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因方式在挫折情境与青少年内隐、外显攻击性之间的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一般攻击模型框架下挫折情境、归因方式对青少年内隐、外显攻击性的影响机制。方法:使用多维-多向归因量表筛选出具有内、外归因倾向的青少年各3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2(有挫折、无挫折)×2(内归因、外归因)混合试验设计,并使用挫折情境任务、Buss-Perry攻击性量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进行研究。使用E-prime 1.0编写SC-IAT的试验程序,使用SPSS 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双因素方差分析、简单效应分析以及事后检验。结果:挫折情境对个体的外显、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58)=6.78, P<0.05,偏 η2=0.11和 F(1,58)=17.59, P<0.01,偏 η2=0.23)。挫折的情境中被试的外显攻击性[(83.43±15.05)分]和内隐攻击性[(-0.06±0.35)分]高于无挫折的情境中的外显攻击性[(80.54±12.40)分]和内隐攻击性[(-0.33±0.49)分]。挫折情境对不同归因方式被试的外显、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58)=4.90, P<0.05,偏 η2=0.08; F(1,58)=8.68, P<0.01,偏 η2=0.13)。挫折情境对内归因被试( D<0)的外显攻击性有较大影响[有挫折:(82.90±12.98)分;无挫折:(77.56±10.16)分],而对外归因被试( D>0)的内隐攻击性有较大影响[有挫折:(0.07±0.35)分;无挫折:(-0.40±0.45)分]。 结论:挫折情境对青少年的外显、内隐性攻击的影响受到归因方式的调节,一般攻击模型适用于解释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肿瘤组织是肿瘤细胞、基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复合体,它们构成了一个无序、具有攻击性的微环境,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乳腺癌中,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不仅促进肿瘤的发生、增殖、浸润、转移和耐药,同时参与血管生成、淋巴管生成、细胞外基质重塑、重构微环境等诱发癌症的事件。因此,靶向CAF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策略。文章就CAF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述情障碍在男性服刑人员特质愤怒与攻击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述情障碍及其因子在特质愤怒与男性暴力犯罪服刑人员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特质愤怒量表(the trait anger scale,TAS)、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20,TAS-20)和中文大学生版Buss-Perry攻击性量表(the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version of Buss-Perry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对268名男性暴力犯罪服刑人员进行施测,使用SPSS 23.0和Mplus 8.0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特质愤怒、攻击行为和述情障碍的总分分别为(17.75±4.93)分、(52.15±10.61)分、(70.90±19.40)分。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特质愤怒与攻击行为( r=0.67, P<0.01)、述情障碍( r=0.40, P<0.01)均呈正相关,述情障碍与攻击行为也呈正相关( r=0.55, P<0.01)。多元层次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酒精成瘾的影响后,特质愤怒对攻击行为的直接预测作用显著( β=0.67, P<0.01);述情障碍的情感辨认障碍因子在特质愤怒与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β=0.18,95% CI=0.11~0.27)。 结论:特质愤怒不仅可以直接影响男性暴力犯罪服刑人员攻击行为,也可以通过述情障碍中的情感辨认障碍因子间接影响男性暴力犯罪服刑人员攻击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与不同状态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与不同状态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治疗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206例(416例次)为研究对象(患者组),另选取该院同期健康体检者369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CK、CK-MB含量;采用简明精神量表(BP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和改进版外显攻击量表(MOAS)对患者组进行精神症状、抑郁、躁狂和攻击性评分,比较不同状态双相情感障碍患者CK、CK-MB的水平变化。结果:对照组男性CK、CK-MB分别为112.5(94.5,156.5)U/L、17.0(15.0,20.0)U/L,均高于女性的73.0(61.0,86.3)U/L、15.0(13.0,18.0)U/L( Z=-9.732、-3.535,均 P<0.001);患者组男性CK、CK-MB分别为129.0(80.0,233.5)U/L、12.0(10.0,17.0)U/L,均高于女性的73.0(55.0,94.0)U/L、13.5(11.0,17.0)U/L( Z=-9.510、-4.746,均 P<0.001)。对照组与患者组男性C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003, P=0.316),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6.570, P<0.001);两组女性CK、CK-M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535、-9.707, P=0.011、 P<0.001)。患者组中,男性中躁狂状态、抑郁状态、缓解状态时的CK分别为132.0(78.0,297.0)U/L、85.0(56.0,145.0)U/L、128.0(110.0,165.0)U/L,女性分别为73.0(49.0,122.3)U/L、51.0(45.0,67.0)U/L、84.5(61.0,193.0)U/L,总体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9.019、16.720, P=0.011、 P<0.001)。CK含量与男性躁狂状态下BPRS总分、BRMS总分、MOAS总分及缓解状态下BPRS总分有相关性( r=0.282、0.286、0.236、0.574),与女性躁狂状态下MOAS总分有相关性( r=0.260)。CK-MB含量与男性躁狂状态、抑郁状态下BRMS总分有相关性( r=0.186、0.496),与女性躁狂状态下MOAS总分、抑郁状态下BRMS总分有相关性( r=0.155、0.572)。 结论:CK、CK-MB与不同状态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有相关性,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和创新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学生情绪失调和特质愤怒在童年期虐待与攻击行为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童年期虐待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情绪失调和特质愤怒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SF)、Buss-Perry攻击性量表(Buss-Perry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BPAQ)、情绪调节困难量表(Difficulties in emotion regulation scale,DERS)、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量表(state-trait anger expression inventory,STAXI)对1 333名大学生进行施测,采用SPSS 23.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和共同方法偏差分析,采用Mplus 8.3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链式中介效应分析,并且使用Bootstrap法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大学生童年期虐待、攻击行为、情绪失调和特质愤怒得分分别为(33.624±8.211)分、(53.995±12.307)分、(91.781±17.518)分、(23.352±5.477)分。相关分析表明,童年期虐待、攻击行为、情绪失调、特质愤怒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 r=0.209~0.614,均 P<0.01)。中介效应分析表明,童年期虐待对攻击行为的直接效应显著,直接效应值为0.121,占总效应的35.8%;童年期虐待对攻击行为的总间接效应显著,总间接效应值为0.217,占总效应的64.2%;情绪失调在童年期虐待和攻击行为之间的效应值为0.035,占总效应的10.4%;特质愤怒在童年期虐待和攻击行为之间的效应值为0.108,占总效应的31.9%;此外情绪失调、特质愤怒在童年期虐待和攻击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效应值为0.074,占总效应的21.9%。 结论:童年期虐待能直接正向影响攻击行为,并且情绪失调和特质愤怒在童年期虐待和攻击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的肺腺癌转化为小细胞肺癌患者特点探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型肺腺癌向小细胞肺癌(SCLC)转化患者的临床和基因组学特点。方法:报道4例EGFR突变的肺腺癌转化为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和基因检测结果,结合文献对其进行探讨。结果:EGFR突变型肺腺癌在临床表现和基因组学上具有异质性,患者常以RB1、TP53、PIK3CA等突变为主要特征,但具体转化机制仍不明确,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肿瘤指标对转化的诊断价值不高,转化后即使EGFR突变仍然存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治疗也无效。结论:EGFR突变的肺腺癌转化为SCLC是EGFR-TKi耐药的原因之一,是一种特别具有攻击性的靶外耐药机制,预后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维度模式康复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激越行为及社会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多维度模式康复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激越行为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将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124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应用抗精神类药物联合精神康复干预,观察组实施多维度模式康复,干预时间为6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临床症状、激越行为、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变。结果:干预后观察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躯体非攻击性激越行为、语言性激越行为、躯体攻击性激越行为等方面评分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量表(SQL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多维度模式康复能有效抑制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激越行为及减轻患者精神症状,恢复患者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感官刺激疗法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激越行为中的应用及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多感官刺激疗法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激越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45例A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3例和试验组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视觉+听觉+触觉多感官刺激方法。比较2组治疗前后科恩曼菲斯尔德激越行为评估表(CMAI)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行为评分表(BEHAVE-AD)评分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CMAI评分分别为(33.14 ± 3.72)、(37.13 ± 7.23)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4, P<0.05)。在CMAI各分项比较中,试验组"躯体非攻击行为"和"语言非攻击行为"评分分别为(11.09 ± 2.91)、(5.73 ± 2.16)分,对照组分别为(13.57 ± 4.33)、(8.22 ± 2.71)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6、-3.39,均 P<0.05)。BEHAVE-AD比较显示,试验组干预前后总分分别为(13.14 ± 9.54)、(9.50 ± 4.81)分,对照组分别为(11.04 ± 8.34)、(10.70 ± 9.81)分,试验组BEHAVE-AD总分组内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1, 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3, P>0.05)。BEHAVE-AD各分项比较中,试验组干预后"行为紊乱"改善明显,评分为(2.41 ± 1.26)分,与对照组(4.48 ± 2.8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0, P<0.05)。 结论:与常规护理相比,视觉+听觉+触觉多感官刺激方法可以改善AD患者的激越行为,尤其是非攻击性激越行为,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可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反刍思维与社交焦虑在大学生自尊与攻击行为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尊、反刍思维、社交焦虑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并研究反刍思维和社交焦虑在大学生自尊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2023年4月至2023年7月,采用自尊量表、反刍思维量表、交往焦虑量表、攻击性量表对50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SPSS 22.0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采用AMOS 24.0建构模型并进行链式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自尊[30.00(28.00,32.00)分]与攻击行为[44.00(35.00,57.00)分]、反刍思维[42.00(35.00,48.00)分]、社交焦虑[49.00(43.00,54.00)分]均呈负相关( r=-0.332,-0.419,-0.275,均 P<0.05);反刍思维与社交焦虑、攻击行为均呈正相关( r=0.366,0.503,均 P<0.05);社交焦虑与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 r=0.326, P<0.05)。反刍思维和社交焦虑分别在自尊和攻击行为间发挥中介作用,效应值分别为-0.166、-0.040,并且存在链式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34。 结论:自尊可以通过反刍思维和社交焦虑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链式中介作用对个体攻击行为产生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敌意认知和愤怒情绪在黑暗人格与大学生网络欺负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考察敌意认知和愤怒情绪在黑暗人格与大学生网络欺负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2022年5—7月,选用黑暗人格三联征量表、网络欺负量表修订版的网络欺负分量表、攻击性问卷中的敌意认知分问卷和愤怒情绪分问卷对4所高校共1 31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6.0和SPSS宏程序PROCESS分别进行描述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等。结果:大学生在过去6个月中的网络欺负检出率为20.29%(267/1 316)。黑暗人格[(34.80±12.11)分]、敌意认知[(21.65±7.25)分]、愤怒情绪[(17.58±5.44)分]和网络欺负[(15.19±3.98)分]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 r=0.16~0.59,均 P<0.01)。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黑暗人格通过两条路径对大学生网络欺负产生间接影响,一是愤怒情绪的单独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29 (95% CI=0.017~0.044),二是敌意认知和愤怒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37 (95% CI=0.023~0.055)。 结论:黑暗人格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网络欺负,还通过愤怒情绪的中介,以及敌意认知和愤怒情绪的链式中介间接作用于大学生网络欺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