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Hem-o-lok夹移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研究回顾分析3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Hem-o-lok夹移位的诊疗过程。3例Hem-o-lok夹移位患者中2例移位至胆总管内,1例移位至窦道和胆总管内。3例移位Hem-o-lok夹有2例通过胆道镜取出,1例通过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取出。我们认为Hem-o-lok夹移位与术中操作、局部组织炎症反应、缺血坏死、排斥反应和机械切割等多因素有关。胆道镜、胃肠镜和ERCP技术可作为取出移位Hem-o-lok夹的首选方案,必要时可开腹手术,移位至十二指肠者如无症状可考虑保守治疗。为避免或减少Hem-o-lok夹移位,须注意术中规范操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钙化性胰腺炎的分型与手术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钙化性胰腺炎的分型与手术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1例慢性钙化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9例,女22例;中位年龄为43岁,年龄范围为10~78岁。Ⅰ型慢性钙化性胰腺炎选择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全切除术、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勺式切除术,合并胰周假性囊肿行假性囊肿外引流术。Ⅱ型慢性钙化性胰腺炎选择行胰体尾+脾切除术、胰管切开取石+胰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Ⅲ型慢性钙化性胰腺炎选择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勺式切除术,合并胰周假性囊肿行假性囊肿外引流术。Ⅳ型慢性钙化性胰腺炎行胰管盆式内引流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疼痛复发或再发胰腺炎、血糖情况、新发糖尿病及腹泻。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手术情况:48例Ⅰ型慢性钙化性胰腺炎患者中,1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时间为(6.8±1.9)h,术中出血量为(398±110)mL;8例因胰管不扩张行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全切除术,手术时间为(3.7±0.8)h,术中出血量为(137±62)mL;25例胰管扩张均行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勺式切除术,手术时间为(3.9±1.5)h,术中出血量为(123±58)mL。8例Ⅱ型慢性钙化性胰腺炎患者中,2例行胰体尾+脾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为5.1 h,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00 mL;6例行胰管切开取石+胰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手术时间为(2.7±0.8)h,术中出血量为(145±39)mL。49例Ⅲ型慢性钙化性胰腺炎患者,4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时间为(7.2±1.4)h,术中出血量为(415±98)mL;45例因胰管扩张行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勺式切除术,手术时间为(4.3±1.1)h,术中出血量为(135±47)mL。16例Ⅳ型慢性钙化性胰腺炎患者均行胰管盆式内引流术,手术时间为(3.3±1.3)h,术中出血量为(150±27)mL。(2)术后情况:48例Ⅰ型慢性钙化性胰腺炎患者中,1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流质食物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9±1.1)d、(3.5±1.1)d、(14.8±2.7)d;术后3例发生并发症,其中2例发生消化道出血(1例胃镜下止血后痊愈,1例经介入治疗后痊愈),1例发生A级胰瘘,延迟拔管后愈合,无胆瘘发生。8例行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全切除术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0±0.5)d、(2.5±0.4)d、(9.5±2.5)d;术后1例发生A级胰瘘,延迟拔管后胰瘘愈合。25例行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勺式切除术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4±0.8)d、(2.5±1.3)d、(9.8±3.1)d;1例发生消化道出血,经介入治疗后痊愈,1例发生A级胰瘘,延迟拔管后愈合。8例Ⅱ型慢性钙化性胰腺炎患者中,2例行胰体尾+脾切除术患者术后平均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平均进食流质食物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3.0 d、3.5 d、14.0 d;围术期未出现任何并发症。6例行胰管切开取石+胰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流质食物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5±0.5)d、(2.5±0.7)d、(8.5±1.5)d;术后2例发生A级胰瘘,延迟拔管后胰瘘愈合。49例Ⅲ型慢性钙化性胰腺炎患者中,4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流质食物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2±0.8)d、(4.1±1.2)d、(15.3±2.4)d;术后1例发生A级胰瘘,延迟拔管后愈合,无出血、胆瘘发生。45例行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勺式切除术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5±1.6)d、(2.8±0.9)d、(10.1±2.8)d;术后1例发生胰肠吻合口出血,再次手术后愈合,1例发生A级胰瘘,延迟拔管后愈合,1例发生B级胰瘘,予以穿刺置管、反复冲洗后愈合。16例Ⅳ型慢性钙化性胰腺炎行胰管盆式内引流术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流质食物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6±0.7)d、(3.3±0.5)d、(10.4±3.0)d;术后1例发生腹腔内少量出血,表现为桥襻引流管引流少量暗红色液体,予以去甲肾上腺素氯化钠溶液冲洗后愈合。(3)随访情况:121例患者中,113例(Ⅰ型44例、Ⅱ型7例、Ⅲ型46例、Ⅳ型1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5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4个月。随访期间13例(Ⅰ型5例、Ⅱ型1例、Ⅲ型6例、Ⅳ型1例)术后疼痛复发或再发胰腺炎,55例(Ⅰ型15例、Ⅲ型40例)腹痛明显改善,45例(Ⅰ型24例、Ⅱ型6例、Ⅳ型15例)未诉腹痛。37例(Ⅰ型13例、Ⅱ型2例、Ⅲ型17例、Ⅳ型5例)合并糖尿病患者中,20例(Ⅰ型6例、Ⅱ型2例、Ⅲ型12例)血糖恢复正常,17例(Ⅰ型7例、Ⅲ型5例、Ⅳ型5例)血糖需要药物控制;术后新增5例(Ⅰ型4例、Ⅲ型1例)糖尿病患者。3例(Ⅱ型1例、Ⅲ型2例)患者术后发生腹泻。2例Ⅲ型患者死亡,其中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18个月因胰腺癌死亡,1例行保留胰十二指肠勺式切除术后5个月因再发重症急性胰腺炎死亡。结论:慢性钙化性胰腺炎为良性病变,治疗应尽量保留胰腺功能组织;不同类型的慢性钙化性胰腺炎应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经胃保胆取石术联合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探索(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探讨内镜经胃保胆取石术(endoscopic trans-gastric cholecystolithotomy, ETGC)联合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2019年4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ERCP胆总管取石术后行ETGC的病例资料。本研究共纳入6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其中男4例、女2例。患者行ERCP取石至内镜ETGC的时间间隔1~77 d(中位天数5 d)。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ERCP胆总管取石后保胆取石术。患者均为多发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患者1例。ETGC手术时间22~100 min(中位时间65 min),住院天数3~9 d(中位天数6.5 d)。2例患者术后出现上腹部隐痛,体温升高,其中1例超声提示右上腹局部积液可能;2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患者均未再发胆囊炎、胆管炎相关症状,随访率100%,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6位患者术后均接受了超声复查,其中5例无复发,其中1例术后9个月超声显示胆囊壁胆固醇结晶,胆泥淤积。ERCP取石联合内镜经胃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汇合部微切开胆总管探查取石并一期缝合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汇合部微切开胆总管探查取石并一期缝合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我院行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汇合部微切开胆总管探查取石并一期缝合的患者,按照手术处理方式分为两组,其中一期缝合组(观察组)189例,T管引流组(对照组)147例.观察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手术安全性等观察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共336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基线一致(P>0.05).在手术时间、术后切口区域疼痛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方面,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例出现胆漏,对照组2例出现胆漏,均经过通畅引流等保守治疗方式治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后胆道狭窄(P>0.05).观察组3例术后胆管残留结石,通过内镜下取出,对照组2例术后胆管残留结石,术后8周经T管窦道胆道镜下取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术中明确的非预期胆道损伤、术后引流管携带时间、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汇合部微切开胆总管探查取石并一期缝合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发生率,对于胆总管未扩张的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大黄素通过影响AQP3表达水平改善急性重症胰腺炎大鼠的器官功能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急性重症胰腺炎(SAP)大鼠器官功能及水通道蛋白3(AQP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24只)、模型组(Model组,24只)和大黄素组(Emodin组,24只).Model组和Emodin组通过胰管内注射牛黄胆酸钠的方法建立SAP大鼠模型,Sham组仅向胰管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Emodin组采用大黄素灌胃,Sham、Model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造模后24、48、72 h每组分别处死8只大鼠,取其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后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大鼠胰腺、肝脏、肺脏组织病理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含量,氯化硝基苯-α-半乳糖麦芽糖苷法检测血清淀粉酶(Amy)的含量,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回肠中AQP3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回肠中AQP3的mRNA表达.结果:Sham组不同时间点胰腺、肝脏、肺脏病理评分均显著低于Emodin组和Model组(均P<0.05),Emodin组不同时间点胰腺、肝脏、肺脏病理评分均显著低于Model组(均P<0.05).Sham组不同时间点血清Amy、TNF-α、IL-6水平均显著低于Emodin组和Model组(均P<0.05),Emodin组不同时间点血清Amy、TNF-α、IL-6水平均显著低于Model组(均P<0.05).Sham组回肠中不同时间点AQP3蛋白及mRNA表达均显著低于Emodin组和Model组(均P<0.05),Emodin组回肠中不同时间点AQP3蛋白及mRNA表达均显著低于Model组(均P<0.05).结论:SAP病理改变与AQP3异常表达有关;大黄素能够保护SAP的器官功能,降低炎症因子释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AQP3表达、降低肠黏膜通透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经脐人路单孔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经脐入路单孔腹腔镜保胆取石术(TSLGPL)对胆囊结石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胆囊结石患者临床资料,行TSLGPL者纳入观察组(n=48),行LC者纳入对照组(n=48).分析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指标(术后正常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3d时生活质量[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便秘情况(Wexner便秘评分)及1周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比较术前及术后3d时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血清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变化.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正常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抗生素使用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d时,观察组GIQLI、Wexner便秘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血清GGT、AST、TBIL水平均较术前有显著提升,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周内,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囊结石患者行TSLGPL治疗可获得较LC更为理想的围术期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TSLGPL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胃入路自然腔道内镜保胆手术3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具有无疤痕、微创等优势,近年来得到了临床应用及发展.本文中对胆囊单发、多发结石及合并胆囊息肉3例患者实施经胃入路NOTES保胆手术均取得了成功,且无不良反应发生.经胃入路保胆手术为胆囊结石及胆囊息肉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术式和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毕Ⅱ式胃切除术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回顾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毕Ⅱ式胃切除术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胆胰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长海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37次ERCP治疗的178例毕Ⅱ式胃切除术后胆胰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ERCP操作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内镜到达十二指肠乳头的进镜成功率为83.5%(198/237),选择性胆胰管插管成功率为91.4%(181/198),完成预期操作的治疗成功率为98.9%(179/181).毕Ⅱ式ERCP的总成功率为75.5%(179/237),各年总成功率呈上升趋势.其中胆总管结石ERCP总成功率为85.2%(127/149),结石一次取净率为56.7%(72/127).毕Ⅱ式ERCP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4.3%(34/237),其中穿孔1.7%(4/237)、出血1.3%(3/237)、胰腺炎3.4%(8/237)、无症状性高淀粉酶血症8.0%(19/237).1例穿孔和2例重症胰腺炎患者,因继发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3%,3/237).大部分ERCP相关并发症经药物保守治疗或内镜再次干预得以好转(91.2%,31/34).结论 毕Ⅱ式胃切除术后ERCP总体上是有效和安全的,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术者经验的成熟,进镜、选择性胆胰管插管和治疗性干预的成功率均可接近正常解剖结构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胃空肠吻合术后胆总管结石腹腔镜手术取石和内镜取石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胃空肠吻合术后胆总管结石腹腔镜手术取石或内镜取石的疗效及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25例既往有胃空肠吻合手术史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胆总管结石的处理方法分为腹腔镜手术组和内镜取石组,其中腹腔镜手术组15例,内镜取石组10例,比较两种方法的一般资料及治疗情况.结果:25例胃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毕Ⅱ式(BillrothⅡ)吻合术21例,Roux-en-Y吻合术4例,其中6例患者在急性胆管炎状态下行手术或内镜取石.腹腔镜手术组15例患者中5例有大于1 cm的胆总管结石,7例有多发胆总管结石;内镜取石组10例患者中3例有大于1 cm的胆总管结石,4例有多发胆总管结石.腹腔镜手术组更多患者合并胆囊结石,其中6例经胆囊管取石成功,未放置T管,内镜取石组患者中4例内镜单次取石成功,其中3例为单发小结石,另1例为多发小结石.有2例患者因粘连严重腹腔镜手术失败中转开腹,1例Roux-en-Y吻合术患者内镜取石失败,转行腹腔镜手术取石.腹腔镜手术组和内镜取石组的中位住院时间分别为12 d和10d.共有3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腹腔镜手术及内镜取石在胃空肠吻合术后的胆总管结石治疗中均可行,各有优势,相互补充,两种方法均有较高难度,需结合具体技术能力合理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内镜超声引导下上消化道-胆囊吻合术及经口胆囊镜术治疗胆囊疾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在内镜超声引导下,上消化道-胆囊吻合术及经口胆囊镜术在保留胆囊的情况下治疗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等良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比较不同吻合途径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采用内镜超声引导下上消化道-胆囊吻合术及经口胆囊镜术治疗胆囊疾病的1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分析上消化道-胆囊吻合术的记录手术操作时长、吻合部位、手术成功率;观察患者术后状态,包括腹痛评分、发热以及有无并发症;经口胆囊镜术的手术操作时长、支架滞留时间、手术成功率以及有无并发症,瘘道愈合时间、是否扩张及是否成熟等指标.结果 经上腹部CT、MRI及内镜超声检查确诊,患者合并胆总管结石8例,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上消化道-胆囊吻合术,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在术后48 h内恢复正常.患者经口胆囊镜术的手术成功率为100%,其中行胆囊镜取石术15例,行胆囊镜胆囊息肉切除术3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瘘道闭合延迟1例.瘘道愈合1个月复查腹部超声显示胆囊收缩率大于50%,随访结石复发1例.行胃-胆囊吻合术者4例,行十二指肠-胆囊吻合术者14例.十二指肠-胆囊吻合术平均手术时长大于胃-胆囊吻合术(P<0.05),平均腹痛评分小于胃-胆囊吻合术(P<0.05).不同吻合部位术后一过性白细胞增高和术后一过性发热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内镜超声引导下上消化道-胆囊吻合术及经口胆囊镜术在保留胆囊的情况下治疗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等疾病的临床效果较好,能同时处理胆总管结石,且十二指肠-胆囊吻合术的临床效果优于胃-胆囊吻合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