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用加压弹力袜或间歇式充气压力泵对截石位全麻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医用加压弹力袜或间歇式充气压力泵对截石位全麻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截石位全麻结直肠手术、妇科手术患者100例,手术时间>60 min,年龄30~59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50):压力泵组(PP组)和弹力袜组(ES组)。于入室(T 0)、麻醉诱导后即刻(T 1)、截石位5 min(T 2)、30 min(T 3)、术毕(T 4)时记录SBP、DBP和HR,并记录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 结果:与T 0时比较,PP组T 1~3时、ES组T 1时SBP降低( P<0.05)。与PP组比较,ES组T 2,3时SBP升高( P<0.05),而各时点DBP与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麻黄碱用量减少[(16±9) mg vs.(8±5) mg, P<0.05]。 结论:医用加压弹力袜对截石位全麻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干扰较小,其安全性优于间歇式充气压力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肝癌切除术麻醉的优化策略:前锯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全身麻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前锯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全身麻醉用于肝癌切除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肝癌切除术患者100例,年龄30~64岁,体重指数18~30 kg/m 2,ASA分级Ⅱ或Ⅲ级,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或B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50):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组(S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S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前锯肌平面阻滞(20 ml)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10 ml),T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T 7和T 9椎旁神经阻滞(各15 ml)。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诱导麻醉,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术中维持BIS值40~60。术毕采用舒芬太尼和氟比洛芬酯行PCIA,VAS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羟考酮5 mg补救镇痛。记录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操作时间;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用量和切皮后30 min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记录术后48 h内PCA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24和48 h时行40项恢复质量量表(QoR-40)评分;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24 h和7 d时抽取外周静脉血标本,测定血清IL-17和干扰素γ的浓度。记录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记录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穿刺部位感染和气胸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T组比较,S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缩短,术中低血压发生率降低( P<0.05),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补救镇痛率、PCA有效按压次数、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各时点QoR-40评分和血清IL-17、干扰素γ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术后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相对于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而言,前锯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全身麻醉用于肝癌切除术,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缩短,术中低血压发生率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麻醉的优化策略: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68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8~24 kg/m 2,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4):全身麻醉组(G组)和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EG组)。E组全身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竖脊肌平面阻滞,两侧分别注入0.375%罗哌卡因20 ml。2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毕行PCIA,配方:舒芬太尼1.5 μ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背景输注速率3 ml/h,PCA剂量2 ml,锁定时间5 min,镇痛至术后24 h,维持静态VAS评分≤4分。VAS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 μg/kg补救镇痛。记录气管拔管时间和术中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记录术中和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和术后24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记录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记录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烦躁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G组比较,EG组患者术中高血压和心动过速的发生率降低,气管拔管时间缩短,术中和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减少,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延长,术后24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减少,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烦躁及呼吸抑制的发生率降低( P<0.05)。 结论:相对于单纯全身麻醉而言,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有助于实现低阿片类药物麻醉模式,更有利于术后痛敏反应的抑制和术后早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腰椎手术麻醉方法的改良:艾司氯胺酮复合麻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艾司氯胺酮复合麻醉用于腰椎手术的改良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6月至12月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94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8.5~29.9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47):对照组(C组)和艾司氯胺酮组(K组)。2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依托咪酯及顺式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K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5 mg/kg。2组均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间断静脉注射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维持肌松,K组在此基础上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0.25 mg·kg -1·h -1。术毕前10 min连接镇痛泵行PCIA,NRS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进行补救镇痛。记录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记录术中瑞芬太尼初始剂量、瑞芬太尼累计用量、气管拔管时间及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K组术中瑞芬太尼累计用量减少,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延长,镇痛泵按压次数减少( P<0.05),术中瑞芬太尼初始剂量、术后补救镇痛率、气管拔管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艾司氯胺酮复合麻醉用于腰椎手术可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延缓术后疼痛时间,减轻术后早期疼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低体重新生儿腹部手术麻醉的优化策略:七氟烷联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七氟烷联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用于低体重新生儿腹部手术麻醉的优化效应。方法:择期剖腹探查术低体重新生儿80例,胎龄<37周,性别不限,体重1.5~2.5 kg,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40):七氟烷联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组(SCB组)和七氟烷+瑞芬太尼组(SR组)。2组新生儿均采用吸入七氟烷麻醉诱导与维持,气管插管成功后SCB组患儿于左侧卧位下骶管注射0.2%罗哌卡因1 ml/kg,SR组患儿给予顺式阿曲库铵0.1 mg/kg,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5 μg·kg -1·min -1。术毕2组患儿停止吸入七氟烷,术后6 h内FLACC评分>3分时进行补救镇痛。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记录苏醒期及PACU停留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术后6 h内补救镇痛情况,记录SCB组患儿骶管阻滞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SR组比较,SCB组苏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缩短,苏醒期及PACU停留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术后6 h内补救镇痛率降低( P<0.05);SCB组患儿未见骶管阻滞有关并发症发生。 结论:七氟烷联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可作为有助于腹部手术低体重新生儿麻醉恢复质量的优化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麻醉的优化策略:复方利多卡因胸横肌平面阻滞-胸神经阻滞-全身麻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复方利多卡因胸横肌平面阻滞(TTPB)-胸神经阻滞(PECS)-全身麻醉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女性患者90例,年龄40~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体重指数<30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30):单纯全麻组(C组)、复方利多卡因TTPB-PECS-全身麻醉组(L组)和罗哌卡因TTPB-PECS-全身麻醉组(R组)。采用喉罩全凭静脉麻醉,L组和R组喉罩置入后依次进行PECSⅠ、PECS Ⅱ和TTPB,在上述3点分别注射0.4%复方利多卡因15、15、10 ml(L组)和0.375%罗哌卡因15、15、10 ml(R组)。术毕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PCA剂量2 ml/次,锁定时间15 min;VAS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舒芬太尼5 μg补救镇痛。记录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苏醒时间和拔除喉罩时间;记录拔除喉罩后10 min时Ramsay评分和术后镇痛持续时间。记录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实际按压次数比值(D 1/D 2比值)、补救镇痛情况和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心动过缓、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R组和L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减少,苏醒时间和拔除喉罩时间缩短,Ramsay镇静评分降低,术后VAS评分降低,镇痛持续时间延长,D 1/D 2比值升高,舒芬太尼用量减少,补救镇痛率和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 P<0.05);与R组比较,L组术后镇痛持续时间延长,D 1/D 2比值升高,舒芬太尼用量减少,补救镇痛率降低( P<0.05)。 结论:相对于单纯全身麻醉而言,复方利多卡因TTPB-PECS-全身麻醉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有助于实现低阿片类药物麻醉模式,更有利于抑制术后痛敏反应和促进术后早期恢复,且其优化效果较罗哌卡因更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完全3D腹腔镜下消化道重建在远端胃癌根治术毕Ⅱ式吻合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江苏省中医院普外科行3D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在3D腹腔镜下完成消化道重建(毕Ⅱ式吻合),平均手术时间(210.1±41.3)min,术中出血量(64.1±16.1)ml,淋巴结清扫数目(33.2±10.6)枚,术后住院时间(7.0±5.2)d。术后发生十二指肠残端漏1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右美托咪定术前滴鼻用药对舒更葡糖钠拮抗罗库溴铵残余肌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右美托咪定术前滴鼻对舒更葡糖钠拮抗罗库溴铵残余肌松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0年11月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的患儿64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年龄1~12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分别在麻醉诱导前给予右美托咪定1.0 μg/kg或等容量生理盐水滴鼻。术中应用肌松监测仪四个成串刺激(TOF)模式监测肌松。术毕当肌松监测TOF T2再现时,两组患儿均静脉注射舒更葡糖钠2 mg/kg。记录患儿TOF比值(TOFR)恢复到0.9的时间;记录患儿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毕体温、拔管时间及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滞留时间;记录肌松拮抗前即刻、拮抗后2 min、拮抗后5 min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以及苏醒期皮疹、恶心、呕吐、躁动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一般情况、TOFR恢复至0.9的时间、手术时间、术毕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实验组患儿拔管时间和PACU滞留时间较对照组明显较长(均 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儿肌松拮抗前即刻、拮抗后2 min BIS较低(均 P<0.05),肌松拮抗前即刻收缩压较低( P<0.05);其余时点两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苏醒期两组患儿均未发生皮疹、恶心、呕吐,实验组患儿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儿童术前给予1 μg/kg右美托咪定滴鼻不会延长2 mg/kg舒更葡糖钠拮抗罗库溴铵诱导残余肌松的恢复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性别因素对癫痫患者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性别因素对癫痫患者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手术治疗的癫痫患者40例,年龄18~59岁,BMI 18.5~24.0 kg/m 2,ASA分级Ⅱ或Ⅲ级。按照性别分为2组( n=20):男性组(M组)和女性组(F组)。采用肌松监测仪监测神经肌肉传导功能,于TOF模式(频率2 Hz、波宽0.2 ms、刺激电流70 mA,串间间隔12 s)刺激尺神经。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8 mg/kg,当T l达最大抑制时行气管插管,采用改良法评价气管插管条件。术中T 1恢复至25%时,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15 mg/kg。术毕T 1恢复至50%时,静脉注射舒更葡糖钠2 mg/kg。记录罗库溴铵起效时间(T onset)、高峰时间(T peak)、10%恢复时间(T 10%)、10%~25%恢复时间(T 10%~25%)、25%~50%恢复时间(T 25%~50%)、50%~75%恢复时间(T 50%~75%)、75%~90%恢复时间(T 75%~90%)。于术毕T 1恢复至25%和75%时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3 ml,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罗库溴铵血药浓度。计算单位时间体重罗库溴铵用量。 结果:2组患者T onset、T peak、T 10%、T 10%~25%、T 25%~50%、T 50%~75%、T 75%~90%、气管插管条件、各时点罗库溴铵血药浓度及单位时间体重罗库溴铵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性别因素对癫痫患者罗库溴铵肌松效应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肺、胃异时性多原发癌合并结直肠癌前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65岁,因“便血4个月”就诊。直肠指检发现在胸膝位约6点方向触及1个大小约1 cm×1 cm半圆形肿物。入院诊断为“乙状结肠肿瘤、直肠肿瘤、左肺腺癌”。限期分别行经肛门内窥镜下微创直肠肿瘤切除+腹腔镜乙状结肠肿瘤根治术+胸腔镜左上肺尖切除术。病理检查提示乙状结肠及直肠病灶均为癌前病变,左肺浸润性腺癌(T1N0M0,Ⅰ期)。术后8个月复查发现原发性胃癌,并限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毕Ⅱ式吻合)。病理检查提示低分化胃腺癌(T4aN0M0,ⅡB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