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内丙型肝炎诊治现状对院内消除策略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医院内丙型肝炎筛查及诊治现状,分析医院内丙型肝炎微消除策略影响因素,以期达到院内丙型肝炎消除。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0年9月患者抗-HCV、HCV RNA检测结果,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居住地以及不同科室抗-HCV阳性率及其影响因素。将抗-HCV阳性患者与HCV RNA阳性患者以"姓名"和"出生日期"进行重复项比对后,将数据分为三类:即抗-HCV阳性未行HCV RNA检测者、HCV RNA单次检测阳性者、HCV RNA多次检测仍阳性者。对以上三类患者行电话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分析院内丙型肝炎诊治现状,研究医院内丙型肝炎微消除策略影响因素。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连续性校正的 χ2检验。 结果:抗-HCV阳性检测率1.34%(899/66 866),其中男性、40岁及以上、居住于城市的患者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40岁以下及居住于农村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55.178、264.11、36、351, P < 0.05);病例来源于门诊90例(10.02%),住院部809例(89.9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0.002, P > 0.05)。抗-HCV阳性患者总数量分别为消化内科196例(22.0%),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75例(8.3%),神经内科74例(8.2%),骨科63例(7.0%),内分泌科55例(6.1%),不同科室间其阳性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χ2 = 271.585, P < 0.05)。随访480例患者中,失访者215例(44.79%),其中电话为空号者84例(39.07%);未治疗者77例(16.04%),其中不知晓病情者15例(19.48%);已诊断未重视患者46例(59.74%),已诊断未服药患者16例(20.78%);服用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患者60例,其中服用同类药物29例(48.33%)。 结论:深入非专科进行丙型肝炎诊治宣教与及时常态化随访患者,是医院内丙型肝炎微消除策略关键因素,是制定简便、易行、可持续模式的重要环节,以此提升院内丙型肝炎筛查率、诊断率、治疗率,在实现"2030消除丙型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战略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液制品的钠供应与极早产儿的严重脑室内出血有关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该研究旨在调查极早产儿的钠供应量、液体量及钠失衡与严重脑室内出血(IVH)之间的关系。方法:数据来源于瑞典极早产儿研究(EXPRESS)队列,包含2004至2007年间出生的所有22~26周极早产儿,并进行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将严重IVH(3级或脑室周围出血性梗死)患儿作为病例组,选择出生日期与病例组患儿最为接近且医院、性别、胎龄和出生体重相匹配的未患IVH早产儿作为对照组( n=70病例-对照配对)。 结果:与未患IVH的早产儿相比,严重IVH患儿的总钠供应和液体量更高[生后第2天的总钠供应量: Mean± SD,mmol/(kg·d):5.49 ± 2.53 vs.3.95 ± 1.91, P=0.009],此差异是由血液制品中的钠和液体所致。高血钠或血钠的大范围波动与严重IVH无关。 结论:输注含钠丰富的血液制品与极早产儿严重IVH存在关联,但目前尚不清楚这种相关性是由钠过量、液体潴留还是其他输血相关因素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家庭型医养护一体化护理管理对支气管哮喘患儿生活质量、护理不良事件及症状改善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家庭型医养护一体化护理管理对支气管哮喘患儿生活质量、护理不良事件及症状改善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60例,按照患儿出生日期的单双日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家庭型医养护一体化护理管理,观察两组患儿生活质量、护理不良事件及症状改善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儿各项疾病症状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支气管哮喘患儿采取家庭型医养护一体化护理管理,可有效减少患儿咳嗽、喘息等各项体征及症状持续时间,降低患儿护理不良事件以改善其哮喘控制水平,进而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甘肃省汉族和裕固族的翼状胬肉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甘肃省汉族与裕固族40~79岁人群的翼状胬肉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本研究为中国国民健康调查的一部分,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在甘肃省兰州市和张掖市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高台县进行样本的选取,对所有受试者收集空腹血样检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3、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同时采用问卷收集受试者年龄、性别、民族、职业、出生地、现居地、迁居日期、受教育水平、抽烟、饮酒、活动水平、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检查受试者身高、体重、血压、视力等项目,观察受试者是否有翼状胬肉并评级。变量间的比较采用 t检验或卡方检验,利用多因素回归,以及比值比( OR)及其95%可信区间( CI)评估受试者不同参数对翼状胬肉发病率的影响。 结果:40~79岁的受试者共4 810人,其中4 193人纳入研究(男性1 840人,女性2 353人;汉族3 035人,裕固族1 158人),年龄(54.36±8.58)岁,翼状胬肉患者391例(9.3%),年龄性别调整后患病率为9.3%。汉族及裕固族人群的患病率分别为8.8%(267例)和10.7%(124例),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 = 3.629, P= 0.057)。所有受试者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翼状胬肉的危险因素有高龄( OR=3.66,95% CI:2.26~5.92)和农村居住时长比例( OR=2.18,95% CI:1.41~3.38),保护因素有受教育程度高( OR=0.49,95% CI:0.29~0.83)。汉族亚组分析中,高龄( OR=3.84,95% CI:2.18~6.78)和农村居住时长比例( OR=2.02,95% CI:1.23~3.33)是翼状胬肉的危险因素,受教育程度高( OR=0.36;95% CI:0.20~0.66)是保护因素。裕固族人群中,高龄( OR=3.11,95% CI:1.13~8.59)和农村居住时长比例( OR=3.28,95% CI:1.09~9.88)为翼状胬肉的危险因素。 结论:甘肃省40岁以上汉族及裕固族人群的翼状胬肉总患病率约为9.3%,汉族及裕固族人群患病率无明显差异,且民族不是翼状胬肉的危险因素。高龄和农村居住增加了翼状胬肉的发生风险,而受教育程度高是翼状胬肉的保护因素。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600-607)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瞻山医案》成书年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瞻山医案》初刊于1924年,作者任瞻山,该书序文称任瞻山生于乾隆初,然史志书目对其的出生年代均语焉不详,对《瞻山医案》的成书年大多阙而不载,或著录为乾隆元年丙辰(1736)。任氏后人所藏家谱揭示其生于乾隆十五年(1751),卒于道光八年(1828)。又据《瞻山医案》序文与书中所记载的确切行医日期,考订其成书年代大致在1814—1823年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生命早期经历严重饥荒与成年期肥胖/中心型肥胖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生命早期经历严重饥荒对成年期肥胖/中心型肥胖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肿瘤发生风险的流行病学(REACTION)研究贵阳分中心基线数据,纳入中国3年自然灾害之前和期间出生人群共4 495名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按出生日期分为儿童期经历组(1954年10月1日至1956年9月30日,947人)、幼儿期经历组(1956年10月1日至1958年9月30日,939人)、胎儿期经历组(1959年10月1日至1961年9月30日,525人)、对照组(1952年10月1日至1954年9月30日,1962年10月1日至1964年9月30日,共1 525人)。肥胖定义为:体重指数(BMI)≥28 kg/m 2,中心型肥胖定义为: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采用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探讨生命早期经历严重饥荒对成年期肥胖/中心型肥胖的影响。 结果:校正混杂因素后,男性胎儿期经历组成年期肥胖风险较对照组增加( OR=2.817, 95% CI 1.120~7.088, P=0.028);女性胎儿期经历组( OR=2.383, 95% CI 1.517~3.743, P=0.000)及幼儿期经历组( OR=1.554, 95% CI 1.039~2.324, P=0.032)成年期肥胖风险较对照组增加。此外,与对照组相比,男性胎儿期经历组成年期中心型肥胖风险增加( OR=2.440, 95% CI 1.253~4.752, P=0.009),在女性中未发现这种关联。 结论:生命早期经历严重饥荒增加成年期肥胖的风险,尤其是在胎儿期及女性幼儿期。不仅如此,胎儿期经历严重饥荒的男性成年期中心型肥胖患病风险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生命早期经历饥荒对绝经后女性超声骨密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生命早期经历饥荒与绝经后女性超声骨密度的关系。方法:2011年5月至2011年10月整群随机抽取贵阳市云岩区40岁以上的常住居民10 140人,并对其随访3年,以随访人群7 493人为研究对象,最终共纳入1 504人。根据出生日期分组,分别比较各经历组与非经历组之间超声骨密度和骨质疏松患病风险的差异。结果:婴幼儿期和学龄前期经历组的超声骨密度(SOS、T值、QUI)较非经历组明显减少( P<0.05)。非经历组、胎儿期、婴幼儿期、学龄前期经历饥荒组中高骨质疏松患病风险分别为50%、46.8%、58.4%、62.8%( 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婴幼儿期和学龄前期经历饥荒与SOS、T值、QUI呈显著负相关,胎儿期经历与SOS、T值、QUI均无统计学意义。与非经历组相比,中高骨质疏松患病风险在婴幼儿和学龄前期经历饥荒组 OR分别为( OR=1.41,95% CI 1.02~1.96)、( OR=1.68,95% CI 1.21~2.34),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胎儿期经历组无统计学意义。调整混杂因素后,与非经历组相比,婴幼儿期和学龄前期经历饥荒组中高骨质疏松患病风险分别为1.64和1.90( OR=1.64,95% CI 1.16~2.32, P<0.05和 OR=1.90,95% CI 1.35~2.70, P<0.05)。 结论:在绝经女性中,生命早期经历饥荒与超声骨密度(SOS、T值、QUI)呈显著负相关,与骨质疏松患病风险增加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逆行髓内钉辅助在儿童股骨延长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采用髓内钉辅助延长技术进行儿童股骨大段延长,评估其可行性,并对比同期矫正和分期手术的技术要点,明确此技术在儿童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14年7月7日至2018年1月16日共规划完成逆行髓内钉辅助延长手术10例,其中男9例,女1例;年龄(13.10±2.18)岁。所有患儿延长截骨点均位于股骨远端干骺端,初诊至末次随访记录内容包括:性别、出生日期、不等长病因及治疗史、术时年龄、延长长度、带架时间、延长段愈合时间、屈膝角度、并发症等。比较同期延长和分期矫正的愈合时间,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提出合理的治疗策略。结果:10例患儿患肢平均延长(7.07±1.01)cm,中位带架时间为8.5(4,1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9(34,54)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和影像学愈合,并全部恢复正常行走功能,无延长后骨折发生。同期矫正与分期手术间在愈合速度为[(1.70±1.10)月/cm vs.(1.16±0.54)月/cm],膝关节功能(136.67°±20.82° vs. 125.71°±26.37°)和并发症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外固定架辅助逆行髓内钉技术进行股骨延长治疗儿童股骨短缩畸形是可行的,是股骨延长的有效手术方式之一;较轻的角度畸形和延长手术可同期进行;干骺端截骨延长成骨质量更佳,可有效减少带架时间;内生软骨瘤患儿的病变区延长是安全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宜昌市成人带状疱疹发病与其生命早期饥荒暴露相关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基于宜昌健康大数据平台,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的850 608例就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出生日期将研究对象分为儿童早期饥荒暴露组、胎儿期饥荒暴露组和非饥荒暴露组,分析宜昌市成人带状疱疹(HZ)发病情况并分析生命早期饥荒暴露与成年HZ的相关性。2019年宜昌市城区成年HZ粗发病率6.83‰,女性(7.26‰)高于男性(6.40‰)。与非饥荒暴露组相比,胎儿期饥荒暴露与成年HZ发病相关( OR=1.21;95% CI:1.01~1.45, P=0.041)。按性别分层后,仅在女性中发现胎儿期饥荒暴露与成年HZ发病相关( OR=1.28;95% CI:1.02~1.61, P=0.03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视路胶质瘤手术前后体重变化的初步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视路胶质瘤(OPG)患儿手术前后体重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6例视路胶质瘤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接受肿瘤切除术,基于术中观察及术后复查头颅MRI增强扫描的结果评估肿瘤的切除程度,其中将肿瘤切除体积为60%~90%定义为大部切除,>90%定义为近全切除。分别于术后1、2周,1、3、6以及9个月对患儿进行门诊复查或网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患儿的后续治疗情况、肿瘤有无复发、播散转移及体重变化等。根据患儿的性别、出生日期、体重及其测量日期等计算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进一步计算两次随访间患儿WAZ增长速度,即(第 n+1次随访时WAZ-第 n次随访时WAZ)×1 000/随访间隔时间(d)。采用单样本 t检验分别比较患儿手术前、后WAZ与国际儿童标准WAZ。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患儿术后不同时间点的WAZ以及WAZ的增长速度。 结果:36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28例肿瘤大部切除,8例肿瘤近全切除。病理学结果显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1例,毛细胞黏液样星形细胞瘤25例。36例患儿术后中位随访时间(范围)为25个月(9~40个月)。至末次随访,36例患儿均无肿瘤复发及转移,16例术前存在视觉症状的患儿视觉症状均有所好转。36例OPG患儿的术前WAZ为(-0.76±2.32)分,低于国际正常儿童WAZ的总体均值[(0±1.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4);术后9个月WAZ为(0.82±2.14)分,高于国际正常儿童WAZ的总体均值[(0±1.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6)。患儿术后WAZ较术前增加,术后1个月时WAZ最高且增长速度最快(均 P<0.05)。 结论:初步观察发现,OPG患儿肿瘤切除术后体重较前增加,且在术后早期增长速度最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