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骨修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在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方法:30只新西兰白兔(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通过脂多糖(LPS)联合甲基泼尼松龙(MPS)诱导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将数字随机法分为模型组、髓芯减压组及hUCMSCs组。在C臂引导下下通过髓芯减压术将hUCMSCs注射至兔股骨头内。通过Micro-CT、微血管造影及组织学评估兔股骨头骨坏死、微血管数。对正态分布数据采用 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然后采用Tukey检验。 结果:hUCMSCs组BV/TV、Tb.N和Tb.T明显高于模型组( F=221.4、251.0、586.5, P<0.01);Tb.Sp明显减少( F=137.7, P<0.01)。模型组、髓芯减压组及hUCMSCs组中微血管体积分别为(1.12±0.07)、(1.46±0.04)、(2.18±0.09) mm 3;微血管数分别为(16.00±1.64)、(20.00±1.10)、(35.20±3.11)个。hUCMSCs组中微血管体积及微血管数较模型组中显著增加( F=300.6、104.7, P<0.01)。模型组、髓芯减压组及hUCMSCs组中空骨陷窝发生率分别为(60.42±4.65)%、(49.75±3.73)%、(30.13±4.61)%,hUCMSCs组中空骨陷窝发生率较模型组中显著减少( F=95.3, P<0.01)。模型组、髓芯减压组及hUCMSCs组中微血管数分别为(2.00±0.82)、(2.63±0.92)、(4.50±0.72)个,hUCMSCs组中微血管数较模型组中显著增多( F=16.3, P<0.01)。 结论:hUCMSCs通过促进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中血管生成,减少骨坏死的发生并促进骨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在骨科领域仍是一项挑战。手术时机、复位策略(开放还是闭合)、关节囊切开减压、手术入路的选择、置入物和固定方式的选择等仍是存在争议的话题。但无论选择何种方式,手术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和固定,以降低内固定失效、骨不连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风险。近年来,自体骨移植技术、股骨颈内侧支撑钢板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对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时机选择、复位策略选择、关节囊切开减压的必要性、手术入路及固定方法的选择等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髋关节镜手术治疗合并髂前下棘棘下撞击的髋臼股骨撞击症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髋关节镜手术治疗合并髂前下棘棘下撞击的髋臼股骨撞击症(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随访1年以上的合并髂前下棘棘下撞击的FAI患者23例(23髋),男10例、女13例,年龄(31.3±4.6)岁(范围25~45岁),左侧9例、右侧14例,合并2型髂前下棘20例、3型髂前下棘3例。在常规髋臼缘成形、股骨头颈成形、盂唇缝合的基础上,同时进行髂前下棘(anterior inferior iliac spine)成形棘下减压术。比较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骨盆正位X线片LCE角、屈髋45°Dunn位X线片α角、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屈髋和伸膝肌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良Harris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s,mHHS)、国际髋关节评分(international hip outcome tool-12,iHOT-12)。结果:术后1年随访时无一例行髋关节镜或开放的翻修手术。LCE角由术前33.3°±6.1°减小到31.7°±4.1°( t=1.076, P=0.288),α角由术前63.7°±8.5°减小到50.0°±6.6°( t=6.116, P<0.001),髋关节屈曲角度由术前107.4°±6.0°增加到120.2°±4.4°( t=8.269, P<0.001),VAS评分由术前(4.0±1.1)分下降到(1.0±1.1)分( t=9.591, P<0.001),mHHS评分由术前(62.6±4.9)分增加到(87.5±8.1)分( t=12.700, P<0.001),iHOT-12评分由术前(51.4±4.9)分增加到(75.7±7.7)分( t=12.593, P<0.001)。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屈髋肌力和伸膝肌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930, P=0.357; t=0.050, P=0.960)。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与牵引相关的皮肤坏死、神经麻痹等并发症,以及股骨颈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关节内感染、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髋关节不稳等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髋关节镜手术中行髂前下棘成形棘下减压术治疗合并棘下撞击的FAI安全有效,术后1年屈髋角度、髋关节功能和疼痛程度均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对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对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DLSS)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8年6月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骨科收治的64例DLS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5例,女性29例;年龄(60.70±6.27)岁,年龄范围40~73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PLIF)组( n=32)和OLIF组( n=32)。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α(IL-1α)、C反应蛋白(CRP)]水平。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3月。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Mean± 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用χ 2检验。 结果:OLIF组的手术时间与PLI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OLIF组术中出血量(119.72±30.41) mL、术后卧床时间(2.16±0.35) d、术后住院时间(5.18±2.06) d均显著低于PLIF组[(318.26±94.62) mL,(3.17±0.54) d,(7.35±1.24) 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8个月的随访时间,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OLIF组腰疼痛VAS评分[(1.93±0.54)分,(1.74±0.63)分]显著低于PLIF组[(4.05±0.62)分,(3.87±0.74)分],腿疼痛VAS评分[(1.56±0.71)分,(1.37±0.52)分]显著低于PLIF组[(3.74±0.79)分,(2.53±0.59)分],腰椎JOA评分[(22.57±1.83)分,(24.38±1.65)分]显著高于PLIF组[(20.35±1.78)分,(22.14±1.35)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OLIF组血清TNF-α(16.95±3.92) ng/L、IL-1α(9.17±3.78) ng/L及CRP(1.97±0.24) mg/L水平均显著低于PLIF组[(20.46±4.27) ng/L,(11.51±4.25) ng/L,(2.36±0.32) mg/L]( P<0.05);末次随访OLIF组血清TNF-α(13.47±3.54) ng/L、IL-1α(6.52±2.09) ng/L及CRP(1.42±0.16) mg/L水平均显著低于PLIF组[(18.08±3.84) ng/L,(8.73±5.43) ng/L,(2.04±0.25) mg/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PLIF相比,OLIF治疗DLSS能够降低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同时降低患者术后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器人辅助髓芯减压联合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髓芯减压联合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就诊的49例(84髋)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Ⅱ期股骨头坏死接受髓芯减压联合植骨术的患者资料,其中采用常规髓芯减压植骨术(常规手术组)30例(54髋),男19例、女11例,年龄(44.3±5.4)岁(范围21~59岁);采用骨科机器人导航系统辅助手术(机器人辅助组)的患者19例(30髋),男12例、女7例,年龄(41.4±7.2)岁(范围20~58岁)。所有患者入院时术者告知患者常规手术及机器人手术方案,由患者自主选择,所有操作由同一组医生完成。统计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单侧手术时间、单侧X线透视次数、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末次随访时的股骨头塌陷率。结果:共41例患者(70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4.6±4.8)个月(范围3~21个月),其中常规手术组24例(42髋)、机器人辅助组17例(28髋)。至末次随访时,共13例(13髋)出现了股骨头表面塌陷,其中常规手术组11例、机器人辅助组2例,两组股骨头塌陷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5)。常规手术组单侧髋关节手术时间为(21.3±5.4) min,大于机器人辅助组的(16.8±3.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94, P<0.001)。常规手术组单侧髋关节X线透视次数为(14.4±3.8)次,大于机器人辅助组的(9.6±2.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08, P<0.001)。常规手术组术前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68.4±4.5)分,末次随访时升高至(85.1±3.8)分;机器人辅助组术前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67.2±3.9)分,末次随访时升高至(86.5±4.4)分。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改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09, P=0.283);常规手术组术前髋关节VAS为(4.8±1.7)分,末次随访时降低至(1.7±0.8)分;机器人辅助组术前髋关节VAS为(5.1±1.5)分,末次随访时降低至(0.9±0.3)分。两组末次随访时VAS较术前降低,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92, P<0.001)。 结论:髓芯减压联合植骨治疗ARCOⅡ期股骨头坏死疗效确切。与常规手术相比,骨科机器人辅助手术可以获得更满意的短期疗效和保头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耳后切口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度创伤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重度创伤性脑损伤(sTBI)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危急重症,患者病死率高,预后极差。去骨瓣减压术是sTBI的首选治疗方法。去骨瓣减压术一般选择反问号切口,也有部分学者建议使用三叶草切口及Kempe切口。以上切口尽管疗效显著,但术后脑脊液漏、切口愈合不良、皮瓣缺血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不同切口之间的优势及不足尚不明确。因此,有学者提出耳后切口去骨瓣减压术治疗sTBI,该切口通过新型皮瓣保留血液供应,可提供更好的减压效果并降低切口相关并发症。笔者针对耳后切口方法、适应证及其与其他切口比较的优缺点进行综述,为sTBI患者去骨瓣减压术选择切口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高压氧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SCI)患者去骨瓣减压术(DC)后高压氧(HBO)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完成治疗及随访的30例SCI患者经DC后HBO治疗有效者的病历资料,设为有效组;另收集同期医院完成治疗及随访的30例SCI患者经DC后HBO治疗无效者的病历资料,设为无效组。设计一般资料填写表,采集并记录患者基线资料,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经单因素与多因素检验,分析SCI患者经DC后HBO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无效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39.71±2.92) μg/L]、白细胞介素-6(IL-6)[(79.72±3.51)μg/L]水平高于有效组[(36.44±2.46) μg/L、(75.06±3.28)μg/L],HBO治疗时机为伤后>10 d(53.33%)、合并神经系统并发症(40.00%)占比均高于有效组的23.33%、10.00%( P<0.05)。经单因素分析后,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TNF-α、IL-6过表达、HBO治疗时机为伤后>10 d、合并神经系统并发症可能是SCI患者经DC后HBO治疗无效的影响因素( OR>1, P<0.05)。 结论:血清TNF-α、IL-6过表达、HBO治疗时机为伤后>10 d、合并神经系统并发症均可能是SCI患者经DC后HBO治疗无效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肢体离断再植术中预防性筋膜切开减压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预防性筋膜切开减压在大肢体离断再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2年12月至2022年12月对53例大肢体离断患者行再植治疗。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缺血时间、休克程度、离断平面、骨骼软组织损伤情况,评估毁损肢体严重程度评分(mangled extremity security score,MESS)。根据离断平面和MESS评分分为4组,即A组11例(低位离断-MESS<9组)、B组16例(低位离断-MESS≥9组)、C组15例(高位离断-MESS<9组)、D组11例(高位离断-MESS≥9组)。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4组中再植术中实施预防性筋膜切开减压对术后乳酸(LA)及肌酸激酶(CK)的影响。术后观察再植肢体存活情况,随访再植肢体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再植术中预防性筋膜切开减压27例,未预防性筋膜切开减压26例。再植术中预防性筋膜切开减压能够降低术毕时血中LA。再植术中预防性筋膜切开减压并不能降低A组术后短期内血中C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能够降低B组、C组和D组术后第三天血中CK,同时降低D组患者术后第二天血中C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再植术后肢体坏死2例,51例再植存活患者术后随访4~42个月,平均16.4个月。根据陈中伟断肢再植评定标准:优7例,良27例,可14例,差3例。 结论:对于高位离断患者,再植术中预防性筋膜切开减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术后肌肉软组织坏死程度。对于低位离断患者,若MESS≥9,再植术中预防性筋膜切开减压效果较好;若MESS<9,术中可不用实施预防性筋膜切开,术后严密观察,最大程度避免过度切开可能带来的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手指脱套离断再植手术中远端与近端双侧侧方预减压方法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远、近端双侧侧方预减压方法在手指脱套离断再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12年3月至2021年5月,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常州医疗区骨二科治疗的14例(29指)手指脱套性离断患者行脱套软组织及断指再植术,分为指尖软组织仍保留未脱套和未带指骨与甲床脱套2种类型,采用远、近端双侧侧方指体预减压技术,在指掌侧固有动脉双侧的脱套皮肤旁正中切开至真皮下,作为预减压切口,寻找可供吻合的指掌侧固有动脉和神经束远侧断端,并与近端的指掌侧固有动脉、指掌侧固有神经分别进行吻合和缝接,分别吻合指腹及指背静脉(直接吻合11例,桥接吻合3例)。术后采用门诊复诊、电话和微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随访,观察指体外形、指腹饱满程度、甲板重生情况及手指运动功能,并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标准评定其功能恢复。结果:术后14例29指脱套离断指体全部成活,有4指小部分软组织坏死,给予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6~36个月,指体外形无明显萎缩,指腹饱满,甲板重生,外观满意;感觉恢复良好,TPD恢复至6~10 mm,平均7 mm;手指运动功能良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标准,结果优23指,良4指,差2指,优良率93.1%。结论:对远端软组织完整、血管神经束损伤相对较轻的手指脱套性离断行断指再植,术中采用远、近端双侧方预减压方法,术后成活指体外观饱满,感觉功能良好,甲板生长,术中及术后治疗采取个性化处理,可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错位固定大骨瓣减压术与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儿童创伤性颅内压增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错位固定大骨瓣减压术与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儿童创伤性颅内压增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8月至2023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和徐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33例创伤性颅内压增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8例;年龄2~17岁[(5.9±3.3)岁]。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6.3±2.1)分,其中3~5分13例,6~8分15例,9~12分5例。19例行错位固定大骨瓣减压术(错位骨瓣组),14例行标准去骨瓣减压术(去骨瓣组)。错位骨瓣组18例、去骨瓣组13例行有创颅内压监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毕当时,术后24 h、72 h及7 d的颅内压,术后6个月内颅骨修补/成形术比率,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硬膜下积液、脑积水、切口感染/坏死、癫痫)发生率。结果:患儿均获随访6~67个月[10(6,45)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毕当时,术后24 h、72 h及7 d的两组颅内压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内错位骨瓣组无骨瓣吸收等问题,颅骨修补/成形术比率为0.0%(0/19),低于去骨瓣组的78.5%(11/14)( P<0.01)。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G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错位骨瓣组术后硬膜下积液发生率为0.0%(0/19),低于去骨瓣组的28.6%(4/14)( P<0.05);两组术后脑积水、切口感染/坏死及癫痫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标准去骨瓣减压术相比,错位固定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儿童创伤性颅内压增高能够避免颅骨修补/成形术、降低硬膜下积液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