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铁环境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评价武汉市地铁环境质量,揭示其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鉴于地铁线路开通时长、地铁线路站点功能(商业网点、换乘)等多因素对地铁空气质量的影响,选择武汉地铁2号线、3号线和7号线为研究线路,共18个地铁站点为监测点(6个站点/线路).采样时段为2018年12月-2019年10月,覆盖春、夏、秋、冬4个季节,每个季节连续监测7天.监测指标包括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照度、噪声、CO、CO2、PM10、PM2.5和细菌总数.结果 在夏、冬季,站台(24.8 ℃、13.1 ℃)和站厅(25.1℃、11.4℃)的空气温度中位值均低于《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GB 37488-2019)的标准限值.站厅、站台的照度值均是7号线>3号线>2号线(P<0.01),仅秋、冬季可见室外照度值在三条线路有显著性差异(P<0.05).站内环境噪声的中位值均高于《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其限值》(GB 37488-2019)的标准限值(70dB(A)),且该值在4个季节均为站台>站厅>室外(P<0.05).在冬季,站台、站厅和室外的CO浓度均较高.在春、夏、秋季,C02浓度均是站台>站厅>室外(P<0.01).在冬季,站台、站厅和室外的PM10、PM2.5浓度较高(P<0.01),且站台(115 μg/m3)和站厅(126 μg/m3)的PM2.5中位值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修改单中的标准限值;在春、夏、冬季,3条线路的站台、站厅和室外之PM10、PM2.5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季节细菌总数含量在站台、站厅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武汉市地铁室内温度、PM2.5质量浓度、噪声污染应予以重视.该市地铁站内环境质量受室外环境、客流量、集中通风空调系统、地铁照明系统、地铁站空气净化装置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髓移植病房净化空调系统配置探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骨髓移植病房的净化空调系统如何科学、合理配置.方法 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新建骨髓移植病房为例,从病房环境要求、通风系统、冷热源、空气处理、气流组织等设备配置方面进行举例、图示、计算总结和说明.结果 通过研究和探讨,得出了骨髓移植病房净化空调系统科学配置的具体参数标准.结论 骨髓移植病房净化空调通风系统的科学配置和合理布局能有效减轻建设施工难度、降低工程造价、方便后期运维,为避免和降低应急处置风险及难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行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折叠组合式模块化BSL-3实验室的研制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目的:为解决现有的移动生物安全3级(biological safety protection third-level,BSL-3)实验室无法实现空间功能拓展、规模化部署、低成本运输等问题,研制一种折叠组合式模块化BSL-3实验室.方法:该实验室由折叠组合式方舱模块、通风净化模块、供配电模块、监控通信模块、控制系统模块和仪器设备模块组成.其中折叠组合式方舱模块以可调平底架作为支撑,以折叠单元作为围护结构,方舱内部分为工作辅助区和防护区;通风净化模块由送风模块和排风模块组成,送风模块与新风空调集成设计,排风模块集成一主一备2套风机和袋进袋出过滤装置;控制系统模块采用分散控制和集中管理的控制方式,以数据服务器为中心,采用Profinet协议和MODBUS-TCP进行通信.结果:经测试,该实验室的内部微环境、气流方向、气密性、工况、消毒效果等指标均达到相关标准规定的BSL-3实验室的要求.结论:该实验室可实现批量化运输和规模化部署,为疫情防控和跨地域支援提供了一种更加安全、可靠的实验场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血站实验室设计和优化措施
编辑人员丨2023/8/6
血站实验室在设计上既有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共性,也有血站血液检测的特殊性.该文通过对实验室模块、通道、围护结构、区域分配等实验室设计的基本概念的介绍,建议实验室设计的流程分为5个步骤,并从实验室的空调、通风和净化系统,给排水系统,电气系统,信息控制系统,安全防护系统等5个方面阐述了实验室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措施,力求有效综合血站实验室设计工作的科学理论、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制订血站实验室的设计、建设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6年河南省某市宾馆室内空气卫生状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掌握2016年河南省某市 22 家宾馆室内空气卫生状况,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为卫生监督部门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参照《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GB/T 18204 -2013)进行采样和检测,按照相关标准评判.结果 某市宾馆房间室内空气卫生总体合格率为23.13%,CO 质量浓度合格率最高(100% ),细菌总数合格率最低(61.94% ).三星级及以上酒店房间空气卫生总体合格率(4.26% )低于快捷酒店(30.88%,χ2=12.315,P<0.05)和三星级以下酒店(42.11%,χ2=15.078,P<0.05).细菌总数、真菌总数分别与温度、PM2.5质量浓度及 PM10质量浓度呈弱正相关.结论 本次抽检宾馆室内空气卫生状况整体较差,三星级及以上宾馆室内空气卫生状况最差,主要原因是细菌总数及 CO2 体积分数合格率较低,考虑可能受三星级及以上酒店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频次较低的影响,且室内空气微生物含量也可能受空气颗粒物含量影响.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力度,有针对性的加强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频次及效果的监督,并建议宾馆增加通风频次,尽可能采用空气净化装置,改善宾馆室内空气卫生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静脉药物调配中心净化空调通风系统的建设与维护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建设并维护静脉药物调配中心的净化空调通风系统,以保证各类药物配置环境达到要求.方法:将调配药物分为普通药物和危害药物,根据药物分类的不同划分为2个调配区,分别设置不同的送风、排风以及回风方式,在调配区与控制区之间的过渡区域建立不同级别层流房间和调配中心的通风系统.结果:普通药物调配区采用一次回风方式,危害药物调配区采用全新风送风、全排风以及无回风方式,过渡区采用一次回风方式.维护及调节净化通风系统需要考虑冷热源水温、洁净区内温湿度以及洁净区间的压力差.结论:建设与维护好静脉药物调配中心净化空调通风系统,是保证各类药物配置舱内环境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综合性医院不同类型空调管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为避免病毒通过空调系统传播,本文通过对各类空调系统的分析,探讨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如何正确使用和管理医院的空调系统.方法 通过对医院最常使用的各种空调类型(包括:全新风空调系统、混风空调系统、风机盘管+新风系统、净化空调以及分体空调、多联机、精密空调等)进行综合分析,绘制工作原理图,通过探讨工作原理,指明适用的工作场所,分析利弊.结果 医院空调系统种类繁杂,各有利弊.在突发疫情时,全新风空调系统、风机盘管+新风空调系统以及分体空调、多联机空调、精密空调等原则上可以使用,但要加强清洗消毒的频率;混风空调系统首选停止使用;净化空调,针对暂不排除感染患者的急诊手术,首先选择负压手术室,若无此条件,则应关闭空调系统(包括层流与通风).结论 为有效防止空气交叉感染的发生,医院管理人员在建立具体空调运行模式的基础上,还应尽早建立医院空调综合管理策略,形成策划、实施、检查、处置闭环管理体系,最终建立安全、合理、高效的管理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公共场所异味来源及消毒除味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目前公共场所异味来源及消毒除味方法.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数据库检索1995年1月-2021年7月国内外关于公共场所异味的相关性研究53篇,并对文献进行整理归纳与总结.结果 公共场所异味产生的来源有公共卫生用具、建筑及装修材料、家具及装饰类用品、集中空调系统、流动人群和周围工业污染等六大类.消毒除味的物理方法包括通风、电离、吸附、吸收、膜分离,化学方法包括光催化氧化、臭氧催化氧化和二氧化氯消毒和生物方法包括酶氧化、植物净化和生物过滤器.结论 公共场所异味来源多、消毒除味方法种类多,但不同方法的使用有一定限制,今后需要加强现有方法的优化、新方法的开发及这些方法的效果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武汉市地铁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空气污染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武汉市地铁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空气污染变化趋势特征.方法 2019年9月,随机抽取武汉市不同运行年限的地铁站,对其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新风、回风、送风进行检测.结果 工程段间结果比较显示,不同工程段间新风、回风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les,PM10)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污染浓度水平均以初期运行的工程段最高,新风PM10为0.130 mg/m3,回风PM10为0.170 ag/m3;不同工程段间送风细菌总数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污染浓度水平以运行最长的工程段最高,送风细菌总数为173 CFU/m3;不同工程段间回风真菌总数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污染浓度水平以初期运行的工程段最高,回风真菌总数为2478 CFU/m3;不同工程段间送风真菌总数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污染浓度水平以运行最长的工程段最高,送风真菌总数为360 CFU/m3;不同工程段间其他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部位(新风、回风、送风)间结果比较显示除运行最长的工程段部位间(新风、回风、送风)的真菌总数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部位间的指标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武汉市地铁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运行初期风源中颗粒物及真菌污染相对严重,随着时间推移,此类污染物浓度呈下降趋势;安装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能有效改善送风质量,但其性能随时间推移,有下降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实施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调查和分析《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WS 394-2012)(以下简称"《规范》")实施过程中相关单位的使用情况和存在问题,为规范修订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2019年10—12月,选择广东省及江苏省的4个区和重庆市的3个区的集中空调使用单位、检测单位及监督执法单位共84家单位进行《规范》实施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 共收集调查问卷156份.100%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单位认为《规范》的出台对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日常卫生管理工作起到促进作用.80.4%的监督执法人员认为《规范》实施后其所在地区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状况有了显著改善.79.2%的使用单位能够达到《规范》中的卫生管理要求,但仅有12.5%的使用单位达到《规范》中的设计卫生要求.新风量、空气净化消毒装置、送风口和回风口均配置防虫媒装置、应急关闭回风和新风装置均配备的达标率分别为50.0%、56.3%、60.4%和66.7%.1类场馆新风量的达标率(40.0%)显著低于2类场馆(76.9%),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及防虫媒装置配置的达标率(分别为44.8%和48.3%)显著低于集中式空调系统(分别为73.7%和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0%的检测单位开展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检测工作,但是65.0%的检测单位不具备《规范》中10项指标的检测能力,45.0%的检测单位未配备集中空调风管内表面采样机器人的设备.检测单位无法开展的项目主要是送风中嗜肺军团菌、β-溶血性链球菌、新风量及冷却水和冷凝水中嗜肺军团菌,主要原因是缺少设备、缺少检验人员及检验方法开展难度大.监督执法单位每年至少开展1次卫生监督工作,87.5%的监督执法人员接受过《规范》的宣贯培训,但56.5%的人员不能熟练掌握卫生管理知识.结论 《规范》的实施对我国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改善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仍存在使用单位设计卫生不达标、检测单位能力不足、监督执法人员对条款熟练程度不足、部分条款实施存在难度等现象.建议今后加强使用单位集中空调卫生设备的配备,加强检测单位的能力建设和监督执法单位的技术培训;加强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检测方法研制工作,为今后《规范》修订提供技术储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