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渭河流域生态系统碳储量评估及多情景预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对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多情景预测并探究其对碳储量的影响,对于维持区域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自然和人为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渭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显著,碳储量也相应发生变化.本研究基于PLUS-InVEST模型,评估并预测了渭河流域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化,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渭河流域土地利用分布格局变化不大,土地利用变化呈现"耕地面积减少而其余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增加"的特点,耕地向建设用地转换以及耕地、林地、草地的相互转换是渭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主要方式.渭河流域碳储量呈上升趋势,共增加15.31x106t,碳储量高值区分布呈"东北片状-西部散点状-中南部带状",低值区分布在下游关中平原城市群.2030年4种情景下渭河流域碳储量较2020年均有所增加,经济发展情景增加最少,生态保护情景增加最多,不同情景的碳储量空间差异主要体现在上游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分布交错地带.研究结果可为渭河流域土地利用管理决策以及碳储量的提升提供数据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地震扰动下四川省九寨沟县生态质量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准确监测和评估地震扰动下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九寨沟县2017年"8·8"地震,利用高精度遥感影像分析地震对区域植被破坏情况,基于GEE平台测算地震前、后及3年恢复期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析地震扰动下四川省九寨沟县生态环境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揭示生态质量恢复时空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九寨沟县植被覆盖度由震前的0.71减少到震后的0.69,高覆盖区面积减少310.78 km2,其余区域面积增加.RESI均值由震前0.50下降为震后0.42,3年恢复期后上升到0.45;震前、震后、恢复期的生态环境质量均以良和中等为主,主要分布在中部南部山脉和东部河谷地区.年降雨量、高程、湿度、绿度是九寨沟县生态质量恢复分异的主控因子,各因子间交互增强会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恢复的空间分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西北干旱区绿洲时空变化及驱动力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基于2000-2020年Landsat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等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绿洲分类,使用趋势分析、重心迁移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西北干旱区绿洲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0年,西北干旱区绿洲面积呈线性增加趋势,绿洲面积年均增速为1079.66 km2·a-1.绿洲面积增长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阿拉善、南疆、河西走廊和北疆地区.西北干旱区绿洲主要呈带状或点状分布在天山南北麓、昆仑山、祁连山北麓和阿拉善高原,北疆绿洲面积变化表现为北部增加、南部减少;南疆绿洲主要沿河流扩张,但部分绿洲边缘出现退缩;河西走廊绿洲的扩张与退缩均发生在西北部河流沿岸;阿拉善绿洲呈散点状扩张,无明显退缩区域.北疆和南疆绿洲的重心大体上向东北方向移动,河西走廊绿洲重心沿西北方向迁移,阿拉善绿洲重心呈南北向波动迁移.农田生产潜力对北疆绿洲和河西走廊绿洲空间分异的解释能力最强,分别为43.6%和45.3%;影响阿拉善绿洲分布变化最敏感的因子是降水(解释能力为27.6%);南疆绿洲分布响应最敏感的环境因子是土壤类型(解释能力为44.9%).西北干旱区绿洲中,人类活动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双因子增强为主,自然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公园城市理念下建成区复合生态廊道识别与空间规划引导:以沈阳市中心城区为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公园城市理念为建成区多元要素的复合利用提供了新模式,其中,生态廊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承担着建成区各生态空间之间信息流动和物质交流的主要职能.本研究以兴趣点数据为数据源,在ArcGIS 10.2平台上识别沈阳市的生态(混合)空间并将其作为源地,再利用最小阻力模型和引力模型在阻力面上识别高阻力、中阻力和低阻力潜在生态廊道,最后根据潜在廊道分布特征提出空间规划引导策略.结果表明:2017-2022年间,研究区生态(混合)空间数量显著增加,生态阻力面呈向外扩张趋势且核心区阻力持续累积,高阻力和中阻力潜在廊道各增加1条,低阻力潜在廊道增加9条,但存在廊道网络结构单一、生态孤岛现象加剧以及阻力不断累积的问题.从公园城市理念出发,针对潜在廊道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强化复合空间廊道支撑体系的空间规划引导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2000-2022年江西省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功能演变特征及气象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江西省是全国首批生态文明示范省之一,探明气象条件对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功能的影响,有利于因地制宜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本研究基于2000-2022年MODIS数据、净初级生产力数据和逐月气象数据,采用水量平衡方程、土壤流失方程等模型,对江西省生态系统固碳、释氧、水源涵养、土壤保持4种调节服务功能进行测算,并利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4种调节服务功能的时空格局及其气象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2年,江西省生态系统固碳量和释氧量年均值分别为178.8和130.0g·m-2,年均增加值分别为0.4和0.3 g·m-2,两者在空间分布上一致,全省有77.3%区域的固碳释氧年均值呈上升趋势.江西省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均值分别为591.8 mm和723.8 t·hm-2,两者在空间分布上较为一致,两者年均增加值分别为5.6 mm和3.7t·hm-2,全省分别有73.3%、69.3%区域的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稳步提升.植被的固碳释氧功能在月尺度、季节尺度与气温呈显著相关,两者的偏相关系数也高于其他因子,是影响生态系统固碳释氧功能的重要气象因子.无论在月尺度、季尺度还是年尺度上,降水量与水源涵养量和土壤保持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是其最重要的气象影响因素.本研究揭示了 2000-2022年间气候变化对江西省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功能的影响,可为切实保障江西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提供科技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分析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以环太湖城市群为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进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是新时期平衡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环太湖城市群为研究区,从结构和功能两方面综合确定生态源地,在构建阻力面的基础上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并耦合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来确定研究区每条生态廊道的适宜宽度,通过电路理论识别重点修复区,最终构建"六区四带"的生态安全格局并进行分区管控.结果表明:环太湖城市群的32处生态源地呈现"东多西少、山湖相连"的空间格局,70条生态廊道集中分布于西部和中部,绝大部分生态廊道的适宜宽度在1500-2000 m;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集中存在于太湖东部、长兴县和溧阳市内;根据研究区特点和修复区实际情况,本研究提出保护核心生态源地、优化并修复重要廊道、合理规划生态夹点和障碍点用地等具体保护修复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GIS技术的陕西省农村饮用水中六价铬污染状况及其健康风险评价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了解陕西省农村饮用水中六价铬分布特征及其人体健康风险.方法 于2019年4-5月在陕西省关中地区、陕南地区和陕北地区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50处农村供水工程,采集并检测农村饮用水中六价铬的浓度.利用GIS技术分析六价铬分布特征,通过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居民致癌性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 共采集250份水样,六价铬浓度范围为未检出~0.138,中位数为0.007 mg/L,合格率为91.2%.关中地区、陕南地区和陕北地区农村饮用水中六价铬的浓度范围分别为未检出~0.138、未检出~0.035和未检出~0.120mg/L.陕北地区农村饮用水中六价铬浓度(中位数为0.018 mg/L)最高>关中地区(中位数为0.007 mg/L)>陕南地区(中位数为0.002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陕南地区农村饮用水样品合格率(100.0%)>关中地区(93.3%)>陕北地区(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陕北地区农村饮用水中六价铬的致癌风险>关中地区>陕南地区,且陕南地区农村饮用水中六价铬的致癌风险在EPA推荐的可接受范围内;另外,成人经饮水途径所引起六价铬的致癌风险小于儿童.空间插值分析发现饮用水中六价铬引起的致癌性健康风险在陕北地区和关中地区的部分地区较高,在陕西省呈现西北高、东南低分布.结论 陕西省农村饮用水六价铬分布特征呈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健康风险评价模型提示部分地区居民有潜在健康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南通市三家医院2022年度多排螺旋CT质量控制评价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了解南通市三家医院2022年度多排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质量控制检测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方法 按照相关标准对抽取的南通市三家医院2022年医用MSCT设备进行检测和评价,共涉及78台MSCT设备.检测条件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40 mA,扫描时间1 s,10 mm或8 mm层厚,剂量值<50 mGy,检测项目包括外观检测、功能检测、图像质量检测.统计分析MSCT分布情况,以及诊断床定位精度、层厚偏差、均匀性、噪声、空间分辨率、低对比分辨力、高对比分辨力、CT剂量指数、水的CT值的合格率.结果 此次研究纳入78台MSCT,有60台(76.92%)全部检测指标均合格,其他MSCT均有一项或几项指标不合格.不同厂家之间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厂时间、医院级别、二手MSCT与合格率相关,其中≥10年、二级医院以及二手MSCT的合格率较低(P<0.05).MSCT外观检测(电缆、电源接口、各部件结构等)、功能检测(墙上紧急关机按钮、隔室对话设备、诊断床的移动功能等)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合格率均高于85%.MSCT质量控制检测结果显示,均匀性、噪声、CT剂量指数合格率偏低,分别为79.49%、78.21%、78.21%,诊断床定位精度、层厚偏差等质量控制检测合格率均高于85%.结论 医疗机构需要对医用MSCT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做好维护、保养、质量监督工作,有助于设备的稳定运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pH响应型药物递送系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肿瘤免疫疗法是激活宿主自身免疫系统对抗肿瘤的治疗方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存在响应率低、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等缺陷.有别于传统的化学治疗,免疫治疗的靶标表现出更为广泛的空间异质性,分布在不同细胞类型及二级细胞器中,药物分子易产生脱靶与在靶毒性,极大地影响了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由于代谢水平的改变,肿瘤微环境较正常组织显微酸性,而细胞内吞途径伴随着质子的进一步泵入,因此pH可以作为理想的选择性刺激条件,以实现"门控"式的药物精准递释.近年来,pH响应型材料在肿瘤免疫治疗中被广泛研究,如高分子聚合物、生物大分子、脂质纳米粒、生物膜、无机纳米粒、金属-有机框架等.本文从不同的载体类型出发,综述了pH响应型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策略,为新一代靶向制剂研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乡镇尺度的儿童氟斑牙病情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在乡镇水平上探索氟斑牙病情空间分布和聚集性特征.方法 选取天津市2020年8~12周岁儿童氟斑牙检查数据,在乡镇尺度上建立氟斑牙病情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采用MapInfo、GeoDa和SaTScan软件进行儿童氟斑牙病情的空间分布描述、自相关分析及空间扫描分析.结果 儿童氟斑牙患病率为36.23%,氟斑牙指数为0.70,呈轻微流行状态.全局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氟斑牙指数空间分布整体上存在正相关性(Moran's I=0.4807,Z=12.1711,P<0.001),不同性别和年龄儿童氟斑牙指数空间分布也存在正相关性.局部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H聚集区分布在武清区、北辰区等10个乡镇;L-L聚集区散在分布于西青区、津南区等4个乡镇;分层分析发现,随年龄降低,H-H聚集区乡镇数有减少趋势,L-L聚集区乡镇数有增加趋势.SaTScan空间扫描检测到一个高值和一个低值聚集区域,高值聚集区域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基本吻合.结论 天津市儿童氟斑牙病情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现象,高-高聚集区是需要着重防控的重点区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