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情分析技术在监管场所精神障碍者暴力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究精神障碍者暴力攻击行为与其情绪之间的联系,评价表情分析技术在监管场所内精神障碍者暴力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为暴力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39例监管场所男性精神障碍者,采用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暴力历史、临床、风险评估量表中文版,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和简明精神病量表,评估受试者的暴力风险、认知功能、精神症状及严重程度,对受试者进行情绪唤醒并记录唤醒前、唤醒后及唤醒过程中的情绪及表情动作单元强度,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唤醒前、唤醒后及唤醒过程中的情绪和表情动作单元强度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计算7种基础情绪表情强度与评估量表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 受试者的悲伤、惊奇和惧怕3种情绪在不同时间段强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内侧眉毛提起动作单元强度在诱发情绪前后强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愤怒情绪强度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均与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眉毛提起、眼睑收紧、上眼睑提起等眼部动作单元可以作为识别暴力攻击行为相关的负性情绪(如悲伤、愤怒)的有效动作单元,表情分析技术可作为辅助手段应用于监管场所内精神障碍者的潜在暴力风险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童年期性虐待与大学生自我攻击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童年期性虐待与大学生自我攻击的关系,以及心理痛苦的中介作用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为大学生自我攻击的防控工作提供新思路.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简式问卷(CTQ-SF)、心理痛苦量表(PAS)、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AQ-CV)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对方便抽样选取的河南省5所高校的63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童年期性虐待与心理痛苦(r=0.30,P<0.01)和自我攻击(r=0.33,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心理痛苦与自我攻击呈显著正相关(r=0.56,P<0.01).心理痛苦在童年期性虐待和自我攻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相对中介效应为46%.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童年期性虐待与心理痛苦之间起调节作用(β=0.10,P<0.01),且属于"杯水车薪"调节模式.具体而言,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可以缓冲童年期性虐待对心理痛苦的消极影响,但随着童年期性虐待程度的增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缓冲作用也会减弱.结论 童年期性虐待通过心理痛苦影响大学生的自我攻击,同时对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其中所起到的保护作用也不宜过分夸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及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叉头框转录因子P3失衡在妊娠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在免疫学领域,妊娠相当于一次成功的半同种移植现象,母体对半异体胎儿的免疫耐受情况关乎妊娠的结局.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是最新发现的CD4+T淋巴细胞亚群,相关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和叉头框转录因子P3的表达水平与Th17/Treg之间的平衡密切相关.Th17/Treg免疫失衡会导致母体对胎儿的异常攻击,造成母胎耐受紊乱,并与复发性流产、先兆子痫、妊娠糖尿病等病理妊娠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京津冀地区精神科专科医院暴力攻击及风险评估现状与启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京津冀地区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攻击的现状,分析暴力攻击风险评估的发展趋势。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工作场所暴力频度测定量表(WVS)、暴力攻击认知调查表、暴力风险管理知识与需求调查表对京津冀3所三级甲等精神科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天津安定医院、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539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精神科护士较为频繁地遭受暴力攻击,工作场所暴力频率总分(6.21 ± 2.94)分,不同科室( χ2值为32.149, P<0.05)、是否参加过精神科护士培训( χ2值为11.588, P<0.05)和是否轮班( χ2值为21.017, P<0.05)的护士遭受暴力攻击的频度不同。护士认为患者病情变化(68.6%,370/539),症状支配(65.9%,355/539),风险评估意识差(57.9%,312/539);与患者沟通不到位(56.8%,306/539)是暴力攻击发生的主要原因。 结论:护理管理者可以通过加强暴力防控培训、使用规范评估工具,构建并完善暴力攻击防控体系来减少暴力攻击的发生,以保障护士执业安全,维持身心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伴过度自噬X连锁肌病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报道1例伴过度自噬X连锁肌病(XMEA)病例并结合文献分析总结XMEA的临床表现、肌肉影像、肌肉病理及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2018年6月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并被确诊为XMEA的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肌肉影像、肌肉病理及遗传学资料进行总结,从Pubmed、知网及万方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并对该疾病的临床和遗传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本例患者为40岁男性,因“发现肌酸激酶升高并双下肢无力4年”入院。患者自小学时出现下蹲时脚后跟不能着地,运动能力弱于同龄人。入院前多次检测肌酸激酶水平升高(320~1 167 U/L);下肢肌肉磁共振成像显示双大腿股外侧肌、大收肌以及双小腿腓肠肌对称性脂肪变性;肌肉病理结果示肌纤维内自噬性空泡伴肌膜特征,且空泡膜上可见膜攻击物复合体沉积。基因检测证实患者 VMA21基因存在c. *6A>G半合子突变。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儿童及成人发病的XMEA患者多表现为肢体近端为主的肌无力和(或)肌萎缩,进展缓慢,多数患者预期寿命不受影响;而婴儿时期发病的XMEA患者容易合并多系统受累,疾病进展快,死亡风险高。 结论:XMEA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遗传性自噬性空泡肌病,尽管不同年龄段起病的XMEA患者其临床及预后表现有较大差异,但病理改变相对一致,基因检测是该疾病的主要确诊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的临床与影像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作为各种恶性肿瘤的一线和二线治疗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与常规化疗相比,ICI通过独特的作用机制攻击肿瘤细胞,但同时也可能会损害正常组织,导致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CI相关肺炎是ICI治疗过程中不太常见但较为严重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其临床表现多变且缺乏特异性,CT影像在诊断和疗效评估中起着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肿瘤免疫治疗联合纳米颗粒热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年来,癌症免疫治疗因其能够有效激活自身免疫系统,识别、攻击和消灭癌细胞而备受关注。然而,有限的免疫应答率和潜在的高毒性严重限制了其在实体瘤中的临床应用。为此,专家们提出了以免疫治疗为中心的多模式联合治疗策略。其中,热疗以其能够激活全身免疫反应却无明显不良反应的优势,成为免疫治疗最适合的辅助疗法。而基于新兴纳米颗粒的光热疗法和磁热疗法则使得热疗与免疫治疗的协同更为完美。因此,本综述将概述当前的热疗方法,探讨热疗激活全身免疫反应的作用机制,重点介绍光热疗法和磁热疗法协同免疫疗法治疗肿瘤的最新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归因方式在挫折情境与青少年内隐、外显攻击性之间的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一般攻击模型框架下挫折情境、归因方式对青少年内隐、外显攻击性的影响机制。方法:使用多维-多向归因量表筛选出具有内、外归因倾向的青少年各3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2(有挫折、无挫折)×2(内归因、外归因)混合试验设计,并使用挫折情境任务、Buss-Perry攻击性量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进行研究。使用E-prime 1.0编写SC-IAT的试验程序,使用SPSS 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双因素方差分析、简单效应分析以及事后检验。结果:挫折情境对个体的外显、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58)=6.78, P<0.05,偏 η2=0.11和 F(1,58)=17.59, P<0.01,偏 η2=0.23)。挫折的情境中被试的外显攻击性[(83.43±15.05)分]和内隐攻击性[(-0.06±0.35)分]高于无挫折的情境中的外显攻击性[(80.54±12.40)分]和内隐攻击性[(-0.33±0.49)分]。挫折情境对不同归因方式被试的外显、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58)=4.90, P<0.05,偏 η2=0.08; F(1,58)=8.68, P<0.01,偏 η2=0.13)。挫折情境对内归因被试( D<0)的外显攻击性有较大影响[有挫折:(82.90±12.98)分;无挫折:(77.56±10.16)分],而对外归因被试( D>0)的内隐攻击性有较大影响[有挫折:(0.07±0.35)分;无挫折:(-0.40±0.45)分]。 结论:挫折情境对青少年的外显、内隐性攻击的影响受到归因方式的调节,一般攻击模型适用于解释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炎症因子及炎症反应在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现已成为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上消化道疾病之一。早期研究认为食管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胃内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攻击作用增强是其主要发病机制,最新研究认为炎症因子及炎症反应在GERD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主要从炎症因子的角度概述GERD的发病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人类白细胞抗原-G在母-胎免疫界面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人类白细胞抗原-G(human leucocyte antigen G,HLA-G)作为非经典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分子,在母-胎界面的绒毛膜外滋养层细胞上特异性表达。妊娠期间,胎儿同种异源的绒毛膜外滋养细胞侵入子宫黏膜,却免于母体来源的免疫细胞攻击,其中HLA-G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关于HLA-G在母-胎界面特殊调控方式的研究,特别是与各类免疫细胞及膜表面受体作用的分子机制,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将着重对HLA-G在母-胎界面的表达、调节及与相关免疫细胞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