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种生态型芦苇RCA基因特征及表达特异性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分布范围广,生物量巨大,环境适应性强.受芦苇多倍体基因组的限制,在基因水平上解释其独特的物种特质非常困难.利用三代测序及多种方法研究2种生态型芦苇(2n=8x)中RCA基因(编码Rubisco活化酶)的类型、结构、表达和定位模式.结果表明,芦苇基因组中有4类RCA基因,均属于RCA2β.转录水平和蛋白质水平检测以及免疫胶体金定位结果表明,芦苇RCA的基因表达模式和蛋白质定位具有明显的生态型特异性.与沼泽芦苇(SR)相比,沙丘芦苇(DR)中RCA的表达水平较低,且更倾向于产生RCA2-β2产物.通过分相的蛋白双向电泳和质谱方法,鉴定到6个高表达的RCA同型物.在DR中这些同型物高比例地分布于膜相.研究表明当芦苇处于极度恶劣的沙漠环境中,RCA转移到膜相并参与叶绿体的膜保护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老年急性间质性肾炎的临床资料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急性肾损伤(AKI)在老年患者中的发病率尤为显著[1].与年轻患者比较,老年患者发生AKI后进展为慢性肾脏病或终末期肾脏病的风险高,住院期间的死亡率也相对较高[2]. 目前,AKI仍是肾活检的主要指征[3].研究表明与年轻患者比较,老年急性肾损伤患者进行肾活检不仅安全可靠而且更具有临床意义[4].急性间质性肾炎(AIN)是AKI最常见也是最重 要的病因.在因AKI进行肾活检的患者中,AIN占15%-27%[5].在此类患者中,由于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或其他药物的应用导致的AIN最为常见[6],而且在老年患者中 更为显著.一项西班牙的肾活检研究表明在1994年至2009年期间,AIN的发病率增加了三倍,而在老年患者中增加了八倍,最常见的病因就是抗生素和NSAIDs等药物的使用[7].尽管老年 AIN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但是背后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此次我们主要与非老年患者进行比较,详细分析老年AIN患者的病因、临床资料及其预后,为老年AIN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草莓育种新动态及发展趋势
编辑人员丨2023/8/6
草莓作为重要的浆果类作物之一,其栽培面积和产量一直居于世界小浆果生产的首位,业已成为我国效益最好的农业产业.栽培草莓选育始于19世纪初的英国,我国草莓育种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50年代,本文按照时间节点介绍了国内外草莓育种历程及代表性草莓品种.八倍体栽培草莓基因组中亚基因组间存在高度同源性,到目前为止未组装出较为完整的参考基因组;二倍体森林草莓基因组经过多次修订具有较高的完整性和精密性.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大量的草莓品质和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被开发,这些标记也被应用于草莓育种项目中,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我国草莓育种存在亲本遗传背景狭窄、育种方法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我国草莓育种未来方向和发展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西南地区6种植物的核型研究及其系统学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采用植物细胞学研究方法对主要采自中国西南地区横断山的6种植物:扁核木(Prinsepia utilis)、小叶金露梅(Potentilla parvi olia)、峨眉繁缕(Stellaria omeiensis)、金铁锁(Psammosilene tunicoides)、山卷耳(Cerastiumpusillum)和独尾草(Eremurus chinensis)进行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研究.研究表明:(1)6个种的核型公式和不对称性如下:扁核木2n=2x=30=1M+20m+9sm,2A;小叶金露梅2n=2x=28=21m+7sm,2B;峨眉繁缕2n=8x=72=1M+71m,1B;金铁锁在同居群下有倍性变化,2n=2x=14=14m,1A和2n=4x=28=28m,1A;山卷耳2n=2x=24=24m(2sat),1A;独尾草2n=2x=14=2m+ 2sm+ 8st+ 2t,4B.(2)讨论了染色体资料在这些物种分类和系统上的意义,支持扁核木为李亚科下的扁核木属;位于委陵菜属木本系的小叶金露梅主要以二倍体和四倍体为主,而草本系的委陵菜属植物多为多倍体.(3)该研究首次报道峨眉繁缕为八倍体,是繁缕属发现的最高倍性的物种;对比金铁锁属与蝇子草属的染色体研究发现,金铁锁属可能是由它们的共同祖先通过非整倍化产生;该研究首次发现山卷耳存在染色体数目2n=24的情况,且有1对随体;独尾草的研究进一步证明该物种可能为二型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国产驴蹄草的细胞地理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探讨国产毛茛科(Ranunculaceae)驴蹄草属(Caltha)两种植物的演化,该文利用传统染色体压片技术和流式细胞术,并结合前人染色体研究结果,对我国驴蹄草23个居群和花葶驴蹄草10个居群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驴蹄草是由四倍体(2n=4x=32)、六倍体(2n=6x=48)和八倍体(2n=8x=64)构成的多倍体复合群,花葶驴蹄草具有四倍体(2n=4x=32)和八倍体(2n=8x=64)两种倍性水平.驴蹄草和花葶驴蹄草均是四倍体较为常见,目前尚未见有二倍体报道.由于驴蹄草和花葶驴蹄草大部分居群采自中国青藏高原地区,可能在冰期时存在古二倍体,其适应性较弱,逐渐被其他的倍性取代,这是由于不同细胞型对环境适应性的结果.驴蹄草可能存在两条进化路线:一条是从甘肃到达云南;另一条是从西藏到达云南.前期分子系统学研究显示花葶驴蹄草与驴蹄草的亲缘关系较近,该研究结果中花葶驴蹄草染色体比驴蹄草要小,花葶驴蹄草可能比驴蹄草相对进化.目前花葶驴蹄草只有10个居群,还需进一步增加居群量来解析其演化路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外源精子基因组整入雌核生殖银鲫卵子创制异源八倍体的有效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Bloth)具有将其他鱼类精子的染色体组、染色体片段并入到卵核中协同发育的能力,但通过异精雌核生殖自发形成异源八倍体子代的概率极低.研究采用0.25%、0.5%、1%、2%和4%胰蛋白酶溶液处理白鲫精子10min后以及1%胰蛋白溶液处理白鲫精子5min、10min、15min、20min和25min后,分别与异育银鲫A+系成熟卵子受精;接着通过比较对照组和不同处理组合中精子结构和活力的变化,兼顾受精率、孵化率、成活率等繁育指标与较高的子代八倍体率,建立了一种将外源精子基因组整入雌核生殖银鲫卵子创制异源八倍体的有效方法.即采用1%胰蛋白溶液处理白鲫精子15min后与异育银鲫A+系成熟卵子受精,子代的平均存活率为(2.4±0.7)%,平均八倍体率可达(16.3±0.5)%.批量处理并结合流式细胞术筛选6月龄子代,获得57尾融入有白鲫精子染色体组的异源八倍体成鱼.研究为创制异育银鲫优异异源八倍体种质提供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创制的异源八倍体可作为后续培育生长快、抗病能力强的银鲫新品种的核心育种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倍性柳枝稷45S rDNA的染色体定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以3个四倍体和6个八倍体栽培品种的根尖为材料,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核型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倍性柳枝稷45S rDNA的染色体定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四倍体柳枝稷核型公式为2n=4x=36=32m(SAT) +4sm,且45SrDNA在四倍体柳枝稷染色体上分布稳定,位于3号染色体顶端.八倍体柳枝稷栽培品种以及同一栽培品种不同个体间45SrDNA信号分布位置和数目差异较大,可大致分为四类:第Ⅰ类为较强的45S rDNA信号分别分布于染色体两臂的顶端;第Ⅱ类为较强的45S rDNA信号位于染色体一臂内部,第Ⅲ类为较强的45S rDNA信号位于染色体一臂的顶端,第Ⅳ类为较弱的45SrDNA位于染色体一臂内部.八倍体柳枝稷不同栽培品种以及同一栽培品种不同个体间45S rDNA信号复杂性的成因可能与染色体同源重组以及染色体结构变异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不同年龄的法乐氏四联症病人心肌细胞核染色体倍性分布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5
对60例不同年龄法乐氏四联症病人的心肌及30例正常心肌的细胞核染色体倍性分布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心肌细胞核染色体的二倍体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减少,四倍体和八倍体显著增多,且四联症病人与正常的心肌细胞核染色体倍性分布有显著性差异,6岁时已与正常成人相似。本研究结果提示为了防止法乐氏四联症病人心肌的不可逆病理损害,尽早实施心内修复术是必要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北京地区芦苇资源状态及其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探明北京地区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的资源状态和多样性,实地考察北京主要河流、湿地和水库,发现北京地区芦苇总生长面积已超过600 hm2.芦苇染色体倍性以八倍体为主,四倍体次之.在面积较大的湿地内,八倍体单一芦苇群落占据优势地位;而在城市的浅河内有形态和遗传性多样的混合种群.研究表明,植物性状和倍性水平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在小清河发现了6种形态各异的芦苇克隆,均属于叶绿体DNA片段的P单倍型;其单倍体基因组大小为(0.499±0.019)pg,变异系数为3.8%.这表明表型与单倍型之间也不具相关性.此外,发现1个具有变叶特性的芦苇,将其命名为金条芦苇.北京地区芦苇形态和遗传多样性为研究芦苇基因型与环境适应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资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森林草莓和栽培草莓在果实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细胞壁变化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5
本试验以森林草莓(二倍体)和栽培草莓(八倍体)为材料,研究其果实发育过程中硬度、细胞壁结构和组分以及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和相关表达量的趋势变化,找出两者在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的相同和差异.结果 显示:森林草莓的硬度低于栽培草莓,两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果实发育和成熟,水溶性果胶(WSP)含量逐渐升高,离子结合型果胶(ISP)含量逐渐降低,纤维素含量先上升后下降.酶活性分析结果表示森林草莓的果胶裂解酶(PL)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均高于栽培草莓,而β-1,4-葡聚糖酶(EGase)活性低于栽培草莓.荧光标记观察发现甲酯化的同型半乳糖醛酸聚糖(HG)和去酯化的HG在发育中期集中于果实细胞壁中胶层和三细胞交界处.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果胶相关修饰酶在森林草莓中表达量较高.本研究表明:森林草莓和栽培草莓细胞壁在EGase活性、纤维素含量变化及甲酯化HG和去酯化HG的荧光强度变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多数变化规律相似,如PL、果胶甲酯酶(PME)和PG活性及WSP含量等,因此在森林草莓中的研究同样在栽培草莓中具有参考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