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孕晚期骨盆运动对初产妇分娩要素和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孕晚期骨盆运动对初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助产门诊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3月10日收治的127例单胎头位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散步组及骨盆运动组,最终散步组纳入62例,骨盆运动组纳入65例。散步组孕晚期的运动方式是快步走;骨盆运动组孕晚期的运动方式是包含脊柱直立位和脊柱水平位2个平面,多个骨盆周围关节的综合骨盆运动。观察2组孕妇运动前后产力、产道、胎儿各方面数值变化,并比较2组孕妇的分娩结局。结果:生产前1 d骨盆运动组"空中自行车"坚持时间为(27.12 ± 7.73)s,散步组为(20.56 ± 6.6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5.12, P<0.01);生产前骨盆运动组运动后出现宫缩的时间为(269.38 ± 123.70)s,散步组为(591.29 ± 201.8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10.89, P<0.01)。骨盆运动组坐位体前屈水平为(33.64 ± 5.91)cm,散步组为(29.50 ± 5.2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4.15, P<0.01);规律宫缩时宫颈评分,骨盆运动组(8.01 ± 1.69)分,散步组(7.30 ± 1.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56, P<0.05)。规律宫缩开始时胎儿"枕前位"比例:骨盆运动组为93.85%(61/65),散步组为72.58%(4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10.41, P<0.01)。生产前1 d运动后无疼痛:骨盆运动组为72.31%(47/65),散步组为29.03%(1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25.30, P<0.01)。第一产程时间:骨盆运动组(395.84 ± 165.24)min,散步组(574.35 ± 152.2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6.32, P<0.01);第二产程时间:骨盆运动组(25.98 ± 9.88)min,散步组(33.62 ± 13.9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3.57, P<0.01)。 结论:孕晚期骨盆运动,更能影响产力、产道、胎儿等分娩要素,减少运动疼痛,缩短产程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体检人群血尿酸水平与身体成分、运动素质及心肺功能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体检人群血尿酸水平与身体成分、运动素质及心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连续选取2023年6月1日至10月1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体检中心符合纳排标准的83例体检人群,按是否患有高尿酸血症(HUA)分为HUA组(53例)和非HUA组(30例)。使用人体成分测试仪获取体重指数、内脏脂肪面积等指标;使用握力、纵跳、背力、坐位体前屈等监测仪获取各项运动素质指标;最后进行台阶指数测试评估心肺功能水平。采用 t检验、 χ2检验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差异,分析体检人群血尿酸水平与身体成分、运动素质及心肺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HUA组骨骼肌含量、体脂肪含量、体重指数及内脏脂肪面积均显著高于非HUA组[(31.92±5.60)比(26.11±6.19)kg、(23.66±9.33)比(17.19±5.00)kg、(26.53±3.68)比(23.27±3.59)kg/m2、91.20(74.25,123.90)比68.25(56.25,90.48)cm 2],HUA组握力[右,32.70(25.25,40.30)比42.35(35.95,48.10)kg;左,30.30(24.10,36.48)比40.55(33.06,45.10)cm]、纵跳[24.20(20.60,32.23)比29.90(25.20,35.50)kg]、背拉力[65.60(51.75,78.00)比91.00(67.25,111.50)kg]及台阶指数[(51.00±9.07)比(59.03±12.23)]均显著低于非HUA组(均 P<0.05)。台阶指数与患HUA风险降低呈正相关( OR=0.875,95% CI:0.793~0.966)( P<0.05)。 结论:体检人群血尿酸水平与心肺功能存在相关性,心肺功能越好,患HUA风险越低;但与身体成分及运动素质的关系尚不明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穴位贴敷联合仰卧间歇角度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颈部生物学相关参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联合仰卧间歇角度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颈部生物学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2月-2021年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穴位贴敷联合仰卧间歇角度牵引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患者颈椎功能状态,VAS量表评估颈椎疼痛程度;利用三维绘制技术绘制椎间孔容积,建立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力矩加载,做旋转、侧弯、后伸、前屈运动,测试C 4~7椎体各节段椎间盘应力及颈椎活动度,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47/50)、对照组为70.0%(35/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76, P=0.002)。治疗后,观察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 t=6.23, P<0.01),NDI评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5.17、9.13, P<0.01),椎间孔容积[(8.45±1.27)mm 3比(7.18±1.38)mm 3, t=4.79]高于对照组( P<0.01)。治疗后,观察组C 4~7颈椎前屈[(7.15±0.87)°比(5.64±0.78)°, t=9.14]、后伸[(8.53±0.73)°比(7.15±0.68)°, t=9.78]、侧弯[(6.57±0.71)°比(5.28±0.67)°, t=9.34]、旋转[(7.89±0.52)°比(6.54±0.48)°, t=13.49]活动度高于对照组( P<0.01);C 4~7椎间盘前屈[(1.41±0.09)kPa比(2.01±0.12)kPa, t=28.28]、后伸[(1.54±0.07)kPa比(2.01±0.08)kPa, t=31.26]、侧弯[(1.24±0.07)kPa比(1.89±0.13)kPa, t=31.13]、旋转[(1.23±0.06)kPa比(1.85±0.11)kPa, t=34.99]应力低于对照组( P<0.01)。 结论:穴位贴敷联合仰卧间歇角度牵引可较好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及颈椎功能,促进颈部生物力学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后上型巨大肩袖撕裂修复术预后影响因素的临床与影像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使用后上四联征(posterosuperior tetralogy,PS-Tetra)评分预测后上型巨大肩袖撕裂修复术预后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2月至2020年6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运动医学科接受关节镜下修复巨大后上型肩袖撕裂的患者95例,男48例、女47例,年龄(58.52±8.33)岁(范围27~76岁);83例完全修复、12例部分修复。使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与肩关节活动度评估肩关节功能。行MR检查评估术前肩袖脂肪浸润、萎缩、改良Patte分级、PS-Tetra评分与术后肌腱完整性,并比较不同PS-Tetra评分组(0~2分、3~4分)的肩关节功能差异。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后上型巨大肩袖撕裂不可修复及术后再撕裂的危险因素。结果:83例完全修复的患者中17例(20%)出现再撕裂。PS-Tetra评分0~2分组术后ASES评分增高[术后(58.52±8.33)分和术前(47.30±17.40)分, t=-19.642, P<0.001]、前屈上举增加(术后157.60°±3.85°和术前116.88°±50.89°, t=-7.272, P<0.001)、外旋增加(术后45.26°±14.69°和术前37.34°±18.65°, t=-4.043, P<0.001)及内旋增加[术后L 1(T 7-臀部)和术前L 2(T 7-臀部), Z=-2.737, P=0.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S-Tetra评分3~4分组仅术后ASES评分较术前改善[术后(69.17±15.91)分和术前(46.85±20.73)分, t=-11.167, P=0.001],肩关节活动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Patte分级Ⅲ级[ OR=26.827,95% CI(2.089,344.500), P=0.012]是不可修复的危险因素。主力侧[ OR=9.407, 95% CI(1.044,84.784), P=0.046]与PS-Tetra评分3~4分[ OR=5.037,95% CI(1.028,26.623), P=0.046]是再撕裂的危险因素。 结论:对后上型巨大肩袖撕裂修复而言,术前PS-Tetra评分≥3分是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不佳与术后再撕裂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双排修复创伤性与退变性冈上肌肌腱中撕裂的中期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双排修复术治疗创伤性与退变性冈上肌肌腱中撕裂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8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中心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双排修复术治疗的23例创伤性和退变性冈上肌肌腱中撕裂患者资料。根据撕裂原因分为2组:创伤性组8例(创伤性冈上肌肌腱撕裂),男5例,女3例;年龄(46.1±4.3)岁;撕裂大小(1.3±1.0)cm 2。退变性组15例(退变性冈上肌肌腱撕裂),男4例,女11例;年龄(59.9±8.1)岁;撕裂大小(4.1±1.1)cm 2。术前、末次随访时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肩关节疼痛程度,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评分)和简明肩关节功能测试(SST)评价肩关节功能,同时记录末次随访时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较术前改善幅度。 结果:创伤性组与退变性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创伤性组、退变性组患者术后分别获(40.3±11.2)、(36.4±12.4)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退变性组前屈活动度及内旋椎体秩次较术前的改善幅度[55.3°±33.6°、(4.1±1.3)级]大于创伤性组的改善幅度[27.5°±22.5°、(2.3±1.9)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退变性组VAS评分、ASES评分、Constant评分和SST评分较术前改善幅度分别为(3.7±0.8)、(40.9±14.0)、(38.4±9.4)、(6.5±1.4)分,均优于创伤性组的(2.3±0.7)、(19.6±14.6)、(19.2±7.9)、(3.8±0.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双排修复术治疗创伤性与退变性冈上肌肌腱中撕裂均能显著改善肩关节功能,但退变性冈上肌肌腱中撕裂的功能改善幅度优于创伤性冈上肌肌腱中撕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温针电针配合运动疗法与经皮电神经刺激治疗卒中后偏瘫肩痛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温针电针配合运动疗法和经皮电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stimulation, TENS)治疗缺血性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9年3月符合入选标准的68例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4例。2组均按指南给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运动疗法和TENS,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针电针。2组均治疗4周。采用VAS量表评估肩痛程度,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估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oulder Hand Syndrome Score, SHSS)评估患者感觉、远端水肿及运动情况,采用角度尺测量法测评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的活动度,采用ELISA法检测hs-CRP、IL-6水平,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t=5.778, P<0.01),上肢Fugl-Meyer运动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0.933、14.493, P值均<0.01);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6.251、12.006、29.001、16.008、24.003, P值均<0.01);感觉、远端水肿、运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5.331、5.172、6.221, P值均<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32/34)、对照组为67.7%(23/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087, P=0.014)。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s-CRP[(10.55±1.72)mg/L比(13.81±2.79)mg/L, t=6.551]、IL-6[(9.31±1.56)μg/L比(11.78±1.90)μg/L, t=7.14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1)。 结论:温针电针配合运动疗法与TENS可改善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肩痛症状,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计算机辅助改良椎板钩的设计及其固定腰椎峡部裂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设计改良椎板钩系统,并与传统椎板钩系统固定腰椎峡部裂的生物力学特性进行比较。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门诊体检的20名男性健康青年军人腰骶椎薄层CT数据。受试者年龄20~30岁[(25.0±3.0)岁]。通过三维建模软件,建立L 5椎体三维模型,测量L 5双侧椎板中间区域厚度、纵向最长径、下缘弧度半径、上下面尾端之间的夹角、下缘厚度及下缘最长径,进而设计新型改良椎板钩。再选择1名上述受试者,利用三维虚拟软件建立L 4~S节段线性有限元模型(正常模型,A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L 5双侧峡部裂模型(B模型)、改良与传统椎板钩固定模型(C、D模型)。通过约束骶骨两边,于L 4椎体上施加400 N纵向载荷模拟身体上1/3重力及沿X、Y、Z 3个方向上10 N·m的弯矩模拟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等状态,评估A模型L 4/5节段和L 5/S 1节段活动度,并与既往研究进行对比,验证A模型的有效性;比较A、B、C、D模型的整体活动度、L 4/5和L 5/S 1节段活动度、整体最大位移、峡部的最大位移与最大应力,C、D模型中内固定的应力分布和最大应力,以及C、D模型中椎体的应力分布和最大应力。 结果:(1)A模型L 4/5节段在前屈、后伸、侧弯、旋转时的活动度分别为5.01°、4.03°、3.91°、1.42°,L 5/S 1节段活动度分别为4.62°、2.51°、2.40°、1.23°。(2)A、C、D模型的整体活动度、L 4/5和L 5/S 1节段活动度、整体最大位移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左侧弯及左旋转时结果相似,而B模型则明显增大。(3)A、C、D模型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峡部的最大位移差异不明显,而B模型峡部的最大位移均明显高于A、C、D模型,尤其在旋转时更明显,较A、C、D模型分别增大295%、277%、276%。C模型峡部的最大应力分别为0.938 MPa、1.698 MPa、0.410 MPa、2.775 MPa、1.554 MPa,D模型峡部最大应力分别为0.590 MPa、1.297 MPa、0.520 MPa、3.088 MPa、2.072 MPa,C、D模型在轴向压缩、前屈时峡部最大应力相似,但C模型在后伸、侧弯、旋转时峡部应力均小于D模型,C模型较D模型分别减小21.1%、10.2%、25.0%。(4)C模型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左旋转时内固定最大应力分别为135.220 MPa、130.180 MPa、200.940 MPa、306.340 MPa,D模型分别为131.840 MPa、112.280 MPa、349.980 MPa、370.140 MPa,2种模型在前屈、后伸时内固定的最大应力变化相当,但在左侧弯及左侧旋转时C模型较D模型减小42.6%、17.2%。(5)C模型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左旋转时椎体的最大应力分别为79.787 MPa、36.857 MPa、37.943 MPa、96.965 MPa,D模型椎体的最大应力分别为80.104 MPa、64.236 MPa、196.010 MPa、193.020 MPa,且2种模型最大应力均分布在与内固定接触区域,尤其在后伸、左侧弯、左旋转时C模型较D模型分别减少42.6%、80.6%、49.8%。 结论:改良椎板钩更符合国人椎板解剖结构。与传统椎板钩系统相比,改良椎板钩系统能有效降低腰椎峡部裂在各方向的位移及活动度,使内固定及椎体的应力明显减小,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关节镜下保留残端边-边缝合修复肩袖肌腱体部撕裂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边-边缝合修复肩袖肌腱体部撕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到2020年1月期间在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运动医学中心因外伤导致的肩袖肌腱体部撕裂而采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边-边缝合的17例患者资料。男11例,女6例;年龄(47.9±8.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0.4±21.3)d。记录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范围、肌力、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功能评分(UCLA)、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再撕裂和并发症情况。结果:17例患者术后获(16.5±3.5)个月随访。术后2例出现肩袖再撕裂情况出现,其余患者MRI显示肩袖愈合良好,术后无感染、伤口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者肩关节前屈活动范围分别为152.9°±8.5°、172.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者外展肌力分别为3.5(2.6,4.1)、6.9(6.3,8.3)kg,外旋肌力分别为(3.8±1.0)、(5.9±1.6)kg,内旋肌力分别为3.9(3.4,4.7)、5.2(4.5,5.9)kg,UCLA评分分别为(13.2±1.9)、(30.9±2.4)分,Constant评分分别为(40.1±2.8)、(86.1±4.6)分,VAS评分分别为(6.7±0.8)、(0.9±0.6)分,以上项目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关节镜下保留残端边-边缝合修复肩袖肌腱体部撕裂可明显改善患者活动范围、肌力、功能及疼痛程度,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某高校教职工健康体适能与肾功能和血脂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研究某高校教职工健康体适能(HPF)与肾功能和血脂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寻求预防慢性疾病发生的体医融合途径和制定运动处方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年12月,以陕西某高校299名教职工为研究对象,测试肌肉含量、体脂率、握力、坐位体前屈和肺活量等HPF指标,采血检测肌酐、尿酸、尿素等肾功能指标,以及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血脂指标。采用Spearman秩相关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HPF与肾功能和血脂指标的关系。结果:男性教职工肌肉含量、握力与尿酸呈正相关,体脂率与TG呈正相关,坐位体前屈、肺活量与TG呈负相关( r s=0.266、0.337、0.300、-0.339、-0.239, P<0.05);女性教职工体脂率与尿酸、TG、TC、LDL-C呈正相关,与肌酐和HDL-C呈负相关,握力与肌酐呈正相关,坐位体前屈与HDL-C呈正相关、与TG呈负相关,肺活量与尿素呈负相关( rs=0.240、0.349、0.214、0.249、-0.254、-0.209、0.186、0.207、-0.255、-0.154,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体脂率高是女性教职工尿酸异常和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 OR=1.114,95% CI:1.023~1.213; OR=1.116,95% CI:1.034~1.208; P<0.05);体脂率高是男性教职工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 OR=1.129,95% CI:1.017~1.252, P<0.05)。 结论:高校教职工体脂率高与血脂、尿酸异常有关,HPF评估可能对预防肾功能或血脂相关慢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累积性轴向载荷及复合运动无创性构建犬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自主研发的腰椎复合运动机对直立体位犬腰椎施加累积性轴向载荷和六位相复合运动构建犬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可行性。方法:成年雌性草犬20只,体重(10.0±0.5) kg,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模型组:将实验动物以垂直坐位固定于运动机上,在持续轴向载荷下(245 N)进行一定周期的腰椎六位相(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各45°)复合运动;对照组:将实验动物以垂直坐位固定于运动机上,不予任何干预。模型组动物在进行复合运动前、运动2、5、10及15万次时行腰椎影像学检查,侧位X线片测定椎间盘高度指数(disc height index,DHI),MRI T2-mapping成像定量分析椎间盘退变程度,当MRI T2WI显示椎间盘出现明显退变(改良pfirrmann分级系统>V级)时停止复合运动。取两组动物腰椎各节段椎间盘标本,通过Micro-CT定量分析上、下终板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骨小梁结构,组织学染色(HE染色、番红"O"染色、天狼猩红染色)验证及评价椎间盘退变程度。结果:模型组动物5万次复合运动后L 6-7、L 7S 1椎间盘MRI T2WI呈轻度退变,随着运动负荷累积其退变程度逐渐加重;至复合运动10万次时达到中度退变,表现为DHI开始降低,同时L 5-6椎间盘也出现轻度退变;当复合运动量15万次时,L 5-6、L 6-7、L 7S 1椎间盘高度进一步降低,椎间盘呈严重退变(改良pfirrmann分级系统Ⅳ~Ⅵ级),而上位L 4-5椎间盘也级联出现轻度退变。L 5-6椎间盘组织学评分为(8.2±0.8)分、L 6-7为(9.5±0.7)分、L 7S 1为(10.3±0.5)分。退变程度表现为L 5-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