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镜下切除与腹腔镜手术治疗2~5 cm胃间质瘤的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内镜下切除和腹腔镜手术治疗肿瘤最大径为2~5 cm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分析肿瘤表面情况、生长方式、病变起源等因素对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为胃间质瘤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1月因胃间质瘤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镜下切除(内镜下切除组137例)或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组164例)的301例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表面有无凹陷(肿瘤表面黏膜局部下陷深度>5 mm)、是否不规则(肿瘤表面表现为非半球形或非椭圆形)、有无溃疡,肿瘤部位、形状、病变起源、生长方式(腔内生长或腔内外生长)、危险度分级(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肿瘤是否整块切除,手术时间、是否出血、禁食时间、留置胃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内镜下切除组137例胃间质瘤患者中,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85例(62.0%),内镜黏膜下挖除术9例(6.6%),内镜下全层切除术42例(30.7%),隧道法内镜黏膜下肿物切除术1例(0.7%)。内镜下切除组和腹腔镜手术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病变部位、肿瘤大小、危险度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胃间质瘤患者中分别有1、49、26、2例肿瘤表面有凹陷、溃疡、不规则,不同危险度分级肿瘤表面有无凹陷、是否不规则、有无溃疡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55, P=0.011)。内镜下切除组肿瘤完整切除率低于腹腔镜手术组[86.1%(118/137)比100.0%(164/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4.28, P<0.001),但内镜下切除组手术时间、禁食时间、留置胃管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腹腔镜手术组,且住院总费用低于腹腔镜手术组[分别为90.0 min(62.5 min,150.0 min)比119.5 min(80.0 min,154.2 min)、3 d(3 d,4 d)比5 d(4 d,7 d)、3 d(2 d,4 d)比4 d(2 d,6 d)、11 d(10 d,14 d)比16 d(12 d,20 d)、7 d(6 d,9 d)比9 d(7 d,11 d)、(38 211.6±10 221.0)元比(59 926.1±17 786.1)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46、-7.12、-4.44、-6.89、-5.92, t=-13.24;均 P<0.05)。内镜下切除组术后腹痛和术后其他较重并发症(休克、呼吸衰竭、肺栓塞、胃轻瘫等)发生率均低于腹腔镜手术组[16.8%(23/137)比27.4%(45/164)、0.7%(1/137)比4.9%(8/1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84、Fisher确切概率法, P=0.028、0.043);两组术中出血,术后出血、发热、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内镜下切除组呈腔内生长、起源于固有肌层病变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腹腔镜手术组[分别为19.5%(25/128)比32.6%(45/138)、12.6%(12/95)比31.4%(37/1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86、10.42, P=0.016、0.001)。内镜下切除组和腹腔镜手术组术后肿瘤复发率比较[0(0/137)比2.4%(4/1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 P=0.129)。 结论:对于肿瘤最大径为2~5 cm的胃间质瘤,内镜下切除安全、有效,优于腹腔镜手术治疗,但对于肿瘤表面有凹陷、溃疡、不规则、呈腔内外生长倾向的病变建议选择腹腔镜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不行黏膜下注射治疗小型胃固有肌层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不行黏膜下注射治疗源自胃固有肌层的小型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8年11月—2020年10月,在浙江省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诊断为小型胃固有肌层肿瘤(肿瘤直径≤2 cm)的患者纳入随机对照研究,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观察组(行未行黏膜下注射的ESE治疗)和对照组(行传统ESE治疗),比较2组的瘤体暴露时间、瘤体挖除时间、手术费用、住院周期、金属夹使用数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有138例患者入组,其中观察组76例、对照组62例,所有病灶被顺利完整切除。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中位瘤体暴露时间更短[2.00 min比3.30 min, Z=-2.426, P=0.045]、中位瘤体挖除时间更短[16.8 min比34.4 min, Z=-4.324, P<0.001]、中位手术费用更少[2 903元比3 178元, Z=-5.112, P<0.001]、金属夹使用数量更少[(4.0±0.6)个比(5.1±1.3)个, t=1.452, P=0.003]、术后腹胀发生率更低[9.2%(7/76)比22.6%(14/62), χ2=2.512, P=0.049]、术后腹痛发生率更低[11.8%(9/76)比32.3%(20/62), χ2=4.242, P=0.014],而在住院周期以及术后发热、穿孔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源自胃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瘤体直径在2.0 cm范围内时,行未行黏膜下注射的ESE治疗安全、有效,且较传统的ESE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小间质瘤特征及内镜治疗必要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直径≤1cm的胃小间质瘤是否有超级微创手术(SMIS)治疗的必要性及如何选择其术式。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2023年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SMIS治疗的直径≤1cm的胃小间质瘤患者共111例,根据内镜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经内镜隧道下肿瘤剥离术组、内镜黏膜下挖除术组、内镜下全层切除术组,分析三组患者的一般特征及病理学特征,对比不同内镜治疗术式的差异性,随访患者术后转移情况。结果:纳入的111例患者均为极低风险胃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发生部位主要为胃底,多数患者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中CD 34、CD 117、DOG-1、PDGFR-a阳性及Ki-67(+ ≤5%)较为多见,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病理学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及复发转移。 结论:对于直径≤1 cm的胃小间质瘤患者,消化内镜超级微创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创伤小,恢复快,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逐渐发展,SMIS会越来越多地成为胃小间质瘤患者的首选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内镜治疗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居民健康体检意识的增强和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普及,结直肠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检出率明显提高,但病理类型和生物学行为的多样性使其诊疗难度依旧较大。内镜切除术因微创、标本完整和费用低等优点而广受关注和认可,目前被用于病变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且能够耐受内镜手术的患者。消化道SMT的内镜下切除方式主要有内镜圈套切除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和内镜全层切除术等,本文即对结直肠SMT的这4种治疗方式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钳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术治疗消化道穿孔四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胃底黏膜下肿物、1例胃体小弯侧黏膜下肿物和2例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病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内镜黏膜下固有肌层肿物挖除术,术中均出现穿孔。其中1例患者术中出现腹内压升高,术中进行腹腔穿刺排气减压。4例患者均使用单钳道内镜联合尼龙绳、和谐夹对穿孔创面进行荷包缝合术,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和腹痛,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此种内镜下荷包缝合术对内镜设备要求低,是一种安全、简便、快速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与全层切除术治疗腔内生长胃间质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和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治疗腔内生长胃间质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20年6月在南京鼓楼医院确诊为胃间质瘤的441例患者资料,其中241例行ESE(ESE组),200例行EFR(EFR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数据(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肿瘤大小,手术相关参数,并发症,住院时间,费用和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肿瘤大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危险度分级、完整切除率、整块切除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EFR组比较,ESE组手术所需关闭胃壁缺损的钛夹数量更少[6.0(4.0,6.0)个比6.0(5.0,8.0)个, U=18 424.0, P<0.001],术后首次流食时间[2.0(1.0,2.0) d比2.0(2.0,3.0)d, U=17 420.0, P<0.001]与住院时间[6.0(5.0,8.0) d比7.0(6.0,9.0) d, U=18 906.0, P<0.001]更短,总费用更低[1.89(1.64,2.14)万元比2.09(1.81,2.38)万元, U=17 956.0, P<0.001],且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EFR组[5.8%(14/241)比11.5%(23/200), χ2=4.605, P=0.032]。441例患者均接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5.0个月,疾病复发率为0.45%(2/441),无疾病相关死亡病例。 结论:ESE和EFR治疗腔内生长胃间质瘤的疗效相当,但ESE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并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费用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套扎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固有肌层起源小胃肠间质瘤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研究采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经内镜治疗的长径≤1.2 cm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病例43例,按术式分为内镜套扎切除术(endoscopic ligation resection,ELR)组27例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组1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资料和随访资料。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手术时间,ELR组20.0(18.0,25.0)min,ESE组27.5(23.0,37.5)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92.5, P=0.001)。整块切除率,ELR组100.0%(27/27),ESE组81.3%(13/1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5)。术后住院时间,ELR组3(2,4)d,ESE组5(4,6)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125.5, P=0.020)。两组的术中出血率和出血量、术中穿孔率,止血夹数量以及术后出血、发热、腹膜炎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随访均未见间质瘤复发和转移。可见对于病变长径≤1.2 cm的小GIST,ELR和ESE均可安全有效切除,ELR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整块切除率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下切除胃丛状血管黏液样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丛状血管黏液样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文中报道了1例年轻女性患者,病灶位于胃体上段大弯侧,具有典型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特征,行内镜黏膜下肿物挖除术成功切除,术后6个月内镜复查见原病灶处愈合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切除与手术切除治疗胃神经鞘瘤安全性及成本效益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胃固有层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内镜切除与手术切除成本效益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6年7月在南京鼓楼医院确诊的38例胃神经鞘瘤(gastric schwannomas,GS),将其分为内镜切除(包括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内镜全层切除术)组17例和手术切除组21例,并对其并发症、完整切除率和成本效益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中男11例(28.9%)、女27例(71.1%),年龄(52±10)岁(41~63岁)。GS最常见于胃体(71.1%,27/38)和胃窦部(21.1%,8/38)。38例病灶均为隆起型,肿瘤长径(2.5±1.2)cm(0.6~4.5 cm);内镜超声检查术发现60.5%病灶为异质性低回声,39.5%(15/38)病灶为低回声。内镜切除组完整切除率为100.0%(17/17),中位手术时间54 min,11例(64.7%,11/17)患者出现穿孔,均经金属夹或金属夹辅助的荷包缝合完整封闭创面。与手术治疗组相比,内镜治疗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4.6±0.6)d比(9.6±4.4)d, P<0.001],首次进流食的时间明显缩短[(1.2±0.4)d比(2.7±0.7)d, P<0.001],住院费用明显降低[(21 965.0±9 342.4)元比(34 253.3±10 520.9)元, P<0.001]。组织标本中S100均阳性;中位随访时间34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 结论:内镜切除术对于固有肌层的GS的诊治是安全、有效的,相比外科手术有更高的经济效益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内副脾内镜下切除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胃壁内副脾病例临床罕见,本文回顾了一例胃壁内副脾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胃镜、超声内镜、C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患者顺利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根据术中标本所见以及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确诊为副脾。本例提醒临床医生,对于既往有脾脏手术或创伤史的患者,如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超声内镜下表现与脾脏相似,则需考虑副脾可能,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