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比值预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产后出血效能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比值(DPR)对凶险性前置胎盘(PPP)患者产后出血的预测效能.方法:收集2019-2023年本院收治的102例PPP患者临床资料,检测D-二聚体和血小板计数并计算DPR,根据PPP患者是否并发产后出血(阴道分娩产后出血量≥500ml、剖宫产术后24h内出血量≥1000ml)分为出血组(n=27)与未出血组(n=75).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估DPR对PPP患者产后出血的预测效能,采用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PPP患者产后出血影响因素.结果:出血组D-二聚体(0.94±0.41 mg/L)、DPR(0.67±0.24)均高于未出血组(0.36±0.25 mg/L、0.29±0.12),血小板计数(243.96±32.51)× 10 9/L 低于未出血组(301.02±40.39)×10 9/L(均 P<0.05).DPR预测PPP患者产后出血的最佳截点值为0.46,曲线下面积0.914.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患者年龄≥35岁(OR=1.260)、胎盘植入类型为穿透型(OR=3.284)、DPR≥0.56(OR=5.094)是PPP患者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发生产后出血的PPP患者DPR呈高表达,且DPR预测PPP患者产后出血有一定临床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单胎宫颈环扎患者36周后终止妊娠发生产褥病率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单胎宫颈环扎患者36周后终止妊娠发生产褥病率的危险因素,以早期识别、干预,改善预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宫颈环扎术且36周后分娩的255例单胎孕产妇相关信息.根据是否发生产褥病率,分为产褥病率组(23例)和非产褥病率组(232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产褥病率的危险因素.结果 产褥病率发生率为9.0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36周后临产前或剖宫产术后拆线、剖宫产、产程中转剖宫产为宫颈环扎术后分娩患者发生产褥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产前高血红蛋白、阴道分娩为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 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单胎宫颈环扎患者产前血红蛋白水平,依据宫颈成熟度于36~37周择期拆除宫颈环扎线,综合患者病情及胎儿宫内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以减少产褥病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两种不同分娩方式对足月新生儿早期血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分娩方式对足月新生儿早期血糖的影响,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该院分娩的60例产妇及其新生儿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剖宫产分娩,研究组为阴道自然分娩,组间对比足月新生儿出生后早期血糖值、母婴低血糖发生率、低血糖产妇两种不同分娩方式足月新生儿出生后早期血糖值。结果:研究组足月新生儿出生后早期血糖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产妇、足月新生儿血糖值均高于对照组产妇、足月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研究组产妇、足月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产妇、足月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低血糖产妇使用剖宫产分娩的足月新生儿出生后早期血糖值低于行阴道自然分娩的足月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足月新生儿中部分有出生后早期血糖值较低的情况存在,而剖宫产足月新生儿出现早期低血糖的概率要明显高于阴道自然分娩的足月新生儿。对足月新生儿出生后进行早期血糖监测,可有效发现血糖异常患儿,及时进行干预,避免发生相关并发症,以保证母婴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产后脓毒血症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产后发生脓毒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产后脓毒血症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并生产的产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99例产后患脓毒血症患者作为病例组,应用简单随机方法选取同期不伴有产后脓毒血症患者212例作为对照组,通过查阅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产后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99例产后脓毒血症患者的感染部位主要为生殖道、呼吸系统,分别占28.28% (28/99)、26.26%(26/99);99例产后脓毒血症患者血培养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比例最高,占58.59%(58/99),其中以链球菌为主,占23.23%(23/99)。革兰阴性菌占38.38%(38/99),其中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31.31%(31/9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妊娠期糖尿病( OR=2.643,95% CI 1.123 ~ 6.276)、合并生殖道感染( OR=7.542,95% CI 3.571 ~ 15.959)、阴道试产(转剖宫产)( OR=1.218,95% CI 1.008 ~ 1.493)、胎膜早破( OR=1.152,95% CI 1.019 ~ 1.449)、产后出血( OR=1.562,95% CI 1.263 ~ 1.881)及剖宫产分娩( OR=2.074,95% CI 1.442 ~ 2.993)是产后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 结论:影响产后脓毒血症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妊娠期糖尿病、合并生殖道感染、阴道试产(转剖宫产)、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及剖宫产分娩,针对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加强预防,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对防治产后脓毒血症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特殊类型阴道斜隔综合征合并梗阻侧妊娠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该文报道1例特殊类型阴道斜隔综合征合并梗阻侧妊娠患者。MRI平扫示盆腔内双子宫、双宫颈、单阴道,左侧宫颈与阴道相通,右侧宫颈外口位于左侧宫颈管右侧壁,孕囊位于右侧宫腔。患者欲终止妊娠,因探针无法进入右侧宫腔而未成功,遂继续妊娠,最终足月后行剖宫产分娩1名健康男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胎儿处女膜闭锁合并子宫阴道积液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文报道一例孕妇,孕32周 +4超声检查首次发现胎儿下腹部低回声区,复查超声考虑胎儿泄殖腔发育异常。孕38周 +2先兆临产,剖宫产分娩一女婴,出生体重3 100 g,1 min Apgar评分10分。新生儿体格检查未见处女膜孔,超声和MRI检查诊断处女膜闭锁合并子宫阴道积液。生后2 d穿刺引流出70 ml乳白色液体。生后30 d于外院行处女膜切开引流术,术后患儿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子宫阔韧带疝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女,44岁,因腹痛1 d入院。伴呕吐1次,无腹胀,无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查体:右下腹触及一5 cm × 5 cm大小包块,压痛阳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8 × 10 9/L。患者既往2次分娩史,10余年前有剖宫产史,术后恢复可。急诊经阴道超声检查示盆腔右卵巢外侧方见52 mm × 41 mm液性暗区,壁厚,考虑扩张肠管可能(图1)。腹部CT示右侧附件区约47 mm × 35 mm类圆形囊性灶,周围脂肪间隙欠清,盆腔见不规则片状积液;盆腔小肠稍扩张积液(图2、3)。急诊行腹腔镜下探查术,术中见盆腔内约50 ml淡血性液,右侧子宫阔韧带见一3 cm × 3 cm缺口,部分小肠嵌顿其内,血供基本正常(图4、5),左侧卵巢表面见0.5 cm × 0.5 cm子宫内膜异位结节。完整牵拉出阔韧带内嵌顿小肠,血供颜色正常。术后诊断:子宫阔韧带疝。该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4 d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双管硬膜外分段注射利多卡因镇痛对活跃期停滞枕后位或枕横位产妇的分娩结局及母儿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双管硬膜外分段注射利多卡因镇痛对活跃期停滞枕后位或枕横位产妇的分娩结局及母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9年10月青岛市市立医院阴道试产的单胎、足月、头位的初产妇,孕周为37~42周,年龄为22~35岁,在活跃期(新产程标准:宫口开大≥6 cm)充分试产,≥2 h胎头下降延缓或停滞,经阴道检查及超声检查诊断为枕后位或枕横位。共有216例孕妇符合上述标准纳入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即双管硬膜外阻滞组108例、单管硬膜外阻滞组108例,硬膜外阻滞均使用1%利多卡因进行分娩镇痛,由高年资助产士或产科医师执行新产程标准,在超声引导下指导产妇进行体位管理并适时向上推动或旋转胎头等。比较两组产妇的一般情况、非药物镇痛措施的使用情况、阴道分娩产妇的镇痛相关情况及疼痛评分、分娩相关指标、剖宫产术指征、麻醉相关指标及母儿并发症。结果:(1)一般情况:两组产妇的年龄、体重、身高、孕周、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的比例、头盆评分、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非药物镇痛措施的使用情况:两组产妇的拉玛泽呼吸法、导乐分娩陪伴、经皮穴位电刺激、其他措施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阴道分娩产妇的镇痛相关情况及疼痛评分: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40例)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59例)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间显著缩短[(124±44)、(86±33) min, P<0.01],镇痛30 min后[(4.4±0.5)、(0.9±0.5)分]、第二产程用力分娩时[(5.7±0.6)、(1.3±0.4)分]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显著降低( P<0.01)。(4)分娩相关指标: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21.3%、49.1%)、分娩体验满意率(51.9%、98.1%)显著升高( P<0.01),剖宫产率(63.0%、45.4%)、阴道手术助产率(15.7%、5.6%)显著降低( P<0.05)。(5)剖宫产指征: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妇的产程延长或停滞所致的剖宫产率显著降低(38.0%、22.2%, P<0.05);而两组的胎儿窘迫、宫内感染、社会因素所致的剖宫产率分别比较,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6)麻醉相关指标: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妇上管给药后阻滞平面多为胸7(T7)、T8、T9~腰2(L2)、L3水平,单管硬膜外阻滞组阻滞平面多为T10、T11~骶1(S1)、S2、S3水平,改良Bromage评分均为0分。(7)母儿并发症: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后出血率(18.5%、7.4%)、会阴侧切率(20.4%、5.6%)、新生儿窒息率(12.0%、3.7%)、转新生儿ICU率(13.9%、4.6%)均显著降低( P<0.05);两组产妇的软产道损伤率、产褥病率及新生儿产伤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双管硬膜外分段注射利多卡因镇痛可增加活跃期停滞枕后位或枕横位产妇的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及阴道手术助产率,并可减少母儿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妊娠期及产后心脏手术20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妊娠期及产后心脏手术的治疗方案及临床结局,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20年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并经多学科会诊后妊娠期及产后行心脏外科手术的20例患者,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一般资料、术中情况及术后转归、妊娠结局、随访等病历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20例妊娠期及产后行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中,8例(40%)房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7例(35%)急性主动脉夹层,4例(20%)心脏瓣膜病变,1例(5%)左心房黏液瘤。(2)20例心脏外科手术时间:早孕期3例(15%),中孕期9例(45%),晚孕期2例(10%),晚孕期剖宫产同时手术4例(20%),产后2例(10%)。9例(45%)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手术,均未发生严重产后出血。(3)除1例急性动脉夹层患者心脏外科术后1 d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及1例心脏外科手术后失访外,余18例患者均存活,其中中孕期引产1例、晚孕期胎儿宫内死亡引产1例、剖宫产分娩14例、阴道分娩2例(均为房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患者,中孕期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晚孕期阴道分娩)。16例活产儿中,除1例生后1 d因肺出血及呼吸循环衰竭死亡,余均存活。结论:对于需要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的孕产妇,应多学科合作,根据病情及孕周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严格的术后监护随访,以保证母婴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胎儿脐动脉栓塞31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产前超声诊断为胎儿脐动脉栓塞孕妇的超声表现、临床特征、高危因素及妊娠期管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2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分娩的31例产前超声诊断且出生后证实为胎儿脐动脉栓塞孕妇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以及妊娠结局。21例确诊后行延长孕周期待观察,其中低分子量肝素(LMWH)治疗10例(LMWH组),单纯期待观察11例(单纯观察组),对两组孕妇的一般情况和妊娠结局进行比较。结果:31例胎儿脐动脉栓塞孕妇的年龄为(30.2±4.7)岁,其中5例(16%,5/31)为高龄(≥35岁)孕妇,诊断孕周为(32.9±4.0)周,终止妊娠孕周为(35.6±2.9)周;15例(48%)发生胎儿窘迫,11例(35%)发生胎儿生长受限,3例(10%)胎死宫内。活产28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26例,阴道分娩2例),死胎3例均为引产后阴道娩出。28例活产儿中新生儿轻度窒息4例,重度窒息2例。确诊后即刻终止妊娠10例,其诊断孕周为(35.9±2.9)周。确诊后延长孕期期待21例,其诊断孕周为(31.4±3.7)周,其中LMWH组延长孕周的中位数为7.9周(4.6~9.4周),均活产;单纯观察组延长孕周的中位数为0.6周(0.0~1.0周),2例胎死宫内;延长孕周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 结论:超声检查是产前发现胎儿脐动脉栓塞的首选方法,妊娠中晚期超声检查发现新发的单脐动脉时需警惕脐动脉栓塞。决定期待治疗或即刻终止妊娠需视孕周及胎儿情况而定,期待过程中应重视胎动主诉,尽早予LMWH抗凝治疗可能改善妊娠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