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孕期妊娠妇女血常规检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不同孕期的妊娠妇女血常规检测结果,评估女性孕期健康水平。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玉环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产检及分娩的贫血产妇240例,根据不同孕期分为三组,即孕早期组80例、孕中期组80例及孕晚期组80例,并选取健康体检非妊娠女性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组别女性血常规指标;统计不同妊娠期间小细胞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发生率。结果:孕晚期组女性小细胞贫血发生率[3.75%(3/80)]明显低于孕早期组[26.25%(21/80)]、孕中期组[25.00%(20/80)],大细胞性贫血发生率[22.50%(18/80)]高于孕早期组[1.25%(1/80)]、孕中期组[3.75%(3/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5.882、14.675、17.260、12.333,均 P<0.05)。与对照组比较,孕早期组、孕中期组、孕晚期组妊娠女性外周血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均明显降低( t=8.579、16.781、13.964、10.154、15.891、15.512,均 P<0.05);孕中期妊娠女性RBC、Hb、HCT水平均降低最低值(均 P<0.05)。与对照组比较,孕早期组、孕中期组、孕晚期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水平增加,血小板计数(PLT)降低( t=23.085、24.187、27.941、15.722、22.153、13.277、31.517、32.901、32.227,均 P<0.05);孕中期组WBC、N%水平增加程度高于孕早期、孕晚期,孕晚期组PLT水平均低于孕早期组、孕中期组(均 P<0.05)。 结论:监测血常规指标,可评估女性孕期健康水平,及时调整营养方案,可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产前诊断46,X?,der(11)ins(11;18)(q23.3;q22.1q11.2)dmat罕见核型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女,40岁,G 1P 0,身高165 cm,体质量63 Kg,孕17 +2周因"无创产前检测提示18号染色体数目偏多"于2023年5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胎儿超声检查未见异常。患者怀孕期间无不适,否认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无发热、服药史。夫妻双方系非近亲结婚,外观及智力均无异常,否认遗传病家族史。在夫妻双方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于孕19周行羊膜腔穿刺,进行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及拷贝数变异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检测。胎儿染色体核型为46,X?,der(11)ins(11;18),孕妇核型为46,XX,ins(11;18)(q23.3;q22.1q11.2),胎儿父亲核型为46,XY(图1)。胎儿羊水细胞CNV-seq检测结果为seq[hg19]dup(18)(q11.2q22.1) chr18: g.26543760_64142549dup,提示18q11.2q22.1区存在约37.6 Mb的重复(图2A)。夫妻双方CNV-seq检测均未见异常,综合分析胎儿的核型为46,X?,der(11)ins(11;18)(q23.3;q22.1q11.2)dmat(图2B)。经充分遗传咨询后,孕妇夫妇决定终止妊娠,引产胎儿未见明显异常。本研究通过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查(IRB2024-WZ-03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性HBV感染孕妇产后肝炎发作预测因素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慢性HBV感染孕妇在分娩后肝炎发作的预测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后,通过临床医疗系统收集慢性HBV感染孕妇分娩时和48周内的肝功能和乙肝病毒学检查。评价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孕妇533例,所有患者平均年龄29.5±3.7,共有408人为了母婴阻断在怀孕期间服用抗病毒药物,产后1年内共有231人发生肝炎,无论用药与否,发生肝炎与未发生肝炎患者的分娩时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 ALT)、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 AST)、孕中乙肝病毒载量(HBV DNA)、分娩时和孕中乙肝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eAg ( OR=0.19, 0.074~0.473; P<0.001),ALT( OR=1.05, 1.021~1.071; P<0.001),白蛋白(albumin, ALB) ( OR=0.91, 0.833~0.995; P=0.038)、血小板(platelet, PLT) ( OR=0.995, 0.992~0.999; P=0.0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s, NE%) ( OR=0.98, 0.973~0.995; P=0.004)存在显著性差异。 结论:慢性HBV感染孕妇分娩时HBeAg和ALT为分娩后肝炎发生的有力预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妊娠期迅速增大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1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在临床上十分少见,其诊断不具有特异性,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现妊娠期患者目前报道仅有18例。该文报道了1例于2022年4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就诊的妊娠期DFSP患者,表现为2次妊娠期间肿物迅速增长且伴有疼痛,而妊娠结束后停止迅速增长。行局部扩大切除术(外扩3 cm)后,一期植皮修复。切除组织HE染色表现为单一的梭形细胞,排列成旋涡状,细胞核大、深染,部分细胞核有异型性,少见核分裂象。术后病理显示四周切缘及基底均阴性。免疫组织化学表现为CD34(++)、Ki-67(+,10%)、bcl-2(-)、s-100(-)、SMA(-)、CD163(-)、CD68(-),符合DFSP的诊断。DFSP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妊娠期患者作为特殊人群,治疗和诊断需特殊对待。该文通过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妊娠期DFSP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了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辅助治疗模式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新辅助治疗模式下行根治性低位前切除联合保护性造口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进行调查,探讨新辅助治疗前至造口还纳后12个月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完整新辅助长程放化疗并行根治性低位前切除(LAR)联合保护性造口的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纳入标准:(1)新辅助治疗前行直肠MRI评估为mT 3~4b或mN 1~2而无远处转移(M 0)的患者,同时肿瘤下缘距肛缘<12 cm;(2)新辅助治疗前活检病理确诊直肠腺癌;(3)行完整周期的新辅助治疗;(4)接受根治性保肛手术治疗,术式均为LAR联合保护性造口,已经完成造口还纳,同时随访12个月以上。排除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Ⅳ~Ⅴ级、合并多原发结直肠癌者、过去5年内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需要急诊手术的患者、怀孕或哺乳期女性、有严重精神疾病史者、行核磁共振检查、放化疗或手术治疗禁忌者后,共纳入83例患者,男性51例(61.4%),中位年龄59岁,体质指数(24.4±3.1)kg/m 2。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机构生活质量问卷的结直肠癌模块(EORTC QLQ-CR29)、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Wexner便秘评分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量表,分别调查了解患者新辅助治疗前、术前、造口还纳后3个月、造口还纳后12个月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包括直肠肛门功能、性功能等方面。量表的各项分值采用 M( P25, P75)表示。 结果:(1)EORTC QLQ-CR29评分显示,新辅助治疗前、术前、造口还纳后3个月、造口还纳后12个月,患者焦虑[分别为64.4(52.0,82.5)分、75.3(66.0,89.5)分、82.6(78.0,90.0)分、83.6(78.0,91.0)分]和担心身体形象[分别为76.8(66.0,92.0)分、81.1(76.5,91.5)分、85.5(82.5,94.0)分、86.1(82.0,92.0)分]均有所改善(均 P<0.01);盆腔痛[分别为5.4(2.0,8.0)分、5.0(2.0,7.8)分、3.9(1.0,5.0)分、3.0(1.0,5.0)分]、尿失禁[分别为15.7(7.0,22.0)分、11.1(0,17.5)分、10.0(0,17.0)分、9.9(0,16.0)分]、阳痿[分别为14.3(4.2,19.0)分、12.2(0,16.8)分、5.6(0,10.0)分、5.2(0.2,8.0)分]、尿频[分别为26.4(13.0,38.5)分、13.9(0,20.0)分、13.4(2.5,21.5)分、13.2(2.0,20.0)分]和黏液血便[分别为4.7(3.0,6.0)分、2.6(0,5.0)分、2.2(0,5.0)分、1.9(0,4.0)分]等症状均有改善(均 P<0.01)。在改善男性性功能、腹痛、口干、担心体质量改变、皮肤疼痛和性交困难方面,评分存在波动,但造口回纳后较新辅助治疗前症状均有改善(均 P<0.05)。在女性性功能、排尿困难、味觉障碍和排粪失禁方面,造口回纳后较新辅助治疗前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均 P>0.05)。(2)IIEF量表显示:新辅助治疗模式前后,各项评分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直肠肛门功能量表显示:新辅助治疗前、术前、造口还纳后3个月、造口还纳后12个月,患者的排气失禁[分别为3.1(0,4.0)分、2.3(0,4.0)分、1.8(0,4.0)分、1.2(0,3.0)分]和急迫排粪[分别为7.2(0,11.0)分、5.2(0,11.0)分、2.9(0,9.0)分、1.7(0,0)分]症状均有改善(均 P<0.01);在改善不完全排空感方面,患者症状存在波动,但造口回纳后较新辅助治疗前症状有改善(均 P<0.05);在需要协助排粪[分别为0(0,0)分、0.7(0,1.0)分、0.6(0,1.0)分、0.7(0,1.0)分]和排粪失败[分别为0.2(0,0)分、1(0,2.0)分、0.8(0,1.5)分、0.8(0,1.0)分]方面,患者症状呈现恶化趋势(均 P<0.01)。对新辅助治疗效果不同的患者进行分层分析,比较术前与新辅助治疗前的生活质量改变情况。新辅助治疗较不敏感与较敏感的患者在功能、症状方面改变大致相同,区别在于,较不敏感的患者在排尿困难、尿失禁、皮肤疼痛和性交困难方面症状显著改善(均 P<0.05),而较敏感患者在便频方面症状改善( P<0.05)。 结论: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后行根治性低位前切除联合保护性造口的治疗模式可以从许多方面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需注意患者在需要协助排粪及排粪失败方面,呈现恶化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胎儿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产前超声表现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孕妇31岁,孕3产2,孕22 +2周,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行产前超声检查。按照胎儿产前超声筛查方法 [1]对胎儿各结构进行检查,胎儿颅脑、心脏、腹部、神经系统等结构均未见明显异常。行肢体检查时,胎儿双上肢未见明显异常,于胎儿下肢皮肤表层发现多处异常回声,右脚踝后方及左足底内侧见异常膜状强回声,似三角形膜状隆起于皮肤表面(图1A,B),下肢骨性结构未见明显异常,下肢活动自如。嘱孕妇活动20~30 min之后再次进行检查,超声图像无变化。孕妇3 d后复查:除首诊异常表现外,另于左下肢膝关节下方外侧见异常带状回声突出于皮肤表面,一端黏附于皮肤,一端漂浮于羊水中(图1C),动态观察,胎儿下肢活动时可见带状回声随着下肢的活动在羊水中摆动,部分似"海草样"漂浮。三维超声成像:可见双下肢膝关节下方皮肤表面"疱状"隆起,右侧隆起较明显,左侧较平坦(图1D)。孕妇1周后羊水穿刺时复查超声:原左下肢膝关节下方外侧皮肤处膜带状回声较前次检查缩短(图1E),右下肢膝关节下方外侧皮肤可见新发膜带状强回声漂浮(图1F);双足拇趾与第2趾间距增大,似"草鞋足",左足较明显,且大拇趾增粗(图1G,H)。孕妇等待羊水穿刺结果期间再次复查超声:原下肢皮肤表面多处异常回声处未见明显漂浮的带状回声(图1I)。家族史:夫妻双方、双方父母及孕妇的1妹、1弟身体均健康,否认家族性传染病史、遗传病史及类似病史。孕产史:孕妇怀孕3次,第一胎,男性,出生后疑似有皮肤性疾病,21 d夭折,未进一步明确诊断;第二胎,男性,目前生长发育正常,未见明显阳性体征;本次为第三次妊娠,经孕妇同意后行羊水穿刺检查家系外显子,结果提示胎儿的COL7A1基因中检测到一个纯合子突变c.7411C>T(p.Arg2471Ter,474),突变来源是父母均为杂合子携带者c.7411(exon97)C>T(图2)。综合产前超声检查结果及遗传咨询分析判断:本例COL7A1基因变异的危害性与患者表型存在相关。孕妇及家属慎重考虑后决定终止妊娠,于本院引产一男性儿,引产儿外观见双下肢皮肤呈剥脱性改变,皮肤大面积脱落、创面破溃、有少量渗液,左足足底增厚变形、皮肤肿胀、表皮黏附松动,颜色灰白,左足第一足趾增粗、皮肤肿胀,右足底表皮脱落,裸露面红润,有渗出,双足拇趾与第2趾间距增大,呈"草鞋足"样改变,左足明显(图3),上肢、颈前、后背有零星皮肤脱落。经孕妇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引产儿皮肤组织病理:常规HE染色下见表皮下大疱(图4A),电子显微镜检查基底膜致密板下真皮层见水疱及裂缝(图4B),从病理上符合诊断营养不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孕期铊暴露的不良母婴健康效应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铊是一种剧毒重金属,孕期铊暴露引起的不良母婴健康效应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本研究从铊暴露的来源及其影响因素、孕期铊暴露与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不良出生结局的关联、孕期铊暴露对儿童出生后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孕期铊暴露引起不良母婴健康效应的潜在机制等方面,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可为深入研究孕期铊暴露的危害、预防和控制提供新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孕期氯沙坦暴露致羊水过少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32岁女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在服用氯沙坦钾片(50 mg、1次/d)、甲泼尼龙片(12 mg、1次/隔日)和双嘧达莫片(50 mg、1次/d)治疗期间怀孕。孕期继续上述药物治疗。孕24 +2周行超声检查提示羊水过少,持续至孕32 +2周,羊水最大暗区垂直深度1.1~3.4 cm,羊水指数1.9~6.9 cm。停用氯沙坦钾片和甲泼尼龙片,换用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1次/d)降压,羊水量逐渐增加至正常水平。孕34 +4周血压升高至177/113 mmHg(1 mmHg=0.133 kPa),考虑子痫前期。给予硫酸镁(以1 g/h的速度静脉滴注)、硝苯地平控释片(加量至60 mg口服、1次/d)和拉贝洛尔片(200 mg口服、2次/d)治疗,血压143/82mmHg,尿蛋白(++)。于孕35 +3周行剖宫产分娩1男婴,身长43 cm,体重2 200 g,出生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均为10分,无出生缺陷。随访至24月龄,生长发育情况良好,智力发育及运动均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肾移植受者术后妊娠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肾移植后妊娠的安全性,总结肾移植后怀孕时机的选择以及孕期和围分娩期管理的相关经验。方法:本研究纳入2013年3月至2020年2月受孕的25例肾移植受者,以配对的同期非移植孕产妇75例为对照组,比较妊娠期情况、围产期结局以及对肾功能的影响。结果:移植组25例孕妇均顺利分娩健康婴儿。接受肾移植时受者年龄中位数为(25.6±3.2)岁,移植距妊娠的中位时间为(54.0±23.1)个月,均顺利生产单胎,92%(23/25)为剖宫产。怀孕期间,移植组子痫前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移植组(20.0%比1.3%, P=0.001)。移植组孕妇妊娠中期血清肌酐较孕前有所降低,晚期较孕前增加,孕期肌酐变化趋势与非移植组一致,产后3~6个月恢复至孕前水平。40%(10/25)受者孕晚期存在尿蛋白,分娩半年内下降至阴性(5/10)或1+(4/10)。移植组所有受者孕期及产后半年内未发生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稳定。他克莫司在怀孕后需增加剂量以维持浓度,产后恢复。 结论:肾移植受者术后妊娠的合并症风险尽管高于普通人群,但总体风险可控。严格筛选备孕受者、调整免疫抑制药物、孕期和围分娩期的多科协作是安全妊娠分娩的重要保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妊娠合并肝豆状核变性的孕期管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即Wilson病,是基因异常导致肝细胞铜转运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HLD患者怀孕是安全的,妊娠期间应继续驱铜治疗,根据病情减少用药剂量,做好定期监测。铜控制满意的HLD患者比未经治疗的HLD患者有更好的妊娠结局。妊娠期间的治疗应个体化,需要产科、肝病科、肝移植科、遗传咨询、药剂科、麻醉科、儿科等多学科协同进行围产期保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