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哌柏西利联合内分泌药物治疗激素受体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晚期乳腺癌的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目的:探讨哌柏西利联合内分泌药物治疗激素受体(H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1月在江苏省肿瘤医院接受哌柏西利治疗的HR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95例,总结其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主要观察指标为无进展时间(PFS),次要观察指标为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临床获益率(CBR)。采用Log 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PFS的影响因素。结果:95例患者的ORR为29.5%(28/95),DCR为88.4%(84/95),CBR为72.6%(69/95),中位PFS为10.4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内脏转移、哌柏西利治疗线数和内分泌治疗敏感性与接受哌柏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后患者的PFS有关(均 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是否内脏转移、内分泌治疗敏感性是接受哌柏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后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与无内脏转移的患者相比,合并内脏转移患者的 HR为3.118(95% CI:1.405~7.236);与内分泌治疗敏感患者相比,内分泌治疗原发性耐药和继发性耐药患者的 HR分别为4.455(95% CI:1.380~14.385)和1.4566(95% CI:0.488~4.346)。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主要表现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78.9%(75/95)、85.3%(81/95)和72.6%(69/95),3~4级发生率分别为27.4%(26/95)、51.6%(49/95)和20.0%(19/95)。 结论:哌柏西利联合内分泌药物治疗HR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可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股沟疝术后慢性疼痛的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腹股沟疝是普通外科中较常见的疾病之一,手术是唯一治疗方式,近年来随着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出现和普及,复发率较前降低,腹股沟疝术后慢性疼痛(CPIP)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CPIP现已成为腹股沟疝手术的重要疗效指标之一。CPIP发生的病因较复杂,主要有神经性疼痛、非神经性疼痛、躯体性疼痛和内脏性疼痛。女性、年幼、肥胖、对疼痛的控制感较低、术前焦虑、术前疼痛、疼痛敏感性遗传易感性等患者因素和术者经验、开放疝修补术、重量补片、补片固定、术后急性疼痛等手术因素均为CPIP发生的危险因素。CPIP不仅是神经性和伤害性疼痛的产物,也受到心理、情感、认知和遗传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故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正确的疼痛及生活质量评估工具对诊断CPIP是非常必要的。CPIP的治疗应遵循一定的步骤,首选期待治疗、药物治疗、心理及行为治疗、物理治疗等保守治疗和介入治疗,如果经过6个月到1年的上述治疗手段疼痛缓解不明显,则考虑手术治疗。目前为止,预防性镇痛和规范化手术是改善患者预后的最主要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摩腹力学刺激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肠神经系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目的:观察摩腹力学刺激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的干预治疗作用,探讨摩腹力学刺激改善IBS-D的可能机制。方法:将60只新生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摩腹组,每组20只。模型组和摩腹组均采用新生期母子分离方法建立IBS-D大鼠模型。摩腹组大鼠建模后给予摩腹力学刺激干预,每天干预1次,连续14 d;模型组大鼠建模后每天被仰卧束缚于实验台上5 min,不予摩腹力学刺激干预,连续14 d;空白组大鼠不造模,不予任何干预。通过测定玻璃小球排出时间和大鼠腹部抬起容量阈值分别评估大鼠的肠动力和内脏敏感性,同时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的病理变化,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大鼠结肠胶质细胞的超显微结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大鼠血浆中促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水平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摩腹力学刺激能明显延长玻璃小球排出时间[(2.5±0.2) min比(1.6±0.2) min, P<0.05];升高大鼠腹部抬起容量阈值[(0.5±0.1) ml比(0.4±0.1) ml, P<0.05];明显改善结肠组织病理状态;减少结肠组织中的肥大细胞数量[(2.64±0.22)个/视野比(5.61±0.12)个/视野, P<0.01];减少结肠胶质细胞中的线粒体数目和升高异染色质密度;还能减少促炎症因子IL-6[(189.4±4.7) pg/ml比(224.8±8.6) pg/ml]和IL-1β[(178.4±7.1) pg/ml比(191.4±8.4) pg/ml]的分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摩腹力学刺激能提高IBS-D大鼠的内脏敏感性,调节肠胶质细胞和肥大细胞,并减少促炎症因子的分泌,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肠-脑轴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肥胖患者膳食干预前后的眼表菌群特征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目的:探讨肥胖患者膳食干预前后的眼表菌群组成变化。方法:选取2020年11月1日至2021年5月1日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与代谢病肥胖管理中心的35例肥胖患者,进行为期4周的1 600~1 800 kcal低热量膳食干预,观察肥胖患者膳食干预前后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体成分(体脂肪、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等级、身体总水分、骨骼肌)变化,通过16S rRNA测序,分析肥胖患者干预前后眼表菌群特征。结果:与干预前相比,肥胖患者4周后体重、BMI、体脂肪、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等级、身体总水分显著降低( P<0.05),骨骼肌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眼表菌群α、β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机会致病菌假单胞菌属和痤疮丙酸杆菌属显著降低,粪杆菌属、毛螺菌科NK4A136组、Oscillospiraceae UCG 002和布劳特氏菌属等产短链脂肪酸菌属显著升高( P<0.05)。功能预测分析表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的降解相关通路、胰岛素信号通路等代谢通路显著富集。 结论:肥胖患者膳食干预后机会致病菌减少,产短链脂肪酸菌属升高,改变的眼表菌群可能与降解VOCs,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西他赛联合内分泌治疗对转移性前列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联合内分泌治疗对远处转移性前列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04例远处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伴有骨转移,无内脏转移,其中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97例,平均年龄70(42~87)岁;92例为高肿瘤负荷(存在>4处骨转移灶,其中至少1处为脊柱或骨盆外转移),5例为低肿瘤负荷;化疗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中位值74.1(11.0~145.0)ng/ml;Gleason评分≤7分35例(36.1%),≥8分62例(63.9%);26例存在骨痛症状,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平均3.7分。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107例;平均年龄73(56~83)岁;化疗前PSA中位值84.5(12.4~490.2)ng/ml;Gleason评分≤7分32例(29.9%),≥8分75例(70.1%);75例存在骨痛症状,疼痛NRS平均5.4分。患者均采用多西他赛联合持续内分泌治疗(药物去势联合抗雄激素药物)。化疗方案为多西他赛75 mg/m 2,第l天静脉滴注;泼尼松5 mg,口服,2次/d,每21天为1个周期。观察PSA无进展生存(PSA-PFS)时间、疼痛NRS分数变化、骨痛缓解率和不良反应,并分析年龄、化疗前PSA水平、Gleason评分与PSA-PFS的相关情况。 结果:本研究204例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mHSPC组中,6例(6.2%)因各种原因仅行1~2个周期化疗,91例接受3~6个周期化疗,平均4.7个周期。完成≥3个周期化疗患者中,36例出现PSA进展,中位PSA-PFS时间22个月,疼痛NRS由3.9分降至3.0分,骨痛缓解率72.0%(18/25)。mCRPC组中,9例(8.4%)仅行1~2个周期化疗,98例接受3~14个周期化疗,平均5.6个周期。完成≥3个周期化疗患者中,51例出现PSA进展,中位PSA-PFS时间11个月,疼痛NRS由5.6分降至4.4分,骨痛缓解率48.6%(35/72)。亚组分析结果显示,mHSPC组PSA-PFS与年龄、化疗前PSA水平、Gleason评分无明显相关性( P均>0.05);mCRPC组PSA-PFS与化疗前PSA水平存在明显相关性( P=0.026),与年龄、Gleason评分无明显相关性( P均>0.05)。安全性方面,mHSPC组17例(17.5%)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27例(27.8%)出现恶心、呕吐,25例(25.8%)出现乏力;mCRPC组24例(22.4%)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34例(31.8%)出现恶心、呕吐,26例(24.3%)出现乏力。其他不良反应如过敏(各有2例)、肢端麻木(2例和4例)均有发生但比例较小。 结论:多西他赛化疗联合内分泌治疗对转移性前列腺癌的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耐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蓝斑核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系统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目的:研究中枢蓝斑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系统在IBS中的作用,探索影响其改变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母婴分离联合出生后复合应激构建大鼠IBS模型,后采用脑核团微取样的方法获得大鼠蓝斑区的组织样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对照组和IBS组大鼠蓝斑核内细胞癌基因 Fos( c- Fos),以及 CRH和其相应受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 CRHR)1、 CRHR2的mRNA表达;同时检测DNA甲基转移酶( DNMT)1、 DNMT3a和 DNMT3b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组蛋白甲基转移酶——ASH2样蛋白(ASH2L),以及SET核癌基因和MYND域2蛋白(SMYD2)的表达。统计学分析采用 t检验。 结果:IBS组的直肠充气压低于对照组[(69.82±5.47) mmHg比(86.86±5.98) mmHg(1 mmHg=0.133 kPa)], c- Fos基因的mRNA水平较对照组升高(2.11±0.44比1.00±0.19), CRH的mRNA水平较对照组升高(1.99±0.35比1.00±0.13),SMYD2的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上调(1.04±0.21比0.61±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215、2.321、2.797、4.451, P均<0.05)。IBS组大鼠 CRHR1、 CRHR2、 DNMT1、 DNMT3a、 DNMT3b的mRNA水平以及ASH2L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为0.96±0.13比1.00±0.26、1.35±0.63比1.00±0.43、1.40±0.61比1.00±0.19、1.39±0.58比1.00±0.21、1.45±0.71比1.00±0.39和0.80±0.19比1.05±0.2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母婴分离联合出生后复合应激通过影响蓝斑核内 Crh基因的转录进而造成CRH系统和去甲肾上腺能系统应激调控网络的激活,导致大鼠内脏敏感性增加。 Crh基因转录异常可能与SMYD2介导的组蛋白H3K36的甲基化有密切关系,而与DNA的甲基化修饰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司美格鲁肽优化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回顾性分析1例在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就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使用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优化治疗过程。患者为70岁男性,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病史6年,血糖控制欠佳1个月,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用司美格鲁肽优化治疗方案后,患者体重、体重指数、体脂肪量、内脏脂肪面积明显下降,血糖、血脂及血压平稳达标。司美格鲁肽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其机制可能与抑制食欲,降低血糖,减轻体重,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肿瘤负荷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综合诊疗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高肿瘤负荷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是指初治的、伴内脏转移或≥4处骨转移,且≥1处骨转移病变在脊柱或骨盆之外的前列腺癌。本文报道1例高肿瘤负荷mHSPC患者在多西他赛联合内分泌治疗基础上,骨转移病灶得到有效控制后行减瘤性前列腺切除术。结合术前穿刺病理和术后病理,考虑前列腺癌原发灶病理完全缓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表现为发热的Marsili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目的:探讨罕见疾病Marsili综合征的临床特征、遗传规律、诊断方法及与其他引起发热症状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总结2021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呼吸与危重病医学科确诊的1例Marsili综合征临床资料,对患者及其父母外周血2万个基因的外显子区进行检测。以“Marsili综合征”,“ZFHX2基因突变”为关键词,检索自2000年1月至2021年11月的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献并进行复习。此外,又以“先天疼痛不敏感”及“无汗”为关键词检索国内万方数据库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23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热2年余,非甾体类抗炎药退热效果差,伴无汗及对疼痛不敏感,眼角膜反射减弱。患者及其母亲ZFHX2基因突变阳性,先天性无痛无汗症特有的NTRK1基因突变阴性,其父亲ZFHX2基因突变阴性。文献检索发现有关Marsili综合征英文文献2篇,世界范围内仅报告1个家庭中6例Marsili综合征病例,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病临床表现为感觉疼痛、温度及出汗能力减弱或消失;对皮肤烧灼伤和骨折引起的疼痛不敏感,但对头痛、内脏痛、女性患者分娩痛及触觉无异常;角膜反射消失或迟钝;对辣椒素刺激敏感性下降。所有患者ZFHX2基因突变阳性,但未测定NTRK1基因。此外,国内有关先天性无痛无汗症文献4篇,共报告病例34例。Marsili综合征和先天性无痛无汗症虽有一些相同的临床表现,但两者是不同的疾病,且预后完全不同。结论:Marsili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国内外极其罕见。临床遇到不明原因反复发热,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效果差,尤其是合并无汗、对疼痛不敏感等临床表现应想到本病的可能性,并进行ZFHX2基因检测。本病为良性疾病,预后良好,尽早明确诊断可避免无效治疗及其不良反应。针对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基因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痛泻要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内脏敏感性及5-羟色胺、5-羟色胺转运体蛋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目的:探讨痛泻要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雄性1日龄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10只)和造模组(20只)。采用母婴分离+束缚应激构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痛泻要方组,每组10只。痛泻要方组大鼠灌胃痛泻要方4.92 g/ml,正常组、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按2 ml/100 g大鼠体重灌胃,1次/d,连续灌胃14 d。采用电子恒压器测定结直肠扩张刺激下腹外斜肌肌电反应,评价内脏敏感性,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形态,ELISA法检测大鼠结肠中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水平,q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5-羟色胺转运体(serotonin transporter, SERT) 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结肠和下丘脑SERT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痛泻要方组在球囊扩张压力为60、80 mmHg时,肌电图积分变化率[(179.51±18.26)%比(226.42±25.78)%;(242.13±15.42)%比(306.02±51.51)%]降低( P<0.05或 P<0.01),结肠5-HT[(8.85±0.53)ng/mg比(12.25±1.95)ng/mg]水平降低( P<0.01),结肠SERT mRNA[(0.85±0.12)比(0.38±0.02)]、蛋白[(0.53±0.11)比(0.36±0.17)]表达升高( P<0.05或 P<0.01),下丘脑SERT蛋白[(0.88±0.12)比(0.36±0.13)]表达升高( P<0.05)。 结论:痛泻要方可调节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5-HT及SERT表达,从而降低内脏高敏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