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静脉血栓栓塞征(VTE)的发生率。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各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3月24日收录的关于OSAS患者VTE发生率的研究。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由两名研究者进行文献筛选及评价。采用Stata 15.1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18 345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OSAS患者VTE发生率为2.4%[95%置信区间(1.3%,3.7%)]。进一步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国内外OSAS患者VT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6.912,P = 0.021)。结论:不同种族OSAS患者VTE发生率有所差异,临床上应高度重视OSAS高危人群,及时进行识别、预防VTE,以降低院内OSAS患者出现致死性肺栓塞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肾周CT特征结合血清肌酐水平探讨脓毒症伴急性肾损伤的早期识别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脓毒症伴急性肾损伤(AKI)患者入ICU 24 h内的肾周CT影像特征,建立并验证临床-影像诊断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6年12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336例ICU脓毒症患者,根据患者入ICU的时间,将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51例脓毒症患者纳入训练组,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85例脓毒症患者纳入验证组。根据患者是否合并AKI,将训练组患者分为脓毒症不伴AKI组(139例)和脓毒症伴AKI组(112例)。收集与AKI发生相关的临床指标,并分析患者入ICU 24 h内的肾周CT影像指标。对每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P < 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与AKI发生独立相关的临床和影像指标,建立并验证临床-影像诊断模型。结果:脓毒症伴AKI组和脓毒症不伴AKI组脓毒症感染部位、实验室指标(血清肌酐升高、血清尿素氮升高、血清碳酸氢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及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影像指标中,脓毒症伴AKI组的左肾周筋膜增厚发生率及左肾周脂肪密度相对百分比均更高、左肾后脂肪厚度更厚(P均<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肌酐升高[比值比(OR)= 40.495,95%置信区间(CI)(18.805,87.200),P < 0.001]、左侧肾周筋膜增厚[OR = 3.437,95%CI(1.597,7.398),P = 0.002]均是脓毒症患者伴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训练组临床-影像诊断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94[95%CI(0.850,0.929),P < 0.001],验证组的AUC为0.877[95%CI(0.788,0.938),P < 0.001]。结论:脓毒症患者入ICU 24 h内腹部CT平扫特征——左肾周筋膜增厚是脓毒症伴AKI独立危险因素,联合基线血清肌酐水平增高提示脓毒症伴AKI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清热解毒方联合莫西沙星治疗急性鼻窦炎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hs-CRP、IL-6、TNF-α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究清热解毒方联合莫西沙星治疗急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以及血清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2月—2022年8月来科室就诊的急性鼻窦炎患者92例,根据Excel表格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莫西沙星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清热解毒方治疗.7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后鼻窦CT与鼻内镜评分、治疗前后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NOT-20量表)评分、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hs-CRP、IL-6及TNF-α含量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鼻塞、流涕、头痛和鼻腔分泌物的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鼻窦CT与鼻内镜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SNOT-20量表评分中鼻部症状、相关症状、睡眠障碍和情感结局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炎性因子hs-CRP、IL-6及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热解毒方治疗急性鼻窦炎效果确切,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鼻窦CT与鼻内镜和SNOT-20评分,降低急性鼻窦炎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含量,和莫西沙星联合应用,可提高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肺损伤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脓毒症是一种因宿主对病原菌感染严重反应失调所致的以持续过度炎症和免疫抑制为特征的异质性较强的病理综合征[1]。宿主对脓毒症的反应涉及免疫细胞、细胞因子、补体系统、凝血级联系统、内皮反应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等多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2],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可导致脓毒症的不同表现、进展及预后,继而给脓毒症的治疗和处理造成困难。在脓毒症引发的器官功能障碍中,肺部是最早且最易受累的器官[3],常表现为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肺损伤(sepsis-induced acute lung injury,S-ALI)。据报道,超过半数的脓毒症患者合并S-ALI,且病死率超过30%[4,5]。尽管对S-ALI的研究日益深入,但对其机制仍有待进一步了解。S-ALI疾病进程中的潜在机制涉及复杂的信号通路,本研究拟就此综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直肠黏膜内脱垂术后复方黄柏液坐浴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分析复方黄柏液坐浴在直肠黏膜内脱垂患者选择性直肠黏膜切除(tissue-selecting therapy,TST)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医院收治的184例行TST治疗的直肠黏膜内脱垂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余数分组法分为常规组(92例)与坐浴组(92例).常规组给予创面清洁、换药等常规术后处理,坐浴组联合复方黄柏液坐浴治疗,疗程为2周.记录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即术后2 d)、治疗1周、治疗2周时肛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 AS)]及创面水肿评分差异,并在术前及术后8周时,评估排便功能[中文版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patient assessment of constipation symptom,PAC-SYM)],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坐浴组临床疗效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肛门VAS评分及创面水肿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0.05),坐浴组治疗1周、2周时上述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8周时,两组粪便性状、直肠症状、腹部症状PAC-SYM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且坐浴组术后直肠症状、腹部症状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肛门狭窄、肛门失禁等并发症.结论 复方黄柏液坐浴治疗可促进直肠黏膜内脱垂TST术后疼痛缓解,减轻术后创面水肿,加速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川芎定痛饮加减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疗效及对脑血流动力学和血清神经递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川芎定痛饮加减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偏头痛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与试验组43例.对照组予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试验组予以川芎定痛饮加减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患者进行偏头痛中医证候积分、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特异性偏头痛生活质量量表(migraine quality of life scale,MSQ)评分,进行脑血流速度[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和血清神经递质[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的测定.结果 试验组显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和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S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ACA、PCA、MCA水平和血清CGB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HT、β-E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川芎定痛饮加减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患者能够更有效缓解患者偏头痛症状,提高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脑血流速度和血清神经递质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两种不同手术入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开放性根治性术中的应用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两种不同手术入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开放性根治性术中的应用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9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分组,将行甲状腺内侧气管旁入路的患者纳入观察组(n=48例),行传统甲状腺外侧入路的患者纳入对照组(n=50例)。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6.0处理,预后情况等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术中及术后情况等计量资料用()表示,两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颈部引流量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0 d,两组患者PTH、Ca2+水平均较术前下降,且观察组患者PTH、Ca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低钙血症、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存活率、复发率、远处转移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内侧气管旁入路的开放性根治性手术更便捷,且能保护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功能,造成不良影响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抗反流黏膜套扎治疗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抗反流黏膜套扎术治疗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2年以上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于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胃食管外科接受内镜下抗反流黏膜套扎治疗,且术前资料完整的顽固性GERD患者的病历资料,收集治疗前后的反流相关症状评分、症状主观缓解程度、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停药情况、术后并发症、复发和再次治疗情况,并进一步统计分析术前评估结果对抗反流黏膜套扎满意率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GERD患者136例。男67例,女69例,年龄[52(38,60)]岁。术后中位随访时间[54(50,56)]个月,12个GERD相关症状的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消化道和食管外症状的主观缓解程度分别为[70(40,95)]%和[70(30,95)]%。PPI停药率为78%,疗效满意率为68%。术前评估项目中仅症状-反流相关性阴性组的疗效满意率优于阳性组(χ2=4.926,P=0.026),其余项目的组间疗效满意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轻度吞咽困难、腹胀、腹泻、迟发性出血分别为7、1、1、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缓解。3例症状学复发和10例疗效不足患者再次接受内镜下治疗(n=5)或腹腔镜胃底折叠术(n=8),再次抗反流干预后11例取得满意疗效。结论:抗反流黏膜套扎治疗可减轻大部分入选GERD患者的多种相关症状,有较高的疗效满意率和PPI停药率。术前反流监测显示存在反流高敏感可能对疗效有不良影响。套扎术后短期和长期并发症较少且轻微,但需注意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迟发性出血。疗效不充分或复发的患者可再次选择内镜下治疗或抗反流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C级胰瘘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术后C级胰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行LPD的265例患者资料,术后发生并发症共76例(28.7%),根据术后C级胰瘘发生与否分为C级胰瘘组(n=17例)和非C级胰瘘组(n=59例)。分析LPD术后C级胰瘘患者临床特征。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PD术后C级胰瘘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6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LPD,其中发生生化漏8例(3.0%),B级胰瘘19例(7.2%),C级胰瘘共17例(6.4%),其它并发症共45例(17.0%)。C级胰瘘组和非C级胰瘘组患者年龄、BMI、胰腺CT值、胰管直径、胰肠重建方式、ASA分级、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PT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胰腺CT值≤40Hu、CT胰管直径≤2mm、术后PTA≤75%是LPD术后C级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胰肠吻合方式中主胰管空肠桥式导管内引流重建是C级胰瘘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胰腺CT值≤40Hu、CT胰管直径≤2mm、术后PTA≤75%是LPD术后C级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胰肠吻合方式中主胰管空肠桥式导管内引流重建是C级胰瘘发生的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引导下周围神经阻滞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周围神经阻滞(PNB)对择期全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数据来源于福建省立医院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首次接受择期全髋或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排除非首次进行THA或TKA患者及术后失访或拒绝随访的患者。根据患者是否接受超声引导下PNB,将患者分为PNB组和非PNB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SM)使潜在的混杂因素均衡,并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PSM后两组术后90 d和1年的全因死亡率,使用卡方检验分析PSM后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此外,建立 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周围神经阻滞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 328例全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其中197例患者接受了超声引导下PNB。通过1∶1 PSM后,成功完成197例配对。与非PNB组的患者相比,接受PNB的患者术后90 d内的全因死亡率显著降低(0% vs 2.5%,χ2=5.046,P=0.025)。此外,PNB组与肺部并发症[优势比(OR)=0.430,95%置信区间(95%CI)(0.216,0.857),P=0.033]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OR=0.103,95%CI(0.011,0.954),P=0.042]的风险降低有关。结论:超声引导下周围神经阻滞可显著降低全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与较低的90 d全因死亡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