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Ⅱ型鼠李半乳糖醛酸聚糖的制备方法和结构表征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Ⅱ型鼠李半乳糖醛酸聚糖(RG-Ⅱ)是果胶结构域中的一种,其结构在不同物种之间具有高度的保守性.RG-Ⅱ的主链由约 9个半乳糖醛酸经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并被 6个(A-F)明确定义的侧链取代.其中二糖侧链C、D和单糖侧链E、F的结构在不同来源的RG-Ⅱ中基本保持相同.寡糖侧链A和B则存在轻微的变异性.通过相对分子质量、单糖组成和质谱分析等手段可实现RG-Ⅱ的结构表征.中药中含有RG-Ⅱ结构域的多糖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使用内切多聚半乳糖醛酸酶(Endo-PG)和草酸青霉可将RG-Ⅱ从中药中分离并对其在多糖中的含量进行测定.从葡萄酒中可快速制备大量RG-Ⅱ标准品用于新定量方法的开发,实现对中药活性多糖的质量控制,推动中药多糖的研究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性柑橘果胶对兔关节软骨细胞糖酵解代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改性柑橘果胶(MCP)对兔关节软骨细胞的糖酵解代谢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兔膝关节软骨细胞至第3代后,分别用含0、500 μg/ml MCP的培养液(MCP0和MCP500)培养3 d,设MCP0为对照组;连续传代培养软骨细胞,每代软骨细胞分别以MCP0和MCP500培养3 d;以白细胞介素-1β(IL-1β)处理软骨细胞1 d后,再分别用MCP0和MCP500培养3 d。以2-脱氧-葡萄糖(2DG)处理软骨细胞1 d后,再分别用MCP0和MCP500培养3 d;于培养3 d后,通过CCK-8方法检测软骨细胞的相对增殖情况;利用葡萄糖和乳酸检测试剂盒测定软骨细胞的葡萄糖摄取量和乳酸生成量;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考察连续传代软骨细胞的Ⅱ型胶原α1(COL2A1)合成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软骨细胞的 COL2A1、蛋白聚糖( ACAN)、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 SOX9)、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葡萄糖转运蛋白-1( Glut-1)、丙酮酸激酶M2( PKM2)、乳酸脱氢酶A( LDHA)和葡萄糖转运蛋白-3( Glut-3)的基因表达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CP处理提高了软骨细胞的葡萄糖摄取量和乳酸生成量,上调了 ACAN、 HIF-1α、 Glut-1和 PKM2的基因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连续传代过程中,MCP可以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维持软骨细胞的表型,上调 COL2A1、 ACAN、 SOX9、 HIF-1α、 Glut-1、P KM2和 LDHA的基因表达,提高软骨细胞COL2A1合成量和乳酸生成量;在经IL-β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MCP处理提高了软骨细胞的葡萄糖摄取量,上调了 COL2A1、 ACAN、 HIF-1α和 Glut-1的基因表达。在经2DG处理后,MCP处理提高了软骨细胞的葡萄糖摄取量,上调 SOX9、 HIF-1α、 PKM2和 Glut-3的基因表达。 结论:MCP能够增强软骨细胞的葡萄糖摄取能力,提高软骨细胞糖酵解代谢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治疗过程中不同疗程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疗程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铋剂四联疗法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胃溃疡患者初次根除治疗中对根除率、溃疡愈合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于开滦总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患者219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均为 13C或 14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且从未进行Hp根除治疗的胃溃疡患者,利用Excel随机分组方法分为A、B、C组,A组为对照组(73例)给予14 d铋剂四联方案(艾普拉唑+果胶铋+阿莫西林+呋喃唑酮);B组(73例)在A组方案治疗第2周开始同时服用7 d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C组(73例)在A组方案基础上同时服用14 d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所有治疗结束后复查 13C或 14C-尿素呼气试验及胃镜,比较3组在Hp根除、溃疡愈合及不良反应发生方面的差异。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及分割χ 2检验。 结果:3组根除率分别为90.8%(59/65)、91.2%(62/68)和91.0%(6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1, P=0.997);3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93.8%(61/65)、94.1%(64/68)和95.5%(64/67),B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000),C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16);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4%(15/70)、7.1%(5/70)和7.0%(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21, P=0.010),且B组、C组显著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A组比较:χ 2=5.83, P=0.016;C组与A组比较:χ 2=5.99, P=0.014)。 结论:14 d及后半疗程7 d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铋剂四联疗法在Hp阳性胃溃疡患者初次根除治疗中可以显著降低不良反应,但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并不能显著提高Hp根除率,且对胃溃疡愈合无促进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根除幽门螺杆菌四联疗法致过敏性休克和肝损伤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34岁女性患者因幽门螺杆菌(Hp)感染接受含艾司奥美拉唑、胶体果胶铋、阿莫西林和呋喃唑酮的根除幽门螺杆菌四联疗法治疗Hp感染。治疗前患者体检结果除 14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外,其他检查项目均正常。用药第6天患者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停药后恢复正常。3 d后患者再次服用呋喃唑酮约20 min后出现眩晕、黑朦、呕吐、手足抽搐伴寒颤、意识不清、高热、肌肉酸痛、乏力、全身皮肤充血伴皮疹,血压76/34 mmHg(1 mmHg=0.133 kPa),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365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596 U/L,考虑为过敏性休克、药物性肝损伤。考虑过敏性休克与呋喃唑酮有关,肝损伤可能与艾司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及呋喃唑酮有关。立即予升压、降温、抗过敏、保肝等对症治疗。10 d后,患者上述症状完全消失,体温36.3 ℃,血压126/75 mmHg,ALT 59 U/L、AST 38 U/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蕊福平果胶对劳力性热射病动物模型的肠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劳力性热射病(EHS)动物肠功能受损情况,探讨预防性口服蕊福平果胶(RFP)对EHS动物肠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20只10周龄无特定病原(SPF)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温对照组、EHS模型组、EHS饮水组(H 2O+EHS组)及EHS果胶组(RFP+EHS组),每组30只。H 2O+EHS组及RFP+EHS组动物于训练适应期每日灌胃蒸馏水或RFP 20 mL/kg,连续5 d,1周后利用温控跑台调整温控范围为(37±1)℃,通过一次性高温力竭运动制备EHS大鼠模型;EHS模型组动物在训练适应期不给予任何补液干预;常温对照组动物置于温度为(25±2)℃、湿度为(55±5)%的常温恒温箱中自由活动,不给予任何处理。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评价(包括疼痛回缩反射、仰卧翻正反射和前肢拉力测试);取下腔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炎症反应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IL-1β、IL-10)〕及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取肠黏膜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病理学改变,并进行Chiu评分。 结果:EHS模型组大鼠发生行为学、炎症反应指标和病理学等改变,表现为疼痛回缩和仰卧翻正反射延迟,前肢拉力下降,炎症反应指标明显升高,且出现明显的肠黏膜损伤,提示EHS大鼠模型制备成功。H 2O+EHS组大鼠除炎症反应指标有所改善外,其他指标与EHS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FP+EHS组大鼠给予RFP预处理后,疼痛回缩反射及仰卧翻正反射均较EHS模型组明显改善〔疼痛回缩反射(分):1.4±0.2比0.3±0.2,仰卧翻正反射(分):1.0±0.1比0.2±0.1,均 P<0.05〕,前肢拉力明显提高(N:13.0±0.5比8.2±0.6, P<0.01);促炎因子水平较EHS模型组显著降低〔TNF-α(ng/L):67.5±9.2比194.3±13.7,IL-6(ng/L):360.0±54.1比981.2±84.4,IL-1β(ng/L):33.7±9.0比88.7±6.1,均 P<0.01〕,抗炎因子IL-10水平则较EHS模型组进一步升高(ng/L:208.7±10.5比103.7±7.0, P<0.01);肠黏膜损伤程度较EHS模型组明显减轻,Chiu评分和DAO活性显著低于EHS模型组〔Chiu评分(分):1.5±0.2比3.8±0.0,DAO(U/L):83.7±6.7比128.7±10.5,均 P<0.05〕。 结论:高温环境训练可造成大鼠肠屏障功能受损,诱发内毒素血症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预防性口服RFP能够保护EHS大鼠肠道屏障功能,缓解SIRS,促进EHS发生后基本神经反射及肌力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加味补中益气汤对COPD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加味补中益气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2021年4-6月,选取SPF级Wistar大鼠6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BC)组、模型(Model)组、中药(CM)组、西药(WM)组,每组15只。除BC组外均以烟熏法建立肺脾两虚型COPD模型,造模后CM组、WM组分别以加味补中益气汤、合生元灌胃干预,Model组、BC组则以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干预。7 d后收集各组大鼠粪便进行肠道菌群16S rRNA测序,对有效序列进行聚类,获得操作分类单元(OTU),用于主坐标分析(PCoA)、物种组成分析、Alpha多样性分析,分析加味补中益气汤对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和丰度变化的影响。结果:CM组和WM组以厚壁菌门为主,BC组和Model组以拟杆菌属为主。各组中优势菌群主要为乳杆菌、拟杆菌属。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CM组、WM组、BC组群落丰富度指数中Shannon指数分别为(3.65±0.35)、(3.65±0.36)、(3.59±0.20),均高于Mode组的(3.37±0.26)( t=2.49、2.44、2.60,均 P < 0.05),CM组、WM组、BC组Shannon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CM组、WM组、BC组Sobs指数分别为(458.67±73.11)、(454.80±95.13)、(525.93±101.88),均高于Mode组的(337.40±37.49)( t=5.72、4.45、6.73,均 P < 0.05),且BC组Sobs指数高于WM组,BC组与CM组、WM组与CM组Sobs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PCoA分析显示,与BC组比较,门水平上Model组放线菌门下降、变形菌门和脱硫菌门上升,属水平上Model组拟杆菌属、罗姆布茨菌属、毛螺杆菌属及副拟杆菌属上升,普雷沃菌属、梭菌属、布氏菌属和瘤胃球菌下降;与WM组相比,CM组杆菌属、普雷沃菌属、布氏菌属和拟普雷沃菌属上升,梭菌属、嗜果胶拟杆菌属、克里斯滕森菌属和毛螺杆菌属下降,各组菌群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结论:COPD模型大鼠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衡,加味补中益气汤可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提高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果胶对老年卒中患者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果胶对改善老年卒中患者肠道屏障损伤的作用。方法:纳入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泰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行肠内营养的老年卒中患者共60例。其中30例为对照组,使用常规肠内营养液;另外30例为研究组,在常规肠内营养液基础上添加果胶。在肠内营养的第1天、第7天检测血清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水平,以评估老年卒中患者肠道屏障功能;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炎症相关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CRP),评估老年卒中患者的炎症反应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预后。结果:两组患者应用肠内营养的第7天,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DAO数值[(4.05±1.56)ng/mL]、D-LA数值[(6.11±2.20)mmol/L]均明显下降(均 P<0.05)。且研究组炎症指标IL-6[(15.43±12.53)pg/mL]、PCT[(0.82±0.98)ng/mL]、CRP[(6.94±6.60)mg/L]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患者住ICU时间和总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 P<0.05),但两者在卒中相关肺炎发生率(16.7% vs. 30.0%)和30 d病死率(13.3% vs. 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与常规肠内营养相比,添加果胶的肠内营养可以改善老年卒中患者肠屏障功能;添加果胶的肠内营养能降低老年卒中患者的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含呋喃唑酮及四环素四联疗法补救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程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含呋喃唑酮、四环素的四联疗法在补救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治疗中辅助应用不同疗程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根除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5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患者348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均为初次根除Hp失败的慢性胃炎患者,利用Excel随机分组方法分为A、B、C组,A组(116例)给予14 d艾普拉唑、果胶铋、呋喃唑酮、四环素方案治疗;B组(116例)在A组方案基础上同时服用14d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C组(116例)在A组方案治疗第二周开始同时服用7 d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根除治疗结束4周后复查 14C-尿素呼气试验,比较3组的Hp根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3组按意向性治疗分析根除率分别为80.2%、84.5%和82.3%,按符合方案分析根除率分别为88.6%、90.7%和89.7%,3组两种分析方法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按意向性治疗分析:χ 2=0.755 P=0.685,按符合方案分析:χ 2=0.271 P=0.873);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4%、6.3%和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7.561, P=0.023),且B组显著低于A组(χ 2 =5.570, P=0.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C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 =4.362, P=0.037)。 结论:14 d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含呋喃唑酮、四环素的四联疗法补救根除Hp可以显著降低不良反应,但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不能显著提高Hp根除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果胶铋联合铝碳酸镁对小肠黏膜损伤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小肠黏膜损伤患者应用果胶铋联合铝碳酸镁对其小肠黏膜屏障功能、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浙江省台州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服用肠溶阿司匹林所致小肠黏膜损伤患者80例的病历资料,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口服铝碳酸镁片,观察组口服铝碳酸镁片联合胶体果胶铋胶囊,两组治疗21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黏膜屏障功能相关指标、肠道菌群及胃功能,治疗前后胃肠道症状评分、小肠通过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肠道菌群、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PGR(PGⅠ/PGⅡ比值)、胃肠道症状评分、小肠通过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DAO、D-LA明显低于治疗前(均 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DAO、D-LA低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肠杆菌、肠球菌、乳杆菌、双歧杆菌、酵母菌明显高于治疗前(均 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肠杆菌、肠球菌、乳杆菌、双歧杆菌、酵母菌高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GⅠ、PGⅡ、PGR明显低于治疗前(均 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PGⅠ、PGⅡ、PGR低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胃肠道症状评分低于治疗前,小肠通过时间长于治疗前(均 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胃肠道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小肠通过时间长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 2=8.658, P=0.003)。 结论:小肠黏膜损伤患者采用果胶铋联合铝碳酸镁治疗,可改善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及肠道菌群,提高治疗有效率,临床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干预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四联药物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p)治疗以及巩固治疗在消化性溃疡(PU)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前瞻性研究对比分析,本研究纳入20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均由十堰市人民医院、十堰市人民医院白河分院2017年9月至2019年11月收治,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1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艾司奥美拉唑胶囊、胶体果胶铋胶囊、克拉霉素片、阿莫西林胶囊四联药物根除Hp治疗以及巩固治疗;观察组患者基于微信平台给予患者艾司奥美拉唑胶囊、胶体果胶铋胶囊、克拉霉素片、阿莫西林胶囊四联药物根除Hp治疗以及巩固治疗。比较对照组(90例)与观察组(92例)患者整体治愈率、Hp转阴率、治疗前后疾病知识评分变化、治疗依从性、治疗前后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WHO QOL-BREF)量表评分变化、患者对本次治疗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92.39%)高于对照组(80.00%)( P<0.05)。观察组患者Hp转阴率(95.65%)高于对照组(80.00%)(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疾病知识评分、WHO QOL-BREF评分相当(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疾病知识评分、WHO QOL-BREF评分均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疾病知识评分、WHO QOL-BREF评分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依从率(94.57%)高于对照组(77.78%)( P<0.05),治疗满意率(92.39%)高于对照组(75.56%)( P<0.05)。 结论:基于微信平台的四联药物根除Hp治疗以及巩固治疗在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应用价值较高,可提升患者治愈率、Hp转阴率,患者治疗依从性好,疾病知识掌握好,生活质量提升,治疗满意率高,值得推广与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