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拳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镜像同伦功能连接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对比太极拳训练前后患者大脑镜像同伦功能连接(VMHC)的变化,探讨太极拳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中枢效应机制.方法 招募CFS患者25例(试验组)及健康受试者27例(对照组),均接受1个月的太极拳训练,比较2组36项健康调查简表(SF-36)得分变化及VMHC改变.结果 训练前,试验组SF-36各项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双侧枕下回、中央旁小叶、舌回、岛叶、颞上回等脑区的VMHC减弱.训练后,试验组SF-36各项得分均显著升高(P<0.001),双侧枕下回、颞上回、楔前叶、中央旁小叶等脑区的VMHC显著增强且全脑VMHC差值与SF-36中精力得分差值呈正相关(r=0.456,P=0.025);对照组SF-36中部分得分显著升高(P<0.05),未见VMHC显著变化的脑区.结论 太极拳能够有效提升CFS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种改变可能与枕下回、颞上回、楔前叶、中央旁小叶等脑区的功能连接增强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比率低频振幅技术在延年九转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伴焦虑抑郁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比较延年九转法与认知行为治疗后,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伴焦虑与抑郁症状患者的大脑静息态下功能MRI(functional MRI,fMRI)比率低频振幅(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s,fALFF)的脑区差异改变情况.材料与方法 将30例CFS患者随机分为延年九转法组和认知行为组,治疗12周后进行fMRI检测,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索fALFF变化与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的线性相关性.结果 与认知行为组相比,延年九转法组fALFF减弱的脑区有左侧梭状回、左侧枕上回、左侧角回;增强的脑区有右侧颞中回.焦虑症状分值与梭状回(r=0.525,P=0.044)和枕上回(r=0.559,P=0.030)的fALFF平均值呈正相关,抑郁症状分值与梭状回(r=0.542,P=0.037)的fALFF平均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 延年九转法可能通过梭状回、枕上回、角回、颞中回神经活动水平强弱客观反映CFS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医药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情志异常研究概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中医认为,脾虚为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情志异常发病根本,临床治疗常涉及心、肝、肾。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显著,多采用中药内服、针刺、艾灸、推拿疗法,可能通过改善氧化应激与免疫炎症、调节神经-内分泌、控制能量代谢等多种途径发挥治疗作用。建议今后研究建立CFS情志异常辨证分型标准,提高辨证施治准确性;形成完善的治疗指南或专家共识,指导各种内外治法的规范化应用;基于发病机制探索客观指标,借助神经影像学技术关注疾病靶点脑区形态、功能改变,完善CFS诊断及预后评估;基于中医理论指导,完善CFS情志异常动物造模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纤维肌痛综合征实验室相关诊断指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纤维肌痛综合征(FMS)又叫纤维肌痛症,临床表现为弥漫性慢性肌肉及骨骼疼痛,并伴有疲劳、睡眠障碍、抑郁发作以及认知和肠道功能障碍。由于缺乏明确的特异性实验室指标及适当的影像学检查,FMS的诊断多基于临床症状,但FMS的临床症状又缺乏特异性,目前的临床诊断标准多为排他性标准,因而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为进一步推动FMS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本文围绕国内外FMS的实验室相关诊断指标[如Tau蛋白、脂联素、血清组织蛋白酶S(CatS)和胱抑素C、血清铁蛋白、一氧化氮、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FMS患者的早期诊断及干预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临床诊断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作为一种儿童时期常见的自主神经系统疾病,以体位突然改变或长时间站立时出现心率异常增快及慢性直立不耐受症状(如头痛、胸闷或胸痛、疲劳、叹气、黑蒙或晕厥)为常见的临床特征。儿童POTS的诊断标准与成人存在差异,仍然以直立试验和直立倾斜试验作为有效的诊断工具。近几年文献报道儿童POTS诊断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涉及人群年龄特点、疾病昼夜节律变化、基层医院适用开展的改良直立试验、利用生物学标志物对POTS进行鉴别诊断等。儿童POTS的早期快速诊断能帮助患儿进行及时干预,有利于预后的改善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艾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应用和机制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艾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诊疗及选穴思路可分为调补结合、振奋元阳和调理脏腑三部分,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改善肠道菌群失调、调节免疫细胞失衡和纠正内分泌功能紊乱三方面。常用方法有隔姜灸、雷火灸、温针灸、督灸等,取穴以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百会、涌泉及背俞穴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舍格伦综合征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舍格伦综合征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外分泌腺(尤其是唾液腺和泪腺)的淋巴细胞浸润和炎症,导致口腔和眼部干燥。此外,多种器官系统也会受到影响,如肺、肾、肝、关节、皮肤等,同时伴有肌肉骨骼疼痛、慢性疲劳、血管炎等疾病。舍格伦综合征临床表现较复杂,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诊断标准和方法不统一,从而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文章就近年来舍格伦综合征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做一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睡眠质量情况及其对病情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旨在探讨pSS患者睡眠质量情况及其对疾病特征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100例pSS患者人口统计学、临床和实验室资料。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疲劳严重程度评分(FSS)、欧洲五维健康问卷(EQ-5D)、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BDⅠ~Ⅱ)、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对患者症状和整体状况进行评估,分析pSS患者睡眠质量情况及其对病情的影响。应用 χ2检验、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数据。 结果:pSS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为42.0%(42/100),在不伴抑郁症的pSS患者中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28.8%(17/59)。睡眠障碍组患者EQ-5D[0.66(0.59,0.76)]、EULAR干燥综合征疾病活动指数(ESSDAI)评分[1.0(0.0,3.0)]分别低于睡眠良好者[0.76(0.71,1.20)]和[2.5(1.0,4.0)]( Z=3.07, P=0.012; Z=3.18, P=0.011)。睡眠障碍组患者EULAR干燥综合征患者报告指数(ESSPRI)评分[6.2(4.8,7.9)]、整体眼干燥VAS[60.0(21.4,82.1)]、焦虑VAS[11.0(2.9,43.0)]、患者总体评估(PGA) VAS[46.0(18.0,65.0)]、FSS[4.34(3.01,5.61)]和BDⅠ~Ⅱ[15.1(7.3,22.4)]均高于睡眠良好组患者的[4.1(2.8,5.3)]、[40.0(7.0,70.3)]、[2.3(0.0,18.0)]、[11.0(0.0,52.0)]、[2.45(1.65,4.40)]和[7.4(4.3,1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03, P=0.043; Z=2.04, P=0.042; Z=2.19, P=0.031; Z=3.00, P=0.015; Z=3.43, P=0.001; Z=3.12, P=0.003)。睡眠障碍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2.0±1.5)×10 9/L]、ESR [(46±20) mm/1 h],均高于睡眠良好组的[(1.4±1.3)×10 9/L、(38±17) mm/1 h]( t=2.00, P=0.048; t=2.04, P=0.044)。PSQI评分与IgG( r=-0.20, P=0.012)、ESSDAI呈负相关( r=-0.26, P=0.004),与FSS ( r=0.38, P=0.001)、BDⅠ~Ⅱ( r=0.47, P=0.014)、ESSPRI( r=0.46, P=0.001)、白细胞计数( r=0.28, P=0.013)或中性粒细胞绝对数( r=0.26, P=0.009)呈正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白细胞减少[ OR值(95% CI)=0.245(0.065,0.692), P=0.005]是发生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 结论:pSS伴睡眠障碍时,通过影响患者的躯体症状、心理情况及免疫功能,继而影响患者疾病预后和活动指数。临床上积极对pSS患者行多学科干预是必要的,不仅可以更好地帮助医生进行慢性病管理,而且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身心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五行针灸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及脑代谢、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五行针灸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及脑代谢、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月本院94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7例。常规西医组给予西医常规疗法,五行针灸组在常规西医组基础上给予五行针灸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γ-干扰素(IFN-γ)、皮质酮(CORT)、IL-2、5-羟色胺(5-HT)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自然杀伤细胞(NK)、CD4 +、CD8 +、IgG、IgM水平;采用全身超导型MRI扫描仪扫描海马区的T2 Flair、T2WI、TlWI序列,获得N-乙酰天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的波谱曲线及峰下面积,计算峰下面积比值Cho/Cr、NAA/Cr;采用疲劳量表-14(FS-14)、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评估患者疲劳状态,抑郁-焦虑-压力量表中文简版(DASS-21)、贝克焦虑量表(BAI)评估患者焦虑状态,90项症状清单量表(SCL-90)、躯体和心理健康报告评分(SPHERE)评估患者生活质量;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后,五行针灸组IgG、CD4 +、NK水平高于常规西医组( t值分别为4.76、3.65、6.42, P<0.01),IgM、CD8 +水平低于常规西医组( t值分别为7.30、4.79, P<0.01);IFN-γ、IL-2、5-HT水平高于常规西医组( t值分别为7.60、4.05、2.79, P<0.01),CORT水平低于常规西医组( t=6.72, P<0.01);左侧海马区NAA/Cr[(1.10±0.04)比(1.05±0.03), t=6.86]、右侧海马区NAA/Cr[(1.18±0.02)比(1.21±0.03), t=8.23]水平高于常规西医组( P<0.01),左侧海马区Cho/Cr[(1.08±0.04)比(1.03±0.03), t=5.70]、右侧海马区Cho/Cr[(1.17±0.02)比(1.20±0.03), t=5.71]水平低于常规西医组( P<0.01)。治疗后,五行针灸组躯体疲劳、脑力疲劳、FSS评分低于常规西医组( t值分别为8.08、9.08、7.07, P<0.01);DASS-21、BAI、SCL-90、SPHERE评分低于常规西医组( t值分别为3.63、5.77、8.74、5.92, P<0.01)。五行针灸组总有效率为95.74%(45/47)、常规西医组为82.98%(39/4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80, P=0.094)。 结论:五行针灸可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T淋巴细胞表达,提高免疫球蛋白、NK水平,降低CORT水平,调节左右侧海马区NAA代谢,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负性情绪,提高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睡眠障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睡眠障碍具有较好的抗疲劳作用,可提高患者睡眠质量,主要采用针刺、艾灸、推拿、中药药浴、经皮穴位电刺激及耳穴贴压等方法,或单独应用,或综合运用,或与内服中药联用,可根据患者病情及依从性选择合适的疗法,体现中医学辨证论治及因人、因时制宜的独特优势。现有研究仍需进一步形成规范、公认的诊疗体系,进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