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塞来昔布载药胶束的制备与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以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mPEG-PLA)嵌段共聚物为载体材料制备塞来昔布载药胶束,并考察其在大鼠体内药动学情况.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塞来昔布载药胶束,评价载药胶束的微观形态、粒径分布、Zeta电位等理化性质;采用动态膜透析法考察塞来昔布乙醇溶液和载药胶束的体外释药情况;考察塞来昔布乙醇溶液和塞来昔布载药胶束经尾静脉注射后在大鼠体内药动学情况.结果 透射电镜显示塞来昔布载药胶束粒径均一,成球状或类球状分布,平均粒径为(35.6±15.1) nm,PdI为0.152±0.05,Zeta电位为(-24.6±2.9)mV;塞来昔布载药胶束在0.5% SDS磷酸盐缓冲液中24 h累积释放81.5%;塞来昔布乙醇溶液和塞来昔布载药胶束在大鼠体内的t1/2分别为(4.41±0.41)h和(6.38±0.81)h,AUC分别为(86.17±4.08)和(142.21±7.82) mg·(L·h)-1.结论 塞来昔布载药胶束与塞来昔布乙醇溶液相比,延长了药物在大鼠体内的滞留时间,有望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紫杉醇的pH敏感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合成聚(2-乙基-2-噁唑啉)-聚乳酸(PEOz-PLA)嵌段共聚物,制备包载紫杉醇的PEOz-PLA聚合物胶束,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开环聚合法合成PEOz-PLA,利用核磁共振确证共聚物的结构,并用芘荧光探针法测定该共聚物的临界胶束浓度,GPC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载紫杉醇的PEOz-PLA胶束,通过动态光散射法测定胶束的粒径,用透射电镜观察胶束的形态,采用透析法对胶束的体外释放行为进行考察.结果:紫杉醇聚合物胶束的平均粒径为(41.83 ±3.55) nm,粒径分布较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紫杉醇聚合物胶束呈球形,粒径大小较均匀.胶束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9.5±0.2)%和(5.0±0.1)%.体外释放的结果表明,紫杉醇自胶束中释放的速率随着释放介质pH的降低而逐渐加快.结论:载紫杉醇的PEOz-PLA聚合物胶束具有优良的理化性质和明显的pH依赖性释放特征,可作为抗肿瘤药物的递送载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穿龙薯蓣皂苷纳米混悬剂含量测定及体外释放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薯蓣皂苷纳米混悬剂体外释药规律及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建立高效液相法测定薯蓣皂苷纳米混悬剂的含量,色谱柱为Angent-C18柱,流动相为乙腈-水溶液(55∶45,V∶V),检测波长为203 nm,柱温为25℃,流速为1 m L/min.采用正、反向动态膜透析法进行体外释放度实验,并建立不同模型对薯蓣皂苷体外释放度进行拟合,揭示药物的体外释放特性规律.结果:薯蓣皂苷浓度在2.5~4720μg·m 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相关性(r=0.9991),日内和日间RSD分别为0.15%和0.72%,平均回收率为102.63%.采用反向透析法测得的药物释放速率显著高于正向透析法(96.19%vs 61.03%).且采用Zero-order kinetics、First-order kinetics、Higuchi及Peppas对结果进行拟合,原料药Raw、物理混合物PM在溶出介质中体外释药过程可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来描述,r≥0.980;DioNS符合Higuchi模型,在Peppas方程中,其n值为0.3683<0.45,说明Dio-NS的释放为Fick's扩散,其释放机制以扩散为主.结论:反相动态膜透析法评价Dio-NS的体外释放能较好的模拟人体内释放的情况,且制得的薯蓣皂苷纳米混悬剂符合Higuchi模型,其体外释放主要以扩散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紫杉醇/油酰壳聚糖纳米粒的理化特性及肺急性毒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备紫杉醇/油酰壳聚糖纳米粒(PTX/OCS-NPs),并考察其理化特性及肺急性毒性.方法 以油酰壳聚糖(OCS)为载体制备了PTX/OCS-NPs,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动态光散射(DLS)、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动态透析法等表征及检测纳米粒的结构、形态、粒径、粒度分布、载药量、包封率、体外释放、毒性等理化特性.结果 PTX/OCS-NPs的形态呈类球形,分散均匀;纳米粒的粒径为(292.4±20)nm,多分散性指数(PDI)为0.246,Zeta电位在+25 mV左右.制备的PTX/OCS-NPs载药量为15.06%,包封率48.96%,在磷酸缓冲液(PBS,pH 7.4和pH4.5)中具有缓释功能(48 h的累计释放量分别为41.41%和56.23%).小鼠肺急性毒性显示,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在正常范围内,病理HE染色结果显示制备的载药纳米粒对肺组织、黏膜、肺泡等结构均无损伤,无间质增生、无炎症细胞浸润,表明载药系统具有很好的生物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结论 紫杉醇/油酰壳聚糖纳米粒具有优良的理化特性,载药量高,具有缓释作用,无肺部急性毒性,有望成为输送紫杉醇等难溶性抗癌药物的良好递药系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TAT和PEG双修饰田蓟苷复合磷脂脂质体的工艺优化及体外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筛选细胞穿膜肽(transcription activator,TAT)和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s,PEG)双修饰田蓟苷复合磷脂脂质体(TAT&PEG tilianin CPL,T&PTCPL)的最佳制备工艺,并考察其对心肌细胞H9C2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T&PTCPL,利用3因素3水平的Box-Behnken设计,分别以总磷脂与田蓟苷质量比(X1)、DSPE-PEG2000-TAT的浓度(X2)和水化体积(X3)为考察对象,包封率(y1)、粒径(y2)和多分散系数(PDI,y3)为主要评价指标筛选T&PTCPL最佳配方,并以Na2S2O4建立H9C2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丙二醛(MDA)和乳酸脱氢酶(LDH)为指标,考察T&PTCPL对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影响,同时,考察其体外释放率(动态透析法)及人结肠癌Caco-2细胞对田蓟苷原料药和T&PTCPL的吸收情况.结果 T&PT℃PL的最佳组合为X1=20,X2=1.7%,X3=3.2 mL;包封率为(86.62±2.51)%,粒径为(149.7±8.2) nm,PDI为0.15±0.05.在体外细胞实验中,与模型组比较,原料药组及T&PTCPL组能显著提高SOD活性,减少MDA的含量及抑制LDH和CK-MB的释放(P<0.05),并且T&PTCPL的效果优于原料药.同时,T&PT℃PL在48 h基本释放完全,累积释放率88.65%,Caco-2细胞对T&PTCPL的吸收效果较佳.结论 Box-Behnken实验设计法用于T&PT℃PL的优化筛选是可行的,数学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观察值相符,并且T&PTCPL在体外释放中表现出较好的缓释效果,能促进田蓟苷在Caco-2细胞中的吸收,同时,提示T&PTCPL具有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胞内酶敏感肿瘤靶向递药体系的合成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利用对乳腺癌肿瘤细胞MDA-MB-435内特有酶豆蛋白酶(legumain)敏感的多肽(AANL)连接阿霉素(DOX)构建具有胞内特异性释药功能的纳米递药系统,并对AANL在含有legumain环境下的断裂效率进行研究.方法 将DOX用AANL修饰得到AANL-DOX(AD),再将AD连接至4-arm PEG上,最后将细胞穿膜肽(TAT)连接至4-arm PEG-AD上,制备出TAT-PEG-AD并自组装形成纳米粒(TPAD).核磁表征TAT-PEG-AANL-DOX;粒度分析仪和透射电镜测定纳米粒的粒径及外观形貌;模拟体内、肿瘤微环境和胞内环境通过动态透析法研究legumain对AANL的断裂效率并模拟DOX的药物控释效率;细胞毒性研究TPAD对MDA-MB-435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 核磁共振氢谱证实TAT-PEG-AANL-DOX合成成功;测定TPAD的粒径为126.3 nm;透射电镜(TEM)观察纳米粒结构圆整,粒径为80 nm;24 h的累积释药量为82.2%;体外细胞毒性研究表明,TPAD对MDA-MB-435细胞有较好的杀伤作用,其效果接近游离DOX的细胞毒性.结论 利用legumain敏感多肽连接DOX制备具有胞内特异性释药功能的纳米粒,能够有效实现肿瘤细胞内晚期内涵体和溶酶体精准释药,提高抗肿瘤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值得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pH/酶双重敏感肿瘤靶向递药体系的合成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基质金属蛋白酶2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敏感多肽Gly-Pro-Leu-Gly-Ile-Ala-Gly-Gln(GPLGIAGQ)修饰的细胞穿膜肽(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 protein,TAT)与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相连,并通过酸敏感顺式乌头酸键连接阿霉素(doxorubicin,DOX),构建具有胞内特异性释药功能的纳米递药系统,研究其理化性质和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将DOX用顺式乌头酸酐(Cis-aconitic acid,CAA)进行修饰生成连接有酸敏感顺式乌头酸键的阿霉素(Cis-aconitic-DOX,CAD),将CAD连接至四臂聚乙二醇(4-arm PEG)上制备得到PEG-CAD,将MMP2敏感多肽GPLGIAGQ修饰的TAT连接至4-arm PEG-CAD上制备出GPLGIAGQ-TAT-PEG-CAD并在去离子水中自组装形成纳米粒GTPC.利用核磁表征GTPC的结构;粒度分析仪和透射电镜测定纳米粒的粒径及外观形貌;利用HPLC法测定CAD中酸敏感键断裂效率;体外模拟体内正常组织、肿瘤微环境和胞内环境pH,利用动态透析法研究药物控释效率;MTT实验验证GTPC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 核磁共振氢谱证实GTPC合成成功;测定纳米粒GTPC的粒径为132.1 nm;透射电镜观察到纳米粒结构圆整,平均粒径为90 nm;酸敏感实验证实CAD具有较好的胞内酸响应性;pH值为5.5时纳米粒24 h的累积释药量约为80%;体外细胞毒和细胞内摄研究表明,GTPC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有较好的杀伤作用.结论 利用MMP2敏感多肽GPLGIAGQ修饰TAT使其具有选择特异性,并具有胞内酸敏释药功能的纳米粒,能够有效实现纳米粒的高效入胞及在肿瘤细胞内晚期内涵体和溶酶体精准释药,提高抗肿瘤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马钱子碱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表征及体外释放行为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制备马钱子碱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对其进行表征,并探讨其体外释药规律.方法 采用溶剂乳化超声法制备马钱子碱纳米结构脂质载体.透射电镜观察其微观形态;Malvem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其粒径、Zeta电位及多分散指数(PDI);差热分析法分析马钱子碱在载体中的存在形态;动态膜透析法研究马钱子碱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体外释放行为,采用HPLC测定马钱子碱含量,比较马钱子碱溶液与马钱子碱纳米结构脂质载体84 h内的累积释放度,并考察马钱子碱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释药机制.结果 马钱子碱纳米结构脂质载体透射电镜下为完整的类球形实体粒子;粒径为(137.20±1.11)nm,PDI为0.14±0.05,Zeta电位为(-34.40±0.32)mV;差热分析结果表明马钱子碱以分子态或不定形状态存在于载体中;体外释药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R2=0.9659),药物释放量于60 h趋于饱和,累积释放量接近87%.结论 马钱子碱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制剂学性质良好,且与马钱子碱溶液相比具有明显的体外缓释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抗Pg-IgY脂质体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的测定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通过观察特异性抗牙龈卟啉单胞菌卵黄抗体脂质体(抗Pg-IgY脂质体)包封率和体外缓释效果,探讨临床上辅助治疗慢性牙周炎并提高其疗效的理论依据与新的治疗方法.方法 使用薄膜分散法制备抗Pg-IgY脂质体,动态光散射粒度分布仪测定抗Pg-IgY脂质体的Zeta电位和粒径,利用透析法结合酶标仪测定包封率,考察其在0.9%生理盐水中的体外释放率,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质量评估.结果 脂质体的Zeta电位为(-38.55±0.16)mV,平均粒径为(82.48±2.3)nm,多分散指数为(0.313±0.01),脂质体的包封率为40%,在0.9%生理盐水中4h内累积释放率<20%,24h内达到约50%,108 h释放率为79.9%.结论 抗Pg-IgY脂质体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其粒径属于纳米范围,稳定性好,有望实现在牙周袋内的长循环缓释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共载多西他赛和维拉帕米脂质体逆转肿瘤耐药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研究共载多西他赛(docetaxel,DTX)和维拉帕米(verapamil,VRP)组成的脂质体(DTX-VRP liposome,DTX-VRP LP)对人乳腺癌化疗多药耐药性的逆转作用.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DTX-VRP LP;用激光粒度仪考察了其粒径大小和zeta电位;用超滤法测定了载药量和包封率;动态透析法考察脂质体在pH值7.4和6.8的磷酸盐缓冲液(PBS)中体外累积释放率;以DTX诱导的多药耐药人源乳腺癌(MCF-7/DTX)细胞株研究脂质体的体内外药效学.动物实验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动物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9-06-172).结果 表明,DTX-VRP LP平均粒径约为140.9 nm,zeta电位约在-28.7 mV.DTX-VRP LP中DTX及VRP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是(81.7±3.9)%、(2.9±0.3)%和(59.6±0.6)%、(1.6±0.5)%;在pH 7.4和6.8 PBS中,0~4 h内DTX-VRP LP组累积释放率分别约为40%和70%,相较于其他实验组,DTX-VRP LP组累积释放率稍慢些.体外药效学实验显示,在相同剂量下,DTX溶液组、DTX LP组及DTX-VRP LP组对MCF-7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3.19±0.6、1.46±0.48和1.12±0.33 μtmol·L-1,对MCF-7细胞均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各组结果相差不大.但在MCF-7/DTX细胞上,其他实验组的IC50均大于10 μnol·L-1,DTX-VRP LP组IC50值为7.4±2.86 μmol·L-1,显示出明显的细胞毒性,且随着浓度依赖性地逆转乳腺癌MCF-7/DTX细胞的多药耐药性(P<0.05),其他实验组均对MCF-7/DTX细胞无效.体内对MCF-7/DTX移植瘤的抑制作用与体外结果一致.综上,DTX-VRP LP可逆转MCF-7/DTX细胞多药耐药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