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2013-2017年农村地区育龄人群HBsAg筛查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云南省农村地区育龄人群孕前HBV感染状况,筛查出HBV易感人群及高发地区,为孕前优生和科学干预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2017年云南省农村地区接受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18~49岁育龄人群。描述和分析不同特征育龄人群HBsAg阳性率及其差异。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农村育龄人群中,共筛查2 180 841例研究对象,HBsAg阳性率为3.13%(68 314/2 180 841)。男性HBsAg阳性率(3.56%,37 694/1 057 376)高于女性(2.73%,30 620/1 123 465);41~49岁年龄组HBsAg阳性率最高(3.77%,3 126/82 931);少数民族HBsAg阳性率(3.77%,27 974/742 518)高于汉族(2.81%,40 024/1 425 870),瑶族HBsAg阳性率最高(8.20%,851/10 378);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人群HBsAg阳性率最高,为3.97%(17 294/435 219);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州)HBsAg阳性率最高(6.65%,3 875/58 232);深度贫困地区HBsAg阳性率(3.32%,19 755/595 665)高于贫困地区(3.17%,29 750/939 101)与非贫困地区(2.91%,18 809/646 075)。不同特征育龄人群HBsAg阳性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 结论:云南省农村地区育龄人群HBsAg阳性率与其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筛查地区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相关。育龄人群中,男性、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少数民族(尤其是瑶族)、来自西双版纳州和贫困地区HBsAg阳性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甘肃省汉、回、藏族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甘肃省汉族、回族、藏族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运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7290例40~55岁女性为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调查,以问卷方式调查人口学特征、婚育月经史,并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症状进行评估。资料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甘肃省女性自然绝经年龄为(47.43±3.99)岁,其中回族女性最早,为(47.08±4.29)岁;职业、受教育程度以及居住地,三个民族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P=0.001, P=0.005);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回族为58.85%(246/418),藏族为44.16%(136/308),汉族为41.06%(2695/6564),三个民族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相关症状汉族轻度人员占比最多,回族、藏族中度人员占比最多,三个民族之间轻度和重度的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从事重体力劳动是三个民族女性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共同的危险因素。 结论:促进和帮助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改变落后生活劳作模式,加大教育及医疗卫生的投入、加强生殖健康知识的普及,针对各民族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逐项改善,将有助于围绝经期综合征预防和诊治工作的开展,对促进各民族女性健康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复方降压制剂的历史贡献及其对新时代降压药物研发的启示:写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之际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前高血压仍严重威胁着国人健康,是造成国人卒中的最大危险因素。降压治疗是防治高血压并发症的最佳措施。在与高血压的长期斗争中,针对我国高血压患者众多,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特点,中国共产党以及国家政府相信群众、充分信任医务人员与科学家,调动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出多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复方降压制剂。实践证明复方降压制剂可有效降压、不良反应较小、价格便宜、可有效减少心脑血管病并发症,复方降压制剂对我国高血压、卒中的防治具有历史性贡献。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回顾复方降压制剂开发、推广的历史,有助于我们解放思想,开发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复方降压制剂,为实现健康中国再立新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云南省2013-2017年农村地区育龄人群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筛查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云南省农村地区育龄人群梅毒螺旋体感染的流行情况、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因素,为孕前优生和科学干预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2017年云南省农村地区接受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18~49岁育龄夫妇。分析不同特征育龄人群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TPsAb)阳性率及其差异。结果:农村育龄人群中,共筛查2 160 455例研究对象,TPsAb总阳性率为0.38%(8 204/2 160 455)。男性阳性率(0.39%,4 019/1 040 981)高于女性(0.37%,4 185/1 119 474);45~49岁年龄组TPsAb阳性率最高(0.70%,158/22 511);汉族和少数民族TPsAb阳性率均为0.38%,17个少数民族中,哈尼族的TPsAb阳性率最高(0.77%,461/60 153);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人群TPsAb阳性率最高(0.54%,2 327/431 275);在云南省16个州(市)中,昭通市育龄人群TPsAb阳性率最高 (0.73%,2 049/281 614);深度贫困地区TPsAb阳性率(0.50%,2 963/590 039)高于贫困地区(0.34%,3 115/929 368)和非贫困地区(0.33%,2 126/641 048)。不同特征育龄人群TPsAb阳性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线性趋势 χ2检验,均 P<0.001)。 结论:云南省农村地区育龄人群TPsAb阳性率与其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筛查地区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相关。男性、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哈尼族等少数民族、来自昭通市的TPsAb阳性率和梅毒螺旋体感染风险均偏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紧紧依靠创新提升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中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患病人数已达3.3亿,老龄化导致长期带病生存,未来患病人数将持续增加,预估2030年65岁以上老年人CVD患病人数将由现在的1.9亿增加至2.4亿。目前,CVD在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占首位,远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等。据统计,2019年农村、城市CVD分别占死因的46.74%和44.26%,即每5例死亡病例中就有2例死于CVD。一项基于全球疾病负担资料的再分析研究表明,1990—2019年我国年龄标准化CVD发病率从646.2/10万人年升至652.2/10万人年,其中年龄标准化冠心病死亡率增加11%。尽管CVD防治已受到各方高度重视,但其发病率的上升仍未出现根本性逆转,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沉重负担,CVD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社会经济因素对中国西南喀斯特区植被恢复的贡献
编辑人员丨3周前
基于2000-2020年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将人口压力、农村经济和非农经济等社会经济因素进行细分,利用线性混合模型定量评估各社会经济因素对4和NPP的相对贡献率,探讨社会经济发展与植被恢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中国西南喀斯特区植被呈上升趋势.(2)整体社会经济因素对植被恢复的贡献大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对EVI的贡献率为26.6%,对NPP的贡献率为41%.(3)在社会经济因素中,非农经济因素对植被恢复的相对贡献率最高,对EVI的贡献率为19.1%,对NPP的贡献率为14.7%.(4)在各细分社会经济因素中,第三产业对植被恢复的相对贡献率最高,其中对EVI和NPP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11.8%和14.7%.综上所述,除了生态工程之外,其余社会经济因素对植被恢复的影响虽然具有间接性或者滞后性,但同样重要不可忽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山东省农村地区居民健康传播需求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了解山东省农村地区健康传播现状及农村居民健康传播需求,为今后有目的地开展健康传播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2年9-11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根据山东省地理地形分布及经济发展特征抽取10个县(市、区)15岁以上农村居民2826人进行入户面对面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报告调查对象获取知识的内容、场所、途径,通过x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调查对象主动参与健康传播活动及接触健康类短视频的情况.结果 92.0%的农村居民表示所在村宣传过健康知识,宣传内容以传染病(70.6%)、慢性病(68.2%)和中医(43.3%)为主,居民希望获得的健康知识前3位依次是慢性病(60.1%)、传染病(58.8%)和中医(36.9%).居民获得健康知识的途径主要为折页/小册子(54.2%)、电视健康栏目/公益广告(46.0%)和宣传栏/墙报(32.9%),居民希望的健康知识传播途径前3位依次为折页/小册子(45.4%)、电视健康栏目/公益广告(39.4%)和与医生交谈(35.2%).71.3%的居民表示主动参与过健康传播活动,81.2%的居民表示接触过健康类短视频.结论 山东省农村地区居民获取健康知识的渠道以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为主,新媒体开始成为健康传播的重要渠道.下一步应根据农村居民的不同需求,开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健康传播活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三峡库区典型流域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与情景模拟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推动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深刻转变,对生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巨大影响.准确评估和预测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三峡库区典型流域大宁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18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土地利用及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土地利用预测模型模拟了 2034年自然发展、经济优先、生态保护3种情景下土地利用和生境质量的格局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8年水田、旱地、草地面积呈总体下降的趋势,而林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其他城镇用地呈整体增加趋势,揭示了城镇化建设和生态保护修复并存的土地利用变化格局;2000-2018年大宁河流域生境质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整体格局相对稳定,但局部地区生境质量仍逐渐恶化,且两极化趋势明显;在未来情境中,2034年大宁河流域生境质量表现为生态保护情景>自然发展情景>经济优先情景,生态保护情境下流域局部和整体生境质量均得到显著提升,未来大宁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中应更加注重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2005-2021年我国卫生人力资源发展趋势及公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 "健康中国 2030"战略对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需求,国内开展了较多地区卫生人力资源公平性的评价研究,但尚无从全国视角对我国多种医疗机构、多类别卫生人力资源进行的概述.目的 对 2005-2021 年全国 31 省(自治区、直辖市)12 类医疗卫生机构、5 类卫生人力资源进行趋势描述和公平性分析,为未来各卫生机构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提供参考.方法 全国卫生人力资源数据来自《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6-2012)》《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2017)》《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8-2022)》,人口数据和经济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2022)》.计算 2005-2021 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各类卫生人力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计算年均增长率和集中指数(CI)以描述发展趋势,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公平性分析.结果 2005-2021 年,我国卫生人员总量持续上升,年均增长率为 5.58%,农村地区增长较快,年均增长率达 10.87%.在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卫生人员数增速最快(年均增长率达18.05%),卫生监督所(中心)的人员数增速较低(年均增长率为0.18%),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卫生人员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均增长率为-0.39%).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外,各类医疗机构卫生人员总数的CI<0.20.结论 我国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人均占有量在农村地区增长较快,地区间人均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尚佳,但总量不足,重要机构和人员类别需要注意.要继续加强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的投入,国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稳定公共卫生队伍,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提高公平性与可及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京津冀地区城市化对典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19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为了使京津冀地区在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可持续协调发展,需要正确理解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影响,为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因此,基于Pearson相关性、随机森林、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究京津冀地区不同城市化强度区域内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匹配关系以及对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影响特征.研究发现:2000-2020年间,京津冀地区城市化综合水平涨幅达到148.15%;碳储存和生境质量服务赤字区域扩增明显,食物生产与PM2.5去除服务盈余区域有所增加,但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错配性较强;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既有城市化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对空间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敏感性较强,城市化扩张区域和农村区域对空间城市化敏感性较强,空间城市化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主要因素;不同城市化水平区域内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的错配特征具有显著差异.因此,本文探究了不同城市化强度区域内城市化指标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影响的差异性,为实现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