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欺凌旁观者干预量表在我国小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检验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检验欺凌旁观者干预量表在我国小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方法:采用中文版欺凌旁观者干预量表、参与者角色量表、冷酷无情特质问卷、校园欺凌道德推脱问卷、社会自我效能感问卷对807名小学生进行调查,2个月后选取102名小学生进行重测.结果: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五因子模型拟合良好(WLSMV x2=391.759,CFI=0.969,TLI=0.961,RMSEA=0.056);量表总分与保护者角色呈正相关,与协助者、强化者、局外者角色呈负相关,与冷酷无情特质和道德推脱呈负相关,与社会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21,重测信度为0.767,各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在0.644~0.819之间,重测信度在0.609~0.881之间.结论:中文版欺凌旁观者干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国内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干预的有效评估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初中女生反社会行为特质自我控制与校园欺凌关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初中女生反社会行为特质、自我控制与校园欺凌的关系,为减少初中女生的校园欺凌行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中学生欺凌行为问卷、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反社会过程筛查量表,对方便抽取的长春市、沈阳市和加格达奇区的9所初中初一至初三年级918名女生进行测试.结果 不同年级初中女生的自恋、实施身体欺凌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02,3.42,P值均<0.05),初二女生的得分均高于初一、初三年级.初中女生自我控制与实施校园欺凌、受校园欺凌、反社会行为特质及其3个维度间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反社会行为特质及其3个维度与实施校园欺凌、受校园欺凌均呈正相关(r=0.08~ 0.47,P值均<0.01).反社会行为特质在自我控制负向预测实施校园欺凌间起多重中介作用.自我控制对冷酷无情、自恋和冲动的预测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β值分别为-0.23,-0.32,-0.47,P值均<0.01),自恋、冲动对实施校园欺凌行为的预测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值分别为0.28,0.13,P值均<0.01),而冷酷无情特质对实施校园欺凌的预测作用无统计学意义(β=0.06,P>0.05).结论 初中女生自我控制可直接影响实施校园欺凌,也可通过反社会行为特质间接影响攻击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青少年冷酷无情特质与情绪加工特点的性别差异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检验有冷酷无情(CU)特质的青少年情绪加工缺陷的性别差异.方法:使用冷酷无情特质量表(ICU)调查770例中学生,根据"精神病态"特征在普通人群的流行率,从ICU总分两端中各选取5%的学生作为高/低CU特质组.两组各33例(男27例,女39例)学生参与本实验.通过面部表情识别任务让被试判断高兴、中性、悲伤、恐惧四种情绪,并对正确率和反应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男性正确率低于女性的[(73.3±22.1)%vs.(81.6±16.2)%,P <0.05]、反应时短于女性的[(850±236)ms vs.(939±158)ms,P <0.05].另外,当识别恐惧情绪时,高CU男性的正确率低于低CU男性的[(60.4±24.6)%vs.(86.0±10.1)%,P <0.01],但两组被试的反应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高、低CU女性的正确率、反应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当识别其他情绪时,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高、低CU组的正确率、反应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冷酷无情特质青少年男性可能存在识别恐惧情绪缺陷,而高冷酷无情特质青少年女性能准确识别恐惧情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冷酷无情特质与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的关系:道德推脱的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道德推脱在冷酷无情特质与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间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冷酷无情特质量表、道德推脱问卷和网络欺负行为量表对6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冷酷无情特质和道德推脱均与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呈显著正相关;道德推脱可以调节冷酷无情特质和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的关系,在高道德推脱水平下,冷酷无情特质能显著增加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但在低道德推脱水平下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再显著.结论:道德推脱可以增强冷酷无情特质对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的预测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心理特权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攻击行为的产生往往伴随诸多消极后效的出现[1],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人格发展等具有重要影响[2].在攻击行为产生机制的实证研究中,一般攻击模型是目前被广泛运用的解释框架,认为主观认知、人格特质等个体因素对攻击行为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3].心理特权指一种感到有权利获得优待、被豁免社会责任的主观信念或知觉,能够诱发个体的攻击行为[4].心理特权水平较高的个体容易与他人发生人际冲突[5-6],更可能做出言语攻击[7],伴随更多的攻击行为[8]、敌对[9].而自我威胁理论认为,自恋者更容易表现出敌意和攻击行为[10-11],自恋与攻击行为之间有着持续稳定的正向关系[12-14].马基雅维里主义指个体在认知、情绪与情感和行为方面具有阴暗面,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在心理与行为上多表现为擅长操纵、对他人持不信任态度、冷酷无情、道德感薄弱等[15].一般攻击模型理论为马基雅维里主义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提供了线索,马基雅维里主义水平较高的个体容易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1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儿童期虐待对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的影响:冷酷无情特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冷酷无情特质和性别在儿童期虐待与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冷酷无情特质量表和网络欺负行为问卷对940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①儿童期虐待和冷酷无情特质均与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呈显著正相关;②冷酷无情特质可以调节儿童期虐待和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的关系,在高冷酷无情特质水平下,儿童期虐待能显著增加青少年的网络欺负行为,但在低冷酷无情特质水平下,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再显著.③性别可以调节儿童期虐待和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的关系,相比女生,儿童期虐待能更显著地增加男生的网络欺负行为.结论:冷酷无情特质和男性都可以增强儿童期虐待对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的预测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大学生冷酷无情特质与奖赏加工相关性的fMRI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大学生冷酷无情特质(CU)与大脑奖赏加工过程的关系.方法:招募在校大学生35例,采用冷酷无情特质量表评估其冷酷无情特质倾向,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和金钱激励延迟任务,通过对CU量表得分、奖赏幅度、奖赏效价效应量进行相关分析以及三因素方差分析,分析CU量表得分与奖赏加工过程的关系.结果:在预期阶段右侧伏隔核区域奖赏幅度效应量与CU量表得分呈负相关(r=-0.35,P<0.05),CU得分×奖赏效价×奖赏幅度三重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 =2.36,P<0.05).在相同幅度的刺激下,CU量表得分越高右侧伏隔核激活水平越低;在奖赏条件下,随着奖赏幅度的增大CU量表得分越高右侧伏隔核激活水平变化越大,而在惩罚条件下,CU量表得分越高对惩罚幅度变化越不敏感.结论:冷酷无情特质得分与个体对于奖赏幅度的感知密切相关,且在奖赏过程中比惩罚过程中更显著,同时这一差别主要在奖赏的预期阶段,而不是反馈阶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女性服刑人员攻击性与儿童期性虐待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女性服刑人员攻击性与儿童期性虐待的关系,分析冷酷无情、自我控制在其关系间的作用.方法:在某女子监狱选取服刑人员254人,采用简版童年创伤问卷(CTQ-SF)性虐待分量表、冷酷无情特质量表(ICU)、自我控制量表(SCS)、Buss-Perry攻击性量表(BPAQ)进行调查.通过SPSS25.0软件中PROCESS宏程序的Model 4、Model 59进行假设检验,同时选取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参数估计法和Johnson-Neyman法进行中介和调节作用分析.结果:CTQ-SF性虐待分量表及ICU、SCS、BPAQ得分分别是(5.6±1.7)、(37.4±6.7)、(57.5±11.2)、(59.0±12.7).儿童期性虐待得分与BPAQ得分正向关联(β=0.17);ICU得分在儿童期性虐待得分与BPAQ得分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21、0.38);SCS得分调节儿童期性虐待、ICU与BPAQ得分的关联(B=-0.14、-0.02).结论:儿童期性虐待会直接加剧女性服刑人员的攻击性,并通过提升冷酷无情特质间接强化女性服刑人员的攻击性,自我控制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母亲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影响:黑暗人格与冷酷无情特质的链式中介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母亲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影响,以及黑暗人格和冷酷无情特质在两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APQ-9)、自杀态度调查问卷、黑暗三联征调查量表、冷酷无性特质问卷对73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母亲积极教养和冷酷无情特质呈显著负相关,和黑暗人格、自杀态度呈显著正相关(r=-0.178,0.183,0.237;P<0.001);母亲不一致管教和冷酷无情特质呈显著正相关,和黑暗人格、自杀态度呈显著正相关(r=0.292,-0.330,-0.217;P<0.001);母亲缺失监管和冷酷无情特质呈显著正相关,和黑暗人格、自杀态度呈显著正相关(r=0.370,-0.361,-0.137;P<0.001);冷酷无情特质和黑暗人格呈显著负相关(r=-0.486,P<0.001).②黑暗人格、冷酷无情特质在母亲积极教养、母亲不一致管教、母亲缺失监管预测大学生自杀态度中链式中介效应作用显著,间接总效应比重分别为22.33%、41.12%、87.91%.结论:母亲积极教养和不一致管教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自杀态度,还能通过黑暗人格与冷酷无情特质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大学生自杀态度;母亲缺失监管对自杀态度没有直接影响,全部通过黑暗人格与冷酷无情特质的中介作用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童年环境不可预测性对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考察童年环境不可预测性与大学生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冷酷无情特质的中介作用以及童年环境严酷性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童年环境不可预测性量表、童年环境严酷性量表、冷酷无情特质量表、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对9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童年环境不可预测性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利他行为;冷酷无情特质在童年环境不可预测性与大学生利他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童年环境严酷性能显著调节中介模型的前半段与直接路径,即在高童年环境严酷性水平下,童年环境不可预测性对冷酷无情特质和大学生利他行为的预测作用增强.结论:童年环境不可预测性通过冷酷无情特质影响大学生利他行为,且童年环境严酷性水平越高的个体,其童年环境不可预测性对冷酷无情特质和利他行为的预测作用越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