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和胸腔积液TSGF、OSM水平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抑瘤素M(OSM)水平对恶性胸腔积液(MPE)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72例渗出性胸腔积液患者,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MPE组和良性胸腔积液(BPE)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并采血检测相关生化指标;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及胸腔积液(PE)中的TSGF、OSM水平,多因素Logistic分析MPE发生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SGF、OSM水平对MPE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乳酸脱氢酶(LDH)、胸腔积液腺苷脱氨酶(PEAD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PE组相比,MPE组患者血清及PE中的TSGF、OSM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LDH、PEADA、血清及PE中的TSGF、OSM水平均是影响MPE发生的因素(P<0.05);血清TSGF、OSM及两者联合诊断MPE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8、0.855、0.925,两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30%和84.62%,两者联合诊断价值高于单独诊断(Z两者联合-血清TSGF=4.275,Z两者联合-血清OSM=3.297,均P<0.05);PETSGF、PEOSM及两者联合对MPE诊断的AUC分别为0.886、0.765、0.921,两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42%和79.48%,两者联合诊断价值高于单独诊断(Z两者联合-PETSGF=4.275,Z两者联合-PEOSM=3.297,均P<0.05).结论:MPE患者血清及PE中的TSGF、OSM水平升高,两个指标联合诊断MPE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药物胸腔内注入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药物胸腔内注入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滨州市人民医院2014年6月至2017年3月治疗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214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纯引流组26例、顺铂组55例、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组58例、榄香烯乳组30例、红霉素组45例,比较各组患者近期治疗效果、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费用及远期生存情况。结果:单纯引流组、顺铂组、恩度组、榄香烯乳组、红霉素组近期总有效率分别为23.1%(6/26)、49.1%(27/55)、70.7%(41/58)、46.7%(14/30)、73.3%(3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4.20, P<0.05),恩度组、红霉素组的近期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其他组;单纯引流组、顺铂组、恩度组、榄香烯乳组、红霉素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好转率分别为30.8%、58.2%、84.5%、56.7%、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7.20, P<0.05),恩度组、红霉素组好转率均明显高于其他组别;恩度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仅少数患者出现胸痛、乏力、恶心、发热等(其发生率分别为3.4%、8.6%、5.1%、3.4%),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2.40、10.40、36.60、15.00,均 P<0.05)。恩度组治疗费用[(3 863.2±163.3)元]明显高于其他组( F=124.48, P<0.05);单纯引流组、顺铂组、恩度组、榄香烯乳组、红霉素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11.5%、32.7%、65.5%、36.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8.70, P<0.05),两年生存率分别为3.8%、5.5%、13.8%、6.7%、1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5.28, P=0.26);四组注入药物患者的生存期均高于单纯引流组( F=54.40, P<0.05),恩度组及红霉素组明显高于其他组( P<0.05)。 结论:胸腔内注入恩度或红霉素可明显提高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近期疗效及远期生存率,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注入红霉素住院费用较低,但胸痛、发热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注入恩度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治疗费用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原发性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CT表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8年7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CT平扫和增强检查并经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肺DLBCL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共入组14例患者。分析病灶的CT表现,包括病灶分布、大小、形态、边缘、密度与强化、支气管及病灶周围表现、胸腔内肺外表现及远处转移情况,并测量结节或肿块病灶的最大径线值及所有病灶平扫、增强动脉期和实质期的CT值。结果:14例原发性肺DLBCL患者中,10例多发,4例单发。12例表现为肿块和/或结节,最大径线值为0.8~8.2 cm,中位数为5.3(2.9,7.8)cm,2例表现为单纯实变影。12例病灶边界清晰、光整,2例边界模糊。14例患者病灶CT平扫密度较均匀,CT值(35.1±1.0)HU,增强实质期轻中度均匀强化10例,不均匀强化4例,CT值(61.8±1.5)HU,动脉期CT值(50.9±1.3)HU,动脉期可见血管造影征9例。14例患者中,5例支气管通畅,4例见支气管轻度受压或狭窄,5例病灶内支气管受侵、闭塞。8例病灶周围间质轻度增厚,8例胸膜不均匀增厚、受侵。10例合并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并融合,其中3例包绕或侵犯纵隔内大血管,7例呈钻缝样生长。4例合并少中量胸腔积液。8例患者经治疗后CT复查均无远处转移(7例经放疗、化疗或手术切除后病灶大部分消失,预后良好;1例化疗后瘤灶增大,病情进展),6例放弃治疗,要求出院。结论:原发性肺DLBCL侵袭性强,恶性程度较高,有相对特征性的CT表现,确诊需依赖病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加强胸膜疾病临床研究 改善胸膜疾病治疗流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结合过去10年最新的临床研究证据,对5类常见的胸膜疾病的治疗做一个简要的概括。(1)对于无症状的恶性胸腔积液(MPE),无须胸腔穿刺(胸穿)排液。对于出现症状的MPE,尝试一次胸穿大量排液以确定大量排液之后能否缓解呼吸困难或是否存在肺膨胀不全;只要大量排液能缓解气急症状,应以埋管引流和(或)胸膜固定术作为一线治疗手段。如果患者存在肺膨胀不全、胸膜固定术失败或积液出现分隔,则只能行埋管引流,胸膜固定术不再有价值。(2)基于肺结核的临床试验结果,结核性胸膜炎的抗结核治疗方案如下:初治结核病6个月的治疗方案应当包括2个月的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联合治疗;巩固期为异烟肼和利福平联合治疗4个月。(3)联合胸腔内注入纤溶剂/脱氧核糖核酸酶可作为胸腔感染的初治用药,或作为外科手术后的后续治疗方案。推荐使用剂量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10 mg/次,每天2次;脱氧核糖核酸酶5 mg/次,每天2次。(4)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在处置首发的自发性气胸即使是中大量的气胸时,也宜采取更加审慎、更加保守的态度,无需急于排气。(5)与目前用于治疗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标准化疗方案相比较,联合应用纳武利尤单抗和易普利姆玛的免疫治疗能够大大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提高存活率,提示免疫治疗完全可以成为不可手术切除的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细胞图像DNA倍体分析在恶性胸腔积液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细胞图像DNA倍体分析(DNA-ICM)在恶性胸腔积液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山西白求恩医院2021年10月至12月101例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胸腔积液标本进行液基细胞学检查(LBC)和DNA-ICM,结合患者的临床诊断、影像学检查、活组织检查和随访结果,比较两种方法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101例患者的胸腔积液中,恶性胸腔积液39例,良性胸腔积液62例。LBC和DNA-ICM诊断胸腔积液中恶性肿瘤细胞的灵敏度分别为74.7%和94.9%,特异度分别为98.4%和83.9%;二者联合比单独LBC诊断阳性率提高[36.6%(37/101)比28.7%(29/101)]。对7例DNA-ICM阳性但LBC结果为阴性病例进行随访,其中1例诊断为小细胞肺癌。结论:DNA-ICM可有效提高胸腔积液细胞学阳性检出率,DNA-ICM和LBC联合检测可降低细胞学漏诊率,对恶性胸腔积液病理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恶性胸腔积液的肿瘤微环境特征与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恶性胸腔积液(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MPE)可继发于多种晚期恶性肿瘤。尽管全身抗肿瘤治疗对原发肿瘤治疗有效,但仍有部分患者MPE控制不佳。肿瘤细胞、免疫细胞、间质细胞相互作用以及肿瘤相关血管异常增殖构建了MPE免疫抑制微环境,促进肿瘤细胞异常增殖和MPE的形成。随着对肿瘤微环境的深入研究,胸腔内局部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和基因介导的细胞毒等免疫疗法可有效改善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抑制MPE的形成。本文将阐述MPE的肿瘤微环境特征及相应的治疗新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应用细胞蜡块辅助浆膜腔积液细胞学精准诊断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细胞蜡块及免疫组织化学对浆膜腔积液精准诊断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2022年北京医院病理科浆膜腔积液标本3 124例,包括胸腔积液2 213例,腹腔积液768例,心包积液143例。男性1 699例(54.4%),女性1 425例(45.6%);平均年龄69岁。其中1 292例制作了细胞蜡块,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诊断恶性肿瘤百分比从细胞蜡块制作前64.9%(839/1 292)提高到制作后84.0%(1 086/1 292),其中1 086例恶性肿瘤明确了组织类型和/或来源;不明确的诊断包括可疑恶性及不典型增生,分别从13.3%(172/1 292)和18.8%(243/1 292)降低到0.1%(1/1 292)和0.4%(5/1 292);阴性率从3.0%(38/1 292)升高到15.5%(200/1 2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卡方=12.739, P<0.01)。 结论:以细胞蜡块制作为基础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著提高了浆膜腔积液恶性诊断率,同时可鉴别组织类型和肿瘤来源,减少不明确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68例恶性胸膜间皮瘤组织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弥漫性恶性胸膜间皮瘤(MPM)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诊断思路,以期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于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回顾性研究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医院68例MPM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分析其临床特征、辅助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资料,总结其发病特征、组织病理学形态及钙结合蛋白(CR)、肾小球足突细胞膜蛋白(D2-40)、肾母细胞瘤基因-1(WT-1)等表达情况。结果:68例患者中,男性40例(58.82%)、女性28例(41.18%),中位年龄为58.0岁。病理类型以上皮型为主59例(86.76%);发生部位以后右侧胸腔为主39例(57.35%)。最常见的首发临床表现为胸腔积液(95.59%)、胸痛(36.75%)、胸闷气促(30.88%),50例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胸腔积液49例(98.00%),胸膜增厚46例(92.00%)。MPM瘤细胞常表达CR、肾母细胞癌基因-1(WT-1)和D2-40等,与肺腺癌鉴别的主要标志物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天冬氨酸蛋白酶A(Napsin A)、癌胚抗原(CEA)阴性。患者血清细胞角蛋白21-1(CYFRA21-1)和CEA对良、恶性胸腔积液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结论:弥漫型MPM组织学和细胞学形态多样,需要与多种疾病鉴别,通过免疫组化正确诊断弥漫型MPM需一组间皮细胞相关抗体联合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放疗相关因素对伴恶性胸腔积液非小细胞肺癌生存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回顾分析伴恶性胸腔积液(MPE)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原发灶放疗相关因素对生存影响。方法:2007—2019年间经病理学证实、初治的伴MPE的NSCLC共256例,其中117例纳入分析。按放疗剂量<63 Gy与≥63 Gy分为2个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均衡组间混杂因素(卡钳值=0.1)。 Kaplan- Meier法计算生存并log-rank单因素分析, 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放疗相关因素对总生存(OS)影响。 结果:原发灶放疗可延长OS( P<0.001),且随剂量36.0~44.1 Gy、45.0~62.1 Gy、63.0~71.1 Gy提高OS延长( P<0.001),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13、18个月。匹配前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剂量≥63 Gy、大体肿瘤体积<157.7 cm 3、引流区淋巴结转移≤5站的OS延长(均 P<0.05),T 4N 3期较其他期患者OS降低( P=0.018);匹配后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剂量≥63 Gy的OS仍延长( P=0.013),≤5站引流区淋巴结转移OS呈延长趋势( P=0.098)。匹配前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放疗剂量≥63 Gy是延长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HR=0.566,95% CI为0.368~0.871, P=0.010),GTV<157.7 cm 3有延长OS趋势( HR=0.679,95% CI为0.450~1.024, P=0.065);匹配后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放疗剂量≥63 Gy仍是延长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HR=0.547,95% CI为0.333~0.899, P=0.017)。3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分别为9.4%、5.1%,无≥4级不良反应。 结论:MPE-NSCLC在胸腔积液可控的前提下,原发灶放疗剂量对延长OS可能起关键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治恶性胸膜间皮瘤免疫联合治疗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中经治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患者接受免疫联合治疗的现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202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北京大学首钢医院39例经治MPM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中位随访18.97个月,根据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治疗的情况分为免疫治疗组(19例)和对照组(20例),分析免疫联合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 rank检验。结果:免疫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21.1%和10.0%,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78.9%和5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免疫治疗组中位总生存时间(OS)长于对照组(分别为14.53和7.07个月, P=0.015),但两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0和2.03个月, P=0.062)。单因素分析显示,胸腔积液性质、病理亚型及免疫治疗疗效与MPM患者的PFS和OS均有关(均 P<0.05)。免疫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9.5%(17/19),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9例),其次为恶心呕吐(7例)、疲劳(6例)和皮肤损害(6例)。有5例患者出现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均为1~2级。 结论:真实世界中,MPM患者多于后线开始接受免疫联合治疗,以联合化疗为主,中位治疗线数为二线。无论与化疗还是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均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可控,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