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2018年上海市公共场所人工水环境中军团菌污染情况调查及其病原型别鉴定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2011—2018年上海市公共场所人工水环境中军团菌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学特征,为军团菌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2018年累计采集上海市黄浦、静安、徐汇、松江4个区内的31家公共场所人工水环境标本4 817份,对采集的年份和月份的时间特征、地区和场所类型特征、标本的类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在对采集的水样进行处理、培养和分离鉴定后,再对检测阳性的标本进行军团菌型别特征分析。结果:4 817份标本中,军团菌阳性率为21.57%(1 039份),其中单种型别阳性占96.25%(1 000/份),以嗜肺军团菌1型为主,占84.31%(876份),其次为嗜肺军团菌7型和6型,分别占4.72%(49份)和3.75%(39份);同时检出多种型别阳性29份占2.79%(29份);有10份标本无法进一步分型。5—10月份中,以7和8月份的阳性率最高,分别为27.61%(222份)和28.61%(230份),不同月份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以中央空调冷却水和冷冻水的阳性率最高(32.40%),不同水样类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场所和不同类型的公共场所人工水环境中均为嗜肺军团菌1型、7型、6型为主的多样性分布,以嗜肺军团菌1型占比最高,不同情况下占阳性标本的比例均超过71.64%。 结论:上海市公共场所人工水环境中存在以嗜肺军团菌1型为主的较严重污染,每年夏季需加强大型商场、超市、地铁站等公共场所的中央空调冷却水/冷冻水的消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客运场站及交通运输工具卫生防护指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交通运输行业面临的疫情防控和保通保畅运工作任务更加繁重,有序做好返程人员运输组织工作对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保障经济社会正常运转以及做好全社会疫情防控工作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指南从卫生健康角度对客运场所及航空、铁路、地铁、公交、长途车、出租车、船舶等交通运输工具的运行管理、人员要求及卫生防护等方面提出了技术要求,降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影响和人员的健康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地铁施工期间粉尘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识别地铁施工期间存在粉尘的工艺节点及粉尘的种类,并进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分析关键控制点,为职业卫生管理提供技术依据。方法:于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选择南昌市在建地铁施工现场,采用现场职业卫生调查法对地铁施工各周期进行调查,并运用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对粉尘危害程度进行评估,比较国际采矿与金属委员会风险评估方法(ICMM法)、澳大利亚职业健康与安全风险评估方法(UQ法)和罗马尼亚职业事故和职业病风险评估方法(MLSP法)评估结果的一致性。结果:作业现场的粉尘存在于施工周期的多个节点,作业人员同时接触多种粉尘,混凝土工等工种为关键控制岗位。与ICMM法评估后的风险水平比较,UQ法和MLSP法评估后的风险水平更低。结论:三种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均适合地铁施工期间粉尘职业健康风险评估,UQ法对建筑施工行业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工作付出回报失衡对广州市地铁员工睡眠状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地铁员工睡眠障碍现况,分析付出回报失衡(ERI)型职业应激对其睡眠状况的影响效应。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于2015年1月抽取广州市地铁司机、调度员与站务员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 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12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7%。采用ERI问卷和自我管理睡眠问卷收集地铁员工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满意度、职业应激和睡眠状况等资料。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 19.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地铁员工1 124人,平均年龄为(28±5)岁,工龄为(4.5±3.6)年;ERI型职业应激者比例为24.7%(278/1 124);睡眠障碍474人(42.2%)。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婚姻、教育水平、工作岗位、生活满意度及ERI职业应激对地铁员工睡眠状况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控制年龄等变量后,较高工作付出(校正 OR=2.56,95% CI:1.79~3.68)、较低工作回报(校正 OR=1.90,95% CI:1.34~2.68)及ERI(校正 OR=2.33,95% CI:1.69~3.22)地铁员工的睡眠障碍发生风险均明显增加。在引入调节变量内在投入后,ERI(校正 OR=2.89,95% CI:1.80~4.64)和内在高投入(校正 OR=4.64,95% CI:2.81~7.68)均可独立增加地铁员工睡眠障碍发生风险。 结论:广州市地铁员工总体睡眠障碍不容忽视,ERI型职业应激及内在高投入可能影响地铁员工睡眠障碍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快速发展城市AED配置优化策略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以深圳市宝安区院外心搏骤停(OHCA)真实世界数据为基础,通过分析宝安区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实际覆盖情况,探索符合快速发展城市特点的AED配置优化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连续性纳入2019年3月1日至2020年2月29日深圳市宝安区心搏骤停数据库登记的资料。通过计算每个OHCA事件发生地点与能够获取到的AED之间的最小距离,设定最小距离≤100 m为AED可覆盖,最小距离>100 m为AED不可覆盖,分析公共区域和非公共区域的AED覆盖情况;并分析假设对部分OHCA热点区域各配置1台AED后AED覆盖率的变化。基于目前宝安区公共区域内学校、政府、运动场所、地铁、旅游景点、公园的AED不能满足24 h可随时获取的实际情况,假设公共区域内所有AED均满足24 h可随时获取,分析可随时获取AED对AED覆盖率的影响。结果:最终共纳入525例OHCA事件,OHCA发生率在住宅小区和工业区最高,分别为54.5%(286/525)和14.3%(75/525)。深圳市宝安区现有252台AED,在AED覆盖范围内发生OHCA事件数为115例,即使基于所有AED满足24 h内可随时获取的理想状态,覆盖率也仅为21.9%(115/525);公共区域与非公共区域AED覆盖率分别为31.6%(37/117)和19.1%(78/408),存在分布不均,非公共区域AED覆盖率偏低。假设对发生2例以上OHCA事件的住宅小区和工业区分别配置1台AED后,非公共区域AED覆盖率则由配置前的19.1%(78/408)提高至28.2%(115/408),可基本满足OHCA事件发生时能随时获取AED。目前宝安区公共区域内部分AED存在24 h不可随时获取的情况,如能达到公共区域内所有AED均满足24 h可随时获取的理想状态,则整体区域AED覆盖率可从16.8%(88/525)提升至21.9%(115/525),公共区域AED覆盖率可从29.1%(34/117)提升至31.6%(37/117),非公共区域AED覆盖率则可从13.2%(54/408)提升至19.1%(78/408)。结论:目前宝安区AED配置分布不均,非公共区域AED覆盖率偏低。针对类似深圳的快速发展城市AED的配置策略应是:在保证AED 24 h可随时获取的前提下,优先覆盖包括住宅小区和工业区在内的非公共区域;在公共区域内应满足24 h可随时获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地铁车站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微生物气溶胶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了解城市地铁车站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微生物气溶胶的特征,探讨超大城市地铁车站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微生物气溶胶的影响因素,并对真菌气溶胶浓度与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基于随机抽样抽取覆盖某大型城市15条地铁线路的120座车站,运用Andersen撞击式分级采样法采集599个地铁车站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中6级粒径段(≥7.00 μm,4.70~<7.00 μm,3.30~<4.70 μm,2.10~<3.30 μm,1.10~<2.10 μm 和 0.65~<1.10 μm)的气溶胶样本,并采用培养法检测细菌与真菌气溶胶浓度.运用Spearman秩相关性、Mann-Whitney U检验及Kruskal-Wallis 检验分析微生物气溶胶浓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某大型城市地铁车站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细菌气溶胶和真菌气溶胶的中位数浓度(四分位距)分别为163(148)CFU/m3和346(205)CFU/m3.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不同影响因素与微生物气溶胶浓度的相关性有所不同.其中,环境温度与总细菌气溶胶浓度(r=0.22,P<0.001)和总真菌气溶胶浓度(r=0.17,P<0.001)均呈正相关.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ulate matter,PM10)质量浓度与总细菌气溶胶浓度呈正相关(r=0.10,P<0.05),与总真菌气溶胶浓度的相关性较低(r=0.06,P>0.05).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还显示站点类型、站台开通年份、季节及气象条件等因素均可能影响车站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微生物气溶胶浓度.结论 温度、相对湿度、PM10质量浓度、清洗间隔、采样时经过人数、站点类型、气象条件等因素均会影响车站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微生物气溶胶浓度,未来仍需对这些因素予以重视,做好地铁车站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微生物风险防控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复杂岩溶地区跨孔地震CT反演成像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本文以贵阳在建地铁3号线为例,详细研究岩溶复杂地区勘察过程中跨孔地震CT技术的应用,揭露研究区岩溶发育特征.通过对不同算法的对比分析表明,相比于CGLS算法,LSQR算法对于低速异常的识别更灵敏和精确,具有更好的收敛性和可靠性.钻探验证表明,采用LSQR算法和弯曲射线追踪法进行地震层析成像反演,跨孔地震CT探测可达米级精度,获得满意的速度图像,能够查明钻孔之间岩溶埋深、规模、延伸等情况,弥补钻探的局限性,说明基于LSQR算法的地震CT技术探测岩溶是切实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中南某市地铁站和车厢室内空气细菌污染状况及菌群分布特征
编辑人员丨3周前
[背景]细菌是地铁室内空气中种类最多、来源最广泛的微生物,其中的病原菌可通过空气在人群中传播,导致健康风险增加.[目的]了解中南某城市地铁站内及车厢内空气细菌污染状况及其菌群分布特征,为制定改善地铁室内空气细菌污染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客流量差异,选择中南某市三个地铁站及停靠列车车厢进行同步空气采样监测.采用直读法测定温度、湿度、风速、二氧化碳(CO2)、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按照GB/T 18204.3-2013《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3部分:空气微生物》要求,以28.3 L·min-1流量采集空气样本,培养检测细菌总数,对细菌微生物种类进行质谱鉴定,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目录》区分病原菌和非病原菌.采用Kruskal-Wallis H 检验进行不同区域和时段地铁卫生指标的比较分析,采用Bonferroni检验进行两两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对CO2 浓度与细菌总数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地铁站内和车厢内空气细菌总数、PM2.5 和PM10 合格率均为 100.0%,温度、风速合格率均为 94.4%,CO2 合格率为 98.6%,湿度合格率为 0%.地铁站内和车厢内空气细菌总数的中位数及第25、75百分位数为177(138,262)CFU·m-3;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比较分析显示,空气细菌总数站厅高于站台,早高峰高于晚高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全自动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对分离纯化的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共鉴定出874株菌株,82类菌种,鉴定结果得分均>9分;空气细菌优势菌为藤黄微球菌(52.2%)和人葡萄球菌(9.8%).在 3个地铁站内和车厢内检出表皮葡萄球菌(2.2%)、鲍氏不动杆菌(0.3%)和纹带棒杆菌(0.1%)这3种病原菌共23例(2.6%),检出位置主要分布于晚高峰时的车厢内.[结论]地铁室内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空气细菌总数存在差异,且存在一定的条件致病菌感染风险,应加强客流高峰时段及各区域的清洁与消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中南某市地铁站室内环境微生物污染状况及分布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了解中南某市地下地铁站室内空气和公共设施物体表面微生物污染状况及分布特征.方法 对中南某市三座地铁站室内不同区域、时间段空气细菌和真菌总数,重点公共设施表面细菌总数、真菌总数、大肠菌群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采样检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地铁站室内空气细菌和真菌总数中位数分别为194.35和346.29CFU/m3;物表细菌和真菌总数中位数分别为15.00CFU/25cm2和0CFU/50cm2,大肠菌群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率分别为2.22%和11.11%.地铁站室内空气微生物水平存在时空分布差异,其中站厅内细菌总数最高,站台内真菌总数最高;早高峰时段细菌总数最高,晚高峰时段真菌总数最高.检票机表面细菌和真菌总数均高于其他公共设施,中午公共设施表面真菌总数低于晚高峰时段,大肠菌群阳性率低于早高峰时段.地铁站室内空气细菌总数与温度(β=-0.06,95%CI:-0.11~-0.01)和风速(β=-0.28,95%CI:-0.55~-0.01)呈负相关关系;空气真菌总数与相对湿度(β=0.01,95%CI:0~0.02)呈正相关关系,与PM2.5(β=-0.01,95%CI:-0.02~-0.01)呈负相关关系;物表细菌总数与PM2.5(β=-0.04,95%CI:-0.07~-0.02)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中南某市三座地铁站室内环境微生物水平较低,公共设施物体表面存在致病菌的污染.地铁站细菌和真菌浓度在不同区域和时间段的分布规律存在差异,且与温度、湿度、风速及PM2.5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公共交通噪声性听力损失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8
公共交通噪声是指交通工具运行时产生的妨害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声音.分为机动车噪声、飞机噪声、火车噪声等.一般指机动车辆在城市内交通干线上行驶时产生的噪声.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因公共交通造成的听力损失不容小觑.造成听力损失的公共交通来源广泛,如公交车、地铁等,听力损失的占比也有初步统计,目前探究的可能影响因素有工龄和身体的健康情况等,可能的机制有声波对内耳机械刺激以及氧化应激等.听力损失的防治也主要是通过管理和保护措施来控制噪声源、切断噪声传播途径和加强个人防护等.本文就近年来公共交通驾驶员噪声性听力损失的特点、机制、防治等进行综述.以期对公共交通驾驶员噪声性听力损失的深入研究及减少我国因公共交通造成的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发病率有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