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建构主义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虚实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已经成为探究生物学和医学等相关学科的重要基础工具,探究有效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必将提高学生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方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为载体,以构建系统的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为基本要求,建立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实验的教学平台。整合优化实体实验项目,增加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虚实结合,提高学生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结果:建立了线上教学平台,有效地引导和提高了学生预习实验的效果,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实体实验项目整合优化和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论:建立了基于建构主义的分子生物学虚实结合教学模式,该模式是提高学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端制剂发展亟待医工交叉融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药物制剂,从狭义上来讲,就是具体的按照一定形式制备的药物成品;从广义上来讲,是药物制剂学,是一门学科。传统制剂是为了服用方便而解决药物"成型"的问题。高端制剂是在传统制剂基础上进行改良、创新,以克服治疗缺陷和实现临床优势为首要目的,通过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内代谢特征,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满足临床需求,使患者获益更多。自20世纪50年代布洛芬缓释胶囊技术出现后,随着分子药剂学、细胞生物学、分子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纳米医学、高分子化学及相关仪器设备的快速发展,药物制剂已由过去的简单"成型"向精准化、智能化的"药物递送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DDS)"转变。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也在国内较早成立生物材料和药物控释实验室,专注于DDS的研究。该实验室研制的医用聚己内酯及其制剂是我国唯一进入临床研究的可降解合成高分子长效药用辅料。作为新型药物辅料,医用聚己内酯F68已经用于避孕药物和避孕药具新制剂的开发,缓释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的研制取得重要进展,已完成II期临床研究。DDS在推动医药产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广阔。与新分子实体研发相比,高端制剂的开发有更大的商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学本科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践探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是当今开展医学研究的必备技术,医学院校各专业本科生对此类技术的学习需求都非常迫切,而现有本科实验教学体系无法满足其学习需求。本研究通过为北京大学医学部本科生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选修课程"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学习坊",探索符合当前医学教育需要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新模式。自2020年起,来自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等专业共33名本科生选修了本课程。学生教学反馈结果表明,本课程通过小班精品化教学,采用主动学习、分散式学习和同伴互助学习等方式,为本科生补充了必修课程之外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学习平台,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好评和推荐。课程教学符合医学本科教育需求,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研技能有较强的实际意义,可以作为本科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补充形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基因病胚胎着床前遗传学检测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遗传诊断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术语的更新,单基因病胚胎着床前遗传学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 for monogenic/single gene disorders, PGT-M)技术不断进步和更新,广泛应用于临床以避免遗传病患儿的出生和阻断致病基因的家族传递。目前,关于PGT-M的共识还很少,为了规范PGT-M的应用,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精准辅助生殖研究学组及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部分专家,包括生殖医学、遗传学和心血管医学专家,共同制定了这一共识。共识包括PGT-M的适应证、禁忌证、诊断策略、遗传和生殖咨询、报告形式、结果解释、知情同意和患者随访等。这一共识将使更多相关的临床工作者和研究人员获益,供临床及实验室参考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mNGS应用背景下的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检测基础能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除临床表现、病史、影像学外,下呼吸道感染(LRTI)的诊断水平主要依赖于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病原学检测能力,但常规培养耗时长,显微镜检的敏感度低,PCR等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案覆盖的病原类别有限。近年来宏基因组测序(mNGS)技术的应用提高了LRTI的诊断率,从而也出现对常规微生物检测能力不重视的现象。本文对如何适当使用上述检测方法加以评述,并建议在mNGS背景下,进一步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能力的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生物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在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对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地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为例,对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考核方式的改革及效果进行分析和阐述,旨在促进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水平,提高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分子诊断技术检测感染性疾病的应用和发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伴随着精准医学理念的发展,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的背景下,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疗愈发得到重视,而以分子生物学为核心的实验诊断技术作为感染性疾病临床实验诊断的重要手段尤其受关注。近年来,随着纳米材料、应用化学、光物理学和生物传感等技术的进步,分子诊断技术也迎来了革命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新一代定量PCR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等温扩增技术、生物芯片和生物传感器技术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应用前景和发展前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G1/G3/G5型乙型脑炎病毒国家标准株实验室鉴定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确定G1、G3和G5三个基因型别的乙型脑炎病毒(乙脑病毒)国家标准株实验室鉴定评价指标,评价乙脑病毒国家标准株。方法:依据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国家标准株评价技术标准,基于乙脑病毒研究工作中的应用,以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征、分子生物学特征等数据为基础,鉴定G1型(NX1889株)、G3型(P3株)和G5型(XZ0934株)三个基因型别乙脑病毒株的特征。结果:乙脑病毒电镜下为球形颗粒,直径约为60 nm;感染BHK-21、Vero细胞后,细胞病变效应以细胞圆缩脱落为主,感染C6/36细胞后,表现为细胞融合和脱落;病毒滴度为10 5~10 7 PFU/ml,噬斑大小存在型别差异;G1、G3和G5型乙脑病毒三周龄小鼠腹腔攻毒的半数致死量为50.51 PFU、6.98 PFU、8.13 PFU,五周龄小鼠颅内攻毒的半数致死量为3 PFU、0.3 PFU、1.35 PFU;G1、G3和G5型乙脑病毒基因组全长分别为:10 967 bp、10 976 bp和10 983 bp。 结论:通过乙脑病毒电镜、细胞、动物和基因组等实验室指标的确定,鉴定与评价了三个基因型别乙脑病毒国家标准株,为其他病毒国家标准株的鉴定与评价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01例临床特征及病原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结果,为精准治疗、优化病原学检测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河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数据收集,分析采用常规及分子生物学技术检出脑脊液病原学情况,比较不同种类病原体感染的实验室检查特点。结果:共纳入101例患儿,中位出生胎龄为38.8(36.2,39.6)周,早产儿27例(26.7%),男婴68例(67.3%),中位发病日龄为9(2,14)d。血培养阳性19例(18.8%),其中17例细菌,2例真菌。自脑脊液直接检出病原体者33例(32.7%),其中细菌13例,病毒19例,真菌1例。无乳链球菌、大肠埃希菌是前2位细菌,检出最常见的病毒是肠道病毒。脑脊液病原体检出方式:细菌培养检出7例(7/101,6.9%)、脑脊液涂片检出2例(2/21,9.5%)、单病毒及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共检出22例(22/45,48.9%)、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出4例(4/7,57.1%)。自脑脊液检出细菌/真菌的患儿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水平以及血C-反应蛋白均较检出病毒者高( P<0.05)。98例(97.0%)患儿临床好转或治愈后出院,2例放弃治疗,1例好转后转院。 结论:联合采用常规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可显著提高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体检出率,病毒感染所致的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并不少见,本研究对优化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体的检测策略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胸腔积液的特点及其鉴别诊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胸腔积液是临床常见的胸膜病变,也是多种疾病的伴随表现,其特点与鉴别诊断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胸腔积液包括渗出液和漏出液2种类型,而渗出性胸腔积液以结核性胸腔积液和恶性胸腔积液较为常见,不同类型疾病患者产生的胸腔积液有其各自的特点,早期针对其特点并选用合适的鉴别诊断方法对患者的治疗与预后至关重要。随着实验技术及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一些新的实验技术及实验指标应运而生。主要对结核性胸腔积液和恶性胸腔积液的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