下低频双极电极刺激技术和全身麻醉下高频单极电刺激技术,目前认为前者为脑功能定位的"金标准"。fMRI一般指基于血氧水平依赖性fMRI(BOLD-fMRI),主要显示大脑皮质区域功能定位。弥散张量成像(DTI)能无创性显示大脑皮质下白质纤维束,虽不能直接反映脑功能,但由于常与BOLD-fMRI结合反映整体脑功能,也被列入fMRI范畴。本文对这两大类技术的基本原理、局限性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