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泌体减轻出血性脑血管病后继发性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对于出血性脑血管病,目前临床上采用外科手术干预较多,但是患者在治疗后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伤.因此,寻求一种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继发性损伤的治疗手段至关重要.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外泌体概念的引入为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疗提供了新的理念与方向.外泌体作为一种细胞外囊泡,能够携带细胞内物质,在细胞间发挥信息传递功能,更重要的是外泌体能自由穿过血脑屏障,在神经系统相关疾病中发挥调控作用.本综述主要介绍外泌体减轻出血性脑血管病后继发性损伤的4种病理生理机制——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细胞程序性死亡、保护血脑屏障以及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并总结了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血糖优化的早期间断肠内营养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基于血糖优化干预的早期间断肠内营养方案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构建血糖优化干预后的早期间断肠内营养方案,前瞻性分析 2022年 5月—2023年 5月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胸外科重症监护室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 158例,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n=78)和观察组(n=80),对照组采用常规肠内营养与血糖管理方案,观察组采用基于血糖优化干预的早期间断肠内营养方案.比较 2组患者血糖管理质量指标及营养相关结局指标.结果 实施基于血糖优化管理的早期间断肠内营养方案后,观察组最大血糖波动幅度、胰岛素使用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营养相关指标(血清前清蛋白、血红蛋白、7d热卡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血糖优化干预的早期间断肠内营养方案可有效改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营养状态,减少血糖波动,提升血糖管理质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白藜芦醇对卵巢颗粒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DOR)是指女性卵巢内可募集卵母细胞数量减少,并见质量下降的一种病理状态(AMH<1 mg·L-1;AFC<10 个;FSH≥ 10 IU·L-1),发病率约为10%,并呈现年轻化趋势[1].DOR最终会导致各种激素的异常,女性生育能力降低,不孕等[2].现今对于DOR患者最有效的方法仍是辅助生殖技术.但事实上仍有一些患者排斥包括辅助生殖技术在内的外科手术方式而选择保守治疗,现今对DOR的治疗并不能满足所有患者的需求,临床上常用的治疗DOR的药物有潜在的副作用,而辅助生殖技术由于成本高,并非大多数患者的首选.因此,探索DOR的作用机制,开发健康无害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某院急诊医学科近3年就诊患者疾病谱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分析某院急诊医学科近3年就诊患者疾病谱,探究大型公共卫生事件对急诊科就诊患者的影响,为合理分配急诊资源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某院急诊患者信息,回顾性分析3年间患者年龄、就诊专业、预检分诊、症状和疾病种类等分布特点.结果 共收集患者521 229例,剔除不符合纳入标准1362例,符合标准病例519 867例.其中男女比例为1:1.16,平均年龄50.76±20.176岁,以60岁~79岁和40岁~59岁年龄段相对集中.与2019年1级、2级、3级、4级患者比较,2020年各级均有下降,分别为-50.99%、-60.18%、-45.47%和-10.71%;2021年分别为-46.54%、-44.44%、-47.35%,+21.13%.按专业分布,2020年度以职业病科、急诊眼科、急诊耳鼻喉科、急诊内科下降最多,分别-57.23%、-45.48%、-41.06%和-30.50%;而急诊外科和急诊妇科在2021年度上涨了3.2%和75.35%.按症状分布,以腹痛、头痛、头晕、胸痛、胸闷、心悸患者逐年上升;发热、咳嗽、呕吐逐年减少;喘憋先下降后上升.按疾病分布,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逐年下降,心脑血管疾病逐年上升趋势.1级患者,2019年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下降显著;2020年和2021年4个季度基本稳定;1级患者中60岁以上者占比51.3%-73.17%.结论 公共卫生事件常态下急诊患者出现骤然下降后逐渐上升接近恢复常态;老年患者恢复迅速,其中老年重症患者比例较高,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重症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种ECMO敷料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体外膜肺氧合(ECMO)作为一种有效的体外循环支持系统,对治疗严重心肺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ECMO导管的有效固定可以避免移位、意外拔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保证ECMO治疗的有效性和连续性.目前临床上多采用透明敷料、外科敷贴及绷带等多种工具结合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存在固定不够牢靠、外观不够美观整洁、更换不够方便等问题,尚缺乏特异性有效敷料来固定ECMO导管,为此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医务人员特设计了一种ECMO敷料,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2120543021.3).该装置包括依次薄弱连接的上部敷料、中部敷料、下部敷料 3 个部分.上部敷料顶面为上部敷料层,上部敷料层顶面设有第 1 刻度标识,底面中部设有纱布层;中部敷料顶面为中部敷料层,底面 2 个长度方向边沿设有网状层,2 个网状层之间设有切口纱布,切口纱布 2 个长度边沿连接网状层,切口纱布与中部敷料层之间设有塑料薄膜,切口纱布沿长度方向等间隔设有裂缝,中部敷料层顶面设有第 2 刻度标识;下部敷料与中部敷料的连接处设有开口,下部敷料底面为胶黏层.该装置设计简单,固定效果好,方便更换,可避免导管滑脱、移位,减少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提高临床工作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行经股动脉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与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的短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对比分析经股动脉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与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2023年9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接受治疗的55岁以上的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PAR)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02例,其中行经股动脉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F-TAVR)46例,行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56例.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并记录随访1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的结果.结果 TF-TAVR组(46例)较SAVR组(56例)患者平均年龄更高(P<0.05),STS评分更高(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更低(P<0.001).两组患者性别、体重指数(BMI)及术前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舒张末期内径(LAEDD)、术前合并基础疾病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心功能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LVEF均较术前升高,LVEDD较术前减小,LAEDD较术前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在术后改善患者心功能及LVEDD上对比无显著差异.TF-TAVR组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术后ICU监护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较SAVR组显著缩短[(11.06±4.25)h 比(20.25±8.17)h,(1.67±0.98)d 比(2.92±1.08)d,(6.07±2.26)d 比(9.90±2.16)d,P<0.001].TF-TAVR组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较SAVR组高.两组患者在术后肺部感染、重症肺炎、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也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脑卒中.虽然TF-TAVR组在轻度、中度瓣周漏/瓣中漏的发生率较SAVR组高,但均未出现中度及以上的瓣周漏/瓣中漏.TF-TAVR组术后无死亡病例,SAVR组有2例死亡病例,两组术后死亡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TF-TAVR与SAVR治疗≥55岁PAR患者的早期有效性及安全性方面无显著差异,但TF-TAVR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术后ICU监护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较SAVR组显著缩短,是治疗≥55岁PAR患者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患者病例资料,均经显微镜切除,根据肿瘤生长特点选择手术入路.采取后正中全椎板切除入路29例,颈外侧入路11例,前后联合入路2例,半椎板入路6例以及肌间隙入路8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53例,部分切除3例,其中前后联合入路1例因肿瘤包绕同侧椎动脉行次全切除.8例在术中肿瘤切除后采用侧块螺钉植入、椎体次全切术等方式行内固定术.术后病理均为神经鞘瘤.术后患者神经功能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5~66个月,肿瘤复发1例,无运动功能障碍加重,无继发脊柱畸形.结论 应根据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的特点制订个体化手术入路,术前、术中准确评估脊柱稳定性,结合显微外科技术,尽可能全切肿瘤,合理选择脊柱内固定,可减少术后脊柱畸形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颅外标志侧脑室额角穿刺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经颅外标志侧脑室额角穿刺术在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应用.方法 将神经外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5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经颅外标志侧脑室额角穿刺,n=81)和对照组(常规侧脑室额角穿刺,n=72),对比两组穿刺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81例,穿刺成功76例,成功率93.83%;对照组72例,穿刺成功51例,成功率70.83%;观察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287,P=0.000).结论 颅外标志可在术中为术者提供准确、客观、易于观察的参考,从而最大限度减少人为主观性影响,增加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在颅脑损伤患者较多的基层医院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下肢动脉减容术中的远端栓塞保护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准分子激光消融(excimer laser ablation,ELA)和机械性血栓清除(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术中远端栓塞保护(distal embolic filter protection,DEFP)的应用策略。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1年8月下肢动脉ELA或PMT术中进行DEFP的29例患者临床资料,回顾分析保护伞的选择、应用指征及策略,分析较大栓子捕获的高风险因素。结果:29例患者中,男21例,女8例,年龄(70.3±11.0)岁。共计29条肢体,32处病变:支架内再狭窄(ISR)5处,血栓形成或栓塞10处,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17处,根据病变性质选择减容装置。保护伞释放与回收技术成功率100%,栓子总体捕获率77.3%,较大栓子捕获率36.4%,术中远端栓塞发生率3.4%。ELA治疗高度钙化CTO病变或长段ISR病变时,较大栓子捕获率均高达60.0%,且前者较治疗非高度钙化CTO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下肢动脉ELA和PMT术中选择性应用保护伞,对预防远端栓塞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创伤合并多发伤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在颅脑创伤(TBI)合并多发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01例TBI合并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ICP将患者分为ICP监测组(93例)和ICP未监测组(20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开颅手术率、输血总量、甘露醇和高渗盐水的使用量及时间、检查转运次数、总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等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93例ICP监测患者无一例发生与ICP置入相关的严重并发症。与ICP未监测组比较,ICP监测组患者的开颅手术率低[30.1%(28/93)对比46.2%(96/208)],输血总量低,输注甘露醇及高渗盐水的总量少、输注时间短,检查转运次数少,电解质紊乱[14.0%(13/93)对比29.3%(61/208)]和肾功能不全[8.6%(8/93)对比18.8%(39/208)]的发生率低,总住院天数[(18.7±6.0)d对比(21.3±7.5)d]少,上述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深静脉血栓形成和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及其他损伤部位手术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所有患者出院后的随访时间为(7.5±2.4)个月(6~12个月),两组G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其中ICP监测组的病死率低于ICP未监测组[6.5%(6/93)对比14.9%(31/208), P=0.039]。 结论:TBI合并多发伤患者治疗中联合使用ICP监测,更有利于ICP的管控,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效降低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