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思维过程 强化关键能力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24年高考广东卷第17题以肿瘤新药开发为背景,要求学生调用多个模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突出思维过程考查,强化关键能力的培养,服务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鹿茸多肽多功效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鹿茸作为传统名贵中药材,医用历史悠久,功效广泛,针对肾阳不足、精血亏虚、阳痿滑精、宫冷不孕、腰脊冷痛、筋骨痿软、崩漏等症状均有良好疗效.研究发现鹿茸的多重功效与其最主要的活性成分鹿茸多肽密切相关.作为代表性动物源中药多肽,鹿茸多肽的相关研究揭示了鹿茸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不断为我们展现传统中药的现代奥秘.鹿茸多肽的提取方式需要保证活性和营养的最大保存,主要采用酶解法、溶液萃取法、CO2超临界提取法等.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系统性地归纳与总结了鹿茸多肽在人体多个系统中重要的治疗作用和保健价值,对鹿茸多肽修复神经、改善血管心肌、减轻肝细胞损伤、调节骨骼活动等多重功效进行重点介绍.为进一步挖掘开发动物药资源宝库提供理论参考,为源自动物药多肽创新药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生物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生物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名健康志愿者静脉滴注 131I标记的国际一类新药美珀珠单抗,通过测定14 d内不同时间点血样与尿样的放射性浓度,评价美珀珠单抗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性质(试验1)。对6名健康志愿者静脉注射 68Ga标记的核酸适配体Sgc8,分别于不同时间点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通过测定不同器官对 68Ga Sgc8的标准摄取值,评价 68Ga-Sgc8在健康人体内的生物学分布(试验2)。对9例疑似神经内分泌瘤患者静脉注射 99mTc奥曲肽,4 h后行单光子发射和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测定感兴趣区放射性摄取水平;结合患者活检组织生长抑素受体亚型2(SSTR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评价 99mTc-奥曲肽对SSTR2的亲和性和靶向性(试验3)。 结果:纳入试验1的3名健康志愿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8、45和25岁; 131I-美珀珠单抗注射剂量分别为21.0、25.9和17.6 mg,放射性活度分别为364、420和304 MBq。纳入试验2的6名健康志愿者中男性和女性各3名,年龄(46±11)岁,范围35~63岁;放射性活度为(80±7)MBq,范围69~87 MBq。纳入试验3的9例疑似神经内分泌瘤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54±10)岁,范围39~69岁;放射性活度为(777±74)MBq,范围740~ 925 MBq。静脉滴注 131I-美珀珠单抗后,受试者血液放射性浓度在1.5 h达峰值, 131I-美珀珠单抗主要与血细胞结合,其全血清除半衰期为420 h;尿液放射性浓度在16~24 h达峰值,24 h后逐渐降低。静脉注射 68Ga-Sgc8后即刻放射性信号由强至弱的器官依次为膀胱、肾脏、心脏、子宫、肝脏、脾脏、胆囊、大肠和肺;注射药物后3 h内心脏的清除速率最快,子宫、肾脏和肝脏次之,脾脏和胆囊的清除速率较慢,大肠和肺的清除速率最慢。9例患者静脉注射 99mTc-奥曲肽后4 h体内均有放射性异常浓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SSTR2呈强阳性表达,表明 99mTc-奥曲肽对SSTR2有良好的亲和性和靶向性。安全性测试结果显示,试验1中1名受试者静脉滴注 131I-美珀珠单抗后1个月出现碘相关甲状腺功能亢进,无干预持续监测8个月后恢复正常;其余受试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结论: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可无创、动态、可视化地评价生物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性质、生物学分布及靶向性,安全性良好,在生物药的临床评价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浅谈县域医疗共同体药事管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药事管理是县域医疗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我院积极配合县域医共体建设,创新药事管理实践,通过完善药事管理相关制度、规范药事管理流程、明确人员职责、科学管理药品、规范临床用药行为以及推进信息化建设,有效提升了医院药事工作管理水平,减轻了居民医药费用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本期导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的诊断是一个排除性诊断,未能反映疾病的本质和发生机制。近3年来,国际上相继提出将其更名为MAFLD和MASLD(均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这反映了疾病的始动因素、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并与临床结局显著相关联。本期执行主编魏来教授为本刊组织了NAFLD更名的重点号。魏来教授等从代谢角度剖析脂肪性肝病,包括疾病本源与新药终点的思考(薛峰等,第785~788页)。范建高教授等介绍了NAFLD、MAFLD、MASLD命名的背景、3个术语的异同以及存在的争议和我国的应对策略(范建高等,第789~792页)。饶慧瑛教授等总结了现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药物临床试验的入选、排除标准与终点设计,并分析了本次更名对脂肪性肝病药物临床试验的设计和目标人群选择带来的新挑战和机遇(黄睿等,第793~797页)。NAFLD并非良性疾病,尤其是NASH合并肝纤维化F2~4患者发生肝脏相关事件和死亡的风险较高。宓余强教授等结合近年来无创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及NAFLD国内外防治指南,梳理了NAFLD患者肝纤维化筛查、评估路径及管理建议(徐亮等,第798~804页)。随着全球范围内肥胖和代谢综合征发病率的增加,脂肪肝重叠其他肝病愈加常见,多病因重叠与较差的疾病预后相关。赵景民教授等总结了脂肪肝更名对脂肪肝合并其他肝病(包括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遗传代谢性疾病等)诊治的影响(陈林等,第805~809页)。多学科诊疗(MDT)管理是提高NAFLD防治效率的有效途径,虞朝辉教授探讨了NAFLD患者MDT管理的理论依据、实施路径、困境挑战等问题(虞朝辉,第810~812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未来提高胰腺癌临床诊治效果的十大方向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近10年来,由于治疗理念的更新和有效治疗方案的普及,其治疗效果有所提高。然而,胰腺癌总体疗效仍不尽如人意,患者5年生存率仍仅为10%左右。如何进一步提高胰腺癌诊治水平,是未来肿瘤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头等大事。作者团队基于既往临床和科研经验,针对胰腺癌早期预防、早诊早治、分子分型、精准治疗、新药开发、方案联合、手术技术和策略改变、模型建立和数据库开发、传统中医药的创新和治疗理念的突破等,提出十大热点和未来方向供大家参考。期待未来十年中,胰腺癌诊治研究有突破性进展,真正做到“可防可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分子影像技术在蒙药治疗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长期临床实践表明,蒙药不仅对多发病、常见病疗效独特,对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疑难病症也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分子影像技术以影像学技术为基础,可显示组织、细胞、亚细胞水平的特殊分子,通过反映活体状态下的分子水平变化,对病灶进行定位、定量、定性显像分析。无创性和活体显像是该技术的最大特点。将分子影像技术应用于蒙药治疗的研究中,可活体、实时呈现治疗前后的病灶特点,动态评价药物疗效,从而为探究蒙药疗效和研制新药方面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坚持梦想 不负韶华:生长因子与创面修复三十年自主创新之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自20世纪初发现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后,研究发现其在发育、代谢调控和组织再生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FGF治疗可成为创面修复重要的疗法之一,然而在其成药过程中却遭遇了重大技术瓶颈。自1992年开始,笔者团队不断突破FGF成药技术瓶颈,成功开发多个一类新药及医疗器械。与此同时还深入研究FGF的代谢调控网络及信号转导机制,努力开发FGF新药,造福广大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加强临床监测研究 确保生物创新药的安全使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疾病发生的关键机制不断被揭示,以及现代生物制药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生物创新药获批上市。近年来生物创新药临床应用大大增加,但不良反应报道也逐步增多,因此构建生物创新药安全使用监管标准与体系的意义重大且临床需求迫切。当前阻碍生物创新药临床安全监管的主要问题,一是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的机制不清,缺少预测相关不良反应的特异性检测指标;二是体内药物"暴露量-临床疗效-毒副反应"三者间关系研究程度不足,难以支撑安全用药"量与毒"规则的建立;三是缺乏符合中国人生理和病理特点的临床研究证据,新药临床研究理想化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不足以支撑真实世界安全用药。因此,必须加强生物创新药安全使用的监管意识,加快该类药物临床监测研究进程,揭示出更多临床安全用药的科学证据,助力生物创新药安全使用监管标准与体系的构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9至2021年度中国糖尿病药物临床试验的开展状况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2019至2021年度中国糖尿病药物临床试验的开展情况。方法:基于药物临床试验登记和信息公示平台( http://www.chinadrugtrials.org.cn/)登记的药物临床试验信息,以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信息公开-受理品种目录中登记的药物注册信息。根据首次公示信息日期,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该平台登记注册的药物临床试验,以“糖尿病”检索适应证为糖尿病相关的临床试验,收集试验基本信息、试验管理信息、试验设计信息等,对申办方类型、试验分期、试验范围、试验药物类型等进行分析。 结果:2019至2021年药物临床试验登记和信息公示平台共登记8 002项药物临床试验,其中糖尿病相关药物临床试验589项,占同期全部药物临床试验的比例为7.36%。从试验范围看,567项(96.26%)为国内试验,22项(3.74%)为国际多中心试验。其中,542项(92.02%)由国内制药企业发起,47项(7.98%)由国外制药企业发起;生物等效性试验最多,为299项(50.76%),Ⅰ期试验174项(29.54%),Ⅱ期+Ⅲ期试验共112项(19.00%)。在试验药物申请类型中,以新药最多,为201项(34.13%),仿制药157项(26.66%),进口药36项(6.11%);按照药物分类划分,化学药物占比最高为456项(77.42%),生物制品125项(21.22%),中药/天然药物8项(1.36%)。根据药物作用统计,试验药物作用主要集中在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共105项(17.83%)、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共65项(11.04%)、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共64项(10.87%),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共53项(9.00%)、复合制剂共49项(8.32%)、二甲双胍共48项(8.15%)等。结论:2019至2021年度我国糖尿病药物临床试验开展数量多,新药研发创新性已有很大提升,一些跨国企业积极将新药早期研究引进中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