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肾藏精"理论探讨外泌体与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
编辑人员丨2024/3/16
"肾藏精"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于《素问·六节藏象论》中的记载:"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该理论认为,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它与人体的生长发育有着密切关系.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其主要病理特征为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沉积和Tau磷酸化,这些会激活神经毒性反应,最终导致神经元功能障碍和细胞死亡,严重损害患者的认知和记忆功能.目前针对AD在中医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AD发病机制复杂,能够彻底治疗的药物研发也存在一些困难.干细胞疗法是促进机体自我修复和再生的重要方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属于成体干细胞的一种,具有多向分化能力.该文通过整理与总结相关文献,以BMSCs为切入点探讨其与中医"肾藏精"理论的联系,并从现代分子生物学角度来探讨"肾藏精"理论的现代物质基础.研究表明,补肾中药治疗AD的机制与BMSCs密切相关.BMSCs产生的外泌体是影响AD的主要物质之一,外泌体主要含有核酸、蛋白质及脂质等,并参与细胞间通讯,调节细胞功能,可通过减少Aβ沉积、抑制Tau蛋白磷酸化和神经炎症、促进神经元再生等途径来影响AD.因此,基于"肾藏精"理论探讨外泌体与AD的防治,将为中医药治疗AD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脉书·上经》中四时疾病系统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天回镇出土医简《脉书·上经》中记载了五脏通天,分别通于四时与中州.本文通过对四时思想起源的探讨,以及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对读比较,认为四时思想在医学中的关切首先在于疾病,这种四时疾病系统在《脉书·上经》中与五藏相结合,旨在说明四时五脏疾病的部位与诊治原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黄帝内经》"天度"与"气数"辨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天度"与"气数"两种不同的时间观念.在梳理前人研究内容的基础上阐释"天度"与"气数"的基本内涵,并立足于传统文化视角,从"守位"与"变动"的相合与偏离、"刻度"与"法度"的碰撞与交织、"天文"与"人文"的趋同与归依、"科学"与"哲学"的交融与共生四个层面,对"天度"和"气数"进行深刻辨析,从而厘清"三百六十五日"与"三百六十日"的关联与差异,进而展现古人寰宇七曜、范围天地的广阔视野,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的学术风范,并对现代科学视域下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名中医方显明从少阳论治高血压病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方显明认为传统治疗多从滋肾阴、补气血、潜肝阳、平肝风、化痰浊、祛瘀血立论.《素问·六节藏象论》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的论述,此观点历代医家看法不一,如金元时期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明末医家张景岳认为:"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居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亦曰中正之官,又曰奇恒之腑,所以能通达阴阳,而十一脏皆取乎此也".据此,方教授提出从少阳论治高血压病的学术观点,以清火息风、和胃降逆、和解少阳之法治疗高血压病,疗效堪称满意.现结合典型验案介绍方显明教授从少阳论治高血压病的病机与辨证,以期与同道分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从五脏相关浅谈治肝法在五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五脏相关学说是在五行学说基础上,克服了五行理论的机械性,又综合藏象、阴阳、气血、经络等理论,全面反映人体五脏系统的功能及彼此关联作用的学说.五脏相关,生理上相互促进和制约,病理上相互影响,故疾病的防治中应注意调整兼顾五脏的内在关系.肝属木,性喜调达,恶抑郁,主疏泄、藏血,其功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他四脏的功能.在五脏病症中,肝病十居六七,且发病最急,传变最快,病症最广,生理既复杂,病理亦纷繁.肝的生理功能虽多,但主要体现在主疏泄,因此病理变化也主要体现在气机失调上.从肝论治疾病一直受历代医家重视,尤其是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情志致病的比例逐渐上升,因此分析治肝法在其他四脏疾病中的应用,寻找其中的内在相关联系,指出治肝法在各疾病中的重要性,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黄帝内经》原文看“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编辑人员丨2023/8/6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对这句话的诠释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黄帝内经》原文及写作手法入手进行分析,结合临床应用,得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胆对应原篇之“始春”,可决断阳气的初升,使十一脏如环无端、运行和畅,以及通过调畅肝的疏泄功能,治疗人体十一脏被肝克伐而气机不畅而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浅谈《黄帝内经》伏邪之说与温病治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伏气温病中"伏寒化温"说的理论来源,治疗上应根据病位病性辨证施治.本文通过对《内经》相关原文的剖析,旨在揭示《内经》对伏气温病的病因、发病、治疗及预防等的影响.1 病因病机1.1 从季节伏邪而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此为重阴必阳的一种诠释.冬于五行属于阴、寒亦属阴,因此便称为重阴,"必阳"即"春必温病",温于无形属阳病,温病及阳热之病."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是温病病因学说的肇始.因冬主收藏,若是冬不敛阳,或按跷,或阳气生发太过,不能藏精,至春季则发为温病.王履的《医经溯洄集》中言"温病、热病后发于天令暄热之时",即认为温病是伏邪发病,冬季寒邪客体,留而化热,至春,体内的郁热自内外发[1],因此他认为温病的病因与发病是"郁自内而达于外".即非外感寒邪入里发热,而是前一季节的蕴热伏藏已久,自里达外而发.同理,逆春则夏为寒变,伤秋则冬为飱泄,败冬亦春生痿厥.生长收藏之息息相连,在前一季节感受当令邪气,邪气留恋,当季发为温病.新感即感受邪气而发为温病,伏邪为邪气伏于体内,藏伏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病[2].《内经》前文提及寒暑伤形,其外邪从体外而入,伏邪说便解释了温病直入营血分的现象,例如春温或者暑温.因此治疗时不应拘泥于清热,不能局限于发病季节,可由其伏邪之病因为方向,兼扶正气,或可得到更好的疗效[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儿童心神病中医全程治疗理念与临床路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儿童心神病是小儿神经、精神类疾病的统称.中医认为,心神是人体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等生理活动的主宰,受到脏腑的支配,故从广义上讲,心神的活动会影响到儿童多种生理和病理变化. 儿童由于脏腑稚嫩、形神未充,容易受到六淫、饮食、环境等外界因素和七情内伤等自身因素的影响,造成脏腑功能失调而发为心神病,然而心神功能失调又是脏腑疾患发病的重要因素. 儿童现代疾病中的自闭症、多动症、抽动症、抑郁症、失眠等,均属于中医心神病的范畴[1-2]. 而现代生活节奏的增快,导致家长和儿童的心理压力增加,儿童学习负担加重、人际关系、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都会影响到儿童的心理健康[3-6]. 所以,心神病的中医规范化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认为,心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人体的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都统一在"心"的统帅下. 心在协调脏腑功能活动的同时,也主导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情感以及由之而演变的意志过程,即所谓心主神明学说. 从历史上看,早在《素问·六节藏象论》 就有所记载:"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通于夏气". 心主神,主神之使道,主全身的阳气. 故中医认为,心主神明而非脑主神明,心的生理、病理活动又受到其他脏腑功能活动的影响,密切相关,这也阐明了心神疾病的发病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医藏象学说的文化根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藏象”即内在之藏与外应之象,藏象学说是以外应自然现象联系来构建内在脏腑功能系统的学说,具有形象性、功能性、系统性的特点.意象思维是藏象学说得以构建的文化根源,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以贯之的思维方法,其形成源于《周易》.意象思维的特点就在于使无形变为有形,使无形之物呈现出形象性和易见性.意象思维广泛应用于《黄帝内经》,而《素问·六节藏象论》也已用意象思维的方法以五行生克理论构建五脏的功能系统.从中国传统文化来探求中医藏象学说得以构建的文化根源,为认识和诠释中医藏象学说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路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
编辑人员丨2023/8/6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中的“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首次提出将五脏六腑共“十一脏”的功能“取决于胆”,临证可发挥执简驭繁的指导作用.系统性红斑狼疮多由先天不足、七情内伤、外感邪淫、饮食不节、劳倦体虚等多因素和合致病,病变累及多脏腑,其“十一脏”所反映的便是整体免疫性的异常与病变.基于此提出中医药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着眼于“胆”的辨证思路,分别从胆为甲木、升发阳气,胆系少阳、燮理阴阳,胆司情志、骁勇果决三个角度论述“取决于胆”的内涵和实质;同时临床实践亦显示,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辨证用药上选用调节胆腑类方药有助于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