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年来问世的生物制剂为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治疗提供了新方法。专家论坛《生物制剂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在分析近期发表的网状Meta分析研究和系统性综述的临床研究数据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生物制剂治疗CRSwNP的适应证、用法、疗效评价、安全性和治疗花费情况。论著《蜗神经动作电位监测在前庭神经鞘瘤手术中的应用》探讨了蜗神经动作电位(CNAP)监测在前庭神经鞘瘤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对听力保护的意义。发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联合CNAP监测有利于术中听力保护,应用定位监测可提示术者避免损伤神经;肿瘤切除后,近脑干端CNAP波形及N1波幅对预测术后听力保留状态具有一定价值。论著《鼻瓣区静态参数在鼻腔空间三维模型中的研究》应用Mimics软件对颌面部CT数据进行处理,建立鼻腔空间三维模型,定位鼻瓣区并测量其重要参数,以期为鼻阀功能不良的定量诊断提供依据。论著《MEN2A/MEN2B家系RET胚系突变携带者“分级预警制”与甲状腺预防切除术的研究(附7例报道)》指出,对于有MEN2A/MEN2B家族史的健康人群,应用“分级预警制”的综合判断,在严格筛选和密切监测的基础上,把握合理时机,可开展甲状腺预防性切除术。论著《甲状腺未分化癌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单中心20年回顾性研究》探究甲状腺未分化癌(ATC)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发现ATC患者中,初诊无喉返神经受累症状、白细胞正常、无远处转移的患者预后相对好,综合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继续教育园地《原发性鼻腔鼻窦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研究进展》围绕鼻腔鼻窦黏膜恶性黑色素瘤(SNMM)展开讨论,全面分析其发病机制、诊断要点、治疗及预后等,以期帮助临床医生进一步了解SNMM,为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机会,提高患者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枢听觉神经系统在人类言语发展中的功能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言语的发展是大脑神经网络结构对输入信号进行感知、解码、表征和输出的过程。经典语音处理模型在皮层水平提出了由听觉系统引出的两条途径:腹侧流和背侧流。腹侧流涉及颞叶上部和中部的结构,参与言语的感知和理解(言语识别),背侧流涉及后额叶及颞叶和顶叶后背侧的大部分结构,具有听觉-运动整合功能,与言语生成密切相关。然而自前庭蜗神经到听觉皮层的中枢听觉神经系统(central auditory nervous system,CANS)的听处理过程对言语发展的重要性尚未阐明,本文旨在从认知神经科学范畴综述CANS在言语识别及生成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从而为听处理及言语发育临床监测、言语发展的远期预测以及临床言语相关疾病的诊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耳蜗不完全分隔Ⅲ型畸形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影像学评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耳蜗不完全分隔Ⅲ型畸形患者的高分辨率CT(HRCT)和MRI影像学征象并测量临床重点关注的解剖结构,为人工耳蜗植入提供精准定性及定量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2月至2019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确诊并行人工耳蜗植入的14例(28耳)耳蜗不完全分隔Ⅲ型畸形患者,均为男性,年龄7个月~27岁,中位年龄为3岁。14例患者均行HRCT检查,其中9例行MRI检查。观察内耳结构发育情况,包括耳蜗、前庭、半规管、前庭导水管及内听道形态有无异常;观察面神经管迷路段、鼓室段及乳突段走行及位置,在HRCT图像上测量面神经管迷路段宽度、前庭上神经管宽度、第Ⅰ膝角度;观察镫骨形态有无异常;在MRI图像上判析蜗神经发育。结果:14例患者28耳CT均表现为耳蜗外形大致正常,底转与中转及中转与顶转间的骨性分隔存在,蜗轴缺如;内听道底扩张,并与耳蜗底转直接相通,似“葫芦样”。10例20耳(71.4%,20/28)前庭局部向上形成小囊状突起,突入上半规管骨岛内。12例24耳(85.7%,24/28)前庭导水管起始部(近前庭)扩大。14例28耳面神经管迷路段位置升高且走行僵直。7例14耳(50.0%,14/28)面神经管迷路段增宽,13例26耳(92.9%,26/28)前庭上神经管增宽。面神经管迷路段宽度为(1.14±0.37)mm,前庭上神经管宽度(1.66±0.35)mm,面神经管第Ⅰ膝角度为96.83°±15.63°。11例22耳(78.6%,22/28)表现为镫骨底板增厚,前庭窗闭锁,而蜗窗显示清晰。9例(18耳)进行MRI检查的患者,均可见内听道内蜗神经发育正常。结论:耳蜗不完全分隔Ⅲ型畸形具有特征影像学征象,准确评估耳蜗、内听道及面神经等关键解剖结构能够为人工耳蜗植入提供安全可靠路径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发作性前庭综合征相关筛查问卷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发作性前庭综合征(epsiodic vestibular syndrome,EVS)是指复发性前庭疾病和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以发作性头晕、眩晕为主要症状,包括暂时或短暂的前庭功能障碍(如眼震、跌倒发作),伴有耳蜗或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前庭疾病病因复杂且相互之间容易继发或并发,漏诊误诊率高,而患者诊疗主要依靠病史、临床查体及各类仪器检查,导致就医时间久、医疗负担重。本文对国内外EVS相关问卷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便为临床医生规范化诊疗前庭疾病,为EV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迷路内神经鞘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迷路内神经鞘瘤(intralabyrinthine schwannomas, ILS)为发生于迷路内前庭神经或耳蜗神经分支鞘膜细胞之良性肿瘤。ILS为一类独特的前庭神经鞘瘤,临床罕见,按其发生部位及病变范围被分为多种亚型。ILS可表现为听力减退、耳鸣、耳闷胀感、眩晕或头晕等症状,因其症状缺少特异性而容易漏诊或误诊,其诊断通常需借助于高分辨率MRI检查,随访观察和手术是目前最常用的两种ILS处理方式。ILS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与面神经功能保留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听神经瘤起源于前庭神经施旺细胞,极少数来源于耳蜗神经,是发生于内听道或小脑脑桥角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麻痹的发生率为8%~20%,术后延迟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生率高达25%。近年来,随着诊断水平的提高和显微外科技术的进步,听神经瘤的病死率逐渐下降,最大限度地保留面神经解剖结构及其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已成为听神经瘤治疗的重点目标。目前,获得最佳面神经结果的听神经瘤治疗策略仍未达成共识。本文对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与面神经功能保留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前庭蜗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前庭阵发症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前庭阵发症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眩晕类型,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药物是目前的首选治疗方式,但对于药物不耐受的患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报道1例采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前庭蜗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前庭阵发症的患者,术后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1周后症状完全消失。术后随访2个月,未见手术并发症及症状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鳃耳(肾)综合征患者颞骨CT表现和临床特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鳃耳(肾)综合征患者的颞骨CT影像特征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7月经基因检测证实的13例(26耳)鳃耳(肾)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颞骨CT影像资料。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1~39岁,中位年龄9岁,有亲子关系者3对(6例)。结果:13例患者均有听力损失和耳前瘘管,其中11例伴第2鳃裂瘘管。混合性听力损失20耳,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3耳,传导性听力损失2耳,听力正常1耳。基因检测: EYA1基因突变12例, SIX1基因突变1例。颞骨CT检查,耳蜗基底周管径逐渐变窄,中周发育不良,顶周未发育20耳。前庭与水平半规管管壁不规则10耳,前庭扩大7耳,前庭与水平半规管融合3耳。前庭导水管扩大3耳,内耳道扩大8耳。锤骨与鼓室壁粘连17耳,6耳鼓室内炎症包埋听小骨、无法测量砧镫关节角度,3耳砧镫关节显示不清,8耳砧镫关节角度大于122°。前庭窗闭锁6耳,蜗窗闭锁1耳。咽鼓管骨部扩张、含气18耳,伴鼓室或乳突炎症11耳。中颅窝低位17耳,鼓室向前外侧移位22耳,外耳道狭窄3耳。 结论:鳃耳(肾)综合征患者的颞骨CT表现具有多样性和复合性,耳蜗发育不良、听骨链畸形和咽鼓管骨部扩张是其特征性表现。颞骨CT检查可准确评估耳蜗、听小骨、前庭、半规管、前庭导水管及内听道等关键解剖结构,结合双侧发病、混合性听力损失、耳前瘘管及鳃裂瘘管等特点,对临床早期诊断、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2q12.1-q12.2微缺失相关神经纤维瘤病Ⅱ型患者经迷路入路同期肿瘤切除并人工耳蜗植入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道1例22q12.1-q12.2微缺失相关神经纤维瘤病Ⅱ型(NF-2)患者经迷路入路同期肿瘤切除并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患者男,40岁,汉族,主因双耳渐进性听力下降8年余入院。纯音测听示右耳全聋,左耳重度聋;言语识别率右耳0,左耳88%;听性脑干反应(ABR)右耳最大给声强度未引出反应,左耳波形分化差,Ⅰ~Ⅴ间期延长;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双耳各频率均未引出反应。前庭功能检查提示右侧前庭功能明显减低。颞骨CT检查提示双侧内听道轻度扩大;MR检查提示双侧桥小脑角区见结节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双侧病变均呈结节状明显强化。基因检测发现第22号染色体长臂部分22q12.1-q12.2片段缺失1个拷贝,长约2.338 5 Mb,该区域覆盖了NF-2的致病基因 NF2基因。该患者不伴有其他颅神经症状,无眼部及皮肤病变,诊断为NF-2,临床分型为Gardner型。完善检查后于全身麻醉下经迷路进路行右侧听神经瘤切除术,同期右侧经圆窗人工耳蜗植入术。术后10个月复查,听力评估提示右耳有较好的助听听阈。术后18个月随访,患者诉耳蜗效果较前明显提高,听觉能力分级(CAP)为6级,言语可懂度分级(SIR)为4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耳畸形的影像学诊断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内耳畸形可分为迷路未发育、初始听泡、耳蜗未发育、共同腔畸形、耳蜗发育不全、不完全分隔型、大前庭导水管、前庭半规管畸形、蜗神经孔异常、前庭蜗神经异常。不完全分隔Ⅱ型和大前庭导水管与SLC26A4基因有关,不完全分隔Ⅲ型为一些X-连锁耳聋的表现。耳蜗发育不全可以与一些综合征性耳聋有关。对内耳畸形的完整评估应包括利用MRI对前庭蜗神经的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