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合现实技术辅助颅脑肿瘤外科手术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究混合现实(MR)技术辅助颅脑肿瘤外科治疗过程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22年10月—2023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诊治的颅脑肿瘤患者59例,根据是否采用MR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分为MR技术组和常规手术组,MR技术组入组27例,术前均利用3D slicer将患者肿瘤可视化,结合MR技术术前定位肿瘤位置、设计皮肤切口、完善术前规划等;常规手术组入组32例,根据主刀医师手术经验进行手术治疗.收集两组病例术中出血、手术时长、骨瓣面积、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MR技术组骨瓣面积20.92(15.29,28.54)cm2低于常规手术组的33.42(20.24,39.95)cm2(P=0.016).MR技术组术后住院时间11(8,15)d低于常规手术组的16(13,18.75)d(P=0.000),MR技术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1.1%低于常规手术组的40.6%(P=0.011).结论 MR技术辅助颅脑肿瘤外科治疗可实现肿瘤可视化、辅助定位、制定手术方案、模拟手术等作用,在实现最大安全程度切除肿瘤方面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种ECMO敷料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体外膜肺氧合(ECMO)作为一种有效的体外循环支持系统,对治疗严重心肺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ECMO导管的有效固定可以避免移位、意外拔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保证ECMO治疗的有效性和连续性.目前临床上多采用透明敷料、外科敷贴及绷带等多种工具结合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存在固定不够牢靠、外观不够美观整洁、更换不够方便等问题,尚缺乏特异性有效敷料来固定ECMO导管,为此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医务人员特设计了一种ECMO敷料,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2120543021.3).该装置包括依次薄弱连接的上部敷料、中部敷料、下部敷料 3 个部分.上部敷料顶面为上部敷料层,上部敷料层顶面设有第 1 刻度标识,底面中部设有纱布层;中部敷料顶面为中部敷料层,底面 2 个长度方向边沿设有网状层,2 个网状层之间设有切口纱布,切口纱布 2 个长度边沿连接网状层,切口纱布与中部敷料层之间设有塑料薄膜,切口纱布沿长度方向等间隔设有裂缝,中部敷料层顶面设有第 2 刻度标识;下部敷料与中部敷料的连接处设有开口,下部敷料底面为胶黏层.该装置设计简单,固定效果好,方便更换,可避免导管滑脱、移位,减少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提高临床工作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小切口锁孔入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小切口锁孔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按锁孔入路手术要求设计切口,清除脑内血肿,骨瓣复位.结果 16例患者中血肿基本清除15例,术后再出血1例,经6个月~1年的随访,根据GOS评分,3例患者可参加一定程度社会活动,7例患者生活自理,6例患者需照理.结论 小切口锁孔入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术后恢复快,可显著缩短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MILE矫正近视术后功能性光学区与角膜上皮重塑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后功能性光学区(FOZ)的大小,分析其与角膜上皮厚度(CET)变化和角膜形态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连续性选取2021年6—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接受SMILE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69例(135眼)。根据手术预计矫正的等效球镜度(SE)分为高度近视组(<-6.00 D,69眼)和中低度近视组(≥-6.00 D,66眼),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时应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患者进行检查并评估术后3个月时患者的FOZ,应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S-OCT)测量角膜0~2 mm、>2~5 mm、>5~7 mm、>7~9 mm范围内的上皮厚度。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前透镜光学区直径均设计为6.5 mm。术后3个月时,高度近视组和中低度近视组的FOZ直径分别为(5.10±0.17)mm、(5.26±0.24)mm,2组患者术后FOZ均较术前设计的透镜光学区缩小,高度近视组缩小更明显,2组间FOZ变化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44, P<0.001)。2组患者术后0~2 mm、>2~5 mm、>5~7 mm区域内CET较术前增加,>7~9 mm区域内较术前略减少,且高度近视组0~2 mm、>2~5 mm区域内CET变化量比中低度近视组大,2组间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3, P=0.016; t=2.71, P=0.008)。2组患者术前角膜曲率(Km)、角膜Q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79, P=0.430; t=0.13, P=0.894),术后3个月时,2组患者Km较术前明显减少,角膜Q值较术前明显增加,高度近视组比中低度近视组变化更大,2组间Km变化量、角膜Q值变化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26, t=10.86;均 P<0.001)。术后3个月FOZ的大小与手术预计矫正的SE呈正相关( r=0.51, P<0.001),与手术前后Km的变化量、角膜Q值的变化量呈负相关( r=-0.48、 r=-0.39;均 P<0.001),与手术前后CET的变化量呈负相关( r0~2mm=-0.37, r>2~5mm=-0.32;均 P<0.001)。术后3个月时,2组间总高阶像差(HOA)、球差(SA)、垂直彗差(V-Com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46, t=5.04, t=-4.91;均 P<0.001),且△HOA、△SA、△V-Coma与FOZ的大小呈负相关( r=-0.59, r=-0.59, r=-0.59;均 P<0.001)。 结论::SMILE术后FOZ较术前预计光学区缩小,术前近视度数越大,术后角膜上皮重塑越明显,术后FOZ越小,角膜高阶像差增加越多。SMILE术后角膜上皮重塑效应和角膜非球面形态和曲率的改变均影响术后FOZ的大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介绍一种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江苏省中医院整形外科采用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治疗的患者资料。术中沿设计线切开皮肤及眼轮匝肌,分离眼轮匝肌并暴露睑板前筋膜层,于瞳孔中线偏内侧可见1、2支斜向内走行的神经,仔细解剖并予以保留,于眶隔深面上行分离并去除部分眶隔脂肪,将切口下唇眼轮匝肌浅层和上睑提肌腱膜固定,形成自然的重睑弧度,无张力缝合皮肤。术后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12个月以Semmens-Weinstein单丝采用轻触法检查重睑线上、下对应部位的触觉,评估重睑线下皮肤的触觉减退情况,分为无差别、轻度差别、明显差别3个等级;术后3~12个月由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度进行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4个等级。结果:共纳入79例双侧单睑患者(共158只眼),均为女性,年龄18~44岁,平均26.6岁。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9.4个月。89.9%(142/158)上睑感觉评价为"无差别",10.1%(16/158)评价为"轻度差别"。无上睑麻木或感觉异常等不适症状发生。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率为94.9%(75/79)。2例患者术后外观轻度不对称;1例患者术后出现血肿,2周后自行吸收,重睑轻微不对称;1例患者切口瘢痕增生,予硅凝胶外涂结合脉冲染料激光干预后,于术后9个月恢复。结论: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是一种效果确切、重睑形态逼真、可保留重睑线下的皮肤感觉、损伤小、恢复快的新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形切口与"Mercedes-Benz切口"在脐成形术中的临床效果对比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心形切口与"Mercedes-Benz切口"(三瓣法)2种设计方案在脐成形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2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脂肪整形科收治的于腹壁成形术中行脐成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心形切口组和"Mercedes-Benz切口"组,术中分别应用心形切口或"Mercedes-Benz切口"行脐成形术。术后观察脐部有无感染、血肿等并发症;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对术后6个月的新脐美学效果进行评分(总分3~15分,分值越高表示美学效果越好);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对术后6个月的瘢痕情况进行评分(0~18分,分数越高表示瘢痕情况越严重)。术后对患者进行脐形态满意度调查,分为不满意、比较满意、非常满意3个等级。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 ± 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35例患者,均为女性,其中19例应用心形切口、16例应用"Mercedes-Benz切口"行脐成形术,2组年龄分别为(32.3±2.7)岁、(33.7±2.3)岁。术后6个月随访时,心形切口组的脐美学效果总分高于"Mercedes-Benz切口"组[(13.3±0.7)分vs. (12.7±0.5)分, P<0.05],VSS评分低于"Mercedes-Benz切口"组[(2.6±0.8)分vs. (3.4±0.9)分, P<0.05]。脐成形术后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心形切口组比较满意3例、非常满意16例,"Mercedes-Benz切口"组比较满意2例,非常满意14例。 结论:与经典"Mercedes-Benz切口"设计相比,心形切口设计方案能在脐成形术后获得形态更佳、更自然的新脐,以及更隐形的瘢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两种数字化下颌角截骨导板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2种数字化下颌角截骨导板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2019年3月至2020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外科医院同一手术小组收治的女性下颌角肥大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交替分配到A、B 2组,A组为常规导板组,B组为新式导板组。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及三维重建。术前将获得的CT数据导入Mimics 19.0,针对患者情况和要求设计个性化下颌角截骨线和截骨导板。A组以下颌骨截除部分设计截骨导板(常规导板),B组以下颌骨保留部分设计截骨导板(新式导板),并三维打印出截骨导板。所有患者经口内切口入路,术中用截骨导板引导双侧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后1周内同样对所有患者行CBCT扫描,并观察患者切口愈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下面部形态。比较2组单侧置入导板到完成下颌角弧形截骨时间、术后单侧24 h引流量及术前设计与术后1周内三维重建模型下颌下缘的偏差。结果:共纳入20例女性下颌角肥大患者,其中A组10例,年龄(24.3±2.3)岁(20~31岁);B组10例,年龄(24.6±2.2)岁(22~30岁)。2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下颌角截骨,无骨折、大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效果均满意。A组单侧置入导板到完成下颌角弧形截骨时间为(18.1±1.0) min,明显长于B组的(14.2±1.4) min( P<0.05)。A组和B组术后单侧24 h引流量分别为(107.9±12.5) ml和(112.1±13.8) ml( P>0.05)。术前设计与术后下颌下缘的偏差:A组下颌下缘前部偏差值为(2.7±1.2) mm,明显大于B组的(1.6±0.9) mm ( P<0.05);A、B 2组中部偏差值分别为(1.9±0.7) mm和(1.8±0.8) 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后部偏差值为(2.8±1.1) mm,明显大于B组的(1.8±0.8) mm ( P<0.05)。 结论:数字化截骨导板辅助下颌角截骨术,可以实现精确截骨,降低手术难度;新式截骨导板在术中就位更容易,固定更稳定,手术效率和截骨准确性高于常规截骨导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甲瓣联合髂骨移植在I~II度拇指缺损全形再造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 甲瓣联合髂骨移植在I~II度拇指缺损全形再造术中临床应用的选择和治疗效果。 方法:2018年5月至2021年3月,收治拇指缺损患者18例,I度缺损10例,II度缺损8例。根据拇指缺损长度设计切取同侧 甲瓣联合髂骨移植再造拇指,将 甲瓣趾腹做改良"V"字形切口,改善拇指指腹外观, 甲瓣切取游离皮瓣修复或人工真皮覆盖修复,定期随访。 结果:I~II度拇指缺损应用改良 甲瓣联合髂骨移植再造拇指,术后供、受区切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24个月,再造手指外形美观,接近健侧拇指,功能良好。指腹感觉恢复S 3~S 4,TPD为6~10 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优12例,良6例。足部供区保留全部足趾,外形满意,不影响走路跑步,无疼痛等不适感。 结论:甲瓣联合髂骨移植在I~II度拇指缺损全形再造术中临床较为实用,再造拇指外形逼真,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度近视行不同激光角膜屈光术后角膜神经纤维的修复情况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患者行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以及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后早中期角膜各区域上皮下神经纤维的修复情况。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并进行屈光手术矫正的高度近视患者55例(110眼),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SMILE组22例(44眼)、FS-LASIK组18例(36眼)、LASEK组15例(30眼)。各组于术后1、3、6个月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观察角膜各区域神经纤维的修复情况。对术后不同时间各组间的神经纤维各参数的比较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高度近视患者行SMILE术后早期不同区域的角膜神经密度、分支密度、长度及宽度较FS-LASIK和LASEK术后更佳,修复速度也更快,较早达到术前水平。而FS-LASIK术后包括角膜瓣在内的不同区域的角膜神经修复情况居于SMILE和LASEK之间,LASEK术后早期特别是中央区白色瘢痕样混浊明显,且不同区域的角膜修复速度最慢、质量最差。术后1个月,SMILE组和FS-LASIK组术后中央的角膜神经密度(CNFD)、神经纤维长度(CNFL)、神经分叉节点密度(CTBD)明显优于LASE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SMILE组的主要神经分叉节点密度(CNBD)明显优于FS-LASIK组和LASEK组( HSD=4.367, P=0.005; HSD=4.237, P=0.008)。术后3个月,SMILE组中央CNFD、CNBD、CNFL明显优于FS-LASIK和LASEK组(均 P<0.05);LASEK组神经纤维宽度(CNFW)明显优于SMILE和FS-LASIK组( HSD=3.457, P=0.003; HSD=3.668, P=0.004)。术后6个月,SMILE组中央CNFD、CNBD以及CNFL均优于FS-LASIK和LASEK组(均 P<0.05)。 结论::高度近视患者行激光角膜屈光术后早中期,SMILE各区域的神经修复情况较FS-LASIK和LASEK均有显著的领先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枣核形组织切除法在鼻翼缩窄术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枣核形组织切除法在内切型鼻翼缩窄整形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行鼻翼缩窄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于鼻翼小叶基底部外缘设计梭形切口线,宽度为4~5 mm,长度为8~12 mm。切口线距离鼻翼面颊沟1~2 mm,设计线内侧延长至鼻前庭内部;沿切口设计线切开表面皮肤后,先用尖头弯剪扩大剥离切口下鼻翼软组织,再切除相应的鼻翼内组织,扩大切除的组织形态类似于枣核;充分减张后,切口两端的皮肤行垂直褥式外翻缝合。术后对手术效果和并发症进行随访,并由1位第三方整形外科主治医师采用观察者总体美容改善评分法(GAIS)和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法(VSS),通过对比患者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的照片对手术效果和术后鼻部瘢痕情况进行评价。其中GAIS包括1、2、3、4、5分,评分越低改善效果越好,改善的标准为评分≤3分;VSS包括颜色(0~3分)、厚度(0~4分)、血管分布(0~3分)、柔软度(0~5分)4个指标,评分越高瘢痕越严重。结果:共纳入20例患者,其中男6例,女14例,年龄20~33岁,平均24.9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鼻翼外扩、鼻翼肥厚的表现。术后13例患者术区出现轻度肿胀、皮下淤斑和黄染,3 d后逐渐消退;术后无感染、切口裂开、延迟不愈等近期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16个月,有2例患者因联合了肋软骨植入隆鼻术,术后6~9个月逐渐出现软骨变形而影响鼻孔外观,再次通过手术调整后获得满意效果,鼻孔对称度显著提高;其余患者鼻翼形态均一次性得到较大改善,患者对术后效果表示满意;术后远期无鼻孔变形、鼻小柱偏斜、通气障碍等表现,鼻翼切口瘢痕不明显,位置隐蔽。术后第三方医师对20例患者的GAIS评分为(1.20±0.41)分,其中16例评为1分,4例评为2分,均达到改善标准;VSS总评分为(1.45±0.60)分,其中颜色平均分为0.60分、厚度为0.05分、血管分布为0.55分、柔软度为0.30分。结论:将枣核形组织切除法应用于内切型鼻翼缩窄术中,可以在切口宽度相同的情况下增加组织去除量,不仅能够充分缩窄鼻翼,而且对鼻翼组织肥厚也有一定的矫正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